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德国太极 于 2011-1-4 10:18 编辑
太极拳如一幅传世国画精品,人们喜欢它,欣赏它,想占为己有。因为它的价值赝品也随之出现。它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展,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想拿它来给自己粉饰一下。然而懂画的并不一定很多,甚至原创者或许会因为缺乏隔世的知音而寂寞。今人往往只从现代的角度,自我需要去解读它,而它的本意却因此而潜藏。创作者的智慧和他通过作品传递给后人的信息也因此而被埋没。要解读作品,需从背景,创意,选材,结构和技艺等各个角度逐步深入去剖析,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核心精神内涵和文化背景。作者内在思想层次也决定了其身份是画匠还是画师。正如拳术习练者成为能教练还是大师。一切定位都取决于其脑髓。在于文化底蕴。 而今太极拳发展空前繁荣,各家大师奔走世界可及之地倾力推广,使之成为了继咏春、少林之后又一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广泛的群众基础,雨后春笋般成长的太极精英不断跃入人们眼帘。与此同时文人们也不断挖掘传统国学的宝藏,电视里多的是各种讲座和古代题材的作品,如百家讲坛,四大名著翻拍。。。似乎在极力再现先秦百家争鸣的辉煌,在为华夏传统文化之老树灌溉使之发出时代的新芽,让人觉得心潮澎湃。内心里隐隐觉得自己也有成为杨无敌之类大师的可能,甚至更强:钱有了,大师也不再给人吃闭门羹了,想拜在大师门下机会很多,几乎凭你意愿而定,网络也让我们能快捷的了解其他国家的搏击术,武林秘籍也可以随时免费下载而且还有眼花缭乱的大师视频可观摩。。。一切应有的前提条件都具备了,可是杨无敌何在呢?传说中的墙上挂画的神技何处可见呢? 失望、落寞以及对大师的怀疑也接踵而至。百家讲坛无非是一些有学术头衔的人调侃些古人的家长里短,还不如单田芳的评书深刻;翻拍的名著也就是是穿着古装的演绎三毛 、琼瑶;各家大师传授的秘技一套接着一套,让你筋骨疲劳,耗时耗神,可很少展示神功,偶尔讲解套路招式的技击用法,也是大块头的师父拿孱弱的徒弟比划。于是很多人以为太极拳就那么回事儿了,成为大师也不是什么难事,或许应了那句俗话“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很多未出徒便自封大师了,自立门户,只要离师父门口远些就好了:如黄大师。太极山庄、太极养生甚至饭店,铺天盖地,都打着太极的旗号, 宣传养生 技击等等。都说养生功可以祛病延寿,技击盖世难敌,可从没见谁立杆子撑场子为民治病,或公开会见各路英雄,切磋较量。武林大会之类也无非是“按套路来啊” ,太极推手不如摔跤,散手不如散打,“ 电光火石之间决定胜负”似乎是永远的传说。 然而中国从来就不缺乏那些真正秉承和研习传统的人,他们的默默也正是国术得以真正传承的保障。无论历史风雨如何,其赤心不变,痴迷不减。太极拳的崛起就是个例子。没有当日月下偷偷苦练就不会有今日奥运千人太极表演,更何况民间自得其乐钟爱太极的更是比比皆是。 太极拳相对其他流派拳种成型较晚,也正因此它凝聚的精华也比较丰富。它有强劲的理论背景和指导思想支持,训练有完整的体系。言之成理,习之见功。不以筋骨为能,但求道之真意。
我辈研习太极拳不应被其表面的套路所左右,而应层层剥笋寻求其内在的本质信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东西是建立在自己特殊的世界观之上,即元道及阴阳五行理论之上。这一理论目前不为所谓的唯物论及建立在实验科学基础上的西方理论体系所认同,但是这只能说明其客观狭隘性而不能说明我们传统认知的无理。实验科学的发展是逐步的,他并不能及时准确的诠释一切。更何况科学理论尚有诸多猜想。如西方上古时期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亦尚未论证,但所有西方现代的科学都建立在其假定合理的基础之上。我们的理论应用了几千年,广泛存在于哲学、 医学、 武学及其他学科领域创造了璀璨的华夏文明,何以否定?举个简单例子,在西医最具代表性的的青霉素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以何疗伤祛病?难道这之前中国处在蒙昧混沌当中么?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是哪个阶段呢? 目前研究太极拳的肤浅性,就在于人们举着传统中国元素的大旗而不了解真正的中国元素的内涵。例如目前浩如烟海的武学典籍里很少有一本如数十年前孙禄堂前辈那样从拳理到拳术深入阐释武学真谛的论述,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目前习拳者的困惑之因。也不难明白太极拳要发展该如何去做。如果不信服和深入研究中国理论元素那么研究和推广太极拳就是无稽之谈。所谓如太极删繁从简入奥运,所谓太极王子 、太极美女等娱乐手段推广的做法都是哗众取宠,甚至是强奸太极文化!如此做法太极拳消亡之日指可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