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鼻祖杨露禅被崇尚武术的满清王朝奉为神技营总教习,可见其武功非同一般,尤以出神入化、力透中锋之太极剑法极负盛名。当时四方武林精英苍萃京都,各派剑术有如百花园中奇葩,争芳斗艳,各显其能,自然形成交流观摹,并取长补短,相互渗透。杨氏有幸以原有太极剑法与众武林高人切磋,于其间复善于採集众家之长滕,在不失太极拳理原则下,磨砺陶冶再三,久而百炼成钢,历经第三代傅人杨澄甫定型为五十四个架式组成之太极剑套路,具有太极拳系器械斗之独特风格,成为武坛遗珍。 从清王朝覆灭,国民政府建都南京,蒙数位享有名望的将军,于二十年代末成立南京中央国术馆,继清王朝集天下武林精英于京都之惯例,杨澄甫之得意门生李雅轩经国考得列教习班,太极剑又得以在当时中华武术最高学府再次锤炼。经历史自然取舍绵传于世之(太极剑)、(武当剑)、(三才剑)、(梅花剑)、(八仙剑)、(纯阳剑)等优秀套路皆显踪南京,在技艺上各门派得以相互观摩,取长补短,进境益彰。 其时任副馆长者为李景林将军,尚有(剑仙)之美称,对各门派剑法之影响颇巨。故太极剑终以出入清王朝与民国时期中华武术高层次殿堂之洪炉巨灶遂得脱颖而出。而后经杨澄甫门下诸徒,如东有上海傅钟文,西有西安赵斌,南有成都李雅轩,北有北京崔毅士及散在我中华大地之傅人广为傅授。笔者有幸亲临各地见识这一传统套路,虽个别架势有小异,但整个布局结构及风格则大同,显系出于一门。更有幸者,欣闻杨澄甫之高足、素有五绝老人(拳、医、诗、书、画)称誉之郑曼青在海外广授此剑。仅从文字材料及图片即可看出,尚保持了原有特色风范。无论海内外,这一套路共同之处在于保持原有统一之剑谱。 纵观我国剑术历史,远自黄帝(採首山之铜铸剑),上下几千年,贵如帝王将相、下如庶民百姓,历代文人墨客,多操习剑术以修身。尊剑之风,代代相传。从古到今,中华武术器械套路数不胜数,十八般兵器流传至今,套路何止千百,但覆盖面积之广,首推太极剑矣。就剑术理论及参与剑术操练者人数之多而言,太极剑可谓(百兵之首)。 太极剑近两百年来受世人垂青之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富有诗情画意之太极剑谱,赋于了这一内功剑法以充实而浓厚的涵蕴。一招一式、一体一势皆有明确意象名称,既有外表之形,又富内在之意。内有精、气、神志之蕴,外则显现手、眼、身法、步之形,虚实相生,方可凭藉后天之躯体,演化先天之神气。倘能将太极剑进攻和防守之剑理剑法融为一体,必能显现太极剑特有之神韵。反之,每一剑势徒有躯体之形,而无内蕴之魂,难以体现太极剑特具之意象美。 传统五十四式太极剑,由《黄龙出水》、《流星赶月》、《风扫梅花》等五十个各不同意象目录名称组成之剑谱,皆取义或引喻于大自然景象与民间神话传说。从剑谱中窥我民族文化之深厚淀。剑谱中对龙的描绘有《黄龙出水》、《乌龙摆尾》、《青龙现爪》等五式之多,居整个剑谱首位。《龙》,自古以来民间即视为吉祥物,龙可兴云布雨,泽惠万民,当之夭 凌空,象征太平盛世,国泰民安,兴旺发达,龙的图腾构成我中华民族生气勃勃,奋发有为的精神象微。凡中国血统的人无论游历天涯何处,皆以得《龙的传人》之称而引为自豪。《龙》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昭示。剑谱中除对《龙》的表现之外,相应对《凤》的描绘有《凤凰展翅》、、《凤凰抬头》等四式,其数量之多占剑谱第二位。民间视凤凰为清风入怀、处变不惊、坚毅自信、沉著镇定、五彩骈臻、昂冠彩屏之瑞鸟为祥瑞安泰之象微。 整个太极剑谱对自然景物之描绘,皆以“阴柔”为其主调,比如“犀牛望月”,描绘镇定而憨厚之犀牛在宁静的夜晚回头望明月的神情,有别于雄狮或猛虎之刚烈威武,更具清幽和润之格趣。即使有一式“白虎揽尾”,也避常用的“猛虎揽尾”之说法。一式“野马跳涧”,也避寻常之“烈马跳涧”论,在整个剑谱中捨弃了“猛”、“烈”之类品味,使整个风格浑然如一。同时,该剑突出静远淡泊之境界,于是皎洁的玉轮每被托出。如以“怀中抱月”、“三环套月”等几个明月景观为架式,在整个剑谱中无一式以热烈火红之“日”来命名。在我国民间神话故事中,“孙悟空大闹龙宫”比“哪吒闹海”对世人影响力更大,剑谱中遂采用“哪吒探海”,亦避开了一“闹”字,显然天真无邪、童趣盎然的哪吒,比之叱咤风云的孙大圣更符合强调“阴柔”之美的太极剑品味。细心玩味揣摩剑谱的每一名称,颗颗珍珠,的确引人入胜,美轮美奂。由此可见太极拳前贤先哲于取义上之苦心孤诣及殪精竭虑。操剑之际,仿似朗诵沁人肺腑的诗句,尤如观赏写意浓郁的画图,使人如沐剑谱所造化的纷呈万象之中,享受着生命自然运动的乐趣,收到悦神志、动形体、畅气血、增智慧、添功益之显效,受到一次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妙哉!妙哉! “十年磨一剑”,操习太极剑当须以“磨”意识修养为先。须知自古道、儒、释诸家皆有尚剑之风,汉朝“晋书、司马 传”有云:“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道家上八洞金仙吕洞宾佩剑象征扶正驱邪,济世救民,一派仙风道骨;儒圣孔子、诗人屈原佩剑则雍容优雅,透出儒者清逸端庄;李白仗剑出,胸怀天下,有诗为证:“忆昔少年时,结交赵与燕。金鞍洛骏马,锦带横龙泉。”其豪迈任侠、俯仰得宜的诗家洒脱自如;释家文殊菩萨跨青狮,执宝剑,则显妙相庄重,智慧圆满,法力广大,修持善心一片。时代演进,“胸怀天下”、“扶正驱邪”被赋予崭新之内容,舞剑中便要求我们要表现高雅端庄,避免粗俗轻浮。如不加强自身文化和思想意识修养,不知我国历史文化之发展变化,便难得太极剑之堂奥,正所谓“知古不知今者,谓之陸沉;知今不知古者,谓之盲 ” 中华武壇剑术流派繁多,究其风格特征而言,经历史总结为精 而准确之四体裁:一、工体:一招一势,形端劲遒;二、行体:纵横挥洒,流畅舞滞;三、醉体:奔放如醉,乍徐还疾;四、绵体:柔和蕴藉,连绵不断。欲把握精确太极剑之绵体风格,首先必须深知太极剑谱中每式名称之内蕴,如“燕子抄水”一式示出轻灵骄健的燕子,从空中展翅掠过水面而向上翩然远去的动态画面。此式由上式独立架剑之“魁星势”起,剑随仆步弧形线路向下,寓意燕子俯冲而下掠过水面,以下剑刃三分之一段为力点,向左上截人手腕,其定势为弓步,反剑指向远方,寓意燕子已翩然远去,人体与剑为实,剑诀与剑尖指向为虚,人体与剑占有之时空构成一幅完整立体的动态画卷。“燕子抄水”是以意象命名,包含数动,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余地,其整体意象的诱导作用,不仅相关于物理,而且也相关于心理,调动人的意识,发挥人的想象力来创造技术动作,并力求与大自然静静地进行心灵交流,这种与天地交融和谐的氛围,尚可解除忧虑、忘却烦恼、克服浮燥、身心升华到轻松自如的境界。这种高洁静穆的情感活动,为我中华传统哲学中的养生观所特有,于当今繁忙紧张和激烈竞争社会环境中,无疑是一种寻求宁静和回归自然的意识趣向。这种以意象为宗的运动,每练一遍都是一次艺术再创造,涵咏舞穷,百练不烦,观赏者百看不厌,趣味饶生。然而现今“燕子抄水”一式之名称已被以味同嚼蜡之“仆步横扫” 所取代,不知何故。 侧提膝独立步,反剑向左上刺出之“魁星势”一式,是仿古画或塑像的“魁星点斗”之形。寓意手提珠砂神笔之星宿,在奉行科举制的古时,选点天下第一文章,一笔定笃。此招以剑寓笔向左刺出,惊天地,动神灵,其庄重肃穆之态,且是技术图解式之具象名称“蹬脚架剑”能取而代之? 仆步崩剑造型之“凤凰抬头”一式,有如凤凰埋头啄食或饮水之时,偶遇惊揽而抬头凝视,其沉着镇定、平和安祥神态为表,实则似凤而不似凤,有以静制动、待机而发、暗藏杀机之攻防用心。此式以上式“灵猫捕鼠”之定势,演变为“凤凰抬头”之定势,其过程不仅是人体在时空的形象运动,包含数动,内蕴丰富,可惜以意象命名之“凤凰抬头”被今人以具象命名之“歇步崩剑”取而代之,使人费解。 由意象命名之太极剑谱,每一式均有深遂而丰富的内涵,在此短文,遂不一一详述。 太极剑是以流动美、曲线美、攻防美、意象美所组成之造型艺术。意象美并非单纯摹仿,每一式虽有相对的固定架势,但每一式都显示一种自由自在的艺术再创造,形成主体美感的本源,这在太极剑的集体演练中,每一成员虽动作整齐统一,却很少见到有神韵完全相同者。即使是个体演练,每次亦受环境、情绪、气氛、时刻的不同而形神有异,并均有不同的感受,主要是因为受到思维与情绪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演练的质量层次。所以,太极剑是一种人体文化的体现。 以意象命名之太极剑谱,与“柔和蕴藉,连绵不断”之绵体剑风格最为贴切,太极剑之每式动作规格,无不受其制约。如“凤凰抬展翅”一式(已被其他太极剑套路“弓步斜削”名称所取代),两臂应柔和而对称向左右展开,与剑体呈斜形直线,犹如凤凰展翅飞翔之象。若无凤凰展翅之意,必无凤凰展翅飞翔生动之象,定必有损“柔和蕴藉,连绵不断”之绵体风格。常见有不受“凤凰展翅”意象之制约者,往往掺入其他风格的剑法:当阳剑向右上方削出将到位时,来一点发劲的快速削出动,抖抖武威,表示“刚柔相济”,殊不知与凤凰展翅飞翔时,两翅柔和而均匀相悖,太极剑之“刚”应与柔中寓之,方为之善。其他流派刚碎有力的断劲剑法虽妙,但对太极剑而言,则违反武术研究院对套路的要求:套路要保持自有风格,不要受其他流派的同化与改造。如此,庶可避免诸葛亮如茅台酒兑汾酒以求新而实即两味俱损之弊。 笔者一太极拳学生,英国友人托马斯,原本英国空手道黑带二级、英国自由搏击赛第四名得主,在西方可谓“武林高手”,为富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且奇特健身效果之太极拳所折服,“虔诚皈依”拜倒太极门下,放弃空手道练习,在笔者身边苦修太极一年,对太极剑谱尤感敬佩。该生于一九九四年五月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武术博览会”开幕式上,表演传统太极剑,获得“最佳表演奖”;六月在香港举行的“一九九四年全港武术公开锦标赛”,在四十多名剑术参赛选手中,其传统太极剑获得最高的一等奖;八月赴北京参加“北京国际武术、太极拳邀请赛”,因传统太极剑不得参赛,仅获得传统太极拳铜牌奖而扫兴归来。由此不由笔者联想到美国环球太极拳社社长罗帮桢先生(郑曼青大师之高足),在欧美苦心推广太极拳几十年的体验:“太极拳征服人们,要靠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实在在的健身效益”。无疑太极剑谱是太极剑中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中华武术史,昔有武林门户之间,为争夺一纸秘传剑谱,兵戎相见,拼个你死我活,结下世代仇怨或两败俱伤者有之,足见其矜贵。时至今日,先人留下的具有典型传统中华武学特色的太极剑谱,近两百年来,一直受人们所喜爱,我辈无理由将此宝贵文化遗产“一风吹”,只能为先贤们经长期辛苦建立起来的辉煌太极殿堂增添一砖一瓦。如此须先察其用心,明其架构,窥其堂奥,体其神髓,并在继承的前提下,严肃认真去补充提高,使之更加完善,更加辉煌,方为正道。如此传统太极拳幸甚!如走旁门左道,不下苦功,而思以偷梁换柱,哗众取宠取胜,则不可取也。慎之!慎之!(一九九四年于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