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929|回复: 0

正本清源话“忽雷”(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7 14: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至于陈先生又将忽雷架归入陈氏小架范畴,也属牵强附会之谈。记得陈先生发表于《少林与太极》1992年第5期上的太极忽雷架源说一文中,是把忽雷架归入既非陈式的大架,亦非小架,而是按层次练功的、能大能小的中等架路。而在去年的这篇大作中却不知为何又不欣赏前说中的不大不小适中正好的中等架路,又改为小架范畴了。既然说是融大架小架炮捶于一体而创编,为何又要属小架范畴呢?不知陈先生若干年后还要将忽雷架归入哪个范畴?若不是信口开河,还能作何解释呢?其实忽雷架并不象陈式太极那样有大架小架之分,它既不是陈式太极拳中的各架路,也不属于陈式小架范畴。忽雷架就是忽雷架。忽雷架之名也并非本门传人为标新立异所取,而为当地武术界人士根据其劲路特点、动作形象特征所送的名称。



既然人们称其为忽雷架,说明它已不是小架大架或赵堡架,否则又何必称为忽雷架呢?忽雷架主要是以劲路风格、练功层次方法、动作特点、身法要求等方面与其它流派相区分的。如果说忽雷架分大小的话,那只是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大小形式变化而已。初期练习要大,大开大合架低步大,求开求稳。逐渐变为小开小合,架高步小,求活求灵。有一套比较系统的训练方法。所以不能以点代面地将某一阶段练习形式的大小特征,来作为整个拳架的大小标准来强行地归入某一大、中、小范畴。



    ()李景延创编忽雷架,证据确凿,毋庸质疑
    忽雷架既非陈清平所创,那么究竟为谁所创编呢?笔者一贯认为,忽雷架实为太极大师陈清平先生的著名弟子李景延先生,在师传赵堡太极拳基础上所创编的另一种太极流派。9年前笔者在《少林与太极》上发表的首篇介绍忽雷架的文章中有这样认为的,而在以后发表于《武当》、《武林》、《武魂》等杂志上的有关文章中也是这样告诉读者的。只所以这样认为,是笔者多年来长期多方考证所得出的结论。有大量的事实根据,并非主观想象。更不敢别有用心地胡编乱造,蒙骗读者。其主要根据是:



    1、忽雷架同门历代相传并公认忽雷架为李景延创编。事实如下:
    (1)笔者自幼在家乡武陟县高村,随忽雷架大师杨虎先生亲传弟子孙庆富、杨兴森二位先生学练忽雷架。二位老师都曾说过是李盾(李景延)把架子变成了这个样。并谈过杨虎晚年在其祖籍高村教的拳架也有些变化。现在二位先生的后代孙有才、杨三平能继承拳艺并均听说过此事。(2)二位恩师年迈相继去世后,笔者又随杨虎侄曾孙杨兴中和杨虎曾孙杨兴靖求艺深造。两位老师也都曾多次说过忽雷架最初是李景延创编,杨虎对忽雷架的发展定型也有一些贡献。现在二位先生为忽雷架主要传人和当地著名拳师。(3)80年代以后,笔者曾多次拜访求教过李景延先生的另一著名弟子张国栋先生之子张宝成先生。张先生所练忽雷架与杨虎先生一系有些区别。但在忽雷架初创问题上是一致的。张宝成先生曾亲口对笔者说过,听说是李盾把架变了。现在张宝成先生的孙子张随胜为温县著名青年拳师,也曾多次听其祖父讲过李景延创编忽雷架的事。(4)为挖掘整理忽雷架有关资料,笔者曾于1992年秋同杨兴靖、张随胜两位先生专程去西安拜访杨虎先生再传弟子李玉章先生。谈到忽雷架的渊源时,李先生曾说听陈应德老师说咱这架是李景延改变的。当时李先生已身患绝症,一年后去世。但我们当时搞的录音资料还保存着。


(5)李景延先生已绝嗣无后代。其同族孙子李福周于40年代在西安所教过的北子王学宾、闫高旺先生曾对笔者说过,当年李福周老师也曾说过忽雷架是他本家爷爷李景延创编的。二位先生现仍健在,谈到此事仍记忆犹新。(6)1993年在笔者倡导和同门传人的共同努力下,在武陟县成立了忽雷太极拳协会。这是忽雷架自形成后的第一个民间组织。国内忽雷架各主要传人基本上都参加了此协会组织。笔者被推举为秘书长,结识了不少忽雷架传人。在协会成立之前的几次预备会议上,来自温县。武陟。博爱、焦作等地的代表一致公议并认定忽雷架为李景延先生所创编。
    2、经过多方考证所知,凡练忽雷架者无不出自李景延先生一系。陈清平先生的后代传人及其他弟子与传人均无人会忽雷架。
    3、李景延先生所创编的忽雷架十一层练法,是忽雷架形成的重要标志。陈式太极、赵堡太极等均无此十一层名称练法。凡知道并按此十一层方法练习者,非李景延一系传人莫属。
    4、李景延创编忽雷架的主要理论来源是清代出版的科技书籍《灵台仪象志》一书。受到书中杠杆、三角、方圆、力学等理论启发影响所形成。现在本门仍秘存有李景延传下的清木刻版本和手抄本两套《灵台仪象志》。



    5、李景延早期所传弟子拳架与晚年所传拳架有较大区别。现在博爱县卜昌村一带还流传有李早期所传的架子,其风格与赵堡太极相似,与晚年改编后传下的忽雷架区别较大。表明李景延先生聪明过人,经多见广,善于改革创新。李先生自幼学过陈式小架,后又投师陈清平先生学习赵堡太极。出师后终生以保镖授拳为业,结交过许多武林朋友。晚年又注重总结研究,为创编忽雷架创造了条件。下面一例可证明李景延先生的改革创新精神:李先生晚年在博爱县教拳时结识当地拳师赵中元先生。赵习外家拳试气捶多年,但与李较技后对其拳艺十分敬佩,要求学练忽雷架。而李先生却按太极拳之理将赵所练原拳架的手法、身法、步法、劲路等进行融汇改编,成为一种集外家拳与内家拳于一体的新拳架。赵按此架练习后技艺大增,成为当地名拳师。现在博爱县的呼延存武、魏德乾等先生还练这套拳,并尊李景延为祖师。



    6、当地各派太极名家公认忽雷架为李景延创编。如果以上所说仍不足为证,笔者还可以再列举一些太极名家对忽雷架渊源的评说。(1)陈伯先先生是陈家沟太极名家,擅长陈式太极拳历史及理论研究。美籍华人徐纪先生于1987年在陈沟曾向其了解过忽雷架的情况。当时陈伯先先生说道:“(忽雷架)是得艺于青萍先生的一位李景延先生,创获独得一种练法。”(见《少林与太极》1990年第三期)承认忽雷架为李景延所创编这一事实。(2)陈式太极拳大师陈正雷于1997年出版并入选中国太极名师经典著作的《陈氏太极》一书,在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及演变一节中写道陈清萍传和兆元(赵堡架)李景延(忽雷架)”。承认忽雷架是李景延在陈清平所传太极拳基础上所创编。(3)台湾著名忽雷架名家王晋让先生的著名弟子陈家箴先生,曾于80年代末专程到西安市拜访陈式太极名家陈立清女士。当初次见到陈家箴先生演练忽雷架后,陈女士曾脱口而出:你练的是李盾(李景延)架,也叫抖擞架或忽雷架。这位名扬武林的陈式太极女杰,也未将忽雷架的创编归入同宗长辈陈清平先生名下,对武林朋友还是坚持说真话的。(4)赵堡太极名家王海洲先生与严翰秀先生在杜元化《太极正宗》考析一文中(见《武当》19992)在写陈清萍传人情况李景延传系时这样写道李景延是赵堡陈新庄人,在当地有铁胳膊之称,他在陈清萍所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练习的切身体会,精心改编成一种独特奇秀的太极拳。现在称之为忽雷架。这是赵堡太极名家及太极研究专家对忽雷架渊源的看法。



    7、太极典籍面世,专家公正评说。由温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编定、温县党政领导为编写顾问、河南省武术馆副馆长太极大师陈正雷为主编的《陈氏太极拳志》,是近几年出版的一部陈式太极典籍。河南省武协主席、省体委主任迟美林先生在序言中写道无论从史学角度,还是文学角度上看,其重大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对本书有较高的评价。在书中精英集萃”“历史人物一目中,对李景延创编忽雷架的事实做了如实记载。写道:其功夫纯正,拳法精绝。后以保镖为业,江湖上有[铁胳膊李盾]的美称。晚年精研拳法,总结毕生积累的技击精髓,博采诸家之长,又参照清版《灵台仪象志》等书,取其之理,为拳用之理,对师传拳架从动作、身法、步法、练习方法乃推手技巧诸方面进行再创造发展,创立了一套风格迥异的太极拳套路,俗称太极忽雷架。本书以集体创编为主,很少带有个人偏见。对忽雷架的介绍评说是客观公正的。这些太极拳专家在忽雷架的创编问题上,不至于也在欺骗读者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