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0620|回复: 14

[转帖]孙式太极技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25 1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式太极拳的练与用(一叶先生)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前辈综合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之所长而创。拳意述真中,孙先生曾引用郝为真、陈秀峰二人之言,谈及太极的体用之道。下面我结合自己所学所悟谈一谈太极拳的基本练法。
  孙式太极与其它门派太极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身法的提高。甚它太极要靠较大的步法、较低的身形来蓄劲、发劲。一旦实用,招数全变。而孙门弃大架不用,采取极为接近实战的高身法应敌,如此一来克服了历来太极体用不能兼备的弊病 (也就是人前练一,套,人后练一套,套路与散手脱离)。但是,身法提高了,劲力就会相应减少,于是孙先生首先在步法上加以改造,采用进步必跟、退步必随的活步,这是近百年来的创举,又与实战接近了一步;其次,孙门还特别讲究通过单练站桩来增加内力,做到脚下有跟,敌人一触即飞,克服架高难以发力的问题。
  孙式太极的练法上有三层功夫 (水下、水中、水面)之说,实际上是运用内劲之法,人之力产生于足底,通过腰脊,运行至手指。孙式太极求劲,首先是将站桩所得之内劲,直接运用到周身,要将周身与空气的阻力感练到如同在水下行走一般;之后在求得整劲的前提下,着重练腰的中枢作用,也就是求上半身与下半身的阴阳分合之感,最后练到身如行走水面,是身法上极轻灵、内劲的运行也无迹可寻,与人接手,别人找不到我的点,而我则可以用身体的任何一点重创对手。这种练法,实际上就是形意的三层功夫。
  孙式太极在练习时,要注意单式,而且要左右演习。孙门武学重中和,重视人体的平衡发展,形意是左右单练,八卦左旋右转,惟独太极是一套拳。它种太极是从左往右,手往左右运行,而身体基本上是朝前方,顶多是脸转一下;而孙门则在拳式中将身体始终对向手的远行方向,也就是对准敌人。同时,也加强单式的练习,太极三十七,招法要单操,进退全练到,方可明道艺。而且单练要占去全部练习时间的十分之九以上。
  孙门太极是道艺拳,内练精气神,可以通过拳式来调动内气,达到静坐丹道的功用。孙先生在《拳意述真》一书中的《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义》一文中谈及自己的体会,拳与道合,不是空言。而这种体会,我认为是孙先生学练太极日久后才产生的。也是通过太极,使孙先生了解到三拳本为一理,一理并无二致的道理。这一理就是中和之理,也就是一气贯通,外用为武,内用为道的一理。孙式太极与道艺相合,此道为练虚还神的内丹之道,孙先生练就马阴藏相,就是内丹的高明境界。他当时练的拳应该就是孙式太极,因为孙式太极的不少拳式,也同时具有培养运化内气的功能。举例来说,通过反复单练开合手,可以使人产生一开谷道上提,内气潜升;一合周身劲敛,内气归田的感觉,内中之意与丹通运作并无异处。关于拳与道合需要练习者长期坚持不断的修习、体认、探求,绝非此处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
    孙式太极拳的用法与练法是一模一样的,通过单操可了解每式的用法,而且孙式太极中包含大量的形意 (心意)、八卦的招法(或者说运动轨迹)。在有形有迹阶段,还可以通过练习孙式太极体悟到其它拳法的神髓。而且,孙门讲究一步到位,不论你练什么,练好了,多实战,就能用上。
  太极拳用法的原理是避实击虚。讲究敌人打不到我,而我能够打到敌人。即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这讲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真正对手时,能够击倒对方就很了不起了,还哪管得了其它?孙门的要求不同,第一,它要求习者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要能够抗打,第二,要通过训练将身体的感应能力发挥到极至,要在敌人的打击点上能够卸力,进而能够在此一点上找到敌人的重心将其震出,第三,要达到敌人找不到我的点,好像面对着一个大气球,而我可以调动周身的力量集中到一点来打击敌人,好像气球突然被针扎破,啪的一声爆炸了,打到你一机灵,与气球爆炸不同的是内劲已经渗入,伤及内脏。这也就是神明的境界,看似神秘,实际上需要有一定的悟性,要掌握人体结构和运动学的知识,比如孙先生曾经举例:敌人欲起腿,必先抬肩,所以敌人一抬,我就知道他下一步要怎么。这也是说得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但是确实有人能够做到,而且还可以做到让自己的一举一动全不露兆机,外形不动重"心可以任意转换。所以老人可以胜壮汉,一在明理,二在可用集四两之力于一点。
  太极拳的应用要遵循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原则。招法是有限的,用法是无限的;只要合乎太极之理,就可以应用无碍。那么太极之理是什么呢?阴阳变换,阴可以为阳,阳可以化阴,攻可为守,守亦可为攻,打既是顾,顾既是打。形意是功夫拳,讲究硬打硬进无遮拦,我的整劲比你的整,找就能赢你;八卦是悟性拳,讲究以少悟多,参透造化广太极是道艺拳,要不断的摸索其中的道理,到最后要泯灭后天的思虑,全面发展先天的灵机,不但左右平衡,内外如一,先天与后天也要中和,如此方为阴阳合和,名之太极。习而用之,终身受益无穷。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5 1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推手目的(孙剑云老师)

??推手又名揉手,为避免“推手”使人产生猛推硬搡的误解,故用“揉手”之称谓。在练习太极拳的基础上练习推手,再以练揉手获得的功夫去提高拳架的水平。这两者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有些人对推手没有正确的理解,认为推手是为了一争高下,因而在练习时,拳友之间容易产生误会和摩擦,甚至伤害身体。这种偏差是由于缺少教养或在推手时违反武德而掺杂了非太极拳拆手、拆式以及反关节擒拿的招数,使推手形成了较力的缘故。杨式太极拳的推手不许有抓、握、撕、抱、拿反关节等动作。要求体现沾、连、粘、随的运动特点。
??揉手的目的是为了校正练习者对拳术理论不正确的理解,发现并纠正学习拳架时的不正确的练法,以及不正确的推手方法,避免出现偏差和走入歧途。要使推手能够正确的发展,应当注意下面三点:
㈠:学习推手不须明了太极推手的含义和内容,不能掺杂外家拳对打的手法,要虚心向前辈及取得进展的同辈或后辈请教,反复练习。切忌从拳谱中摘去与自己想法相近的几句话,一意孤行的下功夫傻练,这样做必出偏差。轻则功夫不能的到正确的发展,重则会损害身体健康。
??㈡:推手是拳架的应用,拳架是推手的基础。在拳架中的一招一式都是养生和技击之法。推手的奥妙不仅仅是在于技击方面,其中包含着养生之道。
??㈢:练习推手是为了“懂劲”、为了真正的太极功夫。而不是为了争强好胜。推手时要找到对方的破绽后乘机发劲,使对方心服口服。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对方不产生反感,有利于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5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进阶步骤及练法(武林 毛一龙)

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老先生综合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之所长而创。孙先生首拜李魁元为师习形意拳,后得“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大师郭云深先生亲传,得形意拳之真谛。又拜京城八卦拳大师程廷华习八卦掌,得八卦掌之精髓。而后,又得从郝为真先生学习武派太极拳(小架),得三家之妙。孙先生谈及太极拳的体用之道,“始分为三,末为一理,一以贯之,纯以神行。”“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下面我结合自己所学谈一谈太极拳的进阶步骤及其练法。
  孙氏太极拳与其他门派太极拳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身法的提高,采用高架小架活步。其他太极要靠较大的步法,较低的身形来蓄劲、发劲,一旦实用,招数全变,根本用不上。待你坐马蓄劲时,街头亡命之徒早把你打得头破血流,痛揍一顿。而孙氏太极弃大架不用,采用形意拳三体式为基本步法、身法,进步必跟,退步必撤,极为接近实战的侧身法定敌,吸收了形意三体式蓄劲法和形意拳的射丹田和搓丹田内功修炼法,从而培育一触即发的中和内劲。孙氏太极拳采用于传统形意拳进步必跟、传统八卦掌退步必撤的优点,发扬了形意拳整劲出击的传统功能,在身法上则吸纳了传统八卦掌的单换掌,双换掌和穿掌,使步法及身形更符合拳理,身法更灵活敏捷,“练拳不活腰,到老艺不高。”这样更接近实战。孙氏太极拳体现了“太极手,形意腿,八卦腰”的特点,融三派优点于一身。

  孙氏太极拳的练法上有三层功夫(水下、水中、水面,最早由郝为真先生发明),实际上是练功的三个阶段层次。初期练功,由拳架着熟人手,将周身与空气的阻力感练到如在水下行走一般,之后,由着熟渐悟懂劲,即上半身在水上,下半身在水中,最后练到如在水面上行走,极松柔,极轻灵,也是如履薄冰之境界,此时,内劲可收可放,亦刚亦柔,经已具备高级的触觉灵敏度,手指尖上的触觉极为敏锐,周身神经触觉高度灵敏,与人接手,别人找不到我的点,而我则可以用身体的任何一点重创对手。“力发于腰腿,其根在脚,形于手指。”指的是指尖也可以发力伤敌,先粘后发,太极拳也叫“粘绵拳”、“软十三”,这个阶段,就能达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后人发先人至的境界,真正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明境界。

  孙氏太极拳的练习,既要练拳架,也要注意单式反复练习。如懒扎衣、单鞭和云手,以求得中和内劲。
  孙氏太极拳是道艺拳,“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孙先生在《拳意述真》一书中的《练拳经验及三派精义》以及《论内外家之别》中谈自己的体会。拳与道合,并非虚言,然能详细明白其中真意的当今太极拳专家并不多见。通过对内家三拳的习练,孙先生了解到三拳本为一理,一理并无二致的道理,这一理就是中和之理,也就是一气贯通,轻灵之道,外用为武,内用为道。孙氏太极与道艺相合,此道为自然大道,为练神还虚的内丹之道,孙先生的确练成了内丹的高级境界。不体认悟道,不从悟道入门,要想练出高级的太极内劲是不可能的。“自古精于拳者,必精于道。”中和之道,一靠真传,二靠心悟,要有一往无前的钻研精神。
  
    太极拳的用法原理是避实击虚,让对手处处落空,讲究敌人打不到我,而我却随时打到敌人,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传统的太极拳魅力正在于此。这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极难,这要求我们从拳架的修炼中,练出高级的神经触觉灵敏度,对手刚触及我的皮肤,我已知对手劲力的大小和方向,对手刚想发劲击我,动作刚开始,劲尚未形成,未能完成发出,我已先发劲破坏对手之重心平衡,或将其击出,这才叫后发先至。当年杨班侯与人交手,将其打飞,而自己的衣袖却被撕掉,还要遭到父亲的严厉责骂。杨露禅从“杨无敌”的高度知道,杨班侯当时功夫尚欠火候,被对手抓住双手尚不知觉,双手被抓痛了才知觉,尚不够轻灵,神经触觉未及高级灵敏。高级轻灵阶段是对手摸不着,打不着,进也难,退也难,空有千斤力,却处处落空,无处施展,处处受制。这时四两力才可搏千斤力,对手虽有千斤力,然施于我身上之力为零,此时,牵动一下对手,对手将失去重心被击出,这才是传统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的真义。
  孙氏太极拳的修炼主张“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松柔为人门阶梯,主张“用意不用力”,少用力,自然为主,“积柔成刚,极柔软而后极坚刚。”紧是人的自然本能反应,无须去学,松柔才是最重要、最难学的,松是太极的追求目的,学会了松柔,自然会发力,骤然一紧就是发力。孙氏太极拳以轻灵自然为进步之要,以虚空为高级阶段,自身全身透空,实战中使对手处处落空,胜人于淡笑之间。“神乎其神,我也不知玄又玄”(陈鑫语)。

  孙氏太极拳练身不练招,练劲不练招,练空不练招。“中和之内劲一旦形成”,半阴半阳,既柔且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最后可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神明境界。当年孙禄堂先生的确达到了这一境界,不愧为“虎头少保,天下第一妙手”。

  著名形意八卦专家张占魁(兆东)先生晚年对友人说:“以余一生所识,功及神明至圣化境独立天地之间,惟孙禄堂一入耳。”“太极拳界惟一国手”。

  孙禄堂先生是传统武学宝库里的一座丰碑,是我们研究传统武学之楷模。

  孙氏太极拳要求我们多练、多悟,在习练中摸索其中的道理,全面发展先天的机灵,以求得其中和内劲,追求神经触觉上的高级灵敏度,使内外如一,先天与后天合二为一,阴阳合一,复归先天太极,“太极拳乃舍己从人之术,然多舍近求远,皆旁门无成也。”希望后来学者用心体悟太极之道。

  一家之言,可信可不信,然无亲身体验,实难讲述其中之要点。若无真传,将贻笑方家也。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5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式太极拳技击(孙剑云老师)

技击本无法,若使有法御以无法,则惟在气质、本能上下功夫。就习孙氏太极拳推手者而言,若未练出内劲或无不意而发之经验,则最好于技击一道驻步,否则将对习者之身心健康无益。即便习者已练出内劲,技击也仅是检验自身修为的一种必要手段,然不可恃艺凌人、好勇斗狠,否则难以进阶。
  欲修孙氏太极拳之技击,需在套路练习和推手练习中熟习八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并能混而用之,既能一式出八法,又能数式皆一法。有此基础后,尚需知三机、体三能、混融八法为一,多经实战练习,由实战中检验不顺之处,再从盘架、推手中求之。如此循环往复,不计较一时之胜负,全在乎用心求理,则可渐精技击之术矣。


  
    何为三机?变势之机,变动之机,发劲之机。当对搏时,在双方尚未接触的情况下,我能预知彼之运作变化,并使自身先于对方抱得有利态势,此谓"变势之机先于彼"。故双方未接触时为变势之机。当双方接触的瞬间,我若能先于对手发劲于彼之重心上,则谓"发劲之机先于彼"。故双方接触之瞬为发劲之机。当双方两劲接定后,此时我若能变劲彼先,使彼劲走空,则谓"变劲之机先于彼"。故双方接触中为变动之机。此上为三机之要。三能,是指对彼之作用的感应之能,对己之神、气、形的瞬间协同之能,对彼之作用的洽合之能。此三能均以神气相合为基础,神气不和三能则一能不能。所谓混融八法为一,是指出手即是太极,当用何种劲将因彼而变,是一个劲,还是几种劲混合而出,也将因势利导。
  总之,技击之要不外乎“意在彼先”及不拘泥于成法,总以随机应变,感而遂通为至妙。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5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式太极拳推手(孙剑云老师)

学习孙式太极拳之推手,首先应明确推手的目的和功效。
  盘架是将神气收敛于内,混融而为一,是太极之体。推手是以八势含五行诸法,动作流行,使神气形布于外,化而为八势太极之用。先父云:“有体无用,弊在无变化,有用无体,弊在无根本。所以体用兼该,乃得万全。”所以推手的目的,是使习者在盘架的基础上能体用合一,由此而完善人之心理、生理机能,进而悟道。所谓“以操手练用工纯,能以手足灵活,引进落空,牵动四两拨千斤,神气散布而为十三势。至此时,血气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关于推手的效用,先父云:“人之动静变化,诚伪虚实,机关未动,而我可预知,无论他人如何暗发心机,总不能逃我之妙用。妙用为何?即打手之招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也。总以掤捋挤按四手,为打手根基四手。故先以掤捋挤按四手常常练习,须向不丢不顶中求玄妙,与不即不离内讨消息,习之纯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势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洽合。以后采挒肘靠四法,以及千万手法,皆由掤捋挤按四法中之变化而出,至于因熟生巧,相机善变,非笔墨所能尽,此不过略言大概耳。”
  其次应明确孙式太极拳推手的原则和特点。

  
    其实,推手本无定法定则,两人推手,乃是相机而变的一项活动。这里所谈之原则,乃是针对初习者而言,以使其得以入门之径。
  初习推手时的原则为:心要静,神要凝,形要松,气要顺,两足要虚实分清。初习时要只化不发,专注于不丢不顶,粘连黏随,以练听劲为要,以练舍已从人,与彼处处洽合,周身协调一致为本。
  久之,自身气血和顺,内外一致,内劲自生。当与人推手中,能不意而发,将彼发出而自己尚且不知时,方可用心体悟此种发劲之妙。遂将神气散布周身,将彼完全摄于我之神气之申。至此则可处处预知彼之用劲。
  故初习推手时以练听练化为要。练听练化,就是高级层次的盘架,其与站桩、走架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为生成内劲之方法。因此,在初步推手时,要贯注于“听”、“化”之巧妙,不可为争一时之短长而用强,否则会舍本求末,功夫难以进阶。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5 12: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式太极拳盘架的要求(孙剑云老师)

学习孙式太极拳,在技术上首先要了解掌握孙式太极拳走架的意义、要求和特点。
  孙式太极拳盘架的意义,是通过孙式太极拳架这一运动形式,使习者从中体味周身内外的虚实转换、开合鼓荡、动中求静、变中求整、阴阳互济的基本规律,并最终将这些规律中和为习者自身的机体本能,达致内外合一、神气合一、内劲中生。
  孙式太极拳为了使习者在盘架上获得如上意义,故对盘架有如下要求:
  1·要求内意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形断意不断,式停意不停,纯以神行,循环无间。
  2·要求运动形态要松、整、匀、轻、静。即关节、筋肉要松柔协调,不得较劲,板劲。身形构架要整,即始终不离内外六合之要。速度要匀,其动若静,身体重心变化不露于形。起落要轻,起似沉,落似提,起钻落翻内中行。劲意要静,似静水流深、渗之遥遥。不可冲、炸、震、捣。  
    3·要求身体状态要以“九要”为规范。“九要”即塌、提、扣、顶、裹、松、垂、缩,起钻落翻分明。塌即塌腰、塌腕;提,即提肛 (此意微微);扣,即扣肩、扣膝;顶,即顶头竖项、舌顶上额;裹,即裹膝、裹胯、裹肘;松,即松肩、松胯;垂,即垂肩、垂肘;缩,即缩肩根、胯根;起钻落翻分明,即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脚起而钻,脚落而翻,三者要协调一致。起时外形为钻而内气下潜,落时外形为翻而内气自脊而上直贯两掌手指。故所要分明者是内气与外形的虚实互换、阴阳互济。需注意,上“九要”是一个相互有机协调、规范身体形态的整体原则,不可将“九要”诸原则相互割裂对立起来。
此外,对初学者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头。头为诸阳之会,精髓之海,督、任两脉交会之点,统领一身之气。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顶头竖项。其次为足,足能载一身之重,静如盘石、山岳,动如舟揖、车轮,两足始终要虚实分明,身体重心之移动只在两脚足心之间。再则,腰为轴心,居一身之中,带动肢体活动的是腰,腰如车轮之轴,所以要刻刻留意在腰际,以腰引动。由此可见,初习者在掌“九要”时,应首先从头、足、腰三处入手。
  4·要求掌型、五指自然张开,掌心内凹,手掌如抱球状。
  以上所述为孙式太极拳在盘架中的四个方面的原则要求,并以此构成孙式太极拳盘架的特点。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5 12: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式太极拳推手的特点(孙剑云老师)

孙式太极拳推手的特点是:一曰“中”。这个“中”有三层意思:其一是守中,即不论自己如何腾挪变化,重心要不偏不倚,虚实转换于自身的稳定范围之内,不失于中。其二是取中,即双方一搭手,就要即刻掌握住对方的重心,在不即不离中要随化随进,进于何?粘定彼之重心也。其三是适中,即无论是进是退是化是发,均要适度,机之把握,量之大小,处处与彼洽合。故需足胯灵活。二曰敷。敷也有三层意思:一是聚神于彼之重心,使我始终能掌握彼之重心变化。二是,摄神于彼之精神,此时即使彼重心未动,然而只要其心念一动,我亦能有所察知。三是敷神气于彼之周身,使彼顿感呆滞不灵。然而此等用法,非需我之神气合一,内劲精纯不可。三曰整。整有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要周身协调一致,混融一体。推手中要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气势鼓荡。其二是周身始终不离六合。虽为柔化之中,周身内外亦不能失六合之要,而是要曲中寓直。故孙氏太极拳在推手中是通过松肩、松胯来主宰自身虚实阴阳之变化。四曰活。孙氏太极拳推手练至高级阶段有大撅一法。此大捋不同于由来例肘靠组合而成的四隅练法。此为两人对练,搭手即擂即走,两人走中亦可互换。此需有很好的八卦拳走圈基础。走时需两胯放松,重心上下无起伏。走时之要为动中求静,虽为移动之中,两足两胯虚实变化要自然,搭手要不离不即,不丢不顶,身体内外六合不散。灵活多变无定法。五曰空。太极拳之特点“空中”也,所谓引进落空。若要引进落空,需使彼觉着能取我中,然而一经粘身发劲,始觉走空。故太极拳之变化需隐蔽,走暗圈转换虚实不见其形。起手练习,即从根节练起,一身之虚实转换俱从根节开始。何为根节,两胯之根与尾椎之根构成一身之根节,一身之松转开合,由此而发也。此“空中”之第一层意思。至若习者能练至神气合一,内劲精纯,则可身体不动而重心已动,所谓周身无处不是重心。至此方可称得着“空中”之精义也。
    以上五点:“中”、“敷”、“整”、“活”、“空”,其核心就是中和二字。其根基不过是“神气合一”。其道理乃是直承“无为而无不为”。
  孙式太极拳推手之一般步骤是,先练定步推手,练四正推法,继而四隅推法。然后活步推手(顺步推手、合步推手)。最后是大捋随至技击。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5 1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式太极拳的站桩(孙剑云老师)

修为孙式太极拳,最基本的桩功为两种功法。一曰“无极式”,一曰“三体式”。下面分述之。
  “无极式”之练法:起点面向正方 (早晨要面向东方),身子直立,两手下垂,两肩不可向下用力,下垂要自然,两足为9O度之形式。两足尖亦不用力抓扣,两足后跟亦不用力蹬扭,两腿似直而曲,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手足亦无往来动作之节制,身心未知开合顶劲之灵活,但顺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心中空空洞洞,内无所思,外无所视,伸缩往来,进退动作,皆无征兆。身体内外之情景,如同雨天屋檐下之流水,似直而曲,如沐如浴。
  以上为“无极式”之练法。此式的锻炼,在于恢复习者天然之性,启发习者先天一气之源。技击不过是极尽个性伸张与发挥之形式。故“无极式”为百形之母,万法之基。
  “三体式”之练法: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右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两眼看左手食指梢。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并与两手之互拉相应,是手与足合。此之谓外三合。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气要随身体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如此,则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之谓六合也。虽云六合,实则内外相合。亦即阴阳相合,三体之内劲因此而生。
    以上“三体式”之练法。此式之效在于使人内外相合,培育内劲,所谓“三体重生万物张”,实为拳术之总机关也。惟需注意的是,初练“三体式”时,后腿极为吃力,此时尤需坚持,越感吃力,心气越要平静,身体上下其他各处越要放松,后腿越要蹬住劲,不可将重心前移,使前腿分担。吃力时维持心静、形松、面目安祥,是练通此桩之关键,也是习者最难以做到的。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5 1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式太极拳推手概说(孙剑云老师)

拳术都包含着“体”和“用”两部分,但“体”和“用”是互相关联的,太极拳亦不例外。太极拳套路的各式是“体”,是知己功夫,虽然"用"在其中,但单人练习,不易体验到"用"的方法和妙处,故有太极拳推手以致用。
  太极拳推手,是以练“用”为主,寻求致用之门径。其用法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八法中以掤、捋、挤、 按四手为基础。初练习推手,需先以“四手”为基本练法,反复操练,细心体会,练到粘连黏随,不丢不顶,手足灵活而有分寸,能准确判断对方劲的大小、方向、变势,才能达到“引进落空”,“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采挒肘靠以及诸种手法皆由其中变化而出。此时将能通体虚灵,圆活无碍,变化无穷,而非笔墨所能尽言。
  掤、捋、挤、按是为四正。采、挒、肘、靠是为四隅。四隅即称大捋。
  采是采住对方之手,使之不易变动。
  挒是用掌挒开对方,使彼失去重心,而改变力的方向或中断。但切不可握住对方之臂用力拽去,如此则失其意,并为人所制。
  肘是用肘顶向对方。
  靠是用肩挤靠对方。
  四隅大捋之步法是进步大而速,须两腿有功夫方能轻灵变化。
  活步大捋是将?捋挤按采?肘靠八法皆蕴蓄在一捋之中。两人搭手一捋即走,一捋一跟,相互转换。纯熟时可随意而变,此种练习为孙氏太极拳所独创,是由推手过渡到散手技击的必经之阶。须有形意拳的桩功和八卦拳的活步功夫,方能在活步大捋的练习中变化自然。
  推手的用劲和听劲:  
    推手时切忌拙力,务于掤、捋、挤、按四字探求奥秘,此四字即包含无穷之变化,学者务必深刻体会。
  如: 掤有直掤、横掤上下之别。掤时要粘住对方的手,随即变换方向,划一圆形,使对方之劲不能发出,或发出亦被化去。
  捋有向上、向下及平捋之分。捋时须一手按住对方的腕,另一手按对方的肘,使对方没有活动余地而顺势捋出,同时也可防止对方趁我捋时,进步横肘,将计就计以取我中。又捋中亦有捋劲,易伤人,不可轻用。
  挤有正挤、偏挤、加肘挤诸法。如用臂以曲线挤,则随时随势变换力点,处处均可发劲。
  按包括轻灵或重实,左实右虚或右实左虚,两手或开或合,总之依势而变。
  四正推手以及四隅等诸用法之用劲皆是劲自足起,由腰带动自脊而发。手法虽有变化,然而其劲皆自腰胯变化而来。此点尤须注意。
  二人对练推手时,除注意体会用劲之方法外,务必要做到随屈就伸,不丢不顶,不要用拙力,静心听劲。久之,则能引进落空,牵动四两拨千斤。
  关于“听劲”,万不可误为双方用力对顶。常见推手时,二人互相用力抵住,一方问有劲了没有,一方答有或无,此大错也“听劲”是感知对方用力之大小、方向、变化趋势等随机变化,万不可顶住。初练时,先练两臂,久练全身皆可感知。能听劲,则当对方发力,方能化去,使之落空。不能听劲则不必与人相较,学者务必注意。
             摘自《孙式太极拳剑合编》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5 1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名家谈太极拳的练法(王发宏先生)

我是一名太极拳爱好者,现在正向孙式太极拳第三代掌门人孙永田老师学习孙式太极拳,在平时练拳过程中,经常听孙永田老师讲关于孙式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前些天又在阅读全国十大武术教练曾乃梁老师主讲的关于24式太极拳练法的光盘,感到受益非浅,现特将他们有关如何练好太极拳的一些意见写出来,供太极拳爱好者参考。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科学的体育项目,是一种“内外兼修”的运动(内主静心养性,外主锻炼体魄);是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练习太极拳能帮助我们锻炼身体,健全体魄,坚强意志,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体弱及患病的人,有帮助恢复体力,促进疾病痊愈的功能。
  孙式太极拳是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冶三家于一炉,所创立的优秀拳种之一。
  练习孙式太极拳,首先要练套路和基本桩功,做到姿势正确,下盘稳固有力。孙式太极拳有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动作敏捷,圆活紧凑,犹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左右转身则以开合相接的特点。而且练孙式太极时双膝曲蹲135°,从起式到收式都不能变化,动作之间以身体重心转移,腿的进退相随来衔接。孙式太极拳,从起式到收式,各种动作要求中正平稳、舒展圆活、紧凑连贯、一气呵成。练习套路要求动作准确到位,姿势优美正确,动作之间衔接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注意虚实分明,手脚协调,上下相随。要练好太极拳,需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必须排除杂念,不失规矩则呼吸自然,千万不要用力。   
    再是求意,孙式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由意识、意念带动动作,意到气合。太极拳每一姿势都有它的用意,必须悉心揣摩,仔细领会。周身须完整统一,动中求静,静中求动,才能一触即发。开中寓合,则开者还能再开;合中寓开,则合者还能再合。做到由松入柔,真正体现出太极拳的意境、韵味、神采。在别人看来就好象在倾听一曲优美的音乐,欣赏一幅精美的名画。
  练习孙式太极拳要遵循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和太极拳前辈们留下来的经典理论以及要领。必须按规矩,练得轻松自然,周身轻灵。重视前辈积累的经验认真锻炼。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弄懂各个动作的攻防要求,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这样太极拳才可以不断创新和发展。
  总之,开合相接,转换灵活,进退相随,身到意合。姿式必须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圆活。时时留意,着着用功,式式须要清楚,要连贯,一气呵成,日积月累,功到自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