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1672|回复: 15

簡述太極拳習拳史(注:本人转载此文,不表示本人同意其中的观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10 16: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簡述太極拳習拳史







一.







太極拳源於明代武當張三豐,屬武當派,張三豐傳山西王宗嶽,王宗嶽傳蔣發,蔣發至河南陳家溝傳陳長興,陳長興傳楊露禪,楊氏遞傳三代,班侯、健侯至楊澄甫。



楊澄甫所傳大架太極拳及班侯傳吳全佑小架太極拳實際即是武當張三豐所傳太極拳,屬武當派。是為武當正宗,以後後人稱這式那式,是後人加上去的。實際上楊家所傳大、中、小三架即武當正宗嫡派太極拳。



太極拳清代由楊露禪藝成入京未逢敌手,威震京城,人稱楊無敵。後楊澄甫於三十年代由北至南傳播而聞名全國。使太極真正聞名於世,實賴於楊家祖孫三代所傳武當正宗太極。飲水思源,武當張三豐是祖師。



太極拳以太極陰陽轉換運動而得名,顧名思義是以圓形運動、首尾無端、綿綿不斷、上下相隨為其形象,若頓足、抖動、斷勁,是皆外家拳形象。內家拳以勁不外露而命名內家。若非如此,以力量表現外露則為外家。以此判斷陳式自稱太極,實非太極。楊式顯然合於太極原理。



陳家由笫一世陳卜世傳太祖紅拳,至笫九代陳王廷延蔣發至其家,吸收太極某些方面自稱陳式炮捶,炮捶與太極外柔內剛顯然有原則區別,後改稱陳式太極實際與張三豐所傳太極風格自然迥異。



世人以楊露禪拳得自陳家,以為陳家創太極是一極大誤會。楊露禪拳得自陳長興,陳長興得自蔣發,源於張三豐、王宗嶽,與陳家世傳所習太祖紅拳(宏拳)、炮捶根本不同。



太極拳非陳家所創理由有三:



一.               
陳家太極拳拿不出一個象樣的太極拳理論,世上皆奉王宗嶽太極拳拳論為圭臬。



二.               
王宗嶽生活年代與論太極拳早於陳王廷,王宗嶽與河南陳家溝、陳家皆無任何關係。



三.               
至今武當山道家仍有習太極者,唐豪去武當調查,帶有主觀否定楊家目的,與顧留馨懷有個人目的,有意顛倒黑白。(因顧留馨在上海致柔拳社曾受陳微明推手打擊而離開楊家。)



吳圖南(楊少侯弟子)曾去武當、陳家溝調查,所獲結果與唐完全不同。吳的學生馬有清著《太極拳之研究》(八四年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中第五十二頁中提到一九五零年時北京體總主任張甄召集太極拳研究委員會,陳發科參加,吳圖南提出他是練炮捶不是練太極的,陳也自認不是太極拳,於是改為列席。



  結論: 太極拳即是楊家所傳大、中、小架太極拳,即是武當張三豐祖師所傳,是為武當正宗。應稱為武當正宗太極拳(楊家嫡傳大架、中架、小架)。







二.





  張三豐傳王宗嶽時間不可考,是口頭傳說的歷史。中國許多歷史缺乏文字記載,但武林傳統從不欺師滅祖,所以由陳長興口傳楊露禪,楊露禪以下歷代師徒之間口口相傳太極拳源於張三豐的歷史是可信的。



據崔毅士老師說,楊澄甫師爺在時每年常帶我們生徒往北京白雲觀張三豐殿拜祭。為什麼楊家由陳家溝學拳只承認陳長興,而不拜祭陳家,其中自有世係傳遞的關係。



王宗嶽傳蔣發有文字歷史記載,時間七年。



蔣發至陳家溝只傳有陳長興一人,時間十四年。



楊露禪三至陳家溝前後十三年。



楊家世傳几代皆門里終生傳授。



崔師毅士隨楊澄甫師爺一生,直至奉澄甫公逝世。







三.





余於一九四四年在上海讀聖約翰大學時至上海北京同鄉會從王守先老師習太極拳,當時只知學太極拳并不稱楊式。王守先先生系北京中國大學學生,早年習通臂師從北京通臂名家紀子修(世稱紀二師)。王師後南來上海在上海清心女中教國文,寓北京同鄉會,任同鄉會理事。王已是通臂名家,後改宗太極,為上海太極名家。我在上海從王師習太極三年。四八年去武漢。



解放初期以工作調動至北京,遂從崔毅士老師進一步攻研太極。星期天上午在中山公園,其餘每周有兩晚上到崔老師家,崔師家住東城朝陽門里南小街。是時中山公園進門即為崔師拳場,是為天下笫一拳場。楊禹廷所授吳式拳場在右邊來今雨軒旁,人數稍少。至陳家在習禮亭旁,有時一人,有時二人,長期甚至没有什麼人,後來就没有人了。



余在北京從崔師近十年,文革前調安徽,在安徽中醫學院繼續與師兄弟于家嵐、王守禮等切磋。于家嵐是合肥燈泡廠保衛科長、黨委委員,原屬海軍空軍,在北京時由海軍司令部安排從崔師習拳,目的作首長保鏢,調合肥後公開授拳,以太極聞名于合肥。王守禮原在蚌埠習外家拳出名,五三年與朱習之、陳雷請崔師在蚌埠住了八個月習太極。朱習之是中醫,紅拳蚌埠掌門人,鐵沙掌、油錘貫頂、鐵布衫在蚌埠獨步,居蚌埠四大拳系之首,生徒傳六代,據稱有一、二千人。陳雷是衛生局長,老紅軍,喜愛武術。



文革後一九八一年合肥市組織武術協會,邀請我任武術委員。(協會會長是蔣浩泉,安徽大學教授、體育系主任,人稱中國拳王;秘書長是曾獲女子武術全能冠軍徐淑貞。)武術協會組織太極推手訓練班,訓練班分高、初二個組,延于家嵐與我任高級組教練。訓練班有二百人參加,集中全市所有太極拳手。



從推手訓練班開始,我在合肥為人知道,不斷有人來求,開始有選擇收徒。在此之前祇有周梧根(工人)、姚斌(電子工程師)、齊克寶(物理系大學生,現在哥倫比亞授拳)、湯善福(廠長)四人。姚斌曾習長拳。齊克寶大學時喜愛武術,曾習戳腳、陳式太極,能刀、劍、九節鞭、三節棍等。其餘有王盛榮(店員)、



史常增(人事局干部)、
孫宗玉(廠長,曾在省武術隊習舉重、摔跤、擒拿、行意)、凌家駿(工廠職員,在工廠區授拳聞名)、宗義(車間主任)、李濱(中醫學院教授,大學時即開始習
太極,對太極歷史有研究,經常在各類武術雜誌上發表此類文章,國內知名,任中醫學院太極拳研究所所長)、陳曉春(職員,習行意)。



八二年余調廣州外貿學院,在武林雜誌發表《談太極拳功夫》一文,曾為當時武林主編張澤亮聘為武林顧問。



在廣州所授生徒有梁冠枝、程光漢(機電工程師,曾習吳式)、錢永生(職員)、美國朱國宏(美國美東國術聯誼總會紐英倫總分會主席,寓波士頓,其父



朱振舜系楊澄甫長子香港楊守中(振銘)門徒,在波士頓與朱國宏主持太極武館)、蔣建中(外貿公司職員,曾習外家拳)、何渭明(高中化學教師,曾習吳式)、黎芳玉(高中英語教師)、陳蘭娟(外貿公司職員)、龍小波(中山大學電腦教師)、趙登花(美院學生)、張潔(美院學生)、畢淑英(外貿公司職員)等。







四.





余在北京從崔師近十年,崔師於文革中逝世。余繼續與師姐崔秀辰往來,師姐是崔師姑娘,在北京武術界聞名。崔秀辰師姐於九一年任北京傳統楊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余每年去北京看望師娘及崔秀辰,九零年曾邀師姐至合肥與合肥楊家生徒聯歡。師姐於九二年去世。



師姐之子與崔師之孫崔仲三均在北京以授拳為業。



師兄弟中與黃永德較好,黃現任北京楊式太極研究會副會長,金筆廠車間主任,已退休,以太極推手聞名於北京。





五.





崔師毅士,原名崔立志,系楊澄甫得意門生,北京楊式太極代表人物,武藝超羣,人稱楊家頂門杠子,譽滿京華。簡化太極拳系當時國家體委武術科長李天驥根據崔師意見示範編寫而成。文革中逝世,安葬於京郊九里山麓公墓,依山傍水,風景秀麗,門徒二十三人列名於其墓側石碑上,余居其中。



以是,楊家由露禪公算起,楊露禪居笫一代,班侯、健侯居笫二代,澄甫師爺居笫三代,崔毅士先師居笫四代。余屬楊家嫡傳笫五代。



楊家所傳太極屬武當正宗。總述如上以示不忘三豐祖師恩澤。





三豐祖師



楊家嫡傳



崔氏門徒



武當正宗





六.





武當正宗太極拳世係





張三豐



|



王宗嶽



|



蔣 發



|



陳長興



楊露禪



|



楊班侯  楊健侯



|



楊澄甫



|



崔毅士 (立志)



|



北京: 崔秀辰、劉高明、黃永德、李紅



安徽: 于家嵐、王守禮、朱習之、陳雷 



方寧





 (註: 劉高明、黃永德、李紅均系北京傳統楊式太極拳研究會副會長,



  現在發行的楊式太極拳錄像帶,系劉高明所演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肥: 周梧根、姚斌、湯善福、王盛榮、凌家駿、史常增、



    孫宗玉、宗義、李濱、陳曉春



哥倫比亞: 齊克寶    美國: 朱國宏



廣州: 梁冠枝、程光漢、錢永生、蔣建中、何渭明、黎芳玉、陳蘭娟、



    龍小波、趙登花、張潔、畢淑英









為了交流方便,有必要了解楊澄甫師爺所授其他著名生徒,上海: 田肇霖、



武匯川、牛春明、褚桂庭、傅鍾文; 香港: 楊守中(澄甫公長子)、董英傑; 四川: 李雅軒; 西安: 趙斌。澄甫公次子楊振基在邯鄲,三子振鐸在太原,四子振國在邯鄲。以後遇有楊家世係門徒,可以了解其師承來源。









                         一九九七年元月  方寧



                         述於廣州江南大道



                         紫來大街二號五零三寓所























 楼主| 发表于 2005-3-10 17: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我只是不完全同意其中观点。一些观点还是支持的
为什么我痛骂崔仲三厚颜无耻,各位都明白了吧

发表于 2005-3-11 14: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老师也是这么跟我讲的!

发表于 2005-3-13 0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认为,太极拳可能最早分两枝:武当一枝;陈式一枝。杨式最早可能起源于武当,而不是陈式。其实杨露蝉去学陈式前已会一些武功,只是不太高而已 (或是因为败落,或是因为学艺不精)。我猜测杨露蝉可能学过武当太极,当他学会陈式后,将武当和陈式结合起来,形成了现在的杨式。因为从套路的名称上看,杨太极很象武当太极,却和陈太极有很大的区别。

陈太极的最早起源其实不清楚。陈家先人移居温县前好像就会些武功。陈太极可能是在原有武功的基础上精演而出。

纯属个人猜测。

发表于 2005-3-13 1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宁先生和于家岚先生是具有真正太极功夫得人,广州的太极拳爱好者,有谁知道方老师近况的请给于介绍
发表于 2005-3-13 14: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痛骂崔仲三厚颜无耻,各位都明白了吧
------------------------------------------------------------------

崔仲三对前辈方老师于老师还是非常敬重的吧,称为师叔呀

 楼主| 发表于 2005-3-13 17: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崔仲三在电视和网上都自称自己是杨式第五代传人。跟爷爷学的拳。
你说是不是厚颜无耻?
他怎么面对崔崔秀辰及其师兄弟?!

发表于 2005-3-14 2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在外面胡说的,混饭吃吗

在门里他不敢这么说的

发表于 2005-3-14 2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关于王宗岳此人,今天在我们到河南省博爱县唐村考证陈王廷和李自成部将李岩的关系时,有重大发现,李家和陈家都是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河南怀庆府,李岩和陈王廷都是第九世,并且是姑表亲,同带艺学于千载寺太极宫博公道人,后共同创太极养生功十三式拳。在采访中不经意提到王宗岳,李家后人说王宗岳就是乾隆年间在唐村的教书先生阿,山西人,是李家十二世李鹤林的门生,李鹤林过生日时王宗岳送匾“武元杰第”落款“门第王宗岳 乾隆五十八年”。此匾挂在李鹤林家门楼上方,可惜在文革期间被破四旧烧毁,但是唐村人5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此事。李家世代习武,可惜文革期间断代,无人再练。据回忆所传拳法和陈家拳法名称一致。李鹤林当年在舞阳县开有盐店。此说与武禹襄在舞阳盐店得到王宗岳《太极拳谱》相吻合,张三丰传王宗岳的谣言将不攻自破。有关王宗岳的资料,我们将进一步进行更详实的考证,提供更有力的证据。请关注太极网近期报道!
相关文章:http://www.taiji.net.cn/Article_Show2.asp?ArticleID=205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4 21:41:0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3-15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在外面胡说的,混饭吃吗

在门里他不敢这么说的



呵呵,多少人就是这么变成大师的。从杨澄甫开始。几代过后,谁还知道当时的真相。
门里人有多少?门外人有多少?知道315是干什么的么?混饭也要凭良心、凭本事不是。不行还可以街上要饭去。是人渣就得进茅厕。
许他这么无耻吹嘘,就许我无情痛骂。过几年他就真成了精了。留下点纪念也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