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式太极拳概况 吴式太极拳系满族人全佑先生(1834-1902)所创。全佑从杨露禅(1~ 799-1842)学太极拳。同学有万春、凌山二人。奉杨露禅之命,拜于他的次子 杨班侯门下,实际上仍由杨露禅亲自传授。经过数年苦练,三人各有所得,万春得 刚劲,凌山善发人,全佑则长于柔化,各得师之一体。 全佑先生之子吴鉴泉先生(1870-1942)〔贯满族音译故姓吴〕,自幼喜 练武功,善于骑射,且有蹬里藏身技术。在父亲的教导下,对太极拳的造诣日益精 深。1912年后,许禹生在北京创立体育研究社,邀请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 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太极拳开始公诸于众,传于门墙之外,造福社会。 吴鉴泉先生对家传的太极拳,在教学上不断发展,逐步修润和充实。在慢架中 ,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和规矩,连绵不断,符合太极阴阳理论的功 架,特点更加明显,从而自成流派,一直流传至今。另有快架子,则仍保留跳跃, 发劲等身法、手法。便于太极拳爱好者进一步锻炼。 吴式太极拳的功架紧凑,松净自然,充分表现出轻灵、圆活和动作贯串的特有 风格。推手要求立身中正安舒,手法严密,着数多样化,细腻绵柔,守静而不妄动 。活步大履,更是机动灵活,粘走咸宜。烂采花是散手,更是出神入化,动若江河 ,非笔墨所能描叙。此外,吴式太极拳还保留较多的传统器械项目。太极剑、太极 对剑、太极刀、太极十三枪(大枪)、太极24枪、太极扎四枪和粘杆等。 吴鉴泉先生于1928年迁居上海,广为传授吴式太极拳。于1935年创设 鉴泉太极拳社。1939年在上海西藏路青年会十楼,建造鉴泉厅,为吴式太极爱 好者提供了练习的场所。1942年吴鉴泉先生不幸仙逝,诚为吴式太极拳的重大 损失。上海社务由吴英华、马岳梁负责。其国外拳社已发展到香港、澳门、新加坡 、吉隆坡、菲律宾、加拿大等国,联合国亦有太极拳俱乐部教授吴式太极拳。目前 吴式太极拳已遍传于国内外,造福于世界人民,并和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