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查看: 4589|回复: 0

“起落犹似猫行”浅析 (梅应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6 16: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公澄甫所著《太极拳之练习谈》有训:“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实则对张三丰祖师所著《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更加详实而具体之阐释。



以上两著述皆奉之为太极拳经典,其共同之处在于对太极拳步法运行生动而形象描绘为“猫行”。从电视动物世界节目中可见属猫科动物之猎豹,由于四腿细长易于观察,以便于习拳者模仿。猎豹之步态有站立、奔跑、行走三种不同的形式;在站立不动时为四只脚的四个点同时接触地面,旋即四脚腾空四个点不接触地面,继而后两只脚的两个点一瞬间接触地面,如此前后两只脚各自轮番在跑跃中接触地面。换言之:猎豹在奔跑时的四只脚,只有其中在前或在后两只脚的两个点轮番同时接触地面,亦或躯体腾空时四只脚无点接触地面;“迈步如猫行”实则反映猫科动物在行走时,四只脚均匀地轮番仅有三只脚的三个点或两只脚的两个点轮番同时接触地面,决无任何一只脚的一个点接触地面,亦无四只脚的四个点同时接触于地面,更无四只脚之四个点同时腾空不接触地面者。


只有详实认识到猫科动物四蹄行走时的运行规律,体察“起落犹似猫行”之真实特征,在我行拳走架的步型步法中,方能摹拟练而习之。


练太极拳的人体仅有两只脚,为何奉为太极拳经典之拳经,不以常见两脚行走之动物步态加以描绘,如“迈步如鸡行”或“迈步如鸭行”,即使四蹄行走的动物中,不以“迈步如马行”或“迈步如狗行”,而偏以“迈步如猫行”加以描绘?并且,在文字准确而极度精粹之拳经里,为何不以“迈步如猫跑”或“迈步如猫站”加以描绘,而偏以“猫行”垂入经典,其中必有个中原因及深层意蕴。笔者有幸于数年前讨教于傅钟文老师、顾留馨老师及另几位杨式太极拳四代传人,众先辈之教诲为:猫行步之步态、轻灵沉稳、柔韧有力、灵活矫健、缓慢均匀,洽巧与太极拳架通体上下整体组合相匹配,“猫行步”在拳架中占有重要地位,故拳谚有“腿进七分,手进三分”之说。在众多的传统太极拳著述中,与数位杨式太极拳四代传人对“猫行步”之阐释基本一致,在拳架中如何体现“起落犹似猫行”,试举例如下:


从“左搂膝拗步”的定势,接“右搂膝拗步”左上步时的右腿为例:先起右脚跟,继而脚尖离开地面时不用蹬力,常称“起脚要稳”向前上步;右脚在身后提起时,脚尖因有重量而向下,运至身前时脚尖微向上,不负体重的脚跟先触地面,常称“落地要轻”,然后脚尖触地完成上步的步法,当时笔者则认为这便是猫行步。经多年对猫科动物行走时的观察及练拳架实践体验:猫行动物两只后腿结构的特征,从髋关节以下的大腿是向后向下,从膝关节以下的小腿是向前向下,整条后腿是向后弯曲的。拳经所称“猫行步”的步态,实指猫科动物两只前腿与人体直立的两腿相同无疑。从猫科动物前腿向前迈步之特征:是髋关节带动膝关节,再由膝关节带动髋关节,与常见到习杨式太极拳者“猫行步”有共同之处。所不同者为猫科动物从大腿、小腿到足爪节节贯串之柔韧度为我等所弗如。所不同者,猫科动物足离地的一瞬间,爪子底部的肉垫是向后、旋即肉垫朝后上方显露。因此,从大腿、小腿、足、爪尖形成一根柔韧弧形的线条向前运行,极为优美。而人体足蹠扁平且长,与小腿形成一定的夹角,常所见到的习拳者,虽然足跟已提到应有的高度,但足尖低垂不够,不能将足底之“涌泉穴”翻向后,旋即翻向后上方。当足尖即将离开地面一刹那间,从髋关节到足尖的整个一条腿,未象猫腿呈一道柔美的弧形线,由大腿带动小腿,小腿带动足蹠呈一根柔韧弧形的线条贯串运动,正如谚语形容:“百折柔韧似无骨”向前运步。笔者深切体验到要像猫腿那关节“节节贯串”柔美的运步、人体必须加大踝关节带动足蹠向前与向后的活动度。当提腿迈步时,全腿充分放松,尽量加大踝关节的活动度,致使脚尖松垂于地面,为达到缩小足蹠与小腿形成的夹角,向猫腿提腿离开地面运步的形态接近。当腿前伸时,只是由髋关节带动膝关节,再由膝关节带动踝关节而先由足跟触地的方法实为不够。应当在此基础上加强踝关节的活动度,带动足蹠下沉的足尖,使整条腿从大腿、小腿、足蹠到足尖真正象一根柔韧的皮鞭节节贯串,当足跟触地时,盘架中正是坐步的形成,随着后腿前蹬形成弓步的同时,足尖才及时接触于地面的运步动态,才能切合猫科动物先由足底肉垫触地,然后再由足趾触地的步态相似。


笔者多年在走架中探索,要严格遵循杨澄甫公“起落犹似猫行”之遗训,除提高下腿节节贯串的柔韧度之外应将两足底设有四个点的存在,以便仿效猫科动物的步态,正如图中所示: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xml:namespace prefix = w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ffice:word" />在行拳走架中,若要像猫科动物四条腿四个点接触地面那样的步态,除弓步定势如像猫科动物在站立时四个点同时接触地面之外,仅有“起势”、“收势”、“如封似闭”,不须运步的四个点同时接触地面之外,其余的拳架在运步时,都仅有两只脚底四个点中的三个点或两个点同时接触地面,或仅有一个点以及四个点同时接触地面,尽管只一瞬间,亦与“起落犹似猫行”拳训相悖。试举例如下:


“左金鸡独立”过渡到“右金鸡独立”:“左金鸡独立”的左独立步时,仅有左足的左前点和右后点的两个点同时接触地面;向“右金鸡独立”过渡时,当右腿下蹲中,右前点接触地面时,为三个点同时接触地面;当右后点即将接触地面时,左后点相应离开地面,正象翘翘板那样,一端下降的同时,另一端上翘;(笔者在教练拳架时的口诀称“点起点落”)此时仅有左前点与右前点两个点同时接触地面;当完成“点起点落”时,仅有左前点与右足的两个点同时接触地面,然后提左前点而形成右独立步的两个点同时接触地面。如此,从“左金鸡独立”过渡到“右金鸡独立”的整个动作中,仅有两个点与三个点同时接触地面,方能符合猫科动物在行走时,仅有两个点与三个点同时接触地面,切合两腿虚实变换的运动规律,正是杨澄甫公“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之本意。假如右腿下落时,右后点已经接触地面,赓即左后点才离开地面,不是“点起点落”,尽管仅有四个点同时接触地面的一瞬间,亦与“起落犹似猫行”相悖。



从“左搂膝拗步”定势,过渡到“手挥琵琶”定势:笔者若干年前和若干年后,对“猫行步”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此两种不同的练法,如果不是仔细推敲,似乎相同,倘若以杨公澄甫“起落犹似猫行”遗训为准则,严格审视其动态,尽管只相差一公分或半秒钟,亦正是《太极拳论》所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笔者若干年前的练法:从“左搂膝拗步”的左正弓步,过渡到“手挥琵琶”左虚步的步型,如图所示:先是在后的右脚向在前的左脚跟进半步,如此谓之“跟步”。当提起右腿跟步时,由于右前点与右后点的连接线,与正中线呈45度夹角,完成跟步时,同是45度夹角,而且移动的距离甚近,往往错误地保持原有足蹠向外45度夹角不变,横向地往前运步,形成右膝关节保持原有的膝尖向右外侧领劲向前运步的错误动作。


因为膝关节仅有向前与向后二维运动的功能,若不是膝尖向前领劲带动踝关节为前提,必将使下腿生硬,失去节节贯串的运行规律,往往致使足与地面平形移动,呈足底前后两个点同时接触地面,势必形成前后两足的四个点同时接触地面,尽管只一瞬间,亦属两腿虚实不分之“双重”现象,有违“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之拳训。当此四个点同时接触地面的一瞬间,失去右后点与左后点的“点起点落”之后,易于形成在前的左足蹠与地面相平行而前后两个点同时离开地面,然后将左后点接触地面合成“手挥琵琶”的定势。在此运步中,不经三个点而直接形成四个点同时接触地面,无“点起点落”的过程,便合成“手挥琵琶”左虚步定势的错误练法,当时笔者以常见这种练法为借口而安然自得。


至于右跟步起动时,不是膝尖向前领劲带动踝关节,而是膝关节内侧向前领劲带动踝关节。使足蹠横向往前运行的错误步法,在“进步搬拦捶”第一步的摆步中,亦时有出现,违反猫科动物向前运步时,总是膝尖向前领劲带动足尖向前运行的自然动态。


在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步法中,凡是提腿运步,假若踝关节僵硬,致使足尖与足跟平行同时离开地面,同时亦忌讳足尖与足跟平行同时接触地面。


笔者若干年后的练法:从“左搂膝拗步”定势,过渡到“手挥琵琶”定势的步法:右腿充分放松为前提,踝关节活动度自然加大,使足蹠低垂的主要象征是足尖朝下、涌泉穴朝向后方。(正与猫科动物提起腿时足底肉垫朝后相仿)当右足前点提起时,只有左脚的两个点接触地面,这时足蹠的足尖与足跟呈顺向而不是横向往前运行,当右前点在左脚右后方接触地面呈三个点同时接触地面:右后点即将接触地面时,左足后点相应离开地面,此时仅左前点与右前点同时接触地面,当右足跟与左足跟如像翘翘板那样一起一落,即完成“点起点落”,此时左右两足三个点同时接触地面;继而左前点离开地面,仅右足两个点接触地面,然后左后点接触地面,呈三个点接触地面的左虚步。


从上述由左正弓步过渡到左虚步法运行过程为:两足三个点—两个点—三个点—两个点—三个点—两个点合成三个点的左虚步。如此,切合猫科动物行走时,四条腿的四个点中,仅三个点或两个点轮番变换的运行规律,所谓“起落犹似猫行”的自然现象。正是太极拳彷生学取向自然,回归自然之体现。


以上两种不同的练法,对下体两百多块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有质和量的明显区别,必然对医疗健身及武学艺术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


至于通常所见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中,从“左分脚”过渡到“转身左蹬脚”,由左脚跟一个点为轴心,从胸面正对东南方面突然经225度转体到胸面对正北向西蹬腿一势,笔者有如下粗浅认识:一、与拳经“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之要领相悖,猫科动物在行走时,其动态缓慢而均匀,在其四蹄的两个点或三个点轮番接触地面,确无机会一个点接触地面;再者,所谓“抽丝”,在当时产生拳经的年代最常见者,为一般妇女操纺车纺线抽丝,其速度缓慢而均匀,用意而不用力,倘若违反常规而突然用力加速,势必将纺线拉断。则有违杨公澄甫在《太极拳之练习谈》所云:“绵绵不断”之拳训,亦有违《太极拳体用全书》所示:“不可忽高忽低,忽急忽徐”。二、突然转体,势必掤劲断离,重心上浮,难于体现轻灵沉稳,浑厚庄重之风格。


在行拳走架中,严格遵循“起落犹似猫行”之拳训,必将获得如下效果:


一、有利武学艺术的提升:传统杨式太极拳本来具有古朴典雅、舒展简洁、造型优美之特征,若能高标准体现“起落犹似猫行”的步法,与两臂“轻风细柳”般节节贯串,柔美之自然风派所匹配,必将提升我杨式太极拳所特有的韵味。为何谓之“特有”?就其“揽雀尾”、“单鞭”、“白鹤亮翅”等三十多个拳架、试观国内外身肢在此时空所占有的各种运动,甚至由多民族组成为我中华众多的舞蹈与武术、有何造型与我类同?尤以有如行云流水般式式均匀的流动美所蕴含神气鼓荡之神韵,更为其所特有。实乃我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沉积之珍品,我炎黄子孙当为之珍惜而自豪。


二、有利医疗健身作用的加强:传统杨式太极拳具有良好的医疗健身作用,只不过高质量之“猫行步”,更具有对从腰部以下两百多块肌肉中数亿条肌肉纤维与相应韧带通体全面受力均匀,收缩与放长的特性、使人体腰部以下血管在肌肉自体*的挤压下,以及四十多个腧穴的刺激,有关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医疗健身作用不是一般走路、倒行步、登山、跑步等下肢运动的方式能与之比似,其个中原因,请参看拙文《漫谈“猫行步”的医疗健身作用》。


三、对健美具有良好的效果:严格操作“起落犹似猫行”的步法,由于运动方式独特而运动量较大,能使瘦弱腿型肌肉发达,肥胖腿型消除多余脂肪,肌肉增强,形成大腿与小腿粗细反差增大的健*型。“猫行步”操练有素者,经一段时日,可使腿部有肉练成块“疙瘩肉”,若干年后将此坚硬的块状肌肉群练成儿童般柔嫩的肌肉,正是道家功所谓“老来练得孩儿体”。此种肌肉收缩时成为坚硬的块状肌肉,放松时成为柔韧细嫩的肌肉,与在健美比赛时见到的肌肉迥然不同。近代体育运动专家评估称:“发达的肌肉,不等于健康的肌肉;健康的肌肉,不等于灵活的肌肉。”练就我武林界形容为“软如绵、硬如铁”的“功夫肉”,不单有利于健美,亦可为技击奠定坚实的良好的基础。


笔者近期在成都市举办传统杨式太极拳培训班的几十位学员中,有不少体型肥胖的中年知识分子,经近两个月启蒙学习,仅初步掌握拳架,腰围明显缩小,腆肚消退,亦有数位瘦弱者体重增加。众学员戏称:“我们这个太极拳培训场,应该称之为减肥中心或健美中心”。笔者近几年在外地所办启蒙培训班无不如此,以佐证杨公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所言:“未几。见从吾学者。瘠者肥。赢者腴。而病者健。”之妙谛。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