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总论 吴公藻
拳术一道。不外强健筋骨。调和气血。修养身心。却病延年。实为後天养生之术。
太极拳。乃循太极动静之理以为法。采虚实变化之妙而为用。其姿势也中正安舒。其动作也轻灵圆活。故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其动静之理。与道家之坐功。互相吻合。贯道家之行功。在拳理言之故称内家。因与道本为一体∶老幼妇孺。均可练习。其功用纯任自然。学之毫无痛苦。诚有益无害之运动也。
苟能精勤研究。历久不懈。则愈练愈精。愈精愈微。由徵人妙。由妙入神。不但有益於身心。更能增进智慧。获益殊非浅鲜也。
太极拳基础
太极拳以拳架为体。以推手为用。在初学盘架时。基础最关重要。其姿势务求正确。而中正安舒。其动作必须缓和。而轻灵圆活。
此系人门之径。学者循序而进。不致妄费功夫。而得其捷径也。中者。心气中和。神清气沉。其根在脚。即是立点。重心系於腰脊。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精神含敛於内。不表於外。乃能中定沉静矣。正者。姿势端正。每一姿势。务宜端正。而忌偏斜。然各种姿势。各不相同。或仰,或俯,或伸,或屈。非尽中正。是以其发劲。及其用意之方向。而求其重心。盖重心为全体枢纽。重心立则开合灵活自如。重心不立。则开合失其关键。如车轴为车轮之枢纽。若使车轴。置於偏斜。而不适於车身之重心处。则车轮转动。进退失其效用矣。故拳架之姿势。务求正确。则重心平稳。要不自牵扯其重心。而辨别虚实也。
安者。安然之意。切忌牵强。由自然之中。得其安适。乃无气滞之弊。而能气遍身躯矣。此由於姿势安稳。动作均匀。呼吸平和。神气镇静所致。
太极拳十三势大义
十三势者。按五行八卦原理。即推手之十三种总劲。非另有十三个姿势。
五行者。即进,退,顾,盼,定∶之谓。分为内外两解。
行於外者。即前进,後退,左顾,右盼,中定。
行於内者。即粘∶连,黏,随∶不丢顶。
八卦者。亦分内外两解。
行於外者。即四正四隅。
蕴於内者。即棚,捋,挤∶按,采∶列,肘,*,八法也。
行於外者为势。蕴於内者为劲。
学者以拳为体。以推手为用。
经曰: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实为太极拳之精义。学者不可不留意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