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1884|回复: 15

[原创]值得收藏《陈式太极实用拳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9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式太极实用拳法》 洪均生著

洪老师的这本巨著,第一版印15000本,二版印3000本,两次共印刷18000本,现在市面已很少了见了,是非常值得收藏的精品。

定价:19.8元 收藏价值:200元


 楼主| 发表于 2004-10-9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洪均生先生(1907-1996),晚号八八老人,河南禹县人,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宗师陈发科先生入室弟子,从学十五载(1930-1944),朝夕相随,深得真传。后困于家计,寓济南谋生,虽离师而居,然谨记师训,研练拳技精益求精;默识揣摩,每有所得。
  1956年春,洪均生先生自济再度赴京,从师进一步探求陈式太极拳技法,蒙师从推手到散手一一指点,反复试验每一招法,精微巧妙,尽得要旨。
  洪均生先生常说:“陈式太极拳没有一个动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确非虚语。他常与各拳种来济交流访艺者交手验证太极拳技法,体会陈式太极拳“理精法密”之真义。
  洪均生先生征得陈发科先生允许,将他所讲解的各种招法融汇于原来所学套路中,期冀为学者开辟一条走向掌握太极拳技法微妙的捷径,从1956年后以此套拳法传于济南学生。通过实践,效果卓然。是以逐渐扩展到南北各地,日本、美国、东南亚友人亦陆续来学。如“日本太极拳协会”主任指导中野春美女士、副主任高谷宽先生,以及石岛清光、曾我忠弘、森田育利、安东尼、古贺荣子等皆多次登门求学,并回国后广泛传播。日本武林尊称洪均生先生为“太极巨星”,成立了“洪均生太极拳研究会”,专门研究他所传授的拳理拳法。
  洪均生先生颖悟过人,博览强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文武兼优,以深渊的学识和武学修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研究陈式太极拳理法。他结合生产劳动习惯动作,就近取譬,使学者易于领悟;又常现身说法,亲于学者试验,使学者如步入一座取之不竭的宝库之中,越学越明,越学越深,越学越爱,有欲罢不能之感。确是一位难得的明师。
  说到他写书,确实不易。第一稿未半,正逢1961年自然灾害,他患了偏瘫之疾,生活极其艰难,几乎无法支持。幸受著名学者刘子衡先生支持鼓励,才决心克服困难,勉力续写。后虽病愈,然三次易稿都是在多年居住的几平方米一间阴暗潮湿的棚屋里趴在床上完成的。直到1988年方才定稿,名曰《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
  此书遵照陈发科先生讲解的实战技法,以陈鑫先生的“缠法”即螺旋运动力学原理为依据,引证前人之学说,创前人之未有。
 楼主| 发表于 2004-10-9 15: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中对每一个动作均作了详细解说,因为每一个动作都有规范,“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必须做到“无过不及”。是以将每一动作在公转上的正旋、反旋,自转上的顺逆,脚的步法,手的位置,手心手指的方向都一一说明,使学者真正理解陈式太极拳之真谛。
  书中注重技击实用,不空谈意、气。因为每一个动作都是攻防的着法,为“知己知彼”,便将对方的位置、着法一一说明,以便学者做到“练拳时无人若有人”,才能在“交手时有人若无人”。
  洪均生先生以毕生精力研练陈式太极拳理法,又能熟识各家太极拳理论,融会贯通、结合教学实践,验证前人学说,有新的创见和解释,纠正了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误识。他继陈鑫先生之后,在阐述陈式太极拳理法上作出了新的贡献。他根据陈鑫先生的缠法理论及实用拳法,结合对立统一法则和力学原理进一步阐发了陈式太极拳理论。
  例如,他根据“腰为车轴”、“立如平准”的原则,提出陈式太极拳要求随遇平衡,步法不变,重心不能前后移动、摇摆,只能在左右旋转。重心的位移只能随步法的变换而移动,纠正了“重心全部移于某腿”的错误。
  又如,他首次提出手法上的公转与自转,公转的正旋、反旋,自转的顺逆以及腿部缠法的具体要求;详细阐明了每一动作公转与自转配合的角度,解决了《陈式太极拳图说》未能阐述的问题。
再如他对双重作了科学的解释,指出双重之病为前手前足同实,或后方手足全实,便为双重。前面双重,必出顶劲;后面双重,又必出丢劲。欲做到不犯双重,不丢不顶,全在周身上下相随的螺旋运动,变化的方向及时间恰到好处,无过不及。

 楼主| 发表于 2004-10-9 15: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他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虚实之分,并主张目视固定目标(对方),纠正了原来练拳时“眼随手运”而不符合实用的眼法。因为眼是传达信号的器官,又是指挥全身运动的“先行者”,所以眼应注视目标所在,而身、步、手随之运动。即变换身步手法的运动时,莫不以眼所视的方向为准。
  眼应平视目标,不可偏高或偏低。如须向某方向转身进步,眼光则转向某方;如步法不变,眼应视某势中手的最后一个动作的方向。
又,眼注视的目标为点,点的内外为面,面的界限约150°。拳论说“左顾右盼”,顾的就是点,为实;盼的就是面,为虚。因此在左顾的同时,也有右盼。顾盼不但是为了指挥自己的动作,而且是为了观察对方的动作,以便于随敌动而变化。同时,也应观察到时地形和周围环境的情况。
  这些理论都是创造性的,为后学研究陈式太极拳指明了方向。
洪均生先生为人坦荡,虚怀若谷。在太极拳理法探讨上主张展开讨论,坚持真理。他所写的文章涉及到有关著作和个人,都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陈式太极拳法以技击性强闻名于世。洪均生先生十分重视陈式太极拳的技击性和实用性。特别对陈式太极拳的核心--缠丝劲进行了全面深刻的研究,并创造性地论述和实践了眼、身、步、手武学理论,以及缠丝劲螺旋运动的公转与自转的运动关系,强调眼身步手方向角度的密切配合,做到了“无过不及”,以此在拳法中更进一步地体现柔化刚发,精拿巧运。如运斤大匠,解牛庖丁;妙造自然,不着痕迹。
  洪均生先生秉承师训,拳架在严格遵守陈式太极拳缠法的原则下,以技击实用为本,与众有别,行拳缜密、端严、轻灵、沉着、超逸、含蓄、雍容、隽永、自然,缠绵之处见雄浑大气,可谓无心成化,不着痕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心法耐人寻味无穷。
  洪师九十大寿,我请著名书法家刘惠民(号老云)先生书云:“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圆转如意,中有权衡,大家风范,威而不猛。”公布誉洪师拳法,作为大寿敬献。
  洪师精通诗词,从美学的角度阐释太极拳视觉闩的真谛,以诗的开工对太极拳法、技击美学做了高度统一的描述,写出了陈式太极拳“拳品”十三篇,创造了用诗的语言评论“武艺高低亦人品为准”的武学思想,开导了太极拳美学崇德的先河,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楼主| 发表于 2004-10-9 15: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书的经典文章之一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三字经
 


洪均生


(一)总论

陈太极,理法精,阴阳理,互变中。

法万变,不离宗,唯缠法,基本功。

每一动,螺旋形,其要求,圆而松。

如毛巾,反复拧,练周身,内外同。

经络活,血气通,祛疾病,保康宁。

勿懈怠,持之恒,讲技法,变化灵。

或柔化,或刚攻,因敌变,螺旋中。



(二)缠法

论缠法,应过细,内外旋,分顺逆。

顺劲开,逆劲闭,刚与柔,相互济。



(三)眼法

意发令,凭眼传,审地势,察敌变。

眼所视,有点面,实点顾,虚而盼。

身步手,随顾盼,盯目标,莫乱转。



(四)身法

讲身法,上中下;顶劲领,裆劲塌;

腰如轴,戒凸凹;长强穴,尾骨端,

休里裹,微后翻;气松沉,小腹间;

重心低,动无偏;胯里松①,裆开圆;

既灵稳,且自然;两膝盖,与踵齐②;

随身转,互落提③;杠杆理,支重力④;

如磅秤,称粮米,物加重,砣随移⑤,

使重心,得随遇⑥,守中立,莫挪移。

[自注:①胯内腿根大筋放松,可加大左右旋转灵活性;②不许膝与足尖齐,否则会使小腿向前倾斜,成双重,而转换不灵;③身左转,则左膝提而右膝落;身右转,则右膝提而左膝落,以保持重心随遇平衡;④支点在头顶百会穴向上领,向下至尾骨的立轴;重点是对方加在我身上任何部分的力;力点是我用以引扌朋对方身体任何部分的力;⑤保持力点与重点的平衡,这是太极拳扌朋法的作用;⑥指随遇平衡]





(五)步法

步进退,随身转,斜或正,因势变;

论步型,马弓盘,虚与实,互转换;

动如水,流曲弯,静止处,稳如山;

沉着中,有轻便。

[自注:步法进退必须走弧线,这时脚尖里扣或外摆形成的]



(六)手法

讲手法,最复杂,顺逆缠,互交叉;

凡顺缠,掌上翻,小指裹,拇上捻;

凡逆缠,掌下翻,拇内裹,小指转;

顺缠时,沉肘腕,带手掌,划弧线;

逆缠时,掌当先,手领肘,肘带肩;

顺逆缠,属自转,自转时,有公转;

公转变,正反旋;正旋圈,顺逆半;

逆上出,右下还,低平脐,高齐眼;

肘收沉,贴肋边①,手开合,胸前变②;

反旋转,亦同前,逆下出,顺上还;

肘收还,齐乳前,缠为顺,掌勿偏③;

下转肘,贴肋边,手领肘,作逆缠;

缘胯开,再上转;肘松沉,永不变;

公转形,如鸡蛋,大小头,有定限;

正小头,心口前④;反小头,齐眼变⑤;

或左右,或后前;左右圈,正或反;

前后圈,多反旋,其缠法,变化繁⑥;

手逆出,后外偏⑦,变顺回,经耳边⑧;

另一圈,八法含⑨,基本功,莫轻看。

[自注:①肘的位置也因敌而变,需要贴肋则贴,否则不贴;②手不过中界,以手心对心口窝为度;③肘收到乳前,手仍指原方向;④正旋的小头在心口前,大头高与眼平;⑤反旋的小头在于外上转到眼齐平处,转腕变顺缠之际;大头则在收肘经乳前,手缘胯外转;⑥左右正反旋圈的缠法只一顺一逆互变,或双顺、双逆的变化。前后圈虽用反旋,但缠法变化至少四次;⑦反圈中,手走到胯的外下侧;⑧必须先收肘贴肋,然后手经耳边、腮边,转向胸前;⑨八门手法都随眼、身、步法的转换,而因敌变化]



(七)配合

讲配合,更重要;上下随,在于腰,

眼指挥,手步到;内外合,上下照;

手配步,分顺拗,里外弧,看需要;

或斜正,或大小;灵而沉,劲才巧;

变万端,似奇妙;守规矩,熟生巧;

百炼功,莫辞劳。



(八)推手

拳练熟,学推手,互检验,对与否;

十三势,相对走,采捋扌列,引莫苟;

挤与按,靠与肘,诸攻法,扌朋为首;

搭手扌朋,心要静,何手来,何手应;

肘松沉,视彼动;采捋扌列,因势用;

彼刚来,我柔应;直横拨,横压扌朋;

运缠法,不丢顶;引进身,使落空;

彼失势,将前倾,必变招,稍留停;

趁此机,挤按攻,发肘靠,随势成;

眼身步,配手动,上下随,身中正;

保重心,莫失中,立不败,去求胜;

欲不败,忌双重;求沾粘,螺旋功;

推手中,积经验,与同学,互黾勉;

赞成绩,纠缺点,胜或负,勿介然;

对拳友,尊长年,讲礼貌,戒争先;

虚心学,武艺添,倘发劲,重安全;

下和棋,同欣然,保彼名,我心安;

遇莽夫,莫纠缠,语气和,态恭谦;

互团结,众皆安。



(九)双重

双重者,手足实,手化慢,足转滞;

重心偏,招必失①;陈拳法,前足虚,

裆松沉,后足实;虚不空,实不死;

虚实间,轻重比②;虚则灵,转换宜③;

实则稳,立根基;欲使巧,仗足力,

足无力,巧难施;凡接招,手先出,

我柔旋,引彼力。来的劲,在我臂,

我虽虚,等于实④。避双重,更在腰,

如轴转,戒摆摇。重心沉,丹田际,

身步变,总随遇。前后移,非陈式,

一移动,必失势⑤。当此时,看腿法,

腿之缠,互顺逆。手肘劲,也忌双,

凡沉肘,手必扬。顺缠化,在肘上⑥,

沉为柔,扬为刚。掌下收,逆缠走⑦,

肘向前,对敌方。肩肘手,互阴阳,

或有人,逞聪明,避双字,讲单重。

配合法,未认清。双足踏,尚稳定。

单立定,怎有用?独立势,与踢蹬,

手先拿,或双封,制对方,成被动,

再趁机,膝足攻。

[自注:①凡是一侧手ඳ上下同实,便成双重,必然导致手法引化迟慢,步法转换失灵,招法难以施展。欲做到不犯双重,不丢不顶,全在周身上下相随的螺旋运动,变化的方向、时间恰到好处,无过不及。手实足虚,也就是彼刚我柔,避免双重。但我手的实是对方加在我方的劲,我以自转引化,仍然是虚中的实,而以柔对刚;②足步虚实比重约为虚四分,实五分,腰中经常保持一部分劲力,方能调节足的虚实;③转是足尖的外摆或里扣,及步法进退;换是随转的动作,变换劲的虚实;④对方将力加于我腕,肘或肩部,我虽变化,其力仍未全部落空,所以虚等于实。此时我受力手下边的足也实,则手ඳ上下全实,便成双重;⑤前面手足双重,必然倾扑;后面手足双重,又必然仰跌;⑥指对方加力于我肘部;⑦如对方加力于我掌腕,劲路偏向下方,则以逆缠下收为柔]



(十)懂劲

学太极,须懂劲,初学时,便应问①。

求懂劲,也不难,手八法,式中全②。

每一动,细究研,凡接手,扌朋在前。

采捋扌列,引为先,挤肘靠,三节换。

梢中根,互循环,手背挤,掌心按,

挤按法,可互换,顺逆缠,翻掌间。

角度难,速度先,柔克刚,全在圆。

争速度,在转关。任一转,无数点,

点对点,劲发焉,方向对,时机准。

懂劲诀,着为先,逐一式,作试验。

方向者,顺逆缠,自转中,兼公转,

公转法,反正旋,劲开合,时后先,

一切要,因敌变,虽毫厘,莫紊乱。

如识字,辨点画,点画变,同八法。

一拳式,等于句,全套路,同作文。

熟读书,文易成,临考试,心气平。

练架子,如有人,交手时,如无人。

彼怎来,我怎应,心镇静,平日功。

[自注:①“由着熟而渐悟懂劲”,初学者,便应弄清每一式中的着法,熟练之后,才能渐渐懂劲。着是有形的动作,劲是内里的变化;②八门劲别实际上是上肢运用扌朋劲,也就是缠丝劲的八个着法。]



(十一)学拳

欲学拳,先明理,讲文明,讲礼义,

还需要,懂科技,学力学,与生理,

杠杆法,螺旋力,劲虚实,通血气,

强体质,熟技击。

要明理,求明师,师不明,误子弟。

师教言,多详记,师示范,看仔细,

由感性,而理性,多思考,多练习,

持之恒,守规矩,求进步,莫心急,

不觉中,功益增。

还需要,有良朋,同学拳,可互助。

多试验,细品评,对与错,俱分明。



(十二)教拳

为人师,责任重,第一要,感情真。

解理明,戒唯心,细示范,莫囫囵。

对学生,诲不倦,使学生,学无厌。

对青年,要求严,学规矩,毫不苟。

促勤学,莫撒手。老病者,区别待,

柔缓练,勿贪快,待身健,渐加量。

运动量,应适当,才能够,保安康。

教与学,能相长,学而教,戒狂妄。

人来学,师只一,来学者,皆我师。



督促我,勤复习,学无止,毕生力。

欲有成,集群智,莫谓师,达顶点,

愿学生,青胜蓝,同升高,共登攀。

 楼主| 发表于 2004-10-9 15: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书的经典文章之二

论陈式太极拳全身的配合---洪均生


陈式太极拳的配合规律,从全身来讲,为眼、身、步、手四个主要部分。从躯干来讲,分为上、中、下三盘。我们先讲躯干的基本规律,人头至颈部为上盘,胸、脊、腰部为中盘,小腹、尾骨以至裆、腿、足部为下盘。上盘的头部要中正。术语说:“虚领顶劲。”《十三势行功总歌》中说:“满身轻利头悬。”顶和悬字虽不同,方法是一样的。正如陈鑫解释的:“如同用绳子从头顶百会穴将全身向上悬起似的。”只要下向内收,则头顶自然中正向上,而颈也自然立起。眼法,总要平社,却方--每式的主要方向。但陈鑫加了"耳听身后"四字,以防有人从身后袭来。


中盘的脊要随着顶劲的上领而同时立直,胸部既不外挺,也不内收。术语谓之含胸拔背。含或涵的意义都是要求松圆而不压近肺部,以便呼吸通畅。腰部亦以中正为主,但陈式每一动作民和向左右旋转。转的角度,一般不超过45度。在步法进退时,可达90度,或大至360底以上。腰是随着对方的变化,左右旋转以带动步法进退。所以既要保持中正而不偏不倚,又要灵活旋转。一则忽隐,一则忽现。但不许前倾后仰。


下盘尾骨微向后翻的问题。陈鑫指出:“尾骨长强穴(尾骨下端)微向后翻。”这样的姿势可使小腹下边斜向里收。一来气自然沉于丹田,二来大腿根的两条大筋放松,可加大躯干旋转的角度,以保持重心的下降与平衡。各式太极拳都以敛臀为规律,其实这是为了纠正突臀之病,但敛臀过大就会违背拳理。所以陈鑫讲的长强穴微向后翻,是和其他太极拳的区别,而且也是陈式躯干方面最要紧的关键。

陈式要求裆要开圆,最忌人字裆,即尖裆。这种姿势仍然和长强穴的后翻有密切关系。只要长强穴向后翻一点(只是一点,绝非突得),它的姿势恰如我们端坐的样子。裆部只要能够开得圆,也自然能塌的下,使重心降低,加强躯干的稳定。人字裆两只脚再宽,而裆劲无法下塌,就如同两条腿的木架,从前后稍微一碰,就会倒的。

陈式上盘称为顶劲,中盘称为腰劲,下盘称为裆劲。顶要向上虚领,腰劲要中正旋转,不许前后摇摆,裆劲则要向下松塌。

陈式要求膝部随身体旋转一提一落,也是和裆部开,长强穴后翻有直接关系的。裆部的圆下与灵活变化有关;膝部的提、落则与运动中的稳度有在。它的运动方法:凡身向左转,则左膝顺缠上提,右膝同时逆缠而下垂;如身向右转,则右腾顺缠上提,左膝逆缠下垂。

(太极拳论)说:“立如平准。”陈鑫也说“拳者,权也。”平准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平,权就是秤砣。我认为陈式拳等于同时用两磁秤。手等于普通秤上的砣,它的作用拨转对方加在我某个肢体方面的力量,能够引进而落空。膝则等于平上的砝码,对方来力在我左肢,我方以左膝上提引化来力,同时右膝下沉以加强身体的稳度。这种动作同于杠杆原理,顶劲上领就是支点,对方来力就是重点,我方的手和膝就是力点。不过它和我们日常用秤称物的目的不同。称物时要求力点和重点平衡。在拳法上则是对方力大则减小力点使它落空,对方力小则加强力点使之反转回去,但都必须配合自转的顺逆缠法,适当地滚动摩探,才能发挥借劲与截劲的作用。

腿和足是服从眼的指挥而因敌变化、转换进退的。按正规讲:大腿根的高度,应当随裆劲的松塌而和膝部略平。在步法进退时,只能以腰的旋转带着小腿变化。但这种功夫如今习陈式者多练不到了,所以不一定这样要求。动作时,实腿要塌好裆劲,然后空腿向前或向后倾斜。前进则足尖斜向内勾,以足踵贴地前进,进到所需方位,然后踏落足踵。不论进退都要提膝,而足部随着架式的需要或前或后地走里弧或外弧。足与膝的配合是膝部要和足踵上下对照,略向里合,成三角形。膝部要和胯根、足部配合,也是略向里合,成三角形。

步型大略有马步、弓步、盘步、虚步、独立步五种。只有轻重之分,而无纯虚、纯实之别。

臂部应分三节。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太极拳论》要求“松肩、沉肘”。陈鑫解释松字最为明确,他说:“臂部如挂肩上。”肘的松沉,不论顺缠逆缠都要保持肘尖向下的状态。不可使肘离肋内收,那样做必然使手部离开中线,以致丢劲。

 楼主| 发表于 2004-10-9 15: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书经典文章之三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拳品并序
诗有品,书亦有品,古人尝品之而著为文章,
拳可无品乎?拳品高低,实以人品为准。

(一)端 严
太极拳虽属传统运动项目,而理精法密,具有
完美的艺术形式,又是增强人民体质的适宜方法。
学者应在锻炼中,从严从难,细找规律,首先以端
严为主。
拳虽小技,能强身体。眼身步手,规矩莫失。
动静开合,刚柔曲直。中正安舒,不偏不倚。公转自传,阴阳互变。螺旋协调,对立统一。

(二)圆 和
练此拳虽应严守规律,但又忌拘束,须从端严
之中,注意圆转和谐。
太极运动,不离方圆;上下相随,首在螺旋。
弧线转换,内外循环;虚实互换,奇正经权;千变
万化,重心无偏;意会形合,庶几近焉。
(三)轻 灵
圆和是解拘束的方法,轻灵是圆和的效果。
能圆则轻,能和则灵;回风燕子,点水蜻蜓,
将往复还,寓送于迎。速非剽迫,迟不停留,翩若
惊鸿,宛如游龙。圆转如意,中有权衡。
(四)沉 着
轻灵而不沉着,久恐失之飘浮,继以沉着。法
以顶劲领起,重心随遇平衡。眼法注视目标,保持
动中之静。
车轮飞转,中不离轴;沉着轻灵,以刚济柔;
刚劲非顶,柔亦不丢。重心旋沉,裆膝中求。乘风
破浪,万吨之舟,全在舵手,*纵自由。
(五)雄 浑
沉着在内劲,雄浑在气势,二者互相表里,然
非规矩之至用力之久,不能臻此境界。
山崩海啸,虎视鹰瞵。狂飙千里,雷霆万钧。
壮我声势,蔑视敌人;此非矫作,中自有真。行健
不息,中气弥纯;威而不猛,是谓雄浑。
(六)超 逸
偏于雄浑,或近粗野,济以超逸。
谦虚谨慎,不躁不骄,意能中和,形自超逸。
流水潺缓,行云飘飘,浅底鱼翔,微风柳摇,遂使
观者,矜躁都消。炉火纯青,百练功高。
(七)缜 密
超逸而不失规矩,必须过细揣摩,达到缜密。
天衣无缝,针线泯迹;规矩之至,动必如式。
螺旋万转,无往不利。一羽难加,敏感至疾。飞虫
难落,变化莫测。收放无间,动静合一。
(八)缠 绵
缜密必紧凑,调节缠绵,保持对立统一法则
源泉混混,江河涛涛;来脉既充,其流乃遥。
春蚕吐丝,茧成而巢,往复缠绵,旋转万遭;迟留
赏会,迅疾高超;法不离圆,旁求徒劳。
(九)精 神
外体的运转,既缜密而缠绵,精神的表现,应
严肃而活泼。
习之既精,自然得神,传神在目,非喜非 。
骅骝嘶风,鹰隼出尘;伺鼠乌园,跃水锦鳞。花好
初放,秋月常新;形身潇洒,永葆青春。
(十)含 蓄
精神过分外露,也是一病,还应含蓄。
内劲充实,外无矫饰。千斤之弓,四两之矢;
引而不发,跃如中的。山雨欲来,好风将起。譬彼
兵法,守如处女;一触即发,浅尝辄止。
(十一)雍 容
含蓄不是拘谨,而要落落大方,气度雍容;
轻裘缓带,叔子之风。以暇御整,起度雍容;
号令万军,旗帜鲜明。沧海旭日,泰山苍松;秋云
舒卷,春水溶溶。疏密成文,河汉列星。
(十二)隽 永
拳经揣摩,有景有情,玩味无穷。
拳中有景,即景生情。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良友优游,其乐难名;景与情会,趣味无穷。如烹
鲜鲫,既腴且清;淡妆西子,出水芙蓉。
(十三)自 然
“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书谱》
赞语,移状拳法。
严守规矩,潜化默通;心手两望,自合准绳。
运力大匠,解牛疱丁;不着痕迹,纯以神行。妙造
自然,源于苦功;自强不息,精益求精。
发表于 2004-10-10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精彩至极!哪可以买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1 16: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用 邮箱联系:shwtaji@yahoo.com.cn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3 2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

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



此主题相关图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