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查看: 5256|回复: 0

对杨式太极拳掌型的探讨 (梅应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4 20: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式太极拳一百零八式的整个拳架中,除了四式拳架使用双拳,其余都采用掌法。有名的“太极五捶”(搬拦捶、指裆捶、栽捶、肘底捶、撇身捶)皆为右手握拳,左手仍采用掌法。有勾手的两拳势(单鞭、下势)左手亦采用掌法,可见“掌”在杨式太极拳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掌型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套路对手、眼、身法、步极其严格要求的完整性。故此,对杨式太极拳掌型粗浅的探讨,以求与我同仁爱好共同切磋。

  我中华武术中有柳叶掌、八字掌、蛇形掌等手型者,我杨式太极拳乃中华武术百花园中一技奇皑,当有合度之掌型与杨式太极拳匹配应取自然生态中之“荷叶掌”为宜。“荷叶掌”者应与拳架阴阳虚实变化同步,故有虚掌与实堂之分方合理也。虚掌手型:五指自然舒展、掌心微向内凹,为阴为虚,如佝出水面不久的荷花叶子,叶心微有内凹;实掌手型:五指自然舒展,掌心微向外凸、为阳为实。如像出水面已久的荷花叶子,叶心微有外凸。

  演练套路的掌型,只存在虚掌过渡到实掌,或实掌过渡到虚掌范围内的变化过程,无论实掌或虚掌,总是像一片婷婷玉立的水面摇曳生姿的荷花叶子。

  杨式太极拳运用“荷叶掌”这一掌型,达到以下良好之效果:

  一、畅通经络,调和气血

  太极拳所谓“意气相随”,“经气运行”,指在“意”的支配下,神经 维及神经末稍对体内气血贯注的感应,这种感应最敏感莫过于两手。因为人体十二经脉中,有六条经脉(三条阴经,三条阳经)起止点分布于手部。所以,练拳架时气血的运行最容易体现的就是两手得气产生出来的胀、热等感觉。

  人体气血所以能够周流循行于全身,主要是通过经络而实现的。气与血虽然同行于经络,而气有统率血的功能,故有“气为血帅”的称述。两手掌经气的运行,对全身经络的畅通,气血的调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两手经气的运行与畅通,历来为气功家们所重视。

  练太极拳架时,两手指有无胀、麻、掌心发絷、两臂有如水银贯注等得气的感觉,是检验自体内气充盈与否的首要标志。

  笔者多年演练杨式大架的实践体验,“荷叶掌”是使手部得气的最佳掌型。从人体解剖学角度出发,最符合自然得体的要求。否则,在走架子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一指内蜷,外翻或犯僵硬等不严格遵循“荷叶掌”的要求,手部及臂部得气的感觉,即可消失。

  炼拳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外形引动内气”;第二阶段“内气冲动外形”。在第一阶段中,正确的外形为“引动内气”提供体现出来的,正确的手型又为正确的手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手部软塌无力,虚弱飘浮或僵硬呆滞等不正确的外形,尽管是局部都是难于“引动”整体“内气”,必然达不到“浑元一体”的境界。

  有人练拳多年,手部没有得气的感觉,或得气不甚明显,时有时无,手掌不得红润,健身效果不甚理想,其原因多属于“外形”尚未“引动内气”。第一阶段功夫未能达到,必然难于登上“内气冲动外形”的第二阶梯,则不能获得最佳医疗健身效果,实为可惜。

  笔者直接授拳的万余人中,数以千计的高血压患者及若干以医药难于奏效的顽疾患者中,其奇特的医疗健身效果,使从医数十年的笔者吃惊,其理想的康复医疗效果,应得助于“荷叶掌”。

  二、提高技击功夫

  太极拳之所以数百年经久不衰,尤以近代为海内外人们所青睐,就在于对技击格门、医疗健身有较高的价值。尽管自热武器问世以来,随著历史条件的推移,古代以技击格门为主要目的的太极拳,已让位于以医疗健身为主要目的,但必须它是以练习技击格门方法为手段,以实现医疗健身的目的。那种只将太极拳作为体操运动来达到健身效果的意图,实际上是未能明瞭太极拳医疗健身的真谛。

  杨式太极拳的“八门劲法”,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种基本技击方法中,前六种都是直接以掌来完成的,就是后两种方法也是在直接以肘、肩完成的同时,多以掌配合。武术諺语中有“宁挨十拳,不挨一掌”之说。由此可以看出太极拳的“掌”在技击中的显赫地位。

  “荷叶掌”能使整个手和臂部的骨骼、肌肉、韧带处于松沈自然的状态,最为突出的是能够相对平衡前臂及手部肌肉群在运动时相互产生的对抗作用,使之处于粘走化发,随时可由形势需要而变换,以适应太极拳短打拳种“寸劲”和“节节贯串”的要求。所以,“荷叶掌”是完成杨式太极拳“八门劲法”的最佳手型。例如,单鞭一势中,继右勾手之后,左掌向对手逼去时,劲路从右足跟而起,经右腿、腰背,左上臂到手,正像一条皮鞭向人抽去。若左臂某一部份肌肉产生僵便,便破坏了这条“皮鞭”劲路的完整。就像柔韧的皮鞭中段加上了一节硬铁条,在抽打时由皮鞭根部开始发出弧形运行的劲路,便“贯串”不到鞭梢一样。正是拳经所云:“其根在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手指”影响著掌型,掌型直接牵连着臂部。所以,单鞭一势中,手型正确与否,构成了此式中劲路能否起于右脚跟而顺达左掌的重要条件之一,拳经之所以强调“形于手指”,其理在此。

  三、有利于武学艺术的表达

  杨式太极拳具有较高的武学艺术价值。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留于今世之百幅拳照,可谓稀世珍宝,从中可看出他那舒展大方、气势雄健、古朴典雅、造型优美的杨式大架,其掌型无一不是典型的“荷叶掌”,实为后人攀摹之楷模。

  有人误将杨式太极拳造型优美的拳架与正确的技击要领相对立,究其二者之内涵实是统一的整体。杨公澄甫对杨式太极拳要领最精辟的论述,“太极拳说十要”,既是造型的要领,亦具有技击哲理。只有具备外柔内刚,中正协调,浑厚圆满,神气鼓荡的优美造型,才能真正符合技击要领。

  “荷叶掌”之所以在杨式太极拳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练拳者除面部之外,两手是唯一裸露而直接表现体态的部份。在此精微 的太极拳架中,充分能体现出“手为行为技巧的代表”。在走架子时,假如说“眼为心之苗”的话,那末“手”应是体态的先行代表。是否符合和顺自然,中正安舒的体态,更体现出杨式大架既柔和而浑厚之腾然气势,首先得体的手型尤显重要。如在“蹬脚”,“分脚”的架势中,当两手臂分别向内,向下弧形交叉相抱时,有如雄鹰拍击双翅,正是拳经所云“形如搏兔之 ”,若未具舒展柔和的“荷叶掌”,定表达不出雄鹰在搏兔时一刹那间那种矫健俯冲的姿态,既柔韧、又坚刚之雄风。

  杨式太极拳毫无矫揉造作的拳势,轻灵自然的优雅姿态,必须具有摇曳生姿,犹如婷立水面荷叶般的掌型,才能充分表现出动态的自然美来。让人们在由一幅幅书面组成的杨式太极拳美境中,轻松愉快地使心身得到锻炼。

  此文在台湾《太极拳》杂志

  一九九三年 89期发表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