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206|回复: 0

(转贴)来自其它论坛的四贴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15 15: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易理和拳功
  问题攸关易理和拳功,地机春在下,还是先从脚跟谈起。王太老师传下的功操第一个是无极桩,第二个是马步桩;其实是一个功桩,只是高度不同,步宽也就不同,其它身法要求皆相同。在马步桩的要求里,要上砖练习,如果重心不在脚跟,上平、侧砖练习还勉强,但是无法上立砖练习马步;所以,接地之力在脚跟。再谈反弹,反弹是在练习身躯松弛、垂直缓缓向后坐下至最低点时,重心在脚跟,身体下沉的力受阻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反弹!力是很小,配合吸气就能利用大气压力恢复位能。练习到精纯、娴熟后,能在任何一点皆可停止、而且反弹!腿关节只是下沉时、配合舒展开而已。
 膝、腰、肘是身弓五弓之弓柄,命意源头在腰际之时,五个弓柄必须配合引动才能达成劲整的目的。引动是太极拳必须用的最小力量!顺便也回答发劲时要全身松净不用力的问题,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是大原则;旋转膝盖、沉肘等控制劲道方向的力量还是需要的。发劲是一瞬间的事,而且是寸以内的短劲,是在敌人无法逃脱时才发放,所以没有停止的力源问题.将眼神凝聚于定点也是在发放时用的;在串拳和功操中大部分用的是顾,劲道涵而不露;只有在练意守劲点时,才兼具两者。
 在八门五步中、除掤能单独存在之外、其余都是兼具的;所谓掤劲不失,是指在功操、串拳和技击时,全程皆带有掤劲.只看到单独向上、陷下、直达、凝聚,是易理诠释拳法时、表达各自的特点。采的力气要保持连绵不断,除掤劲之外、还要转腰、沉身、按住、带采手,才能引动敌人。挒是转腰、双手形成剪力制敌之手臂,借此侵入敌人下盘。肘是使用任一关节之突骨触击敌人、身形借势停止。靠是中宫出击、以肩或上臂接敌,身形顺势撞上;如有机会,盆骨两侧亦可使用。
 气感是门内罕言的,因为太极拳须用实拳实功,而存想法亦能幻化成气感。为了避免,所以不说,希望学者实际练出来。只要站桩时、松沉逹一定程度,身躯的膨胀感一定会出现,有时俯视脚前、会感到像丈二金刚一样高大,静态动态都是如此。身躯的膨胀感也像气球充气一样,皮肤会有绷开的感觉。所谓天地之间一气尔,就是指人身皮肤内之气感!气机流畅自然武艺高强。
--------------------
从黄老道家探讨杨家太极拳之内涵摘要
  太极拳修炼是艰辛漫长的自我人体改造工程,总结了历代各家拳法之精
华,将前人搏击的经验,内丹、行气、导引的方法,中医及经络之学说和
中华文化的精华融为修炼的过程与法则,使学者可跨越繁琐的学理研究,
直接以动作来学习。中间经历无数先贤之实践与精进,才有今日之规模。
太极拳是以实践为主的技能,用文字或语言来表达就有失真之虞;而且修
炼太极拳并非一蹴可及,是化繁为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及
要求确实的;前面所学、所练的,就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上砖抱大缸是本门武艺的根本,因为串拳中必须将抱大缸的身体要求和
感受重现,才能得到练拳的效益;再配合松沉、扭摆\、摃杆的原理和技
巧,用最少的力量、借力使力来变动身躯和四肢,串拳完毕如同未串拳一
般,才是真正的在练拳。《管子》内业篇:「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
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敬慎无
忒,日新其德,偏知天下,穷于四极。敬发其充,是谓内得。」、「能正
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定,可以为精舍。精也
者,气之精者也。」。《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对待用功\法守中土章内
说:「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列子》伯昏无人曰:
「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更是中定之
至。
 站桩是气功\中得气最快的方法,它能使气血流畅,既可以炼精、气、
神,又可以炼筋、骨、皮;所以,习武者都必须以站桩为基础。杨家太极
拳,充份吸取道教西派的性功\炼心之术及命功\修炼的方式:「须收心凝
神、摄念归静、纯任自然、勿忘勿助,不必着力」,功\效更为显著。学习
太极拳必须掌握「一」、「正」的心态、身形以及「沉」、「静」的核心
理法,进而按照「真、久、息、势、觉、意、松、坐、平、稳、顺、轻、
柔、匀、连、慢、简」的方法仔细练习才能有所进步,「提起精神、虚灵
顶劲、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手与肩平、胯与膝平、屈膝坠
肘、尾闾中正、内外相合、用意甭力、以心行气、上下相随、呼吸自然、
变化在腰、气行四肢、圆转如意」;「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及外
人。」更间接涵养心性、变化气质、提高个人修为。串拳是太极拳功\力培
养与克敌致胜之间的桥梁,将功\操、站桩所培养的功\力,借开展、紧凑、
慎密等过程,向克敌致胜的目标前进。把太极拳的要求、或导引的方法从
功\操即开始实施;这样对太极拳的功\力之培养,才能获得实效。太极是
气,阴阳二气再加冲和之气,成为万物及人的根本。《庄子》「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俞\玉吾曰:「心虚则神凝,神
凝则炁聚。」,施肩吾曰:「吾尝闻之吾师曰:体虚而气周,形静而神
会。」。炼气、养气对于太极拳的技击,是有绝对的必要。
 做任何事都没有一定的准则,唯有靠亲身经验。易经之系辞受到黄老道
家的重大影响,作者熟读黄帝四经,在许\多重要的思想观念上继承着稷下
道家、黄老思想而发展。其中动静观、阴阳观、刚柔说、三极之道正是太
极拳之主要修炼内容及方法。《管子》内业篇:「能抟乎?能一乎?能无
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诸人而得之已乎?」;受《老
子》「反者道之动」的启发,黄老道将原始道家虚静无为的人生境界,借
积极有为的修炼来达成,及《国语》越语:「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
不取,反为之灾。赢缩变化,后将悔之。」等讲时功\、重时效、善于掌握
时机之观念和作为,执「雌节」、体现「弱者道之用」的太极拳及其修炼
方法才有可能产生。黄帝四经讲道及天道之目的,是为了给社会、政治、
生活等提供依据和准则;同时,亦成为太极拳之指引。《易经》之系辞不
仅受到黄老道家的重大影响,更向后启发了太极拳之修炼;真所谓:「拳
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必须悟在内心。」由虚静而至感通,是太极拳修炼
必经之路!黄老道所祖述的老子,是史书所载、唯一可能徧读连山、归
藏、及周易,而且有著作传世的人。其著作虽不是在注释《易经》,但确
实是揉合三易思想内容的作品;所以黄老道承继《老子》「道」的理论,
并且重新整合,使人们对「道」的「握」和「操」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
依据。杨家太极拳正是对「道」的「握」和「操」。范蠡上承老子思想,
下启黄老道之先河。他将老子思想灵活的运用在军事及政治上,同时亦为
杨家太极拳之重要指导。庄子的思想,基本上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
展,与黄老道家之关系亦是既继承又相互影响的。庄子的境界和他修持的
方法,亦是修炼太极拳必不可少的内容。还有《阴符枪谱》,很显然的,
其思想渊源来自《黄帝阴符经》。上应天道秋风之肃杀,下启兵凶战危之
戒慎,完成天道生、杀、立、废之循环,刑、德之交替,是绵里藏的金
针。《阴符枪谱》阴符枪总诀曰:「枪不离手,步不离拳。」;练枪时,
力由脚跟而出,经膝、腰、脊、臂、手而至枪尖,这传力的过程及承力的
结构与变动,是修炼太极拳潜移默识的基本内容。  

---------------------------
从赵堡与杨家之间谈太极拳的修炼程程
  近来,由于有心人士的努力,太极拳谱的整理,取得飞跃的成果;各家秘笈纷纷出笼。对太极拳的爱好者而言,是一天大的喜讯。由各家的资料,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出一些当时的情况,作为太极拳修炼的借镜。从杨家太极拳学习者的角度看来,新的资料显示,露禅祖师在陈家沟学到的是太极拳的套路和技能的修炼,理论来自赵堡,而丹道、剑法得自青城山。
 杨家太极拳技能的修炼是严谨的,串拳的形态是由练功的结果来决定。所以老师教拳,不谈学者修炼层次以外的内容。这也是武太极的后人盛传,露禅祖师吝于传授,所以武禹襄才到赵堡学拳的原因。更可能的是,当时露禅祖师按武禹襄的进度授拳,亦未全知太极拳的理论部份;在陈家沟学拳时,曾听说赵堡的拳术,借武家兄弟在地为官的机会,授意武禹襄乘便前往。武禹襄得陈清萍倾囊相授,四十余日的秘笈解说,使得武禹襄及露禅祖师皆能进入更深一层的修炼。相信技能修炼达高原期的朋友,都会同意我的推论。当时陈清萍亦碍于不得外传的规定,对武禹襄有所指示,才产生当事人不说,而由其甥风闻记事的说辞。如今杨家太极拳乃谨守此一法则,王太师和邓老师对学拳者只谈他修炼层次之内的事,超出范围的,不说、不答。仅在你修炼面临的情况下,才指导你该走的方向。
 赵堡太极拳和杨家相同的部份极多,当然由任长春和杜元化所传的背丝扣部份除外。因为杨家尚有得自青城山的部份,正好与背丝扣部份相当。露禅祖师在得知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之后,曾溯长江而上,沿岸追寻太极拳的踪迹,终于化了廿余载的努力,完成太极拳的修炼。所以杨家炼气用的剑法是青城剑,拳法也变为舒展柔慢的修炼方式,不再从陈家习得的方式入手。
 在赵堡有不同六种拳架在分别传授,在杨家则为不同技能的修炼的方式。在不同层次里,修炼的是同一套串拳,只是为了开展、紧凑、慎密的需要,由刚入门的右式再经左式、低架、中平架、高架,完成杨家太极拳的整个修炼。左、右式皆依初学者体能的条件来决定高度,低架则需舒节功操修炼的成果;通过了低架的考验,中平架自然能得心应手,如此再进入高架,才能得到真正的修炼效果。有的人一直是用高架在打太极拳,自然难有成效。杨家的低架,相当于赵堡的短桩架,中平架相当于赵堡的大架,高架相当于陈清萍的晚年练拳架,而武太极的拳架,在杨家则是专为技击而修炼的拳架。

--------------------
你得窍了吗?
  其实有些话明说比较好,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有好多东西不在行拳十要里。每个阶段的要求重点就不在内,丹道也不在,不能将太极拳的内容限制在行拳十要里。桩步的高低要看修炼者的条件,要不要打低桩得看打拳人的目的。如果打太极拳的目的只在运动,或在自娱,那当然不必打低桩。如果想修得像露禅祖师一样,发劲将人打上屋顶,就一定需要打低桩。在杨家太极拳的传承中,一直到傅钟文先生,都有将人打上天的传述。有打低桩的意愿,才谈得到如何安全的达成目的。盲目逞强的往下降,没先炼好功操,改善自己身体的条件,才是膝盖受伤的主因;不能因噎废食。
 太极拳是借丹道中炼已筑基的方法,来修得锦里藏的那根金针;用太极拳来修炼丹道,最大的好处是不会落入昏沉。在炼已筑基完成后,是否继续往丹道中修炼,也是看个人的意愿。炼已的关键在炼已时是否得窍!隐仙宗定为得玄关一窍,指接通先天炁的那一点;咱杨家太极拳是指剑诀中的一关。一的解释很多,不知王太老师向谁解说过;以个人所知,在立砖上站马步桩时,或在打低桩的太极拳时,一关就会在自己身上明确的感知到。如果你手上有道门秘传修真图,图中阴蹻之下有「机关之窍,引仙之门。」者是也!不过隐仙宗等仙门称之为阴蹻穴,而杨家太极拳是力走阴蹻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