|
今天的作文介绍我与杨式太极拳宗谱传人崔仲三大师认识交往的故事。 从我决定写非论文性质文章练笔开始,至今算起来,我已经在知乎、今日头条等微信公众号发出了近百篇作文了。期间,我一直想介绍与自己有30多年交情亦师亦友的崔仲三先生,但是迟迟没有动笔。没有动笔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不能像写其它文章那样,把自己很熟悉的故事情节介绍清楚就万事大吉了。崔仲三老师是著名的太极拳界人士,是杨式太极拳宗谱上录有辈分名号的传人,是有很深文化传承历史背景的人,很多必须介绍的专业传承等背景资料没有储存在我脑子里,我需要学习补充必须的素材。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基础上,现在,我感觉可以试着动笔了。 崔仲三大师杨式太极拳练功照 先介绍我学习归纳的很简练的应该必知的太极拳传统文化知识。说起太极拳,绝大部分中国人都知道,甚至不少人在大学和中小学时多多少少学习过太极拳,不过,多数人可能知道的仅是大概程度。 “太极”词汇出自《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太极拳最早是谁在什么时间所创,这个问题你一定不知道,其实我看了那么多文献资料也不知道。不过你我不知道是很正常的,因为太极拳界也不确定,这是一个长期困扰太极拳界至今难以统一认识给以定论的难题。有的历史考证认为太极拳与长期在民间流传的“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等有密切关联,还有其它多种认识和说法,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山西出现王宗岳名义的《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虽然太极拳起源难以确认,但是以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为阶段起点,其代表人物陈长兴以后的各式太极拳演变线索是较清晰和公认的,其中崔仲三老师传承的杨式太极拳就源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人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学习后发展的重要流派。杨露禅宗师在被聘进京为清朝达官贵人传授太极拳时,根据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拳术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经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杨露禅自然成为开创杨式太极拳流派的第一代宗师。杨式太极拳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清末有朝廷背景的杨式太极拳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开创杨式太极拳流派的杨露禅第一代宗师照 当今社会流传的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等流派,各派都有各自的传承关系与演练特点,相互借鉴。国家体委曾经正式公布的42式、24式、48式太极拳,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杨式太极拳或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的。国内外学习杨式太极拳的人数也显著多于其它流派。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太极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太极拳”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杨式太极拳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到这里,你可能想知道,杨式太极拳是怎样从第一代杨露禅宗师传承到崔仲三先生这里的呢?这中间需要先介绍两位重要人物,杨澄甫宗师与崔毅士大师。 杨澄甫宗师(1883年7月11日----1936年3月3日)是杨露禅宗师的孙子、杨建侯大师的儿子,属于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是杨澄甫在其父杨建侯修订的中架基础上,再行修订定型而成的杨式太极拳大架,杨澄甫宗师因此在杨式太极拳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最关键的枢纽重要作用,蒋介石、蔡元培等民国政要都曾为杨澄甫宗师题过词。宗师撰写的《太极拳术》和《太极拳体用全书》,成为难得的介绍太极拳引领后世的理论精品。 杨式太极拳修订定型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宗师照 在杨式太极拳界流传一个说法是“北崔南傅”,赞誉杨式太极拳北方和南方两位非常有影响的大师。南傅是指傅钟文大师,北崔就是崔仲三先生的爷爷崔毅士大师。 崔仲三先生的祖父崔立志大师,号毅士(1892-1970),是杨澄甫宗师的入门弟子、杨露禅宗师门下第四代正宗传人、杨式太极拳在北京的主要传人之一、北京永年太极拳社创办人,享有“燕京泰斗”美誉。他“自幼酷爱武术,1909年进北京慕名拜杨为师,精心悉拳,潜心练功,深得杨师器重教诲,得其真髓。1928-1936年随杨师南下,巡回授拳于南京、上海、杭州、汉口、广州等地。1936年后又独自授拳于南京、武汉、西安、兰州、 安徽等地, 1945年返回北京”,与妻儿团聚。在多年随师授拳深得杨式大师真谛成为杨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基础上,开创在北京中山公园传授杨式太极拳大业。 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燕京泰斗崔毅士大师 据崔仲三老师回忆文章介绍:“那时,跟我祖父学拳的人可多了,工、农、商、学、兵,社会各界的人士都有,还有一些高级领导人和文艺界人士。陈毅元帅跟我祖父学习过太极拳,还有王首道、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大将也跟我祖父学过拳,文艺界跟我祖父学拳的人就更多了,作家丁玲、周立波、周扬,画家李可染,表演艺术家金山、侯喜瑞等都跟我祖父学过拳”。 铺垫内容写到这里,该介绍今天作文的主人公崔仲三先生了。 后排少年就是崔仲三先生,年龄虽小已与第四代太极人为伍 崔仲三先生1948年生于北京的太极拳世家,毕业于中国体育的最高学府北京体育大学,是现在的中国武术八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式太极拳传承人、杨式太极拳第五代正宗传人。 杨式太极拳宗谱载名的第五代正宗传人崔仲三大师 他秉承家传,4岁起就随祖父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在祖父严格教导下全面掌握太极拳、器械及推手,深得教诲。继承了祖父拳架舒展大方、匀缓柔和、轻灵沉稳、刚柔相济、意在其中的风范,是北京杨式太极拳嫡传之人,也是杨式太极拳宗谱载名的第五代正宗传人。 像崔仲三先生这样,拳法实践和拳理方面自幼得到爷爷呕心沥血毫无保留亲传、自己又体育大学毕业铸就了系统体育专业理论根基,以及严格自律持之以恒60多年如一日,天天演练、教学和研讨太极拳者,环视整个太极拳领域,应属凤毛麟角,难有出其右者! 传统武术界有个互不服气的习惯,一定会有读者对我前面对崔仲三先生的评价有不同意见。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我不想用他有那么多的头衔来回答,也不想用他在1957年就首获北京市太极拳少年组冠军,后来在全国和北京市比赛中均获优异成绩,以及他数十年培养的学生弟子在全国比赛中获得的冠军等成就数不胜数了等等等等为例,我仅举少部分无人可比的典型实例为证来回答。 他于1985年就任全国第二届工人运动会开幕式太极拳、剑表演总教练; 2009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北京4万人展示太极拳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为主教练; 最说明问题的可以不夸张地说轰动世界的无人可比的典型事例是,崔仲三先生2015年5月15日,代表中国太极拳站在了中国和印度两国总理的身边。 崔仲三大师代表中国太极拳站在两国总理身边 那一天是中国太极拳历史上难忘的必将彪炳史册的一天。被选作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太极拳,与印度瑜伽一起在北京天坛相会,共同接受中国总理李克强、印度总理莫迪的检阅。而太极拳的总教练,正是崔仲三大师。他代表中国太极拳站在两国总理身边,站在中印两国25亿人的纽带上,与两国总理一道见证了这一太极盛事,共同搭建了太极拳、瑜伽这一中印友好的文化桥梁。 绝无仅有,无出其右,这代表着崔仲三大师的高度,证明着崔仲三大师的层次!存在就是合理的,此之谓也。 面对上述事实,还有对我前面对崔仲三大师评价有不同意见和问题的同学吗?!不用举手啦,举手我也不搭理你啦! 该介绍我与崔仲三大师的交往故事了。 大家现在可能很想知道我与大师是什么关系?答:师生关系,崔仲三先生是我学习太极拳的老师。 可能是1988年秋,我那时是中国中医科学院气功研究室的负责人,我很想学习体验一下太极拳。在公园等地方练习太极拳的有很多,但我不想去那里学习,主要担心教太极拳的人层次不够,学习体验不到所以然。我当时住单位西北平房家属院的邻居,针灸骨伤学院的职工张永利学练太极拳多年了,我向他咨询请教。他告诉我学习太极拳正规的地方是北京东单体育馆面向社会办的太极拳培训班,那里的体育大学毕业的崔仲三老师是太极拳理论与功法实践都顶呱呱的人。我毫不犹豫立即与张永利一起去报名崔老师授课的培训班。同时我告诉张永利一定不要向老师和同班同学暴露我的身份。 这是我与崔仲三老师间名副其实真正师生关系师生情的起点。从那时开始,我亲身体会到了崔仲三老师太极拳功夫与理论的高度。 崔老师对学生们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每次课程前半个小时都是枯燥的在杠子上压腿,然后是20分钟练各种方向姿势的踢腿。踢腿练习中,不管男女老幼学员,崔老师都一视同仁毫不含糊,谁想不认真应付一点儿,都逃不脱他的眼光,手上的教鞭会立刻发挥惩戒作用。一开始我对他这种训练安排挺有些想法,我是来学拳的,干嘛用那么多时间去压腿踢腿呐!在后来的训练中逐渐明白了,这些好像不起眼的基本功是练好太极拳的必备基础。他说对我们的要求简直就是太一般化了,介绍他随爷爷训练时,爷爷把对他的爱都深深地体现在严格的多的训练中了。例如,传统杨式太极拳108式,几十个定式每天都要练上百遍。跟祖父练推手,每天都要被扔到墙上几百次…… 崔老师的理论教学也是非常认真的,很快就纠正了我原来以为就是学会套路能熟练操作下来就可以了的肤浅认识。他毫无保留细致地讲解太极拳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介绍一招一式的姿势要领、作用、原理、实战意义所在和各种招式必须体现的攻防意识。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些理论内容,把理论内容自如地体现在每一个招式中,打出的拳才真正有韵味,内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你练的不是空架子和走空趟子。 由于我是专业气功科研人员,气功功法训练在我身体动力定型形成的条件反射,也非常自然地体现在我练太极拳的动作中。我练拳时表现出的气功锻炼“一念代万念”的入静要求、动功的“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等习惯,立刻引起了崔老师的注意。他私下里向与我一起报名学太极拳的张永利进行了询问,知道了我的身份来历。从那时开始,崔老师总是对我非常客气了起来,称呼我张老师、张教授,反倒让我不好意思起来了。 在培训班向崔老师学习太极拳结束后,我与崔老师也一直保持着联系。有一次,我请崔老师来到我们中国中医科学院,为我巴西气功培训班的学员们讲解太极拳。崔老师的简练精湛的中国太极拳介绍引起了巴西学员们的强烈兴趣,学员班的领队负责人罗伯森一定要拜崔老师为师,得到崔老师的应允,我们为罗伯森举办了隆重的中国传统方式的拜师会。多年来,崔老师培训的国内学员数不胜数,就是像罗伯森这样的外国学员也是桃李满天下了。 崔老师数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倦地坚持在为社会大众推广太极拳的事业中。至今,他保持着每周六上午都在爷爷崔毅士大师曾经传授太极拳的中山公园兰亭八柱处,带领学员们练拳。很多远郊县的学员也起大早赶来与老师聚会。他说:“太极拳讲究自然和谐,是一种老幼皆宜的体育运动方式,配合全民健身,我要把传统杨式太极拳传遍北京,传遍全国,让更多的人受益。”他还说:“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的精华拳种,理论系统最完善。只有全面继承才是真正的继承,不能愧对祖先”。 我衷心祝愿尊敬的崔仲三大师心想事成,所有愿望都能早日实现! 作者:张洪林(医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