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7371|回复: 1

虎吼猿鸣江海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9 0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两幅拳照看太极拳技击典范——再谈微小运动

祝大彤     






        1999年9月,《精武》“吴式太极拳专辑”中有一篇《虎吼猿鸣江海动〓虚灵透空天然出》的文章,配了吴图南大师的两幅照。记得此照是70年代初,吴图南先生应美籍华人、联合国工作人员张先生之邀,在北京动物园内拍摄的。当时,我和该文作者之一的苗新民先生有幸在场。?
  这是吴图南大师和他的弟子演示的堪称20世纪70年代太极拳的高水平技击之术。他的弟子也堪称当代太极拳明家的一位人物。说是演示,其实是太极功夫的典型示范。以后,我虽在太极圈中混迹三十余年,却再也没看到有人演绎如此精彩的技击示范,可惜当时我们没有摄像机和照相机。当时,美籍华人张先生用摄影机拍摄了此场景,可惜他将拍录的影像带往美国了,我们后来没有眼福再见吴大师当时技击之风采。?
  忆往昔,那时尚春寒料峭,人们还没有脱去厚重的冬装,吴图南大师上身穿呢质短大衣,下身穿棉裤,足蹬骆驼鞍式棉鞋,头戴文革流行帽。大师两脚好像不是踩在地上,而是轻放于地,似羽毛如片叶,神定气闲,正是太极高层次功夫——“脚下双轻”。拳照上的吴老面带微笑,表情安祥,浑不像在练拳,又不像在演示太极技击,而似闲庭信步一般优雅。?                  
  第一幅拳照,对方是向吴大师胸部扑来,大师却不封不闭,而是敞开胸部,两臂平伸。当时我在一旁真替吴老爷子着急,就算跟弟子“喂手”,也不当胸前大开,这是技击的大忌,连拳击都是双拳一前一后防护头胸。可就在对方的手似到未到胸部之时,吴大师以双轻的站姿移形换影,左脚立变松空,右腿撑实,头顶虚灵,胸腹空无,以左手食指意气左领,此变只在一瞬,对方刹那间扑空,马上虚左腿实右腿撑住身形,可是由于猝然生变,其身还是顺着大师手指方向空出(见照),使一招转瞬即逝,十分精彩,使我想起陈鑫拳经上的一句话:“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范。”好一个幽闲之神的大雅风范,如果是行家,看了这一帧拳照,定然拍案而起,会从心里发出赞叹声。现从前面提到的文章中引一段落以解拳照精彩处,这一段记录着:“当时在场学拳者甚众,均久闻吴师爷大名,尽皆要求吴老露几手。盛情难却之下,师爷随心所欲地展示了太极拳应敌搏击术,上场试技的是马有清老师。他欺身上步,用形意拳中的虎形,双掌齐出猛击吴师爷胸部。吴师爷原地未动,用两腕接住对方双掌,一提一伸,马老师便被击出二丈有余,只见他双脚不由自主后退,踏地“哒、哒、哒”,声音急脆,有如我们儿时放的‘铁急鞭’爆竹声响。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马老师向前进攻,吴师爷竟手足不动,采取不封不闭的打法,任其双掌按在自己胸上,可是马老师却如同断线风筝,直飞了出去。场内顿时掌声四起,喝彩之声不绝于耳。”这段文字所描述的实况,拳照无法留下,即使留下,也无这段文字描述得这么传神!而现有的这一帧照片上,吴大师的潇洒拳姿与上面这段描述又多么地神似!另一帧拳照上,吴老爷子仍面带微笑,轻轻松松将进攻者“拿”了起来。“拿”是太极拳技击术语,“拿”起之后,放多远由大师视对方来力大小而定。我们作为旁观者,看得目瞪口呆,凝神屏息,身子似钉在地上。进攻方和大师之间并没有几个回合的较量,而只是一进一拿。仅仅眨眼之间,吴师爷便完成了太极技击高层次的“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对方双脚腾空被大师“拿”了起来,真是恰到好处。太极技击有一句大师级的名言,即只有大师才明白通达的“太极技击,有一没有二”这句话。笔者的理解,跟大师级人物较技,接手进攻为一也,此一便在立失重心,被发放出去,即“有一无二”。这是不是比“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便是十下”还要棋高一招!拳照上,吴大师微笑从容,并没有临阵较量的严谨,反观对方,身体被轻松提起,这一帧拳照显示出太极技击艺术的境界。笔者不懂摄影艺术,难以妄加评论,但拳照取景构图很新颖,三十年前抓拍到瞬间即逝这一精彩动作,没有一定摄影技术和文化修养的人是很难做到的。此照将吴图南大师的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  这两幅拳照已成为太极技击经典之绝响。笔者用“绝响”来形容这两幅拳照,是因为时代关系,无法得见杨露禅以及而后的全佑、吴鉴泉及杨氏太极后人们的技击实作身影而言。时下的期刊杂志拳照很多,但真正能达全身透空、体现松柔功夫的技击性拳照还没有看到(可能笔者孤陋寡闻),更多的是虎目圆睁,重拳铁臂,展示健壮的肌肉,看不到大雅幽闲的高层次太极技击。此照拍摄,往事尘封已三十年,记忆云散,余事早已忘却。多亏《精武》出版“吴式太极拳专辑”,使我打开记忆的阀门,笔者不敢独享这等经典之照内涵的精妙,即撰此拙文以飨太极拳爱好者,并以此缅怀吴图南大师逝世十周年,以为纪念。?
  那次拍摄后,笔者到西直门吴大师住所拜访老人家,提起动物园那次技击演示,老人家说,他的弟子那天技击状态尚佳,进攻、化解很有章法,一般功夫的人也发不出如此水准的招法。问到当时较技,大师说:太极拳较技,有一没有二,自己按太极拳阴阳学的规范,周身松透,以静制动,站好就是了,以太极“点”等待对方的攻击。当时笔者年轻,太极造诣不深,但只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明师门下出高徒。京城太极拳大师杨禹廷谆谆教导弟子,不要出手大把抓,要在点上下功夫,点越小功夫越高深,对方攻,就让他进,以点接,方为上乘。这是“四梢空接手,接手点中走”的艺术运用。从这两幅拳照看,似乎看不见臂,也看不到手,双方好像都没有手,周身空松,只有“点”在运动。太极拳技击术,不是兵法上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也不是常人眼中的你推我挡、你进我退,更不是兵对兵,将对将,你打一拳我踢一脚。太极拳讲究阴阳、虚实、开合,以静制动,后发先至,以柔克刚,化中有打,以小胜大,引进落空,舍己从人,用意不用力。笔者仔细揣摩那次较技,当时双方周身上下都看不到有挂力之处,对方被吴图南大师拿举而起,也看不出老拳师肩肘的拙力,而是举重若轻。当时,吴师爷双脚踩地如花絮枝梢,从脚到顶上下一线,身形如立柱,一派大家风范,面呈微笑,头顶虚灵。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拿十斤米也许困难,但一百多斤的对手被吴老爷子轻松拿起,这就是太极拳的“耄耋能御众”,煞是好看!因此,笔者称之为“绝响”,绝无夸张之意。          ?
  太极功夫说到底,是脚下阴阳学说在周身的体现,太极技击说的根本是点的运用,也是动点和静点的度化。点越小功夫越深,直至修到神明阶段。21世纪初,纳米科技成为科学阵地最前沿的先锋。纳米是研究一米的千万分之一到10亿分之一。“纳米”的单位很小,一根头发丝的直径有6万余纳米,小到要用高倍显微镜去看它。用纳米来形容太极点,是说明其微小运动。但太极拳的“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小到无内,手按在大师身上的某个部位,便有一种空无感,手按空了,脚下失重,从上到下失去控制,进又进不去,逃又逃不掉,只有挨打。                        ?
  笔者有幸在20世纪80年代在吴图南大师身边,耳濡目染,近朱者赤,更不只一次听过他老人家的劲。听一手劲,舒服几天,又接着再听(劲),正像拳照上展现的风采,脚一失重,周身自难控,真是找不着北。拳照上老拳师的对手虽是他入室弟子,但也是颇有名声的太极拳家。他在老拳师面前尚似“顽童”,何况一般功夫者。说来说去,太极“点”并不难求,只要吃透太极阴阳学说,循规蹈矩,一招一式地在拳上下番功夫,退身之本(拙)力,从练中得,在练中悟,功夫便不负有心人。老子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如果练太极与拳理相悖,不问青红皂白地去练去推,“点”就难以上身,太极功夫只会离得更远。

发表于 2004-11-19 1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令人神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