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7522|回复: 16

试揭气学千古谜.........气的物质性猜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23 2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试揭气学千古谜.........气的物质性猜想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讨体认,我发现,气----中医气功武术几千年来所说的气,就是现代科学体系中的氢气(H2)。并且,在更长的时间里,反复体认说服自己。经过更长的思考后,再次确认,气,就是氢气!其主要思路叙述如下。
一.气是物质,是实体性物质,是现代科学认识范围内的物质
   1. 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气文化”,涉及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医学、武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确实,气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的概念,但是,作为其本质内涵----即其物质性或物质意义上的气----应是准确而固定的。  本文探讨,就是中医气功武术几千年来所说的物质意义上的气。
2.独特的中国文化,孕育了独特的中华武术,尤其是独特的内家武功。众多武家在演练实用中都体会到了气。 “外炼筋骨皮,内炼一口气”“炼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十年炼功,十年养气”。气,成为他们终生的追求和目标。气,尽管在理论上还没统一,实践上也不知为何物,但是在修炼有成的武术家那里,是一个常识性概念,一个基本的入门概念。气,实实在在为他们感受体认,气增长了他们的功力,气也成为他们不竭的能量来源。有人说,气是内家拳的物质基础,气是传统武术的灵魂。可以说,气,是传统武术的特色,也是传统武学对人体生命科学的独创和重大发现。气,是任何一个传统武术研究者无法回避,绕不开,躲不过的问题。也是任何人无法否认的客观存在。
然而,气的物质归属,又是一个迷。长期以来,是多学科多领域争论探讨的焦点。
   3. 考察许多古典气论和今人的气学实践,都是经过了实实在在的自身体认,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应当肯定,气是实在的物质探索而非纯粹的哲理思辩。---气是物质,这已是国内外气学界的共识。
  近年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气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认为气是电磁波、红外线、激光、静电等,这是气学探索上的重大进步和飞跃。但是,这仅是气的局部属性和效应,而不是气本身。无法想象这样的场、波在体内的经络中运行,对机体发挥重要作用并提供能量。和人们观念中体验中的气大相径庭。就象一枚鞭炮,点燃爆炸,伴随能量的释放,有声光电热等反应,但这些声光电热并不是鞭炮本身。鞭炮的实质是火药为主的实实在在的物质反应。
   4.气在自然及生命是非常重要、基本、普遍的物质。《辞海》说,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本源。在人体而言,“人以天地之气生”“气者,人之根本也”。从中医和气学武学的实践看,气是分子结构的实体性物质,而不是电磁波激光静电物理属性的场态物质。
   5.现代科学对物质层次的认识可为完美,宏观至百亿光年之外,微观至基本粒子,纤毫不乱,泾渭分明。 诚然,也还不尽善尽美,也还有未发现的元素,未认识的物质,但是……如此基本、普遍、常规的物质竟未被认识,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今人古人之间、东方西方之间、古典现代之间,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如此亘古奇绝的认识断带。 可以明断,气,不在仙佛精怪之地,不在虚无缥缈之中,她就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元素之内、物质之中。 今人古人之间,不是物质上的再发现,而是这物质意义作用上的再认识。
.…….这应是气的物质探索的基本原则和思想。
二.气是气体物质,气是氢气
 6.承上,气是物质----分子水平上的实体性物质----现代科学认识范围内的物质。  应是定论、铁论。从众多的论述和体认看,气又是一种气体物质。
其主要证据如下:
   古人命名,象形取意。大陆型农业文化,决定了祖先文化基因上的务实性。创造了象形文字的祖先,在命名气的时候,一定是有所考虑。决不会把子虚无有的东西命名为气,也不会把液体的固体的物质,命名为气。气,应为气体物质或有气态性。“古人不予欺也”。
今人的气学修炼实践,也说明了气的气体性。有造诣的武术气功师,都体会到了气感。“今人也不予欺也”。 气,实实在在为他们感受,可感知、可触摸、可体认。他们言之有物言之凿凿。言气论著,不是只言片语,而是卷帖浩繁,内容宏富,博大精深。言气炼气用气,是一整套的系统工程。称之为气学,毫不过分。这确实是任何一个传统武术研究者无法回避,绕不开,躲不过的问题。也是任何人无法否认的客观存在。
气,可以通过“养”而获得,称之为养气;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从外界采集而得,称之为采气;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引导在经络穴位中运行,称之为行气;气在体内可以蓄积,量变引起质变,不断的分解化合,通过复杂的气化反应,向气的高级形式递进发展。有的出现众多的内景变化。膨胀感、充气感、流动感、云雾感、光亮感、沸腾感……这一切都统称为气化。气又可按照一定的方法发放于外,称之为发气。当然,运用不当,又可从人体丢失,就是跑气。
气,来自气感。最初的气感,以麻热胀为基本反应。人们普遍地感受到了气的充盈鼓荡,感受到了气对病灶的阵阵冲击,“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气可以养,可以蓄,可以采,可以发放,有的形成气丘,有的还结成“丹”……因为没有合适的术语描述,他们比方说,就象皮球充了气,就象轮胎充了气。因为感觉到了体内有“物”,无法说的清,只好又比方说,象气团、象水银、象凉粉……这一切都说明,气,在实体物质的基础上,又是一种气体物质!古人命名为气,今人认可体验为气,可能就是基于这种体认。气,从内功修炼的层次看,随着修炼的加深,有逐步的层次变化。但从最初级的形式看,就是一种气体物质! ----就象皮球、轮胎充了气一样。并且,充足了气就有了很强的抗击打能力。几乎每个体验者都这么说。这是实实在在的体感,不是纯粹的心理作用。
概括以上言之,气应确定为一种气体物质。
7.内功上常见发放外气治病的事实。(当然,其中有假有骗,也有的无效果)。但发放过度,则又伤身。这样的事例也不少。这正说明,确有一种“气”发了出来。而皮未破,眼未见,嗅未闻,听未觉。这又说明,气,及其细微,无色、无嗅。人的意识又可以影响调动气的运行,说明气又极轻。
8.气是物质,又具能量。且是高能。有人把气称为超级能量物质,有人直接把气成为“能量流”。气具高能,是学界共识。
9.有体验的人都说,这气,“不是呼吸之气”。这否定了气是氧气,但又从另一面作了肯定,肯定了它是气体。并且,有和氧气相提并论的可能。
10.气在人体及自然界是常规的基本的物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也应是如此。
11.综合以上几点,是实体性物质、是气体、最轻、最细微、无色、无嗅、“气行滑利”“气行慓悍”,关键是具能量且是高能的,在现代科学体系中找的话----只有氢气(H2)!
当然,只要想到了这里,证据是相当多的......但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气,就是氢气!
12.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传统哲学体系中,气被认为是宇宙本原,万事万物皆由气生。现代宇宙学认为,早期宇宙几乎全由氢组成。氢是宇宙中最早最基本的元素,经过大爆炸,氢元素经热核反应聚变成各种元素,宇宙产生。尽管氢气和早期宇宙的氢有差别不一回事,但毕竟都是氢。所以,本学说又粗放地暗合了古典哲学和现代宇宙学的结论。
三.现代科学中的氢气
 13.看一下现代科学对氢气的认识,会有助于这问题的理解。氢气的特征是:
1)氢的原子序数是1,位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第一号。氢是宇宙中最早的元素、最轻的元素。也是最基本的元素。
2)氢气是最早最轻的物质组成的单质纯净物。分子最小,质量最轻。无色无味无嗅。性质活泼。因为最轻,氢气球可以在空气中漂浮。
3)氢气是还原剂。已证明,生命的衰老是过多积累过氧化物导致。氢气的还原性,可分解缓释这些过氧化物,实现氧化还原意义上的平衡。这和气的抗衰老保青春作用一致。还原,连名称的叫法都暗合。需要说明的是,这过程中氢气无任何毒副作用。而其他的还原剂则做不到。
4)能量高。且作为能量物质的优点多,简直是最完美的能源形式。a.除核燃料外,氢的发热值是目前所有燃料中最高的。氢的高能,使氢成为推进火箭导弹的重要燃料之一。b.氢本身无毒,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且能循环使用。c.氢燃烧性能好,点燃快。d.形式多,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以气态、液态或固态金属氢化物出现。  
氢气的上述特征,和传统中气的特征几乎处处暗合。并且在好多方面,留给人们想象的余地还是很大的。

14.人们对氢气的认识可谓尽善尽美。但是仅限于化学化工体系。化学化工体系,仅认识了氢气在化学工业中的作用。医学生物学体系,仅认识了氧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两大体系,独独忽略了氢气在生命中的意义作用。  
换一个角度考虑,没有水,没有生命。水分开就是氢气氧气,没有氧气,没有生命。相对应地,没有氢气,也没有生命。然而,现代医学化学生物学,却没有相关的结论。氢气对生命的意义作用,医学化学生物学,都是空白。
可以想见,气的物质归属问题最终得到解决的话,传统科学将填补现代科学体系的若干空白,也将促进现代科学的最新发展。或者说,这可能正是一个中西科学体系结合的契机。


至此,完成了“气即氢气”的大概叙述。草成此文,旨在抛砖引玉,以期气这一千古之迷的早日揭开。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更多内容请见生命之光http://zbsz.net/du)
文字


文字

发表于 2004-4-23 2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错!
青青侠客,在下直话直说,得罪了。
阁下为证“气,就是氢气”之论,为使“氢气”符合“气”的特性,将H之元素、原子、分子各个的论述混为一谈,犯下致命的错误。首先在论明中就不严谨、不科学。

“气行慓悍”卫气也,乃人之御邪之兵,难不成就可以说是淋巴、白细胞等免疫系统吗?不可以。
同理,人之气,就是氢气?不是!我很难想象氢气能在人体哪里活动,肺除外。若说人之气乃氢气,那人在纯氧的空间能活呢,还是在纯氢气的空间能活?我又能不能说氧气才是人之气呢?显然不行。

阁下问题在于:
1.论据与论点没有必然的联系。
2.偷换概念。
3.“炁”的概念没搞清楚。古代有“氣”字,但不把“炁”写成“氣”,此中真义可 一二。今天写成“气”,就同有些饭堂写“鸡旦”一样,日后俗成所致。
4.理解不清。

建议:认真学中医。

氢气,过于活泼,在人体起反应的话会死人的。
若改为:
“氢”在现代医学化学生物学,却没有相关的结论。“氢”对生命的意义“是否”起作用,医学化学生物学,都是空白。解答此中问题很“可能”将促进现代科学的最新发展。(好像有人搞,没有成果)

 楼主| 发表于 2004-4-25 2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错!
直话直说,武人风格!
我说服自己用了十年........这些问题都想过,比这些更多的也想过,都最后都说服了自己。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发表于 2004-4-26 2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法X功“得道者”都说服自己了,包括很多学术权威、科学家……
他们在接受科学多年,也不是终于很艰难的说服了自己,信X轮功去罗……

没错!说服自己相信不可能的事情最难!真的很难阿,在下就做不到。

哈哈哈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4-5-1 1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太长,网人浏览,极可能没有耐心读完........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发表于 2004-5-6 2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zbsz.net/du/揭开气学千古谜               这打不开!
倒是http://zbsz.net/du                          这打开了

大致看了一遍,阁下博学,真是博阅中西之学啊,但对阁下的氢气论实在不敢恭维!
看来阁下各论皆为下文演衍出。在下斗胆出招,请接手。哈哈。(括号中有“按”既是)

关于气及经络穴位的运行模式猜想

 
(关键词:气 氢气 经络穴位 通道空间 模式猜想)
(内容提要:气及经络穴位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气是物质,是现代科学范畴中的物质,是实体性物质,是气体物质,具能量且是高能,由此,气是氢气(H2)。经络是气运行的通道,不是血管般的管道,不是神经般的实体,无固定的边界,无规则的形态学特点,是通道间隙隧道。穴位是这通道中的较大空间。)
一.引言

气及经络穴位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相关的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该理论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经络穴位则是遍布全身的运行气的通道。通俗地说,经络穴位相当于江河湖泊,气则是水,这和人体循环系统的模式极为相似。
应当肯定,该理论学说经过几千年的实践验证,是实实在在的科学。但是,遗憾的是和现代科学体系格格不入,无法得到现代科学体系的认可,在基础理论上很难统一。因此,种种猜想假说,应运而生。笔者综合有关论点,提自己的想法如下。
二.气的物质模式猜想

1. 气是物质----是分子结构的实体性物质

气,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气文化”,涉及哲学、文学艺术、宗教(按:严格来说中国是一个反宗教而务实的国度,宗教方面的“气”?在下孤陋寡闻,请赐教)、医学、武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所说,是指传统医学即中医学范畴的气。
气在生命是非常重要、基本、普遍的物质。《辞海》说,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生命的物质本原。(按:《辞海》对气的叙述并未限定在中医范畴,故在下所论也就立于广义角度,强以为说。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是构成人体生命的物质本原。
气之为:1.无形质可见。《正蒙.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庄子.秋水》:致精无形。《管子.内业》: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慎言.道体》:有形亦是气,无形亦是气,道寓其中矣。若说是极细微的物质,十分不妥。
2.形质之始。一切有形质的具体之物皆气聚而成。《物理小识.四行五行说》:气凝为形。在这个角度说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则比较恰当,但“气论”仅仅限于形质之始,那和古希腊之“原子论”又有何分别?“气论”之伟大是在于其整体观与过程观啊!
3.具有运动属性,如“气化”。《正蒙.神化》: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正蒙.太和》: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4.无处不在。《正蒙.太和》:虚空即气。《物理小识.气论》:空皆其所实也。《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试问在宇宙间,有多大的空间是没有“极细微的物质”的,如“氢气”?)
“人以天地之气生”“气者,人之根本也”。 这到底是什么物质呢?(按:什么是物质?若以“存在即物质”作论,那么气即是物质。)
考察许多古今气论,都是经过了实实在在的自身体认,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应当肯定,气是实在的物质探索而非纯粹的哲理思辩。----气是物质,这已是共识。(按:首先,“气论”是中华先贤在对已知事物进行归纳演绎前提下,继而哲理思辩,最后验证并获得巨大成功而产生的。所以我们不能忽略思辩在中间的作用,更不能忘了“气论”是在哲理思辩下产生的,其验证与结果是对已知事物归纳演绎和对未知事物的推演。也就是说“气”不是具体“物质”。“古今气论,都是经过了实实在在的自身体认”,这并不能说“气”是物质,只能说“存在”,以一句“自身体认”而得出“气”是物质,似乎太儿戏。古今之七情六欲,都是经过了实实在在的自身体认的,在下又能不能说“感觉”是物质呢?)
近代以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气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认为气是电磁波、红外线、激光、静电等,这是气学探索上的重大进步和飞跃。 但是,这仅是气的局部属性和效应,而不是气本身。无法想象这样的场、波在体内的经络中运行,对机体提供能量并在许多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从中医和气学的实践看,气是分子结构的实体性物质,(按:学医数载,未闻此论,从实践也看不出气是分子结构的实体性物质,一句“从中医和气学的实践看”就证明“气是分子结构的实体性物质”。那在下又能说“从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实践看,我是一只猫”吗?开玩笑就可以。)而不是物理属性的场态物质。这物质是什么呢?
现代科学对物质层次的认识可谓完美,宏观至百亿光年之外,微观至基本粒子,纤毫不乱,泾渭分明。 诚然,也还不尽善尽美,但是……如此基本、普遍、常规的物质竟未被认识,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许多人从理论上不承认中医,也是基于此)(按:从理论上不承认中医的,大多数是没有中华哲理文化,或低) 今人古人之间、东方西方之间、古典现代之间,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如此亘古奇绝的认识断带。 可以断定,气,不在虚无缥缈之中,不在神秘虚幻之内,应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元素之内、物质之中。(按:又来了!突然一句“可以断定”就来推出结论……) 今人古人之间,缺乏的是概念术语上的沟通。 现代科学缺乏的不是物质上的再发现,而是这物质意义作用上的再认识。(按:这句说的好啊!赞成!) 这应是气的物质探索的基本原则和思想。
2.气是气体物质----是高能物质----是氢气(H2)

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从众多的论述和体认看,气又是一种气体物质。其主要证据如下。
古人命名,象形取意。大陆型农业文化,决定了祖先的务实性。创造了象形文字的祖先,在命名气的时候,一定是有所考虑。决不会把子虚无有的东西命名为气,也不会把液体的固体的物质,命名为气。(按:说的对!的确如此!符合发生学和现实情况,但讲得是气体的气,非哲学思辩气论之“炁”。两者有本质的不同)气,应为气体。(按:错了,“气论”之“气”字,实乃“炁”字。古人以“炁”字命之“气论”之“气”,乃强而为之,阁下想到了象形却忽略了通假/借代。如指“你”之义的ru字,本无此字,古人以汝水之“汝”代之。)“古人不予欺也”。更多的接触业内人士,如有经验的中医针灸按摩师等,都能体会到气感。有意思的是,气,也是传统武术如太极拳等的基本理论,锻炼有素的人,确确实实感受到气的充盈鼓荡。气,也是太极拳的基本理论。----这也成为支持本论点的论据之一。(按:此句言之无据)气,更大可能是一种气体物质。有体验的人都说,气不是呼吸之气,这否定了气是氧气。但又无意中肯定了它是气体。并且,有和氧气相似相近,有相提并论的可能。(按:退一万步来说,就当“炁”是气体,是氢气。从“气不是呼吸之气”而否定气是氧气,那么呼吸的气体中就没有氢气?!又有“无意中肯定了它是气体”,荒缪!老渔夫死于海上,有人证明其仇家当时在家,这无意中肯定了凶手是人?哈哈哈哈,凶手就不能是鲨鱼?不能是海龙卷?涡旋?……)
细究传统中医理论中的气,还有最轻、最细微、无色、无嗅、属基本物质,运行时气行滑利、气行慓悍等,也是气态特征。(按:中医理论中的气有宗气、卫气、经气等等之分。而它们各有共性,也各有特点。不能以个别特性,以偏概全。)最重要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具能量且是高能,对人体起推动温煦作用,由此,气又是一种具能量的气体物质。
综合上述分析,同时符合以上特点的,笔者认为,气是氢气(H2)。
三.经络穴位循行模式猜想

气及经络穴位是一个整体,气的循行通道就是经络穴位。(按:穴位不是通道)
经络穴位的客观实在性,已不容怀疑。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如声、光、电、热及同位素示踪等,都证明了经络的存在。相关的学说,也不下几十种。令人遗憾的是在解剖学上仍未能找到其结构实体。即使在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也同样令人失望。(按:现在有个新学说:纤维液晶学说。很值得了解)
经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运行气血,一为联系脏腑和肢体。《内经》说: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 于肢节”。这两方面作用很容易理解,在人们的观念中也就形成了两种模式。一为血管般的管道式,一为神经般的实体式。(看众多的经络穴位图,也确能如此想象)同样地,这两种模式无法得到解剖学上的支持。
经络系统----不同层次的特定间隙,仅是通道隧道。无固定的边界,无规则的形态学特点,不是管道,不是实体。古人众多的结论也都证明经络系统是一种间隙结构。《灵枢·本藏篇》中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素问·经脉》中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索问·痹论》说:“卫气,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不言而喻,“分肉”“腠理”等诸多的描述,就是现代术语中的间隙。(按:不是!) 经络依大小可分为孙脉、络脉、经脉。一般地说,孙脉多指细胞间隙,络脉多指大的细胞团块及组织之间的间隙,经脉多指大的器官(主要是肌肉)的间隙。就象江河的支流向干流汇集一佯,由孙脉、络脉、经脉依次汇流。《灵枢·痈疽》说:“……血和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穴位,是这间隙行程中的较大空间。就象江河行程中的湖泊。
《灵枢·经水》有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肤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解剖学上找不到经络,主要是由于观念的误差。观念中的经络是血管样的管道或神经般的实体。而事实上它是一种通道,没有管壁不是管道,不具备规则的形态学特点,循着细胞之间、组织之间、器官之间的间隙,忽而深浅、时而上下,倘遇大的空间,便“聚水成泊”----这便是穴位了。缺乏这样的观点,即使是钻到了经络里面,也不知道它是什么。
常把经络比方为河流,但应是天然河,“有气则开,无气则合”。水大河面宽阔,反之则狭窄,倘若水流干枯,就无所谓河流了……但经络在观念中却成了人工河、水渠甚至自来水管……在解剖学上则倾全力去找那固定的河堤、渠道、管壁。而穴位,则是这间隙的较大空间,解剖观念上,又把它当成实体的“小米粒”般的实体,巴不得用镊子镊起来,“你看,你看……”更准确的比方----经络是地下河!他依赖周围的岩层断带为界,忽而深浅、时而上下,倘遇大的空间,便“聚水成泊”----这便是穴位了。人们不会因为找不到河界去否认河的存在,而在经络上,却犯了一个这样的错误。
经络是存在于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不同间隙。----是间隙、空间、通道、隧道。不是血管般管道,也不是神经般的实体,更不是其他的神秘玄虚的未知之物。不是实体是“虚体”。这种“虚”,虚到连他自己的存在都值得怀疑。没有固定的边界,不具备规则的形态学特点。不可能幻想象血管神经一样,可以单独地制成标本,供人们研究观瞻。这使得本来朴素的结构变的神秘难识。经络的存在依赖于气,就象没有了水,也就无所谓河流。经络的存在,依赖于其他组织的存在,也就象没有了房屋,也就失去了小巷。其他组织,规范了经络不定的边界。边界呈开放性而非封闭性。解剖学上,人们却在淘尽流水找江河,拆尽房屋找小巷。岂不悲乎?(按:经络间隙说,很有新意,在下亦有相类似的想法,但内容不尽相同,而且不成熟。阁下此中所论真是新颖、具有启迪,大受裨益,多谢指教)
间隙是非常客观地存在着。就象自然界中,不可能有铁板一块的结构一样。有山,便有山谷,有板块、岩层,便有断带。也自然产生了山间小溪或地下河流。 人体也是。既然有众多的器官、组织、细胞,便自然产生了不同层次的间隙、隧道。充盈于其中的,就是气了。如此看来,气及经络穴位是非常朴素的,非常好理解,没有更多的神秘可言。(推而广之,经络现象,应是物质世界的普遍共性。)
四.气及经络穴位整体系统的模式创建
由上述分析,气及经络穴位可构成人体一个独立的、全新的系统。该系统由遍布全身的间隙通道隧道空间和充盈其中的氢气等组成,(按:氢气充盈全身的间隙通道隧道空间?激光手术时不就冒火出来了吗!)这系统我们可称为经络穴位系统,或者气循环系统,(实际上是人体内部空间系统)。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作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营养功能。即对机体起营养作用。3.免疫防御功能。即抗御外邪, 保卫机体的作用。4.沟通联系功能。即在机体各部分之间起联系作用。5.充盈支撑功能。即在组织细胞之间起填充充实作用。6.其他功能。
作为一种新的模式,本猜想难免简单粗糙。草成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04-6-2 16: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发表于 2004-8-31 1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是不懂
发表于 2004-9-30 11: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有见过,真不知道是真,是假。
 楼主| 发表于 2006-9-8 17: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各位仔细看过........久未登陆,各位可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