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绿茶傻猫在2004-12-30 23:53:21的发言:1956年随《汉字简化方案》推出的第三批简体字,就是今日大家写的简体字啦。当年也是没办法推行下去,结果一个“反右”,没人敢吱声啦,于是消极抵抗,反正简体字领导人自己也看不懂(那些写草书的除外)。 1964年,一年就推出第4、第5批简体字(马虎吧,乱来吧,乱搞吧),邓小平一上台就——取消!!哈哈哈 那第1、第2批的简体字去哪啦,和第4、第5成了今天的错别字啦!年轻的朋友们,还记得小学时老师给任务去街上找错别字吗?绝大多数就是这些字啦。 哈哈哈哈
小朋友不知所云地雄辩了半天,就是这里有一点历史成分。那么,就多少介入一下。
1952年,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重点研究汉字简化问题。1954年12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改组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称文改会,直属国务院。1955年1月,文改会拟定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6年1月《汉字简化方案》由国务院正式公布。为慎重起见,方案中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从1956年2月至1959年7月先后分四批推行。1964年5月,文改会编印出《简化字总表》。经过补充、调整,简化字由方案收录的515个增加到2236个,1986年10月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又对原来总表中的个别字进行了调整。
1977年12月,《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布及推行,但很快被通知停止使用,以后被废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