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太极拳术的理论与实际》随记 济泊 1948年9月由“永嘉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这本《太极拳术的理论与实践》,作者黄寿宸用所了解的哲学、艺术、生理学、心理学卫生学、医学、力学几运动原理等种种学问,来理解他的太极拳感悟。 (注:黄寿宸(1917.12.20-1991.10.20),浙江省温州市人。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教育家。1941年毕业于沪江大学会计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在杭州之江大学任讲师。解放前夕在上海挂牌担任注册会计师。建国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信贷系教研室主任。1961年调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历任林业经济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还担任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审计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会计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审计学会副会长、《林业财务与会计》总编等职务。黄寿宸还是一名太极拳发烧友。曾从田兆麟老师学过推手。) 全书共分有绪论、太极拳之健身的理论、太极拳之技击的理论、太极拳之锻炼的方法和结论等五章。 一、
太极拳是什么?学太极拳的目的是什么? 在《绪论》中,他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太极拳与西方的“踢足球、拍篮球、打网球、跳高、跳远、掷铁饼、掷铁球以及几百米几千米赛跑等一样,说穿了都只是运动的一种”。并强调“我们应该用现代的眼光来学习太极拳,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太极拳的理论,打破虚玄及神秘的笼罩,吸收前人的精华,加以新的估价及认识。” 他强调自己学太极拳的目的“不是因为太极拳可以打人无算,拳功高人一等”,而是“使身体有相当的运动”从而达到“健全的精神,寄于健全的身体,有一份精神做一份事业。” 二、太极拳的健身功用有哪些? 作者在第二章《极拳之健身的理论》中,提出了健身也“要运动得法”,他认为“有的运动可以健身,有的运动只是劳身,有的运动也会伤身,有的运动不仅可以增进身体健康并且可以畅活精神,启发智慧。”而太极拳就是最后一种。 接下来,作者从太极拳与人体骨骼、肌肉、呼吸器、循环器、消化器、泌尿生殖器、神经系等七个方面的健康关系,通过机理阐述、对比分析等方法作详细、科学的论述。同时他还就太极拳运动与人的心理、卫生问题花了不少笔墨,从“人的生活史就是一部适应史”作出了人心理健康与否就是能否适应自己环境、社会环境,太极拳运动因能“集中心智的注意力,并加以训练”,保持镇静的态度,以理智克服情绪,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感,使学习的人增加意志的坚定,胆量的雄伟,以及决断力、辩别力、忍耐力(耐劳及忍痛),使心理达到健康状态。 三、太极拳的技击原理和本质特点。 作者在第三章《太极拳之技击的理论》中,分别阐述了太极拳技击本质的三个特点——“以自卫为主,人不功我,我不攻人”;“以机智为主,不以拙力胜人”;以及“以柔韧为主,以天下之至柔
而驰聘天下之至坚”。至于太极拳练成的表现则是时间上,“大器晚成”和过程中的“水到渠成”。 对敌过程中,必须“自己镇静以及安定重心”,从而求得自己平衡去破坏别人的平衡,以达到“以静制动,以退为进”的境界。在力量上,强调“以逸待劳,通过借力”的手段达到“以柔克刚,以小胜大”的目的;方法上则通过圆的运动,运用走化实现“以顺避害、以轻避重”的效果。同时,他也较为详细地解释了太极劲,他说“太极拳上所谓劲,并不如他家拳上的所谓力。因为力是打人的,但是劲不一定是打人的,练拳的结果自然地产生了一种功夫,这是劲。运用太极劲打人时,需要通过“听、化、拿、发”四个步骤。 四、太极拳锻炼时的方法及辅助手段。 在《太极拳之锻炼的方法》一章中,作者提出三个重要的字眼——松、柔、悟。并且强调要将这三个字贯穿到学习太极拳“盘架子”、“推手”、“散手”和“器械”的四个步骤之中去。他说:“太极拳的姿势要‘松’,动作要‘柔’,用意要‘悟’”。 在这一章中,他还提出了“人身之自然的姿势便是太极拳的正确姿势”的观点。强调“要平正安稳、要顺任自然、要带些含蓄”,至于动作上呼吸、用意的详细要求与其他太极拳书上的要求别无二致。 但在“锻炼时应注意的事项”中提出的练拳气氛,则与众多的拳家有所不同。他说:“如果在一个音乐悠扬的气氛中,不论单独练拳、练剑,或双人原地推手,活步推手,或散手、对剑等都无不可以按看音乐的节拍,作着柔软、轻灵及优美的姿态,步法及手法……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设想。”这种说法似乎与前人常说练拳时要“默识揣摩”的要求有些相悖,但是不得不承认,一些音乐在太极拳练习中的确有助人入静,调节身心的作用。我想,配乐练习太极拳的作法是不是从他这儿开始的呢? 五、太极拳的进化与发展。 作者在最后的《结论 ——太极拳在哲学上的地位》一节里说,太极拳的应用虽然与老庄学说中“任自然、清净、无为,无不为”等思想有着很大的联系,虽然太极拳的取名与“易经”卦词有牵连,也与太极拳的练习者中多有道士有关,但太极拳“还是不能算一种哲学,虽然它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态度,但不可改变我们的思想,所以,太极拳只是怎样使身体健康的一种方法。”这种说法与当今一些人把太极拳提到是哲学的观点是不相同的。作者虽然没把太极拳提上是“哲学”的高度,但他却肯定的太极拳是“艺术”——是健康之“术”,是一种武中有文与文中有武的“艺”,因而太极拳家都是艺术家。 关于太极拳的“进化”,作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和前瞻的观点:一是“技去的演进是跟着人类文化的进化而进化的,由简单而复杂,由简单而全备,由徒手而器械,由原始的而科学的,由用蛮力的而用意识的,”人类的斗争,是由徒手到冷兵器到火器再到原子弹的,所以“现在重要的是怎样使身体健康,由健康的身体来发明各种武器,却不在本身的是怎样的高明。”二是技去的目的,是由“最初是对自然界的征服,后来是对同类的征服,由生活生存的必须,进而为团体上生存的必须。由护身御敌卫国之军事性的目的,进而为健身的目的为主。”
在结尾部分,作者对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不论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首创,开始时必定简单,即动作简单、内容简单、拳理简单、应用简单,而发展到今天的‘各备一格’是由许多人之心血的累积。”至于太极拳将来发展“是否还有应该改良的地方”比如在学校中推广“太极操”等作法是否有益于太极拳的发展,当须集体的研究,才会有所成就的。 最后,他强调学习太极拳要“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际的合一。
济泊 2010年12月28日 于迁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