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萍 于 2013-6-5 13:47 编辑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材料
申报项目名称: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
申报项目单位:成都市恩威集团
申报项目负责人:梅应生
一、项目简介
宋朝张三丰(1255——1424)秉八卦五行之义、太极图之理,集以柔克刚之技击术巧妙融为一体,旨在实现道教长生久视、延年益寿之内丹修炼术而创立太极拳横空出世,且著有《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而载入道教经典,奉为传世之瑰宝。历经数百年的今天,由于多方面原因,尤以上一个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道教文化惨遭歪曲、冷落,甚至于否定。原本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沃土之中的太极拳,盖具有道教性命双修,文化内涵邃密、祛病强身而切合人体摄生学的太极拳,时至今日,颇有混同于一般体育运动或武术的倾向,失却道教太极内丹修炼术的真谛,张三丰太极炼丹术大有惨遭湮没之厄难。为抢救我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申报人经二十年探索求真,考证若干道家经典名著方得将《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发掘展示,布施于当今社会,使全世界数以千万计的太极拳爱好者识得太极拳之真面目,将张三丰太极炼丹术浸润于当今流行的太极拳架之中,提升健身品味,为扩大太极拳修炼人群以道家文化泽惠世界各族人民为主旨。
二、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道教大辞典》所载:“鹤鸣山:道教名山圣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鹤鸣山张三丰村境内。亦作鹄鸣山。系邛崃山脉东麓青城地区的南侧支峰,海拔一千余米,东西南北三面环山,东向成都平原,山势雄伟,苍松满布,翠柏森森,双涧环抱,形为展翅欲飞的玄鹤,故名。据史书记载: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客于蜀,遂学道于鹤鸣山中,著有道书二十四篇,并于山间创立了五斗米道,从此鹤鸣山遂成为道教圣地。”
鹤鸣山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汉晋之际,宋代曾经重建,元、明、清三代又相继增修,直到现代殿宇尚存。入山处左有单孔石砌拱桥,名曰迎仙桥。在桥上可见屹立于江中的方形巨石,称“鹤衔丹书”。两岸绿树夹溪极为幽深。过迎仙桥,山麓有三官庙。过送仙桥前行,道旁立一巨碑,上刻“第一山”三个大字,为宋代书法家米芾手笔,观内建有文昌宫、待鹤轩、听鹤亭、老君殿、迎仙阁。张三丰于明初由宝鸡金台观,经成都青羊宫来鹤鸣山。明成祖多次遣使来迎请回朝,三丰不欲仕宦,皆避而不见,居迎仙阁羽化。阁前有八方大亭为三丰祖师观易处。亭侧有明永乐帝迎三丰真人圣旨碑等数通。
恩威集团在原道观基础之上,投资数亿元开发道源圣城鹤鸣山,将鹤鸣山建设成为全球体验道教、道家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并成为养生与旅游福地。即将建立“道源圣城张三丰太极拳教修院”,距成都市57公里,交通方便,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特质饮水,气候宜人。
三、历史渊源
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法》(文华图书印刷公司1927年初版影印)已载入太极拳经典名著首页有“张三丰先师传拳谱”如下影印件(复印):
从此影印件清晰可见太极拳传承脉络。即张三丰—王宗岳—陈长兴—杨露禅—杨健侯—杨澄甫。由此可见杨式太极拳源于张三丰所创的太极拳无疑。
张三丰《太极拳论》曰:“棚、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採、列 、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又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九宫。”申报人经多年探索其内涵,参阅多部有关古籍经典,综合为:轩辕黄帝崇尚土德,有“万物生长于土,万物归于土”之遗论。周文王画后天八卦,八卦五行说是中华民族文化史、哲学史的瑰宝,是符号逻辑,符号哲学,以特定图象象征方法来显示哲理。我中华传统医学之臟象学说及五行相生相克学说有云:“东方甲乙木,属肝;南方丙丁火,属心;中央戊已土,属脾;西方庚辛金,属肺;北方壬癸水,属肾。”
申报人为了便于传授张三丰太极炼丹术,根据以上典籍所载,将其有机之融汇,经多年悉心构思,揭示出太极炼丹步法运行之奥秘,设计出张三丰太极炼丹图,亦可称之为“九宫八卦图”。如下:
张三丰太极拳108式套路中每一步必须从中央戊已土出发,以此点为枢机,向七面共迈出126步:向东50步、向南3步、向西27步、向北0步、向一隅15步、向二隅13步、向三隅10步、向四隅8步。为何向北呈0步,三丰祖师创立的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三个套路中共迈出265步,向北皆是0步,为何中央戊已“土”不能向北方壬癸“水”进击,正是“秘诀”隐藏深邃,亦是张三丰太极炼丹术已成为濒危文化内容之一。
据现代科学测定:地球是个大磁体,生活在地球上生物之生理功能,无不受地球南北磁场的影响,对太极拳内丹修炼术中平秘阴阳、调和气血、改善人体健康密切关联。申报人十多年前曾撰有“八卦五行与太极拳”在海内外太极拳杂志发表,也许尚欠周密,至今尚未引起人们重视。
宋朝朱熹派其弟子千里入川,在青城山颇重金在老道处购得周敦颐所画之阴阳鱼太极图,将其破译为描述道教炼丹图。如图:
张三丰传拳谱有云:“太极图之义,阴阳相生、刚柔相济、千变万化,太极拳即由此而出也。推手即太极之图形。”故此,张三丰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即出自太极图义,正以太极图腾为宗主,每一招一式必显太极图之形。籍此是检验太极拳至诚无伪的试金石。自古与道家文化联姻的中医学说,将人体看成是一个由内环境和外环境对立统一与动态平衡的超级巨系统,内气(太极图之阴仪)与外气(太极图之阳仪)都依赖心神系统来感知与调节,太极图形中阴阳回互的S曲线,就表示心神对内气和外气的感应调节。太极拳架正是以“心性神气相随作用一身而太极成。”
宋朝张伯端入四川赴成都,拜吕洞宾之弟子刘海蟾为师而得道,著成《悟真篇》,历史上奉为“内丹之王”。其内涵是以人体为炉鼎,人体内之“精、炁、神”为药物,在人体内部修炼所得久视长生,正是张三丰太极炼丹之内核所在。
宋朝张三丰将道的神髓赋予太极拳技,136岁入成都市郊鹤鸣山,曾有七律诗曰:“沽酒临邛入翠微,穿崖客负白云归,逍遥廿四神仙洞,石鹤欣然啸且飞。”据此可看出三丰祖师一百三十岁以上老人,从海拨一千公尺的天谷洞下山又翻越高山到百里之遥的邛崃沽酒归来,单独一人入深山、穿悬崖、攀高峰,可见“内丹”作用于健身壮体之一斑。据此可推断祖师150岁高龄之后,使其所创立的太极拳架更加完美,若干太极拳经典经论在此著成,馈赠于后世之瑰宝。祖师169岁羽化于鹤鸣山,现遗有亲手种下的“三丰柏”,胸围152公分,青翠挺拔、巍峨参天。鹤鸣山道观之“三圣宫”供奉有张三丰祖师金身神像,供人瞻仰。可鉴祖师创立太极拳于武当山、发祥太极拳于鹤鸣山之史实。故而鹤鸣山理当称为“太极拳胜地”为善。
综上所述,道教炼丹之阴阳鱼太极图、炼内丹之经典,三丰祖师所创立的太极炼丹秘诀,皆与成都市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只可惜当今如此瑰宝鲜为人知,已成为濒危文化,由我鹤鸣山道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当如此。
四、基本内容
《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之核心内容为“炼丹”。古代道家炼丹有“外丹”与“内丹”之分,外丹者将“铅、汞”类矿物质,置于炼丹炉内烧炼成丹丸内服,企求长生,其结果中毒者多多。后经唐朝名道汉钟离、吕洞宾师徒二人奠定“内丹”理论基础,宋朝名道张伯端著有传世巨著《悟真篇》奉为“内丹之王”。
张三丰太极拳修炼术,籍此“内丹”是以人体为炉鼎、“精、炁”为药物,以“神”为火候,以双手掌“劳宫穴”及十指尖之“十宣穴”为导引,创立“内丹”修炼于太极拳架之中,使其凝聚而成“丹”。历代修炼内丹道士者,高寿老人层出不穷,经长期实践,确能起久视长生、延年益寿之奇效,故而内丹之修炼成为道家和道教文化的核心内容,其功法的传播成为道教的重要发展标志。所谓“精、炁、神”者,居人体脐下“气海穴”之“下丹田”以藏“精”;居两乳突中点 “膻中穴”之“中丹田”以藏“炁”;居两眉间中点 “印堂穴”之“上丹田”以藏“神”。其“丹田”者,“丹”即药也。“丹田”实指炼丹之处所。《悟真篇》有云:“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其“鼎”者,所指人体为炉鼎。其“真种子”者,人体内之精炁神是也。其《丹经》警句所指:人体内假如没有精炁神为药物,就如象用火空煮陶锅内的水。据现代科学测定,“精”在人体内带有生命活动信息的核子与各种基本粒子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炁”即等离子体与离子体运动中产生的电,因此,炁中有电,电中有炁;“神”具有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之量子力场与核子力场、超量子统一力场。就实质而言“精”是根本,“炁”是动力,“神”是主导。“精、炁、神”实则合成人体赖以生存的能量流,人体能量流正常,人体则处于健康状态;人体能量流欠佳,人体则处于病理状态;人体能量流停止,则生命不复存在。张三丰太极修炼功法中,以两手“劳宫穴”及“十宣穴”为内气外放、外气内收之关口。籍此“拢气”与“合气”之术,以获多余则泄、不足则补,以达人体平秘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之效。在意气相随驱使下,将人体能量流整合到与天地融和一气的最佳状态。正如《全唐诗》中吕洞宾曰:“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田气养身。有人学得这般术,便是长生不死人。”
五、基本特征
张三丰太极炼丹术一套长拳108式,由37个拳架组成,每一式拳架必须显现八卦五行说,太极图说,技击格斗术而实现内丹修炼术。试举一例“太极起势”:两掌向前上抬举时,两手心“劳宫穴”相对应在“下丹田”前方“合气”;两手举至与腰等高时,两掌面平形向下,两“劳宫穴”饮地之阴气上升至与肩等高时,两掌对称所画出的弧形,正是太极图阴阳鱼从鱼尾经鱼背到达鱼颈,左手在东为阳,右手在西为阴;当肘带动两掌对称向内向下“节节贯串”下採画出的弧形线,正是阴阳鱼的头部,两掌对称向前向下採与地面平形继续饮地之阴气上升画出的弧形线,正是阴阳鱼的腹部至尾部。从此“太极起势”一式,两掌运行轨迹对称,各画出一条阴阳鱼图形。正所谓“妙手一运一太极”。由此“太极起势”一式,与当今国内外所流行的太极拳从外观大致相似,而实质相去甚远,正是三丰祖师所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三丰祖师所传之太极剑套路,由50个不同的架势组成54式。每一式均由道家历史故事或自然景观而展现。具有意象美、流动美、技击美、造型美之特征,乃为道家审美观所折射出境界之美。在演练中,方寸之内移天缩地、千变万化,像一首首无言的诗,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像一座座活的雕塑,像一曲流动的音乐,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余地,其整体意象的诱导作用,不仅相关于物理,而且也相关于心理,使身心升华到轻松自如的境界,这种高洁静穆的情感活动,为我中华传统哲学中的养生观所特有。这种以意向为宗的运动,每练一遍均有不同的体验和新的收获,每练一遍都是一次艺术再创造,沁人心脾,涵咏无穷,百练不烦,观赏者百看不厌,趣味饶生。如此具有无数形体语汇之肢体活动,却是我民族形体艺术之精品,其内涵奥秘精深,时代久远,当今已少人知之。
太极刀古称“玄玄刀”,因张三丰道号“玄玄子”而得名。太极刀威武雄壮,具有变幻莫测的刀法,势不可挡的刀锋,勇猛剽悍的气势,端庄肃穆的大将风度,展现出自信的大度美。太极刀“刀如猛虎”,显示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折射出蓬勃奋发的民族精神。
太极推手是检验拳架棚劲与触觉的练功方法,并非对抗项目,正是三丰祖师遗训:“愿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张三丰太极炼丹术是建立在道家审美基础之上独特的形体艺术,取向于自然之美。三丰祖师《太极拳论》有云:“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矣”,俗称“行云流水”者。正如108式长拳“似浮云遨游于太空”,组成浮云中的每一个水分子整体动荡,快慢均匀;又好似长江流水一泻千里。正是《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所云:“一动无有不动”,操术者亲临其间,深感心旷神怡。太极剑犹如流水之波澜,略有快慢相间,起伏有常,美不胜收。太极刀“如波涛腾跃于大海”,时而波涛汹涌无坚不摧,海浪拍礁势不可挡。108式长拳重“气”,快慢均匀,54式太极剑重“意”,略有快慢相间;40式太极刀重“神”,快慢相间。三个套路各具风格,乃三丰祖师独具匠心所创。修炼者在抽象的拳架中,在想象力的补充下,得以丰富与具象化,使之得到畅快的美感与满足,在轻松愉快、美的享受中得到身心锻炼,因此而具有较高的武学艺术价值,容易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太极拳修炼、享受健康与快乐。
六、主要价值
申报人于上世纪60年代练简化太极拳等新编套路,70年代拜传统名师练传统杨式太极拳,80年代深研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所载“张三丰祖师传拳谱”,初步认识到二十年来所练的太极拳仅属于体育运动及武术;90年代刻苦学习《道德经》、《悟真篇》、《太上清静经》、《太极道诀》等道家经典,深谙《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乃道家养生文化之精华,其内涵是通过“八卦五行说”、“太极图说”、技击格斗术而实现的道家内丹修炼术,实乃太极拳之真谛,具有宝贵的健身价值。申报人出于医师职业,遵循我民族传统医学教训:“治已病之病为下医,治未病之病为上医”。为扩大人体生理功能,发掘机体潜能,以予防疾病发生为主,一改已往所练的太极拳,而向“张三丰太极炼丹术”探索求真,经近二十年艰苦发掘,以近完备,当前主在传承。
道教内丹养生学认定“我命在我不在天”不借助敬香还愿祭祀鬼神、诵经斋醮,而是汲取道家传统文化之精华与宇宙自然本性契合的炼丹长生术。内丹养生学寓道于术,不仅是一种功法,且是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改造修炼者的人生观,引导其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树立道家“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人性品格,立身处世之高士,对社会尚可起到改善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的良好作用。太极内丹修炼术不分信仰、国籍、年龄、性别、贫富、贵贱、不需特殊场馆的设施,不需过重的经济负担,经明师传授,只需一个月学习时间便可初步掌握张三丰太极炼丹术108式,可单个修炼,亦可群体修炼,容易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有其实用性与社会价值。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在世界范围已达共识,而张三丰太极炼丹术从内涵及外形与一般的太极拳有显著的区别,故而医疗健身效果亦大有差异,对当今流行的文明病,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神经衰弱等,对世界各地占有数亿人口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确有奇特的医疗健身效果。申报人十多年前传授一般的太极拳与近十年传授张三丰太极炼丹术相比较,医疗健身效果相当悬殊,使我这个半个多世纪的医师始料未及。敬候有关人士到成都市区、四川大学、乐山市直机关老体协考查核实张三丰太极炼丹术奇特医疗健身效果的真实性,为世界各族人民提供一项自由选择的运动项目。
当今全世界尚有数千万人口常年习练太极拳,为正本清源,返璞归真,将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太极拳注入张三丰太极炼丹术,为提升健身品位、改善世人生活质量,造福人类,实乃千秋功业。故此,期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润泽与关抚。
七、生存现状及濒危状况
2005年,原台湾中华民国太极拳总会会长、太极拳国际联盟总会主席张肇平先生在台湾《太极拳》杂志撰文:“最近在《道藏精华》见到《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这样好的宝物居然埋藏于地下数百年之久,今天无意中在道门经典发掘出来,真是天大的喜讯,太宝贵了。我们这些自命为太极拳人的人,真是感到惭愧万分。”并最后摘录“太极炼丹秘诀前序”中有云:“三丰真人虽以太极拳著盛于世,人咸尊之为祖师,敬之如神明,然其真正极博大而又极高明之处,不在其太极拳,而在其于丹鼎派中炼丹修行明道证道之崇高境界,即知主炼金丹,拳术只是丹法之导引耳。”
近十多年来,申报人曾七次参加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每届都有欧美十多个国家参加,每次在国内外数百名高手比赛和表演中,都未见到张三丰太极炼丹术显现,同时在海内外若干太极拳杂志及著述中,亦未见踪影。《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确系濒危文化。为发掘“张三丰太极炼丹术”,申报人倾注二十年心血,深谙我民族传统文化之宝贵,重任在肩,倘不能将此濒危文化传承,势必成为不可饶恕之罪人。近年来苦心培养十数位助手,并选中条件较理想的青年大学生数人作为继承人,虽以倾囊传授,初见成效,毕竟尚需时日方得成熟。申报人年已七十四岁,身体虽属健康,孤军奋战,难成气候,近来幸得成都市恩威集团鼎力相助,共襄盛事,初现一线曙光。是否能将“张三丰炼丹术”发扬光大,有赖多方人士共同努力,有赖各方有识之士共同参与抢救。
八、保护内容
《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由“太极拳论”等五篇太极拳论著、“太极拳七十二路图势”、张三丰太极炼丹术105幅定势拳架图所组成。
五篇太极拳论著有:“太极拳论”、“太极拳经”、“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太极拳歌”、“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共1843个字,乃张三丰太极炼丹术必须遵循之纲领性论著,极为精微。太极拳每一势拳架均有若干项行拳要领,必须严格按其准则行拳,乃为保护内容之一。
“太极拳七十二路图势”共排列有八十个拳架名称,当今已成为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名称,在此同一套路中,拳势名称的数目大不相同,有120式、115式、105式、88式、85式等等,不一而足。申报人经多年考究,应是道教神话中,36金罡星及72地煞星,共合为108式,乃为保护内容之二。
张三丰太极炼丹术105幅定势拳架乃太极炼丹术之楷模。例如经论所云:“形如搏兔之隼”,三丰祖师在“转身蹬脚”一式拳架中,舒展两臂犹如鹰隼煽动两翅矫健搏捉狡兔之状:当两臂舒展交叉合抱,两掌“劳宫穴”相对应“合气”时,《太极图说》有云:“二气交感万物生生”,此时胸腔容积大限量缩小;当两臂展开呈180度时,胸腔容积大限量增大,此两臂一合一开,正是拳经所云:“一合俱合、一开俱开”。如此不单是严格遵循经纶,而且也符合炼内丹要求。在此一势拳架对扩大生理功能、增强血液循环、显现武学艺术、加大运动量等等皆有裨益。只可惜当今太极拳苑,尤以新编套路已难见其踪影。在太极拳37个拳架中,几乎每一式拳架从外形及内涵与三丰祖师明显迥异之处不胜枚举,乃为保护内容之三。
如上举例,三丰祖师所创立的太极炼丹术、太极剑、太极刀从理论及拳架应列入保护内容者比比皆是,诚然,要发展太极拳只能在继承基础之上发展与提高,切不可另辟其源方为之善。
申报人探索《张三丰炼丹秘诀》近二十年,道艺已近成熟。近八年在成都市区举办培训班十余期,在乐山市举办培训班三期,在四川大学道教养生文化研究中心举办博士生、研究生近百人组成的培训班三个月,寄希望于青年知识分子,重点培养助理教师,为大众身心健康服务做充分准备。
成都市恩威集团董事长薛永新先生,得知申报人之夙愿,主动与申报人共襄将道文化泽惠社会。恩威集团投资数亿元开发鹤鸣山,崇尚道文化,悬壶济世为治病,张三丰太极炼丹术济世为防病,治病防病共举,挚诚报效社会为宗旨。
当前仅有申报人能胜任张三丰太极炼丹术教练,携门生十余人能胜任助理教师,在恩威集团主持下,将道文化泽惠世人为己任,申报人真挚呈请有关人士检验炼丹术之理论与套路,确认已成为迫切抢救之濒危文化。幸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