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0768|回复: 13

向恺然的体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2-23 19: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研究推手的經過
作者:『平江不肖生』向愷然

  一九二三年在上海從陳微明先生初學太極拳,陳先生和他老師楊澄甫一樣,最喜用掤、擠兩勢進逼;但不發勁,使我滯在一個通身不得勁的態勢中,既不能走,又不能化。這是初學推手時感覺最難受的一個階段。

  後來王潤先生到了上海,我又從他練吳家的架子,我用陳先生掤、擠的方法進逼,他很容易的就把我的攻勢消減了。經研究的結果,才知道我的觸覺太遲鈍了。他用意來逼,用勢來逼,本來極輕靈;我等感到不得勁時,便已失去重心,不能走、也不能化了。

  我問王先生,吳鑑泉推手是如何進迫的?他說:「吳先生推手很少逼人的事;不過你用方法去逼他,卻隨時使你不得勁,也很難受。因此一般人說楊主發勁,吳主化勁,其實發即是化,不能化便不能發;不過兩人的個性不同,所用方,式也就跟著有區別了。」

  一九二九年在北京,從許禹先生學習推手。他的太極拳是從宋書銘學的,是宋遠橋一派;專注意開合,配呼吸。每一個動作,都要分析十三勢,尤其以中定為十三勢之母,一切動作都得由中定出發。化注意黃百家著《家拳》裡面的勸、緊、敢、勁、切五字訣;他說切字最關緊要。就是每個動作都須求得切合應用。所以他的推手最能運用架子中各種作。可惜他那時主辦北京國術館兼辦北京體育學校,工作太,忙不能和我多說手法,介紹了劉恩綬先生專教我推手。

  劉先生也是從宋書銘學過太極拳的。但他的推法,卻跟以上諸位先生不同;忽輕忽重,或長或短,每每使我連、隨不得,拈、粘不得。有時突然上提,我連腳跟都被提起,突然一撒,我便向前撲空。直到三個月以後,方漸漸方了習慣,不受誘惑了。我從前練過外家拳,有時被逼急了,便用外家拳法出擊,他立即停止不推了。他說:推手是一種練習的方,式不是打架,不可有爭勝負的心理。若是較量勝負,則是彼此形式不同,決沒有站住不動,等待人家攻擊的道理。

  我當時聽了這番話,得是慚愧,深覺自己不應該在推手的時候,存著勝負的觀念,不按規則去偷襲人家。就技術上說是犯規!就交際上,說是不禮貌!就品質上說是不道德!

  一九三四年在長沙和一個同學推手,王潤先生在旁邊看著,忽然說道:「你們推手怎麼全沒有開合呢?」他說:「拳譜上不是說了能開合然後能靈活嗎?你自己不去找吧了。」我說:「我很久以前就懷疑那兩句話不通,甚麼是能開合然後能呼吸呢?不能呼吸不是死人嗎?」

  王先生笑道:「恐怕是你自己不通吧?誰都有呼吸,是自然人的呼吸,不是藝人的呼吸;藝術不能配合呼吸,就是不能呼吸,這是最關緊要的。你看書上讚美藝人表演武藝總有面不改,色氣不發喘的兩句話。你們剛才推手推得發喘,就是不注意呼吸的緣故。」我說:「許禹生曾對我說練架子要有開合並配合呼吸,我當時忽略了,不曾追問應如何配合;更不知推手也要有開合,也要配合呼吸。」王先生說:「初學入門的時候,不能講這個動作,因為這動作太複雜了,不易體會,此刻卻非從開合呼吸著手下功夫不可了。」他隨即就架子中指示了幾個範例,如掤、擠為開,履、按為合之類。

  我從此在練架子時找到開合,找了幾天,自謂得了,練給王先生看;才做了一個攬雀尾,他便笑著說:「不應練了,開不成開,合不成合。」那時他手中拿著一把摺扇,一開一合的搖動著問道:「,這開合怎麼產生的?」我說:「是由你的手產生的。」他搖頭指著扇把子的鈕說道:「需要有這個東西才能開合。」隨又指著房門道:「就和這門需要有這個樞少能開合一樣。你沒有找到這個樞鈕,當然開成不開,合不成合。」我問:「樞鈕在哪裡?」他說:「這是需要你自己去找的,我說給你聽沒用。」

  我認為這個樞紐,足足鬧了一個多月,把所有關於太極拳理論讀得爛熟;結果恍然大悟,認定樞紐在腰。於是又從頭找開合,為要合拍,把架子許多銜接的地方變更了;後來覺得每一個動作之中有好幾個開合,都得配合呼吸;動作越來越細密,時間也越來越加長了。

  這時因為王先生在湖南大學教課,不容會面;直到半年以後,才遇著他,趕忙練給他看。他微笑點頭說:「雖不,中不遠矣。你但知道主於腰,卻忽略了『命意源頭在腰際』的際字,和『刻刻留心在腰間』的間字。你要知道這兩個字是太極拳的命脈所在,他就是太極拳名稱的由來;找不到這個,十三勢便找不到中定,更從何處體驗『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道理?不過這理論頗艱深,不容易了解,更不容易直實體驗。若對初學的人說出來,不但無益,反招疑謗。所以古人不輕易傳給人,不是怕人知道,卻是怕人不知道。」

  我當時聽了這番剴切的指示,感激得幾乎哭了出來。

  以上所說的理論和經過,我覺得是民族形式體育運動中最寶貴的文化遺產,應該把它公開出來。練太極拳的人很多,關於太極拳的著述也不少;專注於理論上,尤其;在推手理論上做有系統發掘和研究工作、寫出文字供大家參考的還很少。因此寫出這篇東西來,供愛好太極拳者研究參考。

 

发表于 2003-2-23 1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3-6-8 1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澄甫、吴监泉均以专练太极拳有重名于北平,或曰杨澄甫善发人而不善化,吴监泉善化人而不善发。以是二人均有缺限。若兼有其长,则尽太极之能事矣。我曰:事或有之,于理则殊不可通。因发与化似二而实一,不能发则不能化。不能化亦不能发。故经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不过原来体格强壮,气力充足之人,发人易远而干脆。杨体魁梧,且常闻与其徒推手时,常喜自试其发劲。故其徒皆称其善发人。吴监泉为人性格温文,且深于世故,不论与谁推手,皆谨守范围,不逼人、不拿人,人亦无逼之拿之者。闻其在北平体育学校教太极拳时,学者众多皆年壮力强,与吴推手任意进退,吴惟化之使不逞而已。始终未常一发。故人疑其只善化,而不善发。我谓若吴亦常发人,但发而不能动。或动而不能远,则疑其不善发人犹可,今吴监泉始终未常一发人,证以其平日温文之性格,可断其为不欲无端发人。招人尤怨。非不善于发人也。 我以北来略迟,于杨吴二君皆未谋面。然深信二君,皆为当今纯粹太极拳之名宿。绝未掺杂他种拳法,以圆讨巧,其工夫火候实不可轩轾。在外家拳盛行之今日,欲求专练太极拳如二君者,恐未易多得,惜负提倡国术者,不知物色人材,闻二君刻均不在南京国术馆。 项城当国时,幕中有宋书铭者,自称宋远桥之后人,颇善太极拳术。其时以拳术着称于北平之吴监泉、刘思绶、刘采臣、纪子修已年逾六十。谓宋曰:某因练拳者,一代不如一代,虽学者不能下苦工夫,然教者不开诚相授。亦为斯技术沦胥之一大原因,故不辞老朽,拜求指教。即为异日转授他人地也。若学后不得转授,某已年逾六十,将于泉下教鬼耶,遂独辞出。其从游者终无所得,尽宋某拳师之习气甚深,其约人之不得传授他人。即不啻表示自之不肯以技授人也。 太极拳架式各家所传皆有区别,然不论其手法及姿态如何不同,其从首至尾须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滞,以满身轻利,气沉丹田为原则也。依此原则,又能时时注意阴阳、虚实变换、免除双重之弊,虽无明师指导,亦自有豁贯通之日。练架式既练有真实工夫,则推手必容易进步,且不难出人头地。如练架式不下苦工,专从推手中觅作用,天次从高,亦不过推得两手灵巧而已。身上工夫即增长,亦属有限。我自己丑年五月从事练习太极拳架式,迄今不过四年余,前后已四易架式,因每从一人研究,即更换其人所传架式。当时亦颇认为有更换之必要。及练习既熟。始悟四种架式不同者,谨其处表动作。精神则绝少差异。其有因各人传授之不同,而互相诋诽者,特未身经练习,及人主出奴之恶习未忘耳。练太极拳者每有存心轻视外家拳之习气论拳理,太极拳自较外家拳精细。但外家拳亦自有其好处。如练太极拳未练至能自由运用之程度,则尚不如外家拳。
                                                       向恺然
 楼主| 发表于 2003-6-8 15: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拳术传薪录------向恺然 著

   吾年十七渡日本,与吾师王志群先生居密迩,湘人汤松何陶等,慕吾师拳技,约壮健而热心研炼者七八辈,赁屋于市外大久保,每于星期三六及星期日,抨击其中,吾师苦道远,车行岑寂,每强吾与偕,其时吾不喜技,且体魄荏弱,殊无研习之意,然目染渐久,依样葫芦,亦颇能模仿手足之来去,吾师欣然曰,若辈意志虽强,而体魄苦限于天赋,皆不及汝敏捷也,曷从事焉,少年喜誉,闻师言,意少动,课余辄于室后小院中,腾击少许,一月后,渐生研炼之兴味,遂于早夜专习之,又三月,兴味更浓,行旅坐卧,皆不忘研炼矣,而汤松何陶辈,早已辍炼,师乃得以技一意授吾,兹篇所记,悉出吾师日授,惜当时未尝笔记,迄今追忆,已遗忘十之三四,然即此已足为研炼拳技者之借镜,第随忆随录,因难次序,阅者谅焉。
王师曰,习技者,每喜戏较,此是习技家大毛病,久而久之,出手必不老辣,临敌祗在抵隙,敌虽有隙可乘,而出手太软,不能创之,则敌已抵吾隙矣,故曰一硬不破,一快不破,硬在快先,即含出手须老辣之意。
对打非戏较也,习技不可不习对打,对打首在炼眼,眼不经练,非特看敌人劲路不明,临阵失败,全坏在眼上,手足不对炼,弊祗在进退无标准,出手无把握,果能独炼功深,此弊自然无有,惟眼则非单纯的独炼,所能竟功。
对打时眼光易准,因有一定之手法,如何攻,如何守,不能移易,临敌与对打之手法,完全不同,对打有接手,且出手多留顿不收,临敌则接手留手,俱为败着,故对打之意,专在练眼,手足不过能惜此引活劲路而已。
现今练拳术者,绝少真功夫,即享大名之老拳师,计其平生苦练不间断之时期,至多不过三年,动以数十年功夫眩于人者,欺人之谈也,果能苦练三年五载,在拳术范围中,无艺不臻绝顶。

 楼主| 发表于 2003-6-8 15: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炼拳式之目的有四,一在调匀气分,二在活动身手,三在习惯持久,四在发舒筋肉,而致用不与焉。
致用非拆炼散手不可,拆炼之散手,虽从拳式中化出,然不拆练,则终年打拳,亦不过于熟中生巧,心领神会其一二手之运用而已,决不能得全式中之变化也。
拳式中,掌则明示其为掌,拳则明示其为拳,及攻守之部位,皆表露于外,无一手不能一望而知其来去,必非高妙之拳式。
 楼主| 发表于 2003-6-8 15: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炼拳不炼工劲,终身无大成之望,工劲之种类甚多,惟闭气不呼吸者,万不可用。
人身之关键,上部在齿,下部在谷道,故上部用劲,非牙关紧闭不可,下部用劲非谷紧闭不可,两关不紧,则百骸松懈,体魄强健,性质坚毅之人,行走坐卧,齿牙无不凑合,怠情者,则随时随地,张口若待哺然。
对打最好与所从学之师行之,进步较与同学者倍蓰,但对打之手,亦非临敌之手,其效用已于前言之矣。
赤手与持刀之人角,多用腿飞击敌腕,使其刀脱手飞去,此法极险而极笨,万不可尝试,苟能自信飞腿击之,确有把握,则非敌为无能之辈,必己之艺,已臻绝顶,然彼己之艺,既相去悬远,则亦安用踢去其刀,而后能之胜哉。
不善用械者,不如徒手,不拘何种手法,皆足破之,即技艺同等,赤手与持械者角,亦不必持械者占优势,但视双方之进退便捷如何耳,世无以械挡械之手法,故赤手与持械之分别,祗在长短之间,所谓拳打开,棍打拢,即是截长补短之意。
己艺无把握者,见敌持白光射目之利刃,已自胆怯,又见其闪闪连劈而进,心益慌乱不知所措,胜负之数,乃不待交绥矣。
艺高人胆大,胆生于艺,固为不易之言,然养气亦为拳术家要着,气盛可抵五成艺。
能养气,自沉着,其人艺即绝佳,苟其气不盛,置之万人集视之场,或王侯庄严之地,令其奏演平生技艺,必手慌足乱,非复平昔从容之态,故秦人武阳平日睚?珣?人,非不有艺,非不有胆,而一至秦廷,睹宫殿之嵯峨,朝仪之严整,即战栗变色,不能自支。
理直者气壮,故鸿门之宴,哙能瞧羽,羽自惭理屈也,宁羽之气,不盛于哙哉。
拳术家临敌,有发声大喝者,亦以气慑人之意,与炼习时声喝不同,炼时之喝有两用,一舒肺气,一送劲过三,然祗阳劲拳中有之,阴劲拳不取此法,阴劲拳与人角及炼习,皆绝无声息,故轻妙可喜也。
 楼主| 发表于 2003-6-8 15: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阳劲喜响脚,阴劲喜猴胸,皆有妨生理,但亦多系炼者过火,一若非此不足表示其别,而引人注意者,表示愈甚,弊害愈多,故治阴劲者,十九伛偻消瘦,形若病夫,其肺气不舒,四肢卷曲故也,治阳劲者,则多患脑病,思想记忆力,渐生障碍,因响脚震伤脑海也。
阴劲猴胸之用,在不以胸当敌,而临阵时,每利用猴胸,以创敌劈胸打来之掌腕,且阴劲手法,多走小门,猴胸则转折较便,避敌较捷,故习阴劲,有不能不用猴胸者,至于阳劲,则响脚除自壮声威而外,绝无用意,学者多不明理解,但务虚表,每以不响脚者,为无精采,教者为迎合学者心理,遂强自顿地作声,可笑也已,吾乡有拳师王春林者,习江西派字门拳,造诣颇深,祗以吾乡俗尚阳劲,从习者少,王迫于衣食,乃以意改字门拳为响脚挺胸之法,现吾乡尚有此种不阴不阳之拳术。
 楼主| 发表于 2003-6-8 16: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尝有少年,于未习拳术时,与人斗辄胜,习拳数月,转败于前此斗败之人,因咎其师传之妄,而为其师者,亦无辞以自解,王志群曰,即此可证拳术之尚养气也,其人未习拳时,正如初生之犊,不知虎之可畏,一往直前之勇气,每足慑人,既习拳数月,新步未得,故步己失,情知寻常手法,破绽过多,而欲求一必胜人之手,又卒不可得,故反觉无手可用,又未习拳时,胜负无关于声誉,既习拳,则求胜之心必切,得失之念乱于中,运用之法穷于外,欲其不败得乎。
练拳须一手是一手,吞吐要快,连续不妨略缓,不能如写草字之牵连不断也。
不论阴阳劲内外家,皆尚自然之劲,不可作意安排,作意安排,非但力尽陷于肩背,拳术亦无成功之望,且渐久必成肺病,浸为废人。
临敌全赖后手来得快,后手者,即接连而进之第二手第三手,以至于无穷之手也,来得快,则救得急,虽有败手,亦一闪而过,敌无可乘也。
普通拳术家,不问其技之至于何等,必有二三手惯用之手法,其惯用者,为何种手法,最易窥探,盖拳术家与人言技,多喜举手作势,而所举之势,必其平生惯用者,屡试不爽。
形意太极八卦等拳,在北方盛行一时,北方之拳术家,无不言形意太极者,然能得其三昧者绝少,练形意太极,不到成功之候,与人角,几无一手可用,单边长手之拳,非至炉火纯青,矜平燥释之度,不能言人角也。
双拳双掌,在拳术中为极笨极无用之手法,南方之练步拳中多用之,(练步拳有大练小练等名)不但因其以胸当敌,为不可用也,两手同出,最违反劲路,不如单拳单手多多矣。
拳式中,皆有其主要之手法,学者不可不知,其主要者,必其应用最灵,变化为多者也,阳劲胜阴劲处,在走红门,直截了当,独来独往,气已辟易千人,阴劲主旨,虽在以柔克刚,然每以气力不胜,(平声)能避锋而不能克敌,故习阴劲者,多专练一部分毒辣之手,如钉锥(即屈食指戳栗暴)蜂针(戟食指戳人)虎爪(亦名五瓜劲)铁扇帚(用掌背击)等,专走小门,攻人要害,有不着,着即戕贼人肢体,使人不复有抵抗之力。
 楼主| 发表于 2003-6-8 16: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方拳术家角技,每有角至二三百手,不分胜负者,若南方之拳术家相角,则一二手,多亦不过五六手,势均力敌者,不互中要害,即相揪相扭,同时力竭罢角,或重整旗鼓,相与复角,曾未有角至若干手,尚不分胜负者,此其分别之点,在北拳尚气劲,南拳尚技巧,北拳相角时,多一立东南隅,一立西北隅,彼此一声喊,各施门户,或一步一步互相逼近,及手足既交,一两手后,复各惊退数步,或各向右方斜走,一至东北,一至西南,再同时析身逼近,手足相交后,亦祗一两手即各惊退,此一交即为一合,如此或数十合,或数百合,但视角者工力如何为差,苟非相去悬绝,则无不经数十合,始分胜负者,此尚是枪炮未发明以前,以长戈大戟决胜疆场之斗法,盖上阵必贯甲,出手较钝,又多系骑马,究不能如步行便捷,故一击或一刺不中,必催马斜走,伺机复击复刺,不能立住死斗,因此有数十合数百合不分胜负者,南拳则不然,纯以技巧胜,功夫不到者无论已,有工夫者,其气劲不必惊人,然出手必能创敌,角时多不施展门户,临时落马,意到手随,每有胜负之分,非特旁观者,不知所以致胜之道,即被创之人,亦多不明敌手来去之路。
 楼主| 发表于 2003-6-8 1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凤凰厅,民俗强悍,善武术者相遇,每以技决生死,其决斗之法,凭地绅立死不责偿之约,择广场列衬于旁,初以徒手相角,任人观览,死者即纳衬中,随时埋掩,而群致贺于角胜者之家,胜者出酒食相飨,乐乃无艺,死者家族,无怨言,无怨色,但自咎死者之无能而已。若徒手不能决胜负,则各持利刃,对立互砍,一递一刀,不能闪让,血流被体不顾也,弱者经数刀,即倒地不能复砍,强者每互砍至五六十刀,遍体皆为刀裂,犹挥刀不已,有寇某者,曾与人决斗至十四次,多至互砍七十刀,但其人血流过多,年未四十,已衰萎而死,民国成立后,此种野蛮风习,已经官厅禁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