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查看: 4897|回复: 0

太极拳的基本体态刍议 (梅应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4 20: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太极拳的基本体态

  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式,总是以其基本的体态为基础而衍生千姿百态,其基本体态表现为:全身放松下之“满身轻利”,在上则“虚灵顶劲”,在下则“气沉丹田”。盖取全身松柔之“松”,虚灵顶劲之“顶”,气沉丹田之“沉”在授拳口诀中可简称之为“松、顶、沉”三态。为迎合太极拳诸多行拳要领在通体上下准确展现,在行拳走架中,从始至终必将此“三态”作为太极拳的基本体态。

  “满身轻利”:行拳走架之前,大脑必先“入静”,使全身放松方得“满身轻利”,我习太极拳者常言之“入静”,实则指大脑神经关闭自体与外界行拳无关的一切信息通道,使交感神经兴奋强度减弱,消除平常生活中许多不必要之紧张度,从而使全身随意肌处于最松柔之状态,各组对抗肌张力相对降到最低程度,使全身无数亿条肌肉纤维得到最高程度之收缩与伸展,则全身六百多块肌肉张力最大限量地减弱,由于全身能够活动的关节均被其周围的肌肉及韧带固定和牵拉,各关节缝隙之距离是由其关节周围肌肉的紧张度而相应增大或缩小,肌肉紧张则使关节缝隙变窄,从而关节活动度缩小;反之,全身肌肉放松,使关节缝隙变宽,全身身肢大限量地伸展,随意肌在松柔状态下,对抗肌比平常更加自然协调伸展与收缩,从而使全身关节活动范围相应增大而为“满身轻利”奠定良好基础。

  “虚灵顶劲”:杨公澄甫所著《太极拳说十要》将此“虚灵顶劲”列为首要,为得“虚灵”,必先全身肌肉放松,方可使全身关节间隙增大,为“顶劲”创造先决条件,具有“顶劲”,才得“虚灵”,两者相辅相成,正是《拳经》所言:“满身轻利顶头悬”是也。

  在“顶劲”之势态下,尤以颈椎、胸椎、腰椎共24个脊椎骨关节间隙增大,致使构成脊柱的颈弯、胸弯、腰弯弯度降低,从而身体站立位较平时略为增高,在意识支配下,将两耳廓上缘直对在头顶正中之“百会”穴轻轻向上顶起,并有意识依此点向上似觉一根天线无限远延长而直竖入天空,全身重量亦被此天线悬挂牵引而得“轻利”。

  “气沉丹田”:“丹田”者,我太极拳苑一般泛指脐下一寸三分之“气海”穴。气功界亦有将站立练功人体最低之足底前三分之一处的“涌泉”穴称为“丹田”者,另有将盘腿打坐静养练功时人体位最低点居于二阴间之“会阴”穴称为“丹田”者,道家养身功中更有“人体无处不丹田”之说。在此众说纷芸之下,依笔者管见:上体虚领,下体沉实,在“丹田”(气海穴)气机充盈条件下,身肢重心往下沉降,似觉全身每一脏器、组织,甚至全身每一个细胞都被地心吸引力吸着,在意识引导下,“百会”穴上顶,似觉一根天线无限长升向天空;“涌泉”穴似觉下插一根地线深深插入地府,舌尖轻抵上颚接通任督阴阳二经。我人体“百会”穴采天公之阳气下降,“涌泉”穴饮地府之阴气上升,人在通天接地之间“气冲以为和”,如此意气相随,将“天、地、人”精微之气融和一炁。

  通体在“松、顶、沉”三态之中,以“松”为基点,只有全身放松,才能身肢拔长,全身属阳之骨骼顶劲上升,得以吞天之气;只有全身放松,全身属阴之肌肉气沉下降方能籍地之力,倘若仅有全身放松而无“虚灵顶劲”,则显萎靡不振、瘫塌软弱;仅有“虚灵顶劲”而无“气沉丹田”,只显得轻佻浮薄。故此,“松、顶、沉”三态相依相成,缺一不可。在前辈拳师中,有称此“三态”为“骨升肉降”者,即将全身骨骼向上提升,使意识指挥全身肌肉松沉下降。相传历代作为内家拳法之秘传,世人极少有知。笔者出于医师所具人体解剖知识,在若干年前,难于接受此“骨升肉降”之秘传,后经多年盘架实践得知颇具其理,在上是否“虚灵顶劲”,在下是否“气沉丹田”是检验全身放松与否的重要标志,全身是否放松又决定其拳架质量之优与劣。故而,体之“三态”应作为检验每一式拳架谬误与正确的重要标志。

  二、“松、顶、沉”在拳架中的作用

  (一)医疗健身作用

  在脊椎动物中,如牛、马、鱼、蛇等动物的脊柱,通常与地面相平行,在前的一块椎骨,对在后的一块椎骨不产生压力,唯一只有直立体态的人类,在一天24小时的时间里,除数小时平卧睡眠时间外,每日约有16小时以上的时间,脊柱都处于直立活动体态。换言之,人类的一生中,必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脊椎处于上一块脊椎骨压迫下一块脊椎骨的状态,由于脊椎不可避免地承受上身体重压力而产生与脊柱有关的常见疾病不下数十种之多。所以,人体脊柱健康程度,直接与人体健康状况所关连。近期在国际范围召开的“脊椎疾病学术研讨会”上,医学专家们一致认为有数十种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与脊椎病相关,提请人们应有足够的重视。

  人体有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随着年龄的增长5块骶骨融合为1块骶骨,4块尾椎骨融合为1块尾骨,椎骨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骨融合为1块尾骨,椎骨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围成椎孔,各椎孔连接起来容纳脊髓的椎管,脊髓神经发出31对脊神经由其相应的椎间孔出椎管。由于每块椎骨的椎间孔有脊神经与血管通过,通向全身每一个脏器及组织,倘若日常生活中因疲劳或长期处于不良习惯的体位,由于脊椎骨轻度错位,致使从椎管输出或输入之脊神经及动静脉血管承受不正常压力而引起的疾病几乎波及人体每一个系统,直接威协着人体健康。在这些疾病中,如偏头痛、眩晕、慢性腰腿痛等常见病,对于这些疾病,用现代最先进的医疗器械往往也难检查出明显异常,此类终年处于病痛中之患者,究其原因,多数属于脊椎引起的疾病,故而至关重要的脊柱健康状况往往易于被人们忽视。虽用断层扫瞄或X光可透视出之脊柱畸形、脊髓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等症的临床医疗中,一般医药也难于奏效,虽用正骨复位为主的推拿、牵引、水针、理疗类治疗方法可收到一定短期疗效,但难于起到理想的效果。在脊椎相关的众多疾病中,无论东方和西方的医学界,提倡一些有效之体育运动已达成共识,如“金鱼运动”、“虾姿运动”、“伸背运动”、“脊柱环转运动”等矫治运动中,据笔者多年指导此类病人练拳的疗效观察:太极拳在“松、顶、沉”之体态下,从始至终使脊柱处于屈曲、伸展、旋转及环转等全面而整体的运动之中,每两块脊椎骨之间运动范围虽小,但整体椎骨之间运动之总和使脊柱运动范围变得很大,其缓慢自然而柔和的多维运动,对于保持脊柱之正常功能、矫正不良状态,可起到决定性良好作用。在当今对脊柱病众多的疗法中,并非笔者妄言,太极拳确是预防和矫治脊柱病最为理想的自然疗法。

  太极拳体之“三态”使“百会”穴上顶,“百会”是人体“百脉之宗”,对全身经脉、腧穴有提纲挈领作用,所谓“纲举目张”者,为“纲”之“百会”举起,则遍布全身之经络、脉络及全身三百多个腧穴之“目”应运而张,为全身经络之疏通,气血之调和营造最佳态势。在我中华传统养身气功之道、儒、释、武、医五大门派中,无不讲究“百会”上领及“丹田”下沉者,唯名词称呼及具体练法有其差别而实则一宗,我太极拳属道家养身动功之姣姣者,岂能失“百会”上举之“纲”乎?

  由于体之“三态上顶,全身可活动关节面之间隙略有增加,对成人长度约70公分之脊柱最为有益,脊柱内椎管之脊髓,上连延髓与大脑,下接周围神经,脊神经发出31对由相应的椎间孔出椎管而分布于全身各器官;由于“百会”上顶,脊椎之间关节面松驰,有利于连接两椎骨间之椎间盘牢固地使上下两椎骨相连并处于最佳位置。太极拳在脊柱放松拔长的状态下,每个拳势都在做旋转和环转为主的运动中,锻炼了椎间盘周围前纵韧带、后纵韧带为主的众多韧带,从而加强了对椎间盘的稳固功能,更加有利椎间盘对椎骨的连接功能,使之提高了承受压力,吸收外力震荡,减缓外来冲击力以保护大脑,并有利于脊柱向各方运动,从而对以往不正常之脊柱得以矫正,对祛除来自属脊椎相关的诸多疾病,确能起到决定性因素,可增加脊柱的生理功能,保持脊柱健康。

  太极拳运动对脊柱的良好作用,不但相关于生理,而亦相关于病理,且属自体自然和谐的整体修复疗法,患者不受医药费用负担,亦不受医药疗法和物理疗法所致之医源性痛苦,故而太极拳不失为最理想的医疗体育。

  “松、顶、沉”之体态对人体健康作用良多,倘苦能将行拳时获得之“三态”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效正勾腰驼背,却能美化自身仪表之外,无论是一般步行以及坐姿伏案脑力劳动、亦或各种姿势之体力劳动者,能使体位处于对生理最佳状态的太极拳基本体态之中,可消除一切不必要的紧张,科学地利用体能,使之自然而然,中正安舒,除对身体健康带来不可低估的良好作用之外,必能以最省劲之小量付出,获得最大之收获,太极拳体之“三态”,正如老子所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二)技击格斗作用

  由于“三态”使全身处于松沉状况,摒除一般运动中容易产生随意肌紧张的习惯,使能量消耗降到最低度,不易疲劳而储集体能,为收缩创立先决条件,正是《拳经》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亦正是杨公澄甫所训:“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太极先贤讲得如此明明白白,我辈习传统杨式太极拳者,对“刚”与柔当之深省。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