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9571|回复: 42

是抄袭之作(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0 1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极拳歌诀总歌出自《洪洞通背拳图谱》


yW~c
             金仁霖Mc
Q
早在1997年第一期《上海武术》上,刊载了笔者撰写的《几个有关太极拳历史考证问题的科学探讨》(续),在18页的第五题中就曾提出:“1936年,山西洪洞县荣仪堂石印樊一魁编著的《忠义拳图稿本》,从卷一逐势绘图的《通背拳图谱》来看,它的歌词名称,和徐哲东1934年9月在南京从陈子明处借来抄录下来的两仪堂本《拳械丛集》中的《拳势总歌》文修堂本《拳械谱》中的《拳势总歌一百单八势》、唐豪1931年在陈家沟从陈省三(1880-1942)处抄录来的三省堂本《拳械谱》中的《长拳歌》,以及1925年1月油印,陈子明集编的《陈氏世传拳械汇编》中的《长拳歌》,除了个别词句和文字稍有出入外,其余部分完全相同。d6Ui
樊一魁在《通背拳图谱》自序中说的“此拳乃河南郭永福所传、郭在少林曾受艺、郭于乾隆年间保镖来洪,在洪羁留多年,传艺于贺家庄贺怀璧,后贺留传南北,皆是口传心授,按照前规。”。“樊一魁童年时习拳于万安镇杨如梅及乔伯佥,系艺中名手,实为郭师永福之嫡派。”等云云。这些,显然是编著者在简朴的介绍他所知道的这套通背拳的历史渊源和传授情况,并没有绘声绘色地来形容这套“通背拳”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也没有假借什么有名拳种或新兴拳种的时髦名称,因此,“随便捏造”和“改名”的罪名,应该是加不到编著者樊一魁身上去的。6oL;
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年11月处版和1962年9月第二版顾留馨编著的《简化太极拳》这两本书,在第一部分一、太极拳的来龙去脉第三页下的附注(1)中,以及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3月初版,顾留馨编著的《太极拳研究》第一章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简史一,太极拳的起源节后16叶注三中,也都有“长拳一百零八势于乾隆年间由河南镖师郭永福传入山西洪洞县贺家庄,1936年樊一魁著《忠义拳图稿本》(洪洞县荣仪堂石印八册)将此拳逐势绘图,势名和歌词与《陈氏拳械谱》所载相同,惟别字太多,虽已改名为通背拳,实为陈王庭所创在陈家沟失传之长拳一百零八势。据说洪洞县高公材迄今仍有人会练。”k
所以我在《科学探讨》(续)的第五题中,对此也曾有“无论这套在陈沟无传而不是失传的一百零八式”的拳,叫“长拳”也好,“通背拳”也好,甚至还可以有更多的名称,非常明显,它和两仪堂中的“小四套亦名红拳”(三省堂本作“四套此名红拳”)一样,是陈沟(在装订成谱前)什么时候从外面什么地方传抄近来的拳谱,而绝不是王宗岳在《太极拳论》里所写“太极拳一名长拳”的“长拳谱”。并且保留了此“通背拳”在山西迄今还有保留的这一看法。Q K
1978年在广西举行的“全国传统武术表演大会”上,山西省洪洞县通背拳家徐凤山,表演了“洪洞通背拳”一百零八式母拳,荣获一等奖。je
2001年10月,在山西省武术院召开的山西省部分老拳师座谈会上,薛盛才以“洪洞通背”老拳家的身份,演示了“洪洞通背拳”。)T*ahx
值得提出的是,2002年第九期(总第252期)《武林》杂志上发表,薛盛才写的《洪洞通背拳的源流特点》一文,在源流一节中的四写道:“又据通背传人徐克明先生家传手(抄)本所云:余自束发受书,即从吉贤学习拳业。先生临汾苗屯人也,讳书升,号少令,字俊先。其为人平和端方,善于诱(导)人,文章而外,又精通通背拳一百单八势。常于授课之暇,领吾等三四人学拳棒。越十余载,远近驰名,天下号为神拳,得之异人传授者。有河南郭永福,也亲得其传,后郭设教于洪邑堡村,从其学者有大弟子贺家庄贺怀壁、二弟子韩家庄张修德。。。。。。”这点资料,正好把它拿来作为樊一魁在自序中所述历史渊源和授受情况的补充。%
《拳经总歌》刊载南京正宗书局1937年4月初版,徐哲东编著的《太极拳考信录》卷下文征编二二页,歌后,徐哲东加有按语云:“右(原书系直行排本故云)文据两仪堂本,文修堂本无之。”南京仁声书局1925年10月初版,陈绩甫(照奎 1893-1972)编著的《陈氏太极拳汇宗》上册《太极拳学入门总歌》编弁言后第一页篇名作《陈长兴太极拳歌诀》。p
《拳经总歌》刊载于徐哲东《考信录》卷下文征编一七至二一页,篇名下徐哲东注有“此篇陈子明《拳械汇编》作《长拳歌诀》,文修堂、两仪堂二本皆有”,后一行“一百零八势”下注“两仪堂本无”此五字。J*Vf
中国武术学会1937年2月出版唐豪著的《行健斋随笔》六六页篇名是《陈沟长拳谱》而不是《陈氏太极拳谱》。陈绩甫在《陈氏太极拳汇宗》之《太极拳学八门总解编》作《陈长兴太极拳总歌》。et
这样就可以明确的得出,陈绩甫在《陈氏太极拳汇宗》中的《陈长兴太极拳歌诀》和《陈长兴太极拳总歌》,虽然都抄录于自族里的文修堂本、两仪堂本、三省堂本《拳械谱》或陈子明的《陈氏世传拳械汇编》,而实际上却原来都是间抄抄自迄今有传的“洪洞通背拳”拳谱里的东西。tYe
                发表于2002年1月《上海武术》}PE#Vx©功夫天下 -- 最酷的功夫论坛  u'k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0 17:24:1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20 17: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拳经总歌

 

纵放屈伸人莫知,

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

搬搁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沉人人晓,

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

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

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

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

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後无缝锁,

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

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

惯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

难将武艺论高低。

【注:此歌见于陈氏两仪堂本拳谱,歌词显受戚继光(拳经)影响,为总括太极拳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及炮捶一路之理法,唐豪考定为陈王廷原著。】
 

 楼主| 发表于 2005-1-20 17: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署名“陈长兴”作的《十要论》,也是抄袭自形意拳的《九大要》啊,真不敢相信还有哪些东西不是出自陈家的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0 17:37:07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20 17: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越来越热闹,也越来越接近历史事实了,画皮已经快揭光了啊!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1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板斧,怎么不说话了啊?
发表于 2005-1-21 15: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风和楼上的这位X君有必要如此得意忘形吗?


        得上班了,容在下晚上再回复你的转贴。还望今风今后多发贴,理越辩越明嘛。哈哈。      

发表于 2005-1-21 1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惊风高兴得太早了。你杜撰的“抄袭”是显而易见的污蔑。

“长拳一百零八势于乾隆年间由河南镖师郭永福传入山西洪洞县贺家庄,1936年樊一魁著《忠义拳图稿本》(洪洞县荣仪堂石印八册)将此拳逐势绘图,势名和歌词与《陈氏拳械谱》所载相同,惟别字太多,虽已改名为通背拳,实为陈王庭所创在陈家沟失传之长拳一百零八势。据说洪洞县高公材迄今仍有人会练。”这段文字说明山西通臂拳可考的先辈是乾隆年间人。而陈王廷是明末清初的人,陈老人家怎么可能跑到乾隆年间去“抄袭”后辈小子的拳谱呢?何况陈家在明朝前期就由山西迁到河南了,陈式太极长拳的历史比前述文字所述的通臂拳要早得多。所以,惊风又犯了屁股决定脑袋的毛病。

发表于 2005-2-22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三板斧6235在2005-1-21 16:57:10的发言:

惊风高兴得太早了。你杜撰的“抄袭”是显而易见的污蔑。


“长拳一百零八势于乾隆年间由河南镖师郭永福传入山西洪洞县贺家庄,1936年樊一魁著《忠义拳图稿本》(洪洞县荣仪堂石印八册)将此拳逐势绘图,势名和歌词与《陈氏拳械谱》所载相同,惟别字太多,虽已改名为通背拳,实为陈王庭所创在陈家沟失传之长拳一百零八势。据说洪洞县高公材迄今仍有人会练。”这段文字说明山西通臂拳可考的先辈是乾隆年间人。而陈王廷是明末清初的人,陈老人家怎么可能跑到乾隆年间去“抄袭”后辈小子的拳谱呢?何况陈家在明朝前期就由山西迁到河南了,陈式太极长拳的历史比前述文字所述的通臂拳要早得多。所以,惊风又犯了屁股决定脑袋的毛病。


金仁霖先生说得很清楚了,你又何必再纠缠不休呢:


我在《科学探讨》(续)的第五题中,对此也曾有“无论这套在陈沟无传而不是失传的一百零八式”的拳,叫“长拳”也好,“通背拳”也好,甚至还可以有更多的名称,非常明显,它和两仪堂中的“小四套亦名红拳”(三省堂本作“四套此名红拳”)一样,是陈沟(在装订成谱前)什么时候从外面什么地方传抄近来的拳谱,而绝不是王宗岳在《太极拳论》里所写“太极拳一名长拳”的“长拳谱”。并且保留了此“通背拳”在山西迄今还有保留的这一看法。

--------你看一下就清楚,不仅通背拳拳谱,就连“小四套亦名红拳”都敢于抄来作为自己家的东西了,你总不会说“红拳”也是乡兵守备创造的吧?

 楼主| 发表于 2005-2-25 1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學問家南懷瑾先生教誨曰:

實在彌增惶恐,生怕誤人。因為徒手殺人,罪不過抵死而已,如果以學問誤人,便是戕人慧命,萬死不足以辭其咎。

 楼主| 发表于 2005-2-25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 “通背拳”的基础知识


通背拳也称通臂拳,强调以猿背或猿臂取势,故又称“通背猿猴”、“白猿通背”。通背拳流传较广,流派较多,除“白猿通背外”,还有“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挂通背”、“两翼通臂”、“二十四式通臂”等等。较早流传于山西的“洪洞通背”,也属于通背拳系中的一个流派。


关于通背拳的起源,传说不一。有人说是战国时代孙膑所传,显然是很牵强。近代流传于北京、天津一带的通背拳,是清末浙江人祁信所传,亦称“老祁派”。祁传其子,其子又改“通背猿猴”为“六合通背”,后世也称此派为“少祁派”。“二十四式通臂”和“两翼通臂”流传于河北、天津一带。两者的技法、劲力、内容均相似,一般又兼飞通备劈挂拳。由于此两拳派的劲力、身法受劈挂拳影响较深,故有人将劈挂拳列为通背的一支,其实,劈挂拳应属另一系的拳种。少林通背拳系由通背拳和少林拳所组成,已失去通背拳的特点。五行通背拳传说由清末一韩姓道士所传,分金门、木门、水门、火门、土门五个阶段逐步练习,土门是最高阶段。


通背拳以其特殊的伸臂动作而著称。伸臂动作要力由背发,通过肩、肘、以达到指尖,所以要求背、肩、肘协调,用力伸展,并非单纯地伸臂。其实,这种要求在其他拳术(如劈挂拳、八极拳、形意拳等)也同样强调,不过在通背拳说来更加突出而已。通背拳的另一特点是能以较高的姿势迅速而巧妙地出击,在练功防技术前要练很多柔软功。通背拳与一般拳法比较,拳或掌的手形较丰富,通背拳主要有单晃掌、撩阴掌、双盖掌、引手掌、拍掌、踏掌、秀骨拳、平拳、尖拳、斩首等;劈挂通备拳主要有勾搂手、摔掌、撩阴掌、点掌、掖掌、中掌、蹦中拳、立冲中拳、扣冲中拳、石猴诀拳、猿猴诀拳等。


通背拳的劲力,以“缩小软绵巧,冷弹脆快硬”十字为主。其套路有“小连环”、“大连环”、“拆拳”、“五马奔槽”、“六路总手”以及“十二连环拳”。手法有“摔、拍穿、劈、钻”。步法有“行步、散步、连环步”。腿法以暗发为主,重七寸低腿。身形要求做到头顶、项领,前空,后实,虚胸,凹肚,探肩,臂长,活腕。拳势则要求做到身似弓,手似箭,腰似螺丝,脚似钻。


通背拳的器械内容,以及祁氏所传的棍、单刀、双刀、枪、剑等均冠以“白猿”。“二十四式通背拳”、“两翼通臂”则以子龙大枪、青萍剑、苗刀传世,并兼习风摩棍、劈挂单刀,劈挂双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5 13:27:35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