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405|回复: 0

杨志英:“老三本”之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9 14: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三本.jpg

 严格而言,“老三本”还不能称为书。因为,它是李亦畲先生(1832--1892)于清光绪辛巳年(1881年)中秋二十六日手书完成的三本太极拳谱,是三本手写的小册子(即自藏本、启轩本、郝和本)。但是,“老三本”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太极拳谱,是太极拳的奠基之作。“太极拳”—名见于文字记载便典出于此,而所谓的《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最早也出于此谱。

“老三本”编著内容基本相同,依次收录《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和武禹襄(1812~1880)、李亦畲拳论十余篇。其中,“郝和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其内容于下列书中收入:徐震(1898~1967)著《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郝振铎(1909~1973,郝为真族侄孙)编印之《郝为真开合太极拳》、郝少如(1908~1983)著《武式太极拳》。顾留馨(1908--1990)在其所著《太极拳术》第371--379页中,则影印出“郝和本”全部内容,并附一篇姚继祖先生(1917--1998)提供的“自藏本”中的武禹襄拳论《四字不传密诀》。
  然而,出于种种原因,武禹襄、李亦畲拳论于传抄流布过程中,出现张冠李戴或妄加作者姓名以及词句添加、修改、漏删等情况。本文要做的就是依据“郝和本”并参以“自藏本”进行甄别,还原这些经典拳论真貌。而且,稍加点评,供大家参考、学习、研究。
  “郝和本”封面题《王宗岳太极拳论》,下署两行小字:“后附小序并五字诀、郝和珍藏。”“自藏本”封面题《太极拳论》,下署两行小字:“后附小序并五字诀、亦珍藏。”请注意:“自藏本”中删去“王宗岳”三字,为什么?令人玩味,值得思考推敲,存疑待考。
  “郝和本”为工笔小楷书写,格式规范,就书法而言,也堪为艺术上品。内文计55页,每页多为8行,每整行16字。篇目依次为:《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架》《身法》《刀法》《枪法》《十三势》《十三势行工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打手撒放》《太极拳小序》《五字诀》《撒放密诀》《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再加上“自藏本”中两篇:《四字不传密诀》、《打手法》,共16篇。下面依据“郝和本”顺序简作介绍。
  一、《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此文几乎众所周知,鉴于篇幅,暂不评述。
  二、《十三势架》。“郝和本”计54势,“自藏本”55式。两本中个别拳势稍有差异或增删,仅录于下:
     懒扎衣 单鞭 提手上势  白鹅亮翅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势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势  上步搬揽捶(“自藏本”记作“搬揽捶”)  如封似闭  抱虎推山  单鞭  肘底看捶  倒撵猴  白鹅亮翅  搂膝拗步  三甬背  单鞭  纭手 高探马  左右起脚  转身踢一脚  践步打捶  翻身二起 披身  踢一脚蹬一脚  上步搬揽捶  如封似闭  抱虎推山  斜单鞭  野马分鬃  单鞭  玉女穿梭单鞭  纭手
下势  更鸡独立  倒撵猴  白鹅亮翅搂膝拗步  三甬背 单鞭  纭手  高探马  十字摆连  上步指裆捶  上势懒扎(“郝和本”无此势,见“自藏本”)  单鞭下势(此势于“郝和本”中被涂抹)  上步七星  下步跨虎  转脚摆连  弯弓射虎 双抱捶手挥琵琶式(“自藏本”中无此势)
    这是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太极拳”套路名称,它以三次“纭手”为界限将套路分成四节。查杨、吴、孙等诸家太极传统套路,其势名、顺序、编排模式与之极为相似。
  三、《身法》。“郝和本”为“八要”,即:“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腾挪、闪战”,“自藏本”为“十要”,所多两要为“松肩、沉肘”。
    这是太极拳行功走架及打手的基本身法要领,是检验极拳的标尺。其后,各派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表讳虽然不相同,但其实质概莫能外。
  四、《刀法》。为四法,即:“里剪腕、外剪腕、挫腕、撩腕。”
  五、《枪法》。有四术,即“平剌心窝、斜刺膀尖、下刺脚面、上刺锁项。”
    刀法,指刀的四种进攻方式。枪法,与明代名将何良臣设计的枪法相似,进攻锁定六点:心、喉、左右膀尖(注:锁骨与肩胛骨相连之脆弱肩窝处)、双脚面。
  六、《十三势》文中写道:
    “十三势,—佶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棚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棚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捌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日十三势。”
     “十三势”,既是对拳名的简介,又是对拳术技法如手法、步法、身法等的概括。十三势,是“太极拳”名称出现之前的书面称谓。由此可知,在广府拳家杨禄禅、武禹襄等研究这门拳术之初,还没有“太极拳”这一名称.而叫作“十三势”或叫作“长拳”。
  七、《十三势行工歌诀》。全文如下:
     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遗叹惜!
     这是十三势(即太极拳)修炼的宗旨、法则与目的,是《十三势》一文的延续与补充。强调太极拳在不失技击的前提下,更重视健

身养生的功能,追求“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境界。这是广府“十三势”、太极拳有别于同期或早期其它拳种的重要特征之一,敬请研究者关注。
  八、《打手要言》。全文如下:
    “解日:以心行气,务沉著(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痴’也。
     发劲须沉著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是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解曰:身虽动,气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可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已,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已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晦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刚,何坚不摧,形如抟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在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日: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日:每一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穿,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继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用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禹襄武氏并识
    《打手要言》大致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二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它是对《十三势行功歌诀》的阐释与说明。其后为第二部分,是作者辑录的打手实践、切身体会。全文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文采飞扬,堪为《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姊妹篇。可以说,其他任何一种武术流派论述,还没有发现如此立意深远,言简意赅,流畅自然而气势磅礴的精彩篇章。“知己知彼”的战略方针,“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技击原则,”物来顺应”、左右逢源、”八面支撑”、“立身中正安舒”、“气宜直养而无害”的具体要求,虚与实、内与外、上与下、左与右、攻与防的辩证关系.无不充盈着中国传统儒学文化和谐、圆融的营养。
  九、《打手歌》。共三句: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注意对“牵动四两拨千斤”一语中两个关键词“牵动”和“拨”的理解。2001年《武魂》第三期,曾发表过笔者的文章《谈谈“四两拨千斤”》,大家如有兴趣不妨查阅,本文不再详述。
   十、《打手撒放》。全文是:
     “棚,上平;业,入声;噫,上声;咳,入声;呼,上声。吭、呵、哈。”
     这是打手发放时的发声方法.需仔细揣摩、体会。
  十一、《太极拳小序》。全文如下: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示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日《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
                                        光绪辛巳中秋念六日亦畲氏谨识
    《小序》作于光绪辛巳年八月二十六日,即公元1881年10月18日,为武禹襄逝世的第二年,这大概是作者藉此表达对舅父也是师父的殷切怀念之情吧。全文共计226个字,语言简洁明了,稍有古文常识者就能够读懂。这是关于太极拳脉络的最早记载,为我们今天研究太极拳发展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文字资料。囿于篇幅,本文暂不做详解。
  十二、《五字诀》。全文如下:
     一日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日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相,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劲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日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日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日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便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五字诀“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显然表述练功者走架打手的状态.要求做到意、气、劲或精、气、神的和谐与统一,成为各派太极拳必须遵循的行功法则。
  十三、《撒放秘诀》。全文如下:
     擎引松放
     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此擎、引、松、放有四不能:脚手不随者不能,身法散漫者不能,一身不成一家者不能,精神不团聚者不能。欲臻此境,须避此病,不然虽终身由之,究莫得其妙矣!
     “粘连黏随”、“敷盖对吞”、“擎引松放”,笔者将其称作太极拳推手三部曲。概括而言,“粘连黏随”是太极拳的制人手法,“敷盖对吞”是”粘连黏随”的继续、结果、目的,而“擎引松放”则是对“敷盖对吞”的更直接的表述。《武林》杂志上曾连载过笔者在这方面体会的文章,后定名《太极拳推手三部曲》收入《中国功夫》杂志社编录的《太极拳一家》论文集中。
  十四、《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全文如下: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由领悟,余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
     欲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跟,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便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已,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本文是作者的切身实践体会,文采较之于武禹襄拳论虽然稍逊,但也无愧为经典拳论。
  十五、“自藏本”中另收录李亦畲一篇《打手法》,全文如下
     两人对立,做双搭手(即左手咬腕,右手扶肘,或右手咬腕,左手扶肘)。搭手之足(左手搭手则左足,右手搭手即右足)在前,一进一退(进者先进前足,退者先退后足)至末步(即第三步),退者收前足成虚步,进者跟后足成跟步。搭手时,搭腕之手不动,扶肘之手由上而换,如此进退搭换,循环不已。练发劲时,一般皆在应退而不退时作准备。练熟后,前进、后退都可化发。进用按挤,退用棚捋。
    这是武禹襄.或者武禹襄与杨禄禅在定步推手基础上,根据实战步法灵活多变的需要而研创出来的进退各三步半的活步推手法,由李亦畲记述。
   十六、“自藏本”中还收录一篇武禹襄拳论:《武禹襄母舅太极拳四字不传秘诀》,全文如下: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这是作者武公对打手的高度概括.浓缩成四个字“敷、盖、对、吞”。详情可查阅201 1年《武魂》第四期刊发的拙文《“敷盖对吞”之后的吐字一一新解“敷、盖、对、吞”》。
     综观“郝和本”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以《太极拳小序》为界限分成两大部分,上部分为非李亦畲作品,计10篇。从表象上看,该节似有两位作者:王宗岳、武禹襄。“王宗岳”只出现于拳谱首篇拳论的题目中,即《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其后七篇皆未署名,而在《打手要言》之后特别注明“禹襄武氏并识”,意为“武禹襄一并记录的心得体会”。纵观这七篇文章,以十三势为主线,从拳架套路、身法要点、器械修炼法、拳名探源、行工准则、打手要诀、练功秘诀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线贯穿、一气哈成,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再加上“禹襄武氏并识”一语,很显然这些文章的作者即武公禹襄。但是,数十年后,不知何故,这其中的一些拳论被后人随意更改作者姓名,或王宗岳,或张三丰……更有甚者,一篇武禹襄的《打手要言》被人肢解为若干篇,并分别标题、分别冠名.变成王宗岳的作品。更有甚者,连同《十三势》等文莫名其妙地扣上张三丰的名字。实在令人啼笑皆非。笔者分析,后人之所以如此,无非出于两种原因。
     (一)不知拳论出处,对“老三本”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便胡乱冠名。
     (二)盲目崇拜所致,冠名王宗岳、张三丰等以示其珍贵或者所谓的源远流长。
     读者请想,李亦畲辑录“老三本”的目的是什么?应如李亦畲所述:“仅以所得笔之于后。”(语出《太极拳小序》)李公所得的是什么?是本人以及师父,即母舅武禹襄的研拳心得体会,才合情人理。从这个意义上讲,“老三本”拳论作者应该只有两位:李亦畲、武禹襄。就此问题,笔者在参与编篡《永年太极拳志》期间,同当代武式太极拳著名传人钟振山先生做过探讨。钟是“自藏本”曾经的持有者姚继祖先生的弟子,有幸目睹“自藏本”。他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姚老师在世时,不只一次说道:‘老三本’中的拳论,除了李亦畲的,就是武禹襄的。王宗岳是谁?只有武禹襄最清楚,后人都是浮想联翩的猜测。如果武禹襄当年不写。‘王宗岳’三个字,一切就简单多了。”
     细细推敲,假如真有人云亦云的所谓“王宗岳拳谱”,其原件的珍贵程度远胜于他人的再抄本。这个道理,正常人都应该明白。问题的关键也正在此处。试想:为什么“老三本”被一代代传下来.而不见所谓“王宗岳拳论”的原件呢?《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出现的如此突兀、蹊跷,难道不值得进一步考证吗?说实话,笔者自接触太极拳以来的二十多年间,对王宗岳、王宗岳拳谱等等传闻曾经深信不疑。然而,当参与了永年县人民政府组织编纂《永年太极拳志》的工作,面对搜集而来的堆积如山的资料,开始对王宗岳之说产生怀疑。因为,此说多存在于故事传说当中.如果于正史中的资料,比如时间年代、历史背景等相对照.则王宗岳之说自相矛盾、漏洞百出、不攻自破。于是,笔者产生一种直觉:“老三本”中的《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似乎是武禹襄前辈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留下一个迷。当然,这只是一种直觉或称推断,尚需更直接的证据。总之,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要重证据、重史料,传奇、故事、演义不代表真正的历史,“讲故事”与“写历史”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或门类。所以,姑且不论历史上有无“王宗岳”,但有一个基本事实不可否认,即《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最早出自“老三本”。在此之前的其他任何地方、任何资料中均未见记载。事实雄辩地说明,《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最早自河北省永年广府武家传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打手歌》为什么列于《打手要言》之后,李亦畲作品之前呢?究其原因,这总归是武禹襄一篇经数年斟酌而未完稿的遗憾之作。若辑于前文,似不相称。于是,李亦畲先生便补录于此,以示纪念。该歌诀虽不完整,但言简意赅,句句精言。后人总觉得有些缺憾,不乏试图补充完整者,然而均显画蛇添足。以笔者浅见,此歌诀一如断臂之维纳斯.是太极拳理论中残缺之经典。该表达的已经表达,大可不必再做什么徒劳之举了。
     第二、以《太极拳小序》为界限勾勒出太极拳名称的演化过程。
     李亦畲拳论以“太极拳”冠名,而武禹襄作品以“十三势”相称如《十三势架》、《十三势》、《十三势行工歌诀》。可见,武禹襄创拳立说之初还未有“太极拳”称谓。如果有,武氏不可能不用含意深刻、立意高远的“太极拳”,而以直白的“十三势”冠名。有人可能提出质疑,《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为何冠以”太极拳”之名呢?笔者认为,这是李亦畲所为。即拳论完成在先,题目“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出现在后,是李亦畲先生辑录拳谱时添加上的。仔细推敲,《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仅在开篇以哲学术语“太极”入笔而论述拳理,全文并未出现“太极拳”之名。所以,从“老三本”编排有序的拳论中可以看出端倪,武禹襄与杨禄禅研创的新型拳术,初名“长拳”、“十三势”.后取名“太极拳”。
     第三、“老三本”拳论编排科学、合理而有序,自成体系。它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漫谈太极拳理论的基础》已作阐释,本文不再赘述。
     就写到这里吧,一家之言,如有不当处,敬请方家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