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8145|回复: 20

“太极”理论是太极拳道的理论基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28 2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极”理论是太极拳道的理论基础  

  太极者,圆加阴阳也,道之别谓也。天地之根,变化枢纽也。大至无穷,小至无内,天地宇宙,自然万物,无不遵循其理也。
  拳道既命太极,太极之理即为拳道之理也。
  太极之理既为拳道之理,“太极拳运动”或曰“太极拳法”、“太极拳术”即可谓之“太极拳道”也。
  太极者,至高无上,至善至美,永固不易,完美无缺,天下之至理,无可其喻也。故而“太极拳道”乃为“拳道中枢”之谓也。
  其名既立,其理自明,其道可行,乃为名正言顺之谓也。
  顾名思义,太极拳道是研究拳道中枢,研究拳道产生、变化、发展之规律的专门学说。各行各业,均有其道,“盗亦有其道”。条条小道通大道。通过拳道之小道的修炼,而至大道之修为,乃为本书之目的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所需也。虽为一家之言,非敢自立其说也。
  道者何也?三教九流均有其道,尤以三教之道为大道也。儒、道、释三教曰“中庸、无为、皆空”也。中庸:守中用中,得其环中,中正处事处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偏不倚,不前不后,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乃为一圆矣;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居中守圆,半径相等,返璞归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回归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之,正为自然之道也,仍为一圆矣;皆空:万事万物圆寂空灭,何在四大皆空,空者,空无一物也,空即为圆,空即为灭,相为虚幻,无形无象乃为空,空还为一圆矣。自此见得,三教合一,其说皆为道矣。
  近代之中西方之先贤睿智通达之士,集其毕生之精力,从宏观到微观,对世界或宇宙的本源进行充分之研究,对其自然之变化遵循之规律进行充分探讨,究其统说,实乃为近人所说哲学之宇宙观或曰世界观,以及方法论也。
  “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系辞》和《黄帝内经·素问》,后又有各代诸子进行诠释作注,论说汗牛充栋,其说不一。但作为宇宙观或世界观,作为方法论之哲学范畴确在其中矣。
  太极者,一意实指自然之产生之本源;二意实指自然变化之根本法则或曰总规律。可见,太极即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矣。
太极者,谓一个圆○。它是立体的,大到宇宙模型,小到微观最基本元素,均由此○而组成。○要繁衍发展变化至无穷,中由阴阳二气凝聚而转换,其相互对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相互转环,相辅相成,推动○向前不断发展变化。其独立于天地,无有始终,无有时空,但其主宰宇宙,主宰自然之万物,万事万物无不依其变化而变化也。
拳道依太极之理为皈依,可见太极拳道至高至深,至善至美矣,无可比拟也。此为太极拳道之根本至理矣。

“圆”是太极拳道运动的最佳形态  

  圆者,宇宙之模型,自然之法则。三圆构成球圆,容纳时空,组成万物,圆是一切的母体,此谓至理,不可更易也。
  圆者,万物之规矩,万物之转环。变化之轨迹,运转之机枢,无不以圆而运动也。
  日月之光辉,黑洞之质缩,场波之辐射,核电之裂变,速度之迅捷,无不以圆而扩散,无不以圆而凝聚也。
  时空之延续,物种之繁衍。无始无终,无穷无尽,连绵不断,循环无端,只有此圆可至也。
  圆者,道之体,自然之法则,事物之至理矣。
  有人说:“太极拳运动是圆的运动,圆是世界上最美好之几何图形。”太极拳道,象其形,取其义,用其理,统驭太极拳道修炼之始终,须臾不可离矣。
  圆为太极拳道运动之最佳形态。从太极拳道之外形姿势重心转换,形态动作之变化,身体内部气血之运行、虚实之变化,无不以圆在变化。从拳架结构,推手组成,散手间架之配备,对人体之取象,生理之要求,姿势之确定,动作运行之轨迹,走化与发放,引进与落空,转换之灵敏,变化之莫测,无不取决于圆的多种性质。
  故而,圆是太极拳道最佳运动之形态矣。


“阴阳”是太极拳道运动的根本规律  
 
阳 天 男 白 昼 实 刚 合 圆 聚 表 外 升 起 上 前 左 进
阴 地 女 黑 夜 虚 柔 开 方 散 里 内 降 落 下 后 右 退

  阴阳者,道之用。虚实者,拳之用。阴阳之虚实,拳道之用也。
  用者,变化也。用者,规律也。阴阳虚实之变化,乃为太极拳道运动之根本规律矣。
  “一阴一阳之谓道。”其说有二:一为静;一为动。静为对称;动为变化。
  对称者,对待也,相互之谓也,阴阳之性矣。宇宙天体,自然万物;至大至小,至高至低,至远至近,天地乾坤;前后左右,上下来去,东西南北,表里内外;黑白昼夜,寒冷暑热,春夏秋冬,升降起落;种分阴阳,男女雌雄,物分阴阳,虚实刚柔。万事万物,无不对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为阳之育,阳为阴之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对称,相互对待,相互对立,相互补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可见:无阴则无阳,无阳则无阴,对称之性可见矣。
  变化者,运动也,转化之谓也,阴阳之质矣。宇宙运行,天体变化,四时交泰,阴阳交合;虚实转换,内外循环,重心调节,气血周流;花开花落,物种繁衍,男女交媾,雌雄配合;聚散开合,上下通畅,表里合一,内外交替;动中有静,静中寓动,日月交辉,天地交合;历史周转,人事变更,人魂颠倒,神鬼莫测;变化多端,循其无间,周流不息,一线贯穿;物极必反,互为转换,福为祸之倚,祸为福之伏;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变化,乃为变化之质矣。
  太极拳道以对称而立形,以变化而运势。形则静,姿势无不对称;势则动,动作无不变化。形动成势,运化在其中,势静而成形,运化亦在其中,可见两静动之系,两动静之系;形势转换,循环无端,中无间隙,动静相连。
  故而,阴阳对称变化谓之太极拳道的根本规律矣。  


“水”是太极拳道以柔弱胜刚强的至妙法门

  水者,至柔之物。故老子曰:“天下之至柔,莫过于水。”
  水之性,柔为其功。水能随自然变化而变化,柔能随曲而就伸,故而近乎于道矣。
  水有阴阳,势有动静。静时,万籁无声,无形无象,无臭无色,晶莹透明;动时,漫山过海,力大无穷,势如破竹,无可阻挡。
  水之静为阴,水之动为阳。外形合则静,外形开则动。静为水平,为尺度,可为度量。其低下,能容百川,能容万物。动为流行,显其柔,可为曲伸。其顺随,周流不息,持之以恒。静则刀砍不断,离后相连;动则随曲就伸,就低不就高。静者慢慢渗透,阴中有阳;动者滴水穿石,阳中有阴。水分大静与小静,亦分小动与大动。大静,无声无臭,风平浪静;小静,微波荡漾,略起涟漪。小动则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奔腾向前,连绵不断;大动则如海啸狂飙,恶浪滚滚,铺天盖地,无坚不摧。
  柔分阴阳,形据虚实。虚时,空空洞洞,浑然无物,全身透空;实时,气沉丹田,意念关注,循机而动。
  柔之虚为阳,柔之实为阴。虚则清气上升为阳,实则浊气下降为阴。虚则遇实而转,实则逢虚而入。虚则引进落空,实则合而即出。实而节节传递,虚而慢慢运行。传递气血节节贯串,慢慢运行周流不息。内虚而外实,外实而内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如常山之蛇,击尾则首应,击首则尾应,击中则首尾互应,全依柔之虚实变化也。可见柔中亦有阴阳,并非全是阴。形中亦有虚实,亦非全是虚也。其柔宜于运行,随形趋势,变化灵敏;其柔宜于转换,随曲就伸。能至柔而变化莫测也。变化莫测,则能应物自然矣。呜呼!知者,凡几矣。
  水之阴阳动静虚实,均为柔之功。
  太极拳道法水之动静,用水之柔功。柔者长生,刚者易折。柔是长寿之本,刚是养生之忌。柔者度量大,心胸豁达,易智聪颖,体态儒雅。刚者器具小,肚腹狭小,刚愎自用,身心障碍。看小草狂飙吹不倒,观大树风吹树断连根拔。视婴儿柔弱,则生气勃勃,察叟妪刚强, 则行将朽木。拳道之技击,因势变化,急缓相应,均赖柔之功。拳论云:“急来则急应,缓来则缓随”;“随人而动,随曲就伸”;“沾粘连随,不丢不顶”;“不即不离,不偏不倚”。柔者,水也。水者,柔也。遵循水性而至柔,是太极拳道至妙之法门矣。

“顺”是太极拳道境界修炼提高的基本途径  

  “顺”者,道也。顺道而行而至道也。道者,自然也。顺自然之道行,谓顺乎自然也。自然之道谓之规律也,能顺乎自然变化而变化,乃得自然之道也。顺应自然变化而变化,乃合天地之德也。凡事与物,顺者则昌,逆者则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可见,顺者顺乎其意大矣。
  “顺”者,理也。《说文》曰:“顺理也。理者治玉也。玉得其治之方谓之理。凡物得其治之方皆谓之理。理之而后天理见焉。”雕琢美玉,须顺玉之纹理而雕,顺玉之纹理而琢。顺理而雕琢,玉成器而天理见,巧夺天工,乃为顺之理也。可见,顺而能治,弗顺不治,治弗治,取决顺之理也。琢玉如此,治理天下亦如此矣。
  “顺”者,治也。古往今来,得天下者,无不顺也。其顺乎天时、地利、人和,顺而能治,故《易·豫》“圣人以顺动”,孔颖达疏:“若圣人和顺而动,合天地之德。”因顺,天下大治,国泰民安。因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用顺而治,“治大国如烹小鲜”。一顺百顺,无有不顺也。顺而达治,治而必顺也,无有不顺而治者矣。
  “顺”者,通也。万事之通达也。人际交往,不顺难以交往,不交往则不达,不达而事弗成也。管理者,管理机构体制与机制,都需顺而通达,不顺而管,则不能运转,或运转中生出抵牾,而空耗其功效,谓之内耗也。顺则通达,运转圆转灵敏,功效自显。医生治病,开方下药,无不顺理而治,表里通达,升发宣泄,活络疏筋,气血运行,无不取其通达之顺。机器运转,吻合紧密,减小摩擦,润滑便利,无不因顺而通达所致。人之身体能顺应自然,按四时变化,寒冷暑热,加减衣服,顺时饮食,作息有节,呼吸吐纳,调节通达,自然身心健康。以上种种,乃顺者通达之效也。万事万物,以通为顺也。
  太极拳道之顺,乃取顺之道,顺之理、顺之治、顺之通。取其一顺无有不顺之理,顺理成章。“顺”贯穿于整个修炼之中。故而,“顺”是太极拳道境界不断提高追求的根本途径也。上有道、理、治、通之顺,下有形、气、意、心之顺。以形、气、意、心之顺,而达道、理、治、通之顺,乃为拳道之顺之主流也。
  形要顺,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皮肤腠理,筋腱血脉都要顺其生理之顺,不顺则疾病生,何谈养生,何谈练功和技击。形顺则有传递之功,传递是能量之传递,无渠道则不行,传递先要渠道要通,渠道通就是形体通,传递能量要能通,形之顺就是疏通渠道也,疏通渠道之过程,乃为修渠,乃为练形,练形顺,渠道自通矣。
  气要顺,气为无形之能量也。是磁、是电、是生物波,或是信息等等,或是真元之气,来自于先天父母之精血,来自于后天摄食物和天地之精微,合而为之,为元气也。气,有营有卫,营则在内,五脏六腑之气循环互补养育全身。卫则在外,流动于肌肤腠理,卫护身之外围,防御内感外邪之侵入。气在形之中,形中有气行。气行非顺不可,不顺难行。故而形顺是气顺之基础,气顺形不顺,气也顺不了。形顺了,气也好顺。气要顺,内气外气都要顺,有人说:“病由气生”,顺则气不生,不生气,则病不生,内气不顺则内感,外气不顺则外邪,故不能生气,要顺气,“顺气是大补丸”。顺气,顺真元之气,真元之气,随形而顺,通达便利,上下传递,内外循环,往返无端,温养全身,与养生,与技击,之用大矣。
意要顺。意顺是气顺形顺的前提。意是念头、意念、意识,意想要顺,就会要求形体往顺着去,往顺着调整,不顺就想办法让形顺。意顺又要求气顺,气不得不顺,不顺则意气不能合,气不顺时,意则不能达。故先有意顺,迫使气顺,气顺在形顺的基础上很容易达到,并非难事。意要顺,其用可见,是主观之要求,由修炼而来,日积月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逐渐在意念的指导下,使气顺形顺。意顺要有意的顺乎外物之顺,尤其推手、散手要顺乎其对方变化而变化,乃为顺。顺乎外物之顺,乃是顺乎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久而习之,由有意要顺,而达无意之顺。无意之顺,乃可进入应物自然之神明境界。顺者之用,可谓大矣。
  心要顺,心者,本心也。心顺乃谓本心要顺。意则为心之思,心有所思,意则会有所念。随心所欲,则为心意相合,意顺心思而动也。心有所动,意有所动。心动而驱使意动,意随心动而为顺心也。若心动,意不动,或因受外界之影响,违心而动意,乃为心不顺。不能体现本心所思,则不顺,不顺则违心也。平时,违心之事甚多,拳道之修炼必须克服之大关。故而修炼高功夫,轻易不与人之比手,通常难达心意相合,顾忌甚多,于修炼无益也。故而修炼越高深,心意愈相合,相合之久,自能意随心使,不违本心,乃为心意相合,心心相印。心顺则意顺,意顺则心顺,则无有不顺之理也。心意相顺,合德而近道。心无心,意无意,心意皆无,空空如也,乃能合道为一也。心顺乃修炼高功夫之无上心法,修道至妙之法门。
  故而“顺”乃为太极拳道境界修炼之提高的必由之路矣。


“重心”是太极拳道虚实变化的中心  

  何谓“重心”? 先知重力后知重心。
  重力者,乃地球引力也。地球吸引其它物体的力,此力方向指向地心。物体能落到地上,乃此地心引力之结果,称重力也。
  重心者,地球上任何物体都受重力的影响。物体各部分受重力影响,产生合力之作用点,谓之物体之重心。
  重心是拳道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或曰:中心问题。人为万物之灵,地球上一自然物体。在拳道训练中,人要进行各种姿势变换,做出各种动作,以求适应拳道之各种姿势之变化,从而引起人之重心变化问题。只有重心变化,才能引起各种动作姿势之变化。故,重心是拳道虚实变化之根本,虚实变化之中心。
  重心变化之方向性。拳道修炼中,人之姿势不管千变万化,而重心变化则主要有“上、下、左、右、前、后、中”七个方位,除此而外,则由它们之组合而已。
  重心变化之重要性。各派太极拳都讲“立身中正”, 何谓“立身中正”?如何检验“立身中正”否?且看分析,“立身中正”本意为,不前俯,不后仰,不左偏,不右倚之谓也。根据解剖学术语,人身运动之方向以三种轴表示,即矢状轴(前后轴)、额状轴(左右轴)、垂直轴(上下轴)。如图五所示。
  为拳道叙述方便,乃将各轴分别谓:中轴(垂直轴、上下轴)、纵轴(矢状轴、前后轴)、横轴(额状轴、左右轴)。由图可知,立身中正时人身中轴线和重力线重合。如果人身中轴线和重力线有夹角时,则立身不正。夹角越大,则倾斜越重,否则相反。由此可知,中轴线和重力线平行与重合,决定着立身中正的标准程度。此标准于拳道技击之修炼,养生之修炼用处极大,也为拳家不传之秘。在本书中会经常提到。
  从养生讲,人身中轴线乃为之中脉,上从百会穴,下至会阴穴,中经上丹田泥丸,中丹田膻中,下丹田神阙(气海)。中脉乃天人地之精气贯通之脉,元精、元气、元神,三元发生之处,人之生物场、电磁场、意念场之聚散基地也,人身能量之储蓄库也。自古至今,修道之人,无不重视此中脉之修炼。
  从技击讲,人身中轴线,通常拳家只讲人身中线或中心线,“守中用中,得其环中”,“守住中线不偏离”,“以中线分开,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各不逾其中线”。其实,应守中轴线更为确切。因技击时,敌来之不仅前方,还有后方,左方,右方,或更多之方位,而中轴线能处乱不变,方能处一不变,以一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宗者,中轴也。谓之:守住中轴虚实变,万般变化尽管变,以我不变应万变,不变为无法,万变为有法,不变应万变,无法胜有法。
  由上可知,重心变化可谓重要也。此乃从虚实变化之法门入手之缘起,其实更重要的乃为克服重心和重力之阻力,为拳家修炼,增加功力的最重要之基础,不可不明辨也。
  重心和重力在修炼功力方面之重要作用。因重心乃为一物体受地心引力之合力点,故而重心从本质上讲,乃为一重力也。重力乃地心引力,按阴阳之理,有引力则有斥力,有重力则有轻力。斥力乃为引力之反,轻力乃为重力之反。拳家修炼拳道,克服引力作用,则必须具备斥力。克服重力之作用,则必须具备其轻力。此斥力与轻力,乃为太极拳道修炼者的内力。内力越大,外表越轻松自然,越轻松自然而内力越大也。故久练太极拳道者,外似轻松无比,实则内力越雄浑。克服重力与引力之过程,乃为增长轻力与斥力,即内力之过程。也谓之太极拳道修炼家之功力矣。
  自我重心之控制,谓练知己之功夫。在拳架训练中,为增加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功夫水准。在前进时,重心先不动,即:重力线和中轴线不发生位移。而步先向前探出,增加一腿的悬吊之功力,然后缓慢将前腿脚落地,再将重心随脚而缓慢移之前脚,再将后腿脚缓慢拖带向前靠拢重心向前位移之距离,完成整个身体重心的向前位移。在向后退时,重心先不动,一脚先向后退步,待退至非向后移重心才能稳固时,重心再缓慢向后移至先出之脚之上,然后脚则随重心移过后,缓慢拖带后脚,也为增加悬吊之功力,逐渐使后退之脚撵上前退之脚,使重心完全后移。在向左移步时,左脚先向左探出,重心不动,增加左脚腿悬吊之功力,待重心非向左移动不可时,重心才移向左脚,左脚落实重心完全移向左方后,右脚靠重心之拖带缓慢将右脚腿移向左方,而使重心完全左移。在向右移步时,右脚先向右探出,重心不动,增加右脚腿悬吊之功力,待重心不向右移,右脚就要落地之时,右脚落地,重心右移,而左脚则缓慢向右移,形成右脚拖带左脚,增加左脚之悬吊之功,待至左脚完全移向右脚时,重心完全移向右脚。重心上提时,自动吸气,腿渐上长伸展。重心下落时,自动呼气,腿部缓慢弯曲。此谓升降起落也。通过以上练习,在整个行拳过程中,自我会逐渐了解自身重心之变化和功力增长之感受,此谓知己之功夫。自我重心控制范围越大,其功力越大,推手与散手时越能控制自我并能承受对方较大之功力的压迫。学者不可不知也。
  总之,重力线和中轴线夹角越小,重心变化越快,虚实转换越快,这正如拳论云:“小则灵,大则滞。”技击中越灵敏,便于实战之快速变化。重力线和中轴线夹角越大,重心变化越慢,虚实转换越慢,则下盘之功力增加越大,正是:“先有开扩,后有紧凑。”则正是前期拳架要盘大之原因矣。
  可见,重心是拳道虚实变化之中心也。


“场”是太极拳道修炼听劲、懂劲及神明的源泉

  听劲、懂劲、神明,是太极拳道修炼的三个层次。
  听劲,为初级阶段。在盘架中,主要体现在“着熟”,一招一势按照拳架的姿势要领,练习纯熟,并将每个动作走得越圆越均匀越好,即俗话说“粘糊劲”。只能越圆,才能越匀。圆之目的为匀,匀之目的为提高听劲水平。两个说法:一、根据相对运动之道理,匀相对为静,不匀相对为动。当自身动作姿势走得圆而匀时,与人推手就会感觉到对方的圈不圆和不匀,从而听出对方劲路之变化,这是用皮肤触角的听,还为低层次的听,即静对动的感应;二、由于自身比较圆满和均匀,则气场自然圆满,而且气场感应也强。与人推手,自然用“气场”感应或皮肤感应相结合,也就听得准,听得细。所以,听劲水平的高低,也反映了“着熟”初级阶段功夫的高低。所以“着熟”为初级阶段,是和听劲初级阶段相辅相成的。
  “懂劲”为中级阶段。懂劲分为两个方面:一、懂己之劲。何谓懂己之劲?即,知己之重心虚实变化,把握自身在空间之位置虚实之转换,举手投足,不需眼观意顾,掌握自身本体感觉较好。二、懂人之劲。懂人劲者,乃知人之变化也。通过接触非接触,似接触似不接触,运用皮肤触角或更多依靠“气场”的感应,而且用意去感应,意越强“气场”感应越强,即听劲越强,人之变化己之了然于胸,人之变化主要是其重心变化,要通过听劲,准确地听出人之重心的微细变化,达到毫厘不差。听人之劲如天平秤物,准确无误。方能称谓懂劲。太极拳道之听劲、懂劲功夫,全在拳架中训练而得,推手只是适应一下而已,切莫从推手中求,此区别之大矣。
  “神明”为高级阶段。神明阶段的听劲要求很高,细之分很多,一言难尽之。粗分可谓,“着意”:在与人推手时,意念要强,始终在人之前,因此时,己之功夫应练之圆转柔软,转环极度灵敏,只考虑对方如何变化,着意听对方重心走向各种微妙之变化。随和对方变化而变化,让彼之劲始终不能落于己身,而己之劲则始终如环无端,笼罩其劲之上,而形又随之动。此时,还主要是有意和强化意的阶段,使人感觉如一团气雾变化,始终捕捉不上。“应物自然”:在着意的强化下,则为从有意识向无意识过渡,人之无意识是一种潜意识的积累和激发,形成条件之反射,似接非接,似触非触,而自动转换己之虚实而适应人之变化。高深阶段,最上乘境界时,而是无为而无不为,有感皆应,纯任自然,己不知己所去,己不知己所为。任人偷袭,应物自然,全身透空,无形无象,无声无臭,一片神明,全在无意之中,此境界自可达“一羽不能加,蚊蝇不能落”之神明境界,人与外景合一,自然与人合一也。志在苦练拳架,人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 吾谓“练拳既练功,到老练成空”,空也,空空如也。
  太极拳道之拳架包含了各种功在内,尤其要按要领练习,深刻体会其中奥妙,其功夫全在拳架之中练出,待功成之时,无所谓技击矣,而“场”之引入,更能说明听劲、懂劲和神明的层次,须学者自明之。
  场感应之机制。人有“气场”。当人与人接触之时,接触指气场与气场的接触。人与人逐渐接近时,就有气场互相压迫己身之感,敏感者,感觉明显,不敏感者,感觉不出。太极拳道修炼,就是要增强这个气场感觉,强化它,从而感觉气场的压迫渐至灵敏。从而一语破天机,道出:听劲、懂劲、神明之形成全在“场”中求矣。故而,是听劲、懂劲、神明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源泉矣。


“形体”之修炼是太极拳道修炼之筑基功夫

  形者,形象也,有形之象也。有形之物,必有其象。太极拳之修炼,乃为修道之基。通过拳道之练习,而至自然之大道。而人之身体乃为有形有象之形体,有人之形方可谈,精神之修炼。拳谚云:“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故而,外形之修炼,乃为拳道修炼之非常重要之部分,形之修炼是其它修炼之基础也。
  三丰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此乃学道真口诀。拳道从无为始,经有为,而复归无为。即:从简至繁,从繁至简。拳道形体之修炼正是从无为开始,简单起手,经有为繁杂,而复至无为简单而已。
  道法自然。修炼形体的总要求,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本着此要旨,方可谈形之修炼之要求。拳道中,形体有动有静,有虚有实,动静阖辟,虚实转环是其最重要之点,总归要自然而然,方谓得其旨要。
  外示安逸,内固精神。未动之先,谓静。未静之前,谓动。此静指盘架开始之前,准备盘架时的预备姿势,平心静气站立,全身调配舒适,以便开始走架,走架前和走架开始后,均要求形体,外示安逸,内固精神。此要求贯串拳架静动始终。不但走架行功如此,在平时日常生活之中,皆保持此种状态,可得拳外之功,不炼而炼也。
  静态时。拳架行功之前,要做好其准备,乃为静功。静功总要求外观为:中正自然,松顺圆满,神定气闲,意归丹田。中者,人身中轴线要和人身重力线吻合。正者,符合中之谓也。不俯不仰,不偏不倚,立身中正,浩然正气之立,无有任何矫揉造作之象,自有凛然不可欺,含威而不露。全身自然潇洒,随意站立,全无有行拳,装腔作势之嫌。松者,皮肤毛发,肌肉筋腱,筋膜腠理,五脏六腑,全要放松,不着力,仅能克服重力而维持身形即可。形要松,意要松,身心全要松。顺者,主要骨架要顺,从顶至脚,都要符合生理之要求,顺生理,摆顺骨架,其肌肤腠理,四肢百骸,无不顺随。比如,鼻尖对肚脐,耳尖对中指,两膝对脚尖,百会、丹田、会阴对脚弓。顶有悬吊之意,底有下坠之感。圆满者,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全身上下均要圆满,做到腹内松静气腾然。主要在于,沉肩坠肘,空胸实腹,脊椎上下对拉拔长,前胸往后裹,后背向前裹,正腰落胯,处处感觉匀称圆满无缺。神定气闲,主要指心安理得,无有杂念,抛却其它事宜,皆身外之物,心定而神安,专心去准备练拳。气闲指要呼吸自然,不要憋气,不思不想如何呼吸,只是顺其自然而已。意归丹田,意能归丹田,气自沉丹田,气沉则神固。因丹田乃重心部位,气沉而重心稳固,自有稳如泰山之感。要大智若愚,大巧若痴,大辩若讷,浑似呆若木鸡而已。
  动态时。要求:轻灵匀活,柔软缓慢,连绵不断,虚实转环。拳论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轻灵乃为行功走架之基本要领。轻者,重之反也。轻则快,轻虚实变换则灵,轻则缥缈无定,若行云流水,悄若无声。灵则敏捷迅速,如捕鼠之狸猫,离弦之矢。匀活,乃走架另一要求。即要一势接一势,一动接一动,势势要匀,动动要匀,如藕断丝连,纺花抽线。匀者,相对静也,度量人之功也,不可小视之。活者,活泛不呆滞,身活、手活、步法活,活则意在先,先机而动,不受制于人,活泼灵便,一片生机昂然之趣。柔软,松而至柔,松而至软,柔软乃柔弱之性,能柔软方能随曲而伸,缠绕自由,如水之无形,如水之性,既柔软又刚猛,方能无坚不摧。缓慢者,不急之谓也。慢功出细活,缓而不散乱,一圈连一圈,圈圈都走到,正因为缓慢,肌肉随圈慢慢走紧时转者松,松转又有紧,不断克服紧,全在缓慢功。缓慢出内功,十人九不知,松紧皆在此,紧是一丝紧,松是全身松。连绵不断,拳论讲:“无须有凹凸处,无须有断续处”,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劲断意不断,藕断丝相连”。走架不能有丝毫停顿处,如环无端,意长劲远,交手之时,因有连绵之功,劲长无端,彼走不脱,我劲紧跟,敌追我走,敌短我长,敌追不上,乃为连绵不断之功矣。虚实转环,重心变化贵在圆转,我小圈彼大圈,小圈胜大圈,大圈慢距离远,小圈快距离短,虚实变化全在圈中,上下左右皆然,前进后退如是,闪战腾挪,纵横跳跃,劲走螺旋,虚实要转环,此是真窍要。
  练形之目的。疏通经络,鼓荡筋膜。经络在筋膜下,经络在肌肉中,在体液中循环,在筋膜下勃动,经络如渠道,筋膜连肌肉,神经来指挥,骨骼来伸缩,节节要贯串,气在经络行,内劲方传递。一势接一势,全凭内气转。渠道能畅通,气血能周流,循环无端,自能养丹田。渠道畅通,气血循环,乃为一大台阶,练太极拳千万人,知者几何?大道至简,要言不繁。能循环无端,气血周流,久之行功,自能达应物自然之境矣。
  陈樱宁先生总结《〈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曰:“一、神不外弛气自定。二、专气致柔神久留。三、混合为一复忘一。四、元和内运即成真。”
  形练是修道之基,达道要“寂然不动,感而隧通”。此乃真道诀矣。  


“意念”的训练是太极拳道修炼水平达到应物自然的关键

  意念者,念头、想法和意识也。意识又分为:有意识、无意识、潜意识。
  人在社会中生活,必然受环境之熏陶与影响。从而,生出些念头与想法,为实现自我之念,还会产生新的念头与想法,这些连环出现的念头和想法,乃为人之客观的存在,统称为意念。意念能指挥人的行为,为之而努力实现其目的。指挥人的行为具体活动的,就是一种意识的表现。
  人的意念关注某一事物时,关注程度越强,意识越强,关注弱时,意识也弱,此为有意识。不关注时,就无意识了,此时之无意识是在有意识关注之后的无意识,是将有意识关注之事物记录在潜意识之中了。对外是一种无意识的表现,对内则变为潜意识。这种潜意识在特定的情况下,可发挥出意料不到的作用。此种情况,谓条件反射。
  人的条件反射分两种:一种为先天遗传,称为“无条件反射”,如人和动物出生后就会吃、喝、拉、撒、睡,此乃为无条件反射之动物本能行为,其受遗传影响,为先天具备的;一种为有条件反射,对于人或动物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待肌体熟练掌握某项技能之后,一遇到相应的条件,肌体就反射出某项技能的行为,此为“有条件反射”,为后天训练而有。无条件反射和有条件反射都储藏在潜意识之中。有条件反射也可以转换成动物之本能行为。此本能行为,正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实质。
  太极拳道就是据此用意念强化有意识地按照拳道养生与技击之规律,进行相应之训练,使之形体产生出各种养生与技击所需的技能,并使有意识训练的结果通过量的积累,逐渐转化为外在的无意识和内在的潜意识之本能行为。
  本能行为之出现,乃为应物自然之能力形成。应物自然乃神明也,拳道最高之境界矣。
  故而,意念之训练是太极拳道修炼水平提高之关键之关键也。
  太极拳道的拳架训练,完全是以实战作为灵魂,经过科学的有意识的训练,产生本能反应的实战功夫,这个有意识的训练,就是在意念驾驭下使形体按照实战要求,产生强大的“下意识流”从而达到本能反应,推手中的意念训练也是同样目的,最终进入到散手是为了强化下意识流。所以说意念训练是太极拳道的精髓,它在整个拳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内丹”是太极拳道养生与技击之动力

  内丹者,乃为人身“精气神”之凝聚也。
  精气神是人身之“三宝”。道经云:“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地有三宝风水火。”“三宝”又称“三元”。即:元精、元气、元神也。元精者,有三,父母先天遗传之精,后天饮食之精,呼吸天地之精。元气者,为元精之化生,元气凝聚则为元精,元精生化则为元气。元神者,元精元气之体现,乃形而上者也。精足、气足,则神足,在外表现精神,在内表现心理。三者关系可喻谓:精为粒,气为波,神为场。三者为一物,一物可分三。粒为静,波为动,场为圆。三者乃为能量之不同形式而已。
  丹有三田。养丹之处乃为田。谓之“丹田”。人身丹田有三处:上丹田为泥丸宫,大脑中央,印堂与风府前后连线与身体上下中轴线相交处;中丹田为胸中膛,膻中与夹脊处前后连线与人身上下轴线相交处;下丹田为小腹中央,肚脐和命门前后连线与人身上下轴线相交处。“三田”各家说法不一,大致如此也。
  丹之作用。上丹养脑,益智开慧,激发潜能;中丹养脏,心肝脾肺肾相生相克,气血循环五脏气俱全去百病,心胸豁达,诸事顺遂;下丹养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与五脏,互为络属,营卫互为表里,气血运化正常,四肢百骸,强健发达。三丹统而谓之,人身之总能量。能量可谓用处之大也,人的一切一切之活动,离不开能量之供应。没有能量之供应,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的任何事情也干不成。养生与技击,仅体现运用部分之能量而已。能量聚则为丹,散则为精、为气、为神。
  炼丹之方法,分为静功和动功两种。
  静功者,从姿势分,又分为:站、坐、卧;从下手方法分,又分为:意守,搬运。意守乃为意守住丹田部位,由精气神自行灌注,久之成丹。搬运乃为两种,一是小周天,即,用意念调动气绕行任督二脉循环,一圈一个小周天。二是大周天,即,意念调动气绕十二经脉以及奇经八脉、络脉、孙脉等在全身经络中运行,一圈一个大周天。大、小周天运气掌握火候,将精气神凝聚在丹田以成丹。此乃为静中之动也。
  动功者,动功方法很多,太极拳道之动功则在拳架盘炼之中。其方法,要求形体四肢之动作,每动必是走圆圈。精气神则在形体走圆圈之过程中,不断接受采纳天地自然之精微灵气,进入体内和先天与后天精微之气合为一体,沿循其轨迹,而往返运化,久而运行凝聚之能量,会聚丹田而成丹。
  丹之动力之作用。丹是能量之汇集。太极拳道盘架之训练,乃为炼丹。盘架越多,能量积累越多。此能量可运用疗病健身。可使人延年益寿,达到养生之目的。在推手、散手和实战中,则能产生不可思议之效果。主要原因是通过盘架之后,形体各部分,已节节贯串,能够在有意或无意的情况下迅速调整精气神,进行释放。产生如触电之感觉,或产生极大之杀伤力。养生和技击之动力来源于能量之积累。来源于丹之修炼也。
  能量之具体运用。能量在太极拳道盘架、推手、散手的具体运用时,是随动作之变化而运行的。在这里为便于叙述,将能量还用气来叙述。气在随外形动作变化,待有一定之感觉之后,具备了一定之功底时,外形动作之变化则是随内气运行而变化的。此乃谓,先由外及内,再由内及外也。当内外不分,浑然一体时,则达到了应物自然之境矣。在此,仅以太极拳道架子的起势为例,从外形到内气,从外气和内气的混合到外形之姿势动作之完成进行一下描述。文字叙述,常常词不达意。有时不能同时叙述外形和内气的变化和运行情况,只能学者从文字中去慢慢体会之,在实际操作中比较简单。如下述:
  静态时。面向东站立,两脚与肩同宽。
  头部:头顶上顶,发有冲冠之意,乃顶头悬也。下颏微收并和身体中轴线之夹角成 45°,谓喉头永不抛也。两眼平视,内视鼻尖,眼神不外露,精神内敛之谓也。两耳轮向后贴脑后裹,意听八方,谓之振耳听风也。鼻尖对准肚脐,嘴似闭非闭,舌顶上颚,牙齿轻扣,呼吸自然顺畅,气道畅通之谓也。
  躯干部:空胸实腹,前裹后拔,正腰落胯,尾闾中正。脊椎骨放松,上下对拉拔长,节节贯串,附合生理弯曲,五脏六腑安放适度,平心静气,气自沉丹田。
  上肢:沉肩坠肘,两手伸直,四指微分开,食指拇指并拢,中指和小臂中轴线在一条直线上,自然贴于裤缝,拇指向前,掌心贴腿,两臂松坠下沉,如无筋肉相连时,有自动脱落之感。
  下肢:腿站直,膝盖放松,脚平踩地面,踝关节放松,脚尖向前和膝对照一个方向,不能偏离。从上至下,节节放松贯串,百会穴、会阴穴、脚弓背在一条垂线上,乃为,中轴线和重力线吻合。
  动态时。从头顶上丹田,经胸腔中丹田至小腹下丹田,内气由上到下,凝聚在下丹田,略停片刻,再开始行拳盘架。盘架开始,内气从下丹田分三路而下,主流下至会阴穴,另两路分别从腿内前侧下行至脚掌涌泉穴。此时,外形动作,左脚向前上一步,右脚也随左脚向前上步。在上步时,脚下涌泉穴之地气和从腿内前侧下行之内气合为一气,从腿后外侧而上行,上行至尾闾长强穴与由中间主流到长强穴之内气,三气合一,沿督脉上行。此时,两臂由体两侧从下向上向头顶划弧。沿督脉上行之内气至夹脊穴时,分两路,主流继续上行过玉枕穴到百会穴;一路进入中丹田,再分两路分别沿两臂外侧向两手掌运行至五指尖和劳宫穴。两手掌向上划弧至头顶时,五指和劳宫穴采纳天气和两手上内气合为一气随两手臂在身前下落,一部分从百会穴进入和督脉上行之内气,合为一气进入上丹田。一部分沿任脉下行,再分两路,一路进入中丹田,一部分沿任脉继续下行之下丹田。同时,两手臂下落到位。上丹田、中丹田和中脉之气和任脉之气同时会聚在下丹田。同时两手之气和两脚之气,在外形上从空间也构成一个回路。
  此时,完成了太极起势动作。可见内气与外气形成了几个循环。一个是任督二脉的小周天,一个是上肢和中丹田的回路,一个是任脉和中脉的回路,一个是下肢与下丹田的回路,还有一个是内外气、上下肢和躯干的大周天回路。
  注意:以上内外气回路,在初级阶段感觉不出,而是随着功夫之加深逐渐体验出的,不能用意强求,要顺其自然而得,否则,气路受阻力,容易出偏。学者应注意,要在明师指点下进行。由此可见,一势之运行就有很多气圈,整个拳架之反复之练习,则有无穷之气圈,此圈即场,即为太极能量场,乃为太极拳道养生与技击的根本能源,是产生良好效果之动力矣。

发表于 2003-8-29 0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累了。
发表于 2003-10-13 16: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太好了,我细细看了好几遍,受益菲浅,谢谢了
发表于 2003-10-14 14: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峰兄這課題可不容易消化, 如有不明白的可否賜教? 謝!!
 楼主| 发表于 2003-10-16 2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可以,欢迎到赵堡太极网留言版留言!
发表于 2003-10-26 16: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谁写的阿,很好!从理论上总结了太极拳修炼的正确途径,很有指导意义。是有高理论和深实践结合的高人才能写出来的。希望太极拳爱好者能都来读读。
发表于 2003-10-26 17: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太极者,圆或方或其他任意形状去掉阴阳也,近乎道之别谓也。天地之根,变化枢纽也。大至无穷,小至无内,有别于天地宇宙;自然万物之理均与其不同也。
  
2.拳道既命太极,太极之理即为拳道之理也。
  
3.太极之理既为拳道之理,“太极拳运动”则不可曰为“太极拳法”、“太极拳术”亦不可谓之为“太极拳道”也。
  
4.大成者,至高无上,至善至美,永固不易,完美无缺,天下之至理,无可其喻也。故而“大成拳道”乃为“拳道中枢”之谓也。
发表于 2003-10-26 17: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名既立,其理难自明,其道亦难行,乃为名易正行难顺之谓也。
发表于 2003-10-29 1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太极拳”与“太极拳道”之间谁大谁小?

其关系是属于等同,从属,包容,交叉,或不相容中的那一种?

很希望看到楼主或“太极拳道”创始人的教化,谢谢!

发表于 2003-10-29 2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出自赵堡太极的郑琛,太极拳道由他提出。郑琛,难得的太极高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