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8946|回复: 62

太极拳源流之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25 2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极拳发展到现代,流派丛生。向学者多多,本是好事,但各派对于太极拳起源的说法有相当大的差异。同一个名称的拳术何以会有不同的起源?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其实,起源之说不过两种,一种是起源于张三丰。一种是起源于陈王廷。前者为绝大多数流派所承认,而后者为陈式拳所持。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陈式拳所承认的起源说


       1、说太极拳创自陈王廷证据不足


       陈式太极的起源论自顾留馨、唐豪起。在其《太极拳研究》里有论述。这本书也被陈式奉为经典。我没有查到此书,但查到顾留馨一本《炮捶》书中相关章节(原文附录在后)也提到太极拳的起源,我想和《太极拳研究》的考证应相去不远。但令人遗憾的是,文中在论述陈王廷创太极拳时并无过硬证据。


下面,我对顾留馨先生提到的证据加以分析


1.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吸收民間十六家拳法, 未曾講到太極拳。


有什么确凿证据证明《拳经三十二势》是拳术集大成者?是谁肯定了它这样的地位?民间何止仅仅十六家拳法?难道所有未收录的拳法都是戚继光之后所创?


2.溫縣陳王廷編造的太極拳五路, 長拳一○八勢一路, 砲錘一路, 採取戚氏《拳經三十二勢》中的二十九勢。 (注八)


陈王廷从未曾在自己的拳书中提到太极拳三字,何来“太极拳五路”一说?这本应是欲证明的结论,怎么放到论据里来了?也叫证据?自己证明自己,还会有什么错误么?


3.《拳經三十二勢》開頭是 "懶扎衣" "單鞭" 兩勢。太極拳五路, 長拳、砲錘共七套的開頭也都是這兩勢。


没有什么意义的论证。


4.溫縣陳家溝的《陳氏家譜》在其九世祖陳王庭姓名傍注:  "王庭, 又名奏庭, 明末武庠生, 清初文庠生。武術在山東名手。掃蕩群匪千餘人。陳氏拳刀鎗創始之人也。天生豪傑, 有戰大刀可考。" 見《陳氏家譜》第十二頁, 原譜現存北京 (族譜, 墓碑,《溫縣志》均作陳王廷, 故應作陳王廷)


无异议。但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


5.陳王廷的《拳經總歌》歌辭採取戚氏《拳經》歌辭。 (注九)


同上。


6.陳王廷《拳經總歌》開頭兩句:  "縱放屈伸人莫知, 諸靠纏繞我皆依。" 這是太極拳推手的技術特點。明代後期俞大猷、戚繼光、唐順之、程沖斗等武術著作中都沒有這種特點。


只能证明陈王廷的拳有自己的特点


7.陳家溝陳氏世代傳習陳王廷所傳拳套和推手。經五傳至陳長興 (1771--1853)教了河北永年人楊露禪 (1799--1872) 而演變成楊式, 後來派生吳式; 永年人武禹襄 (1812--1880) 得楊露禪陳式老架之傳, 又得陳青萍陳式趙堡架之傳,演變成武式, 後來派生孫式。這是世人熟知的五式傳統太極拳套路。楊、吳、武、孫四式是直接或間接來自陳式第一路太極拳, 一脈相承, 歷歷可數。


至陈长兴期间数代传人可有关于太极拳之说法?如何确定陈长兴学的是陈王廷之拳?有无陈长兴本人的论述?何况流派之说,多被各派否定。这种不听他人之言,以强权压倒一切的作法正是文革中的一贯作风。


8.戚繼光生於1528, 卒於1587, 太極拳只能是晚出於戚氏《拳經》的拳種, 並且是以戚氏《拳經》三十二勢為基礎的新創拳種。


这种荒谬的结论简直不值一驳,很难想象这种纯粹靠主观臆测的东西也能堂而皇之的印成书籍发行。


       当然,最经典的论据还是那首闻名已久的长短句“。。。闷时来造拳。。。”。以此只言片语就轻易肯定一种学说,岂不是天下之大稽?万一他造的是流氓拳呢?


       我听说在《太极拳研究》里,还有“妖道”之类针对张三丰的说法,借以否定张三丰之说。如果属实,更是顾留馨、唐豪的污点。


       我们可以看出,顾留馨先生事实上证明的是陈式太极拳的起源。这一点,他的确做到了。但是在最最紧要的地方,即陈式拳是否是太极拳的问题上一带而过,仿佛陈长兴就天经地义练的只能是家传的拳。以此方法证明鄢有不成之理?他视而不见陈式拳与各派太极拳形式之巨大差异,理论的霄壤之别,不从拳法、拳理的具体细节入手分析,得出的结论又怎会是客观正确?


       平心而论,张三丰之说也并无充分的史料依据。盖因拳术的传授皆口传心授,极少流于文字。后世多不可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仔细寻找蛛丝马迹,从拳的内容上分析考证,才有得到真正起源的可能。


       二、唐、顾所持太极拳发展说与太极拳历史相悖


       在零星的史料中,我查找到民国期间的许禹生、王新午在他们的论述中谈到一个人:宋书铭。许禹生在其《太极拳势图解》第10页写道:许禹生与吴鉴泉、纪子修、刘恩授、刘彩臣、姜殿臣等拜访宋书铭之后,皆叩首称弟子。并从学于宋,许禹生写道“日夕过从,获益匪浅”。而王新午则在《太极拳法实践》中详细描述了他们见面的情节:“……与宋推手,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举手,辄顺其腕与肩,掷至后方寻丈以外,于是纪、吴、许、刘诸师,皆叩首称弟子,从学于宋”。宋所传拳谱名《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为宋远桥所手记者……并可信证太极拳十三势,确为张三丰所传”。现在杨、吴两派均肯定宋书铭其人对太极拳的贡献。


       我们虽不能仅因此确定太极拳是由张三丰所传,但可以证明的一点是:太极拳的传播在很早就是发散性的。在中国各地都有人在学。如果按照顾留馨的说法,太极拳只是到了陈长兴方才破了家规,传给外人,太极拳才流传出去。就无法解释何以宋书铭精通太极拳。只能说明陈长兴也是这茫茫太极拳传承中的一份子而已。


       据说顾留馨曾否认宋书铭此人的存在。问题是,当时多位太极拳家均与此人见过面,最长寿者吴图南老先生去世不过十多年。还有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如何解释,蒋发此人如何放置……顾留馨先生的论证就像一张要将所有木工工具包起的包袱皮,勉强将口扎紧却被里面的东西刺得漏洞百出。


       三、陈长兴的拳和陈发科的拳是一路么?


       如果顾留馨先生的论证是错误的。即太极拳的起源并非陈王廷,对现在有何意义?


       这也是网上所不屑讨论太极拳源流的原因之一。


       即然我们也没有充足证据证明太极拳创自张三丰(除非用手上的功夫)。我们暂时将起源问题搁浅。我们能够确定的是,陈长兴的拳的确是太极拳,否则也教不出杨露蝉来。那我们就只讨论,陈长兴以下太极拳的流传。杨露蝉学艺后的行踪基本上是清楚的。他所传的人历历可数。反过来看为近代陈式拳扬名的陈发科,他和陈长兴唯一共同之处就是同姓,没有过硬的证据说明陈发科的拳传自陈长兴。虽然也有承传的谱系,但,中间数代,并无一人的功夫得到外界的认可。也就是说,没有旁证。最关键的是,陈发科的拳,震脚发力,显于我们所闻之太极拳松柔不同。


       在网上有一篇杨式门人写的文章,摘录如下:“……顾留馨说,杨禄禅赴京授拳时,为了适应健身需要,将陈氏太极‘改革简化’,去其窜崩跳跃顿足动作,遂成柔和缓慢的杨氏太极。殊不知杨禄禅从陈家沟回永年后,人们即称其拳为 ‘软拳’、‘绵拳’。赴京初演,人皆疑其能否打人。何由进行重大的‘改革’?太极拳的根本特点、特征就是由松入柔,运柔成刚。顾留馨却说,‘各式新创的太极拳,其锻炼原则均主张由松入柔,运柔成刚。’ (见顾留磐 《太极拳术》)那么,未主张由松入柔的陈式老架,又何以称作太极拳呢?杨禄禅初回永年的传人中,又有谁练的陈式老架呢? ……”我认为此评论相当深刻有力。


       如果我们的推论成立,陈发科所创的陈式拳就是另外一路拳法,与陈长兴的太极拳毫不相关。它还在冒太极拳之名,属于假冒伪劣。不论证清楚,就将贻害多少向武之人!事实上,学陈式拳中人,人才不少。如果他们有机会接触真正的太极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的贡献将何止千百倍。但他们有的知道拳有问题却不愿继续研究,有的以师父所说为是,不做思考,凭空被断慧根,犹为可叹。孔子说的好:学而不思则惘。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才能去追求,学习,体会它的奥妙。而不是任何一个人说这里是太极拳就一头拜倒,深信不疑。其实,如上所述,陈式拳自有它的特点和功夫,何苦非要顶太极之名?


网上的一些朋友,说我对陈式拳怀有刻骨的仇恨。有些夸张。我只是简单分析了一下,就发现其中存在这么多问题,想叫我不指责也很难啊!


我写这个东西,也是在于和大家讨论,若是哪位练陈式的高手有更新的论据,大可说出来,咱们讨论讨论。但若是明明理亏词穷,还要无理谩骂,就怪不得本人对陈式拳的鄙视了。


我敢肯定的是,我的推论和逻辑。比之网上各位的言论也严谨的多。





      

 楼主| 发表于 2004-9-25 2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年前的旧帖子。当时也引起了巨大争论。

现在看来还有些朋友没有读过它,那么,就请。

发表于 2004-9-25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天成了考证家了?

原来陈氏太极拳真的不是太极拳呀!

不过,为什么现在各式太极拳出功夫就没有练陈氏太极拳的人出功夫快呢?参加太极拳推手大型比赛的人,怎么就没见多少人把练陈氏太极拳的人赢了呢?怎么陈家沟的推手队和山东的陈氏拳传人洪均生的弟子和再传人们成了“推手梦之队”了呢?其他拳派的却少有这样的人才?这是陈氏太极拳不是太极拳的原故吧?这是问天心目中的太极拳出不了功夫的原因吧?

发表于 2004-9-25 2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发觉,很多不下功夫练拳而出不了功夫的人都成了太极拳考证家。特别是现在,“考证家”们没有一个真的练出了太极拳功夫。一看他们练拳,连太极拳的基本规矩都没掌握,一天到晚就知道批评这个,挑剔那个,其实,都成了嘴尖皮厚腹中空的白火石。

发表于 2004-9-27 1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绿茶傻猫已经很清楚地“用事实、论据、论证把”你“驳的体无完肤”了,你如果读不懂的话,建议你“先去学一年汉语和一年逻辑”!希望你正视绿茶傻猫的回贴,简单的批评别人“文字不通,逻辑混乱,无法与其交流”,只能显示你自己输不起,耍无赖!同你自己最近发的其他贴子一样,堕落到小孩骂架了。跟你一般见识真是自贬身份!


我认为需要揭穿的谎言是某汉×在其书中堂而皇之的谬论,和这些谬论支撑下的其传人无耻地吹捧该汉×的神话,诸如百岁高寿、隔山打牛之类。


既然你问天承认发此贴的目的正是如我所述,那么批评你用心险恶就不是没有道理。而且我也没有必要继续跟你这种人论下去了,因为这样做就是配合你制造矛盾的卑鄙用心。


还有你的提问里面犯了结论和论据混淆的循环论证错误,这些问题本身就缺乏逻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27 19:27:29编辑过]
发表于 2004-9-27 2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松透在2004-9-26 22:25:07的发言:

据我体会,三年小成容易,十年大成很难!


这里面“心性”的问题占了很大的比重!另外就是,若想大成,就必须扔掉小成!


上面的话,不知道有几位能够体会。


据你的体会,你的三年小成,成了什么?从你的发言看来,你距离小成还差得太远,在网上发的高谈阔论都是没懂太极拳的,也就是说,连太极拳最起码的知识你都还不知道,谈什么小成?就更别说大成了。你这样的水平,你这样的心态,你这样的受到的师传,可能连你的师父都还没入门。你师父入不了门,你就连脉门都摸不到了。

发表于 2004-9-25 2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凡是莫名其妙的地方,静静思考一下,是个好习惯。

顶!

发表于 2004-9-25 2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就没见哪个练陈氏太极拳的人在散打比赛中拿过名次呢?那些个新手不敢上场到也罢了,而那些个陈氏太极拳大师们咋个也不敢上场呢?

发表于 2004-9-25 2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师们不敢上埸的原因是因为你TJKF的松肛门功夫太好,所以,人家怎么敢上呀,全国人民都被你熏跑了呀。

发表于 2004-9-25 2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起源之说不止两种。一种是认为古已有之,如赵堡太极拳认为在老子时代就有此拳(详见杜元化《太极拳正宗》或吴图南《太极拳之探究》);一种认为起源于张三丰(杨、武、吴、孙、李、赵堡等除陈式外均认为来自张三丰);一种是起源于或来自于陈家初祖陈卜,持次说者为陈式拳首席理论家陈鑫及对陈氏拳中兴起很大作用的拳师陈照丕(详见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及陈照丕《陈氏太极拳汇宗》),在《陈氏太极拳图说》这本陈式拳理论最具权威之著作中陈王廷是练陈氏拳之佼佼着,并不被认为是陈氏拳之创立者;最后一种是起源于陈王廷,此说由唐豪、顾留馨提出,建国后迅速成为主流,为中国之科学家所认同,如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们编写或编著的太极拳著作都以唐豪、顾留馨学说为准,陈家沟的陈氏家族也与时俱进,同意唐豪、顾留馨的说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