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稿件来源:工人日报 -------------------------------------------------------------------------------- ??那些“有知识没文化”的人和事,以及那些有着很高的知识积累却背叛知识传统的人和事的出现,不能不说是发生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有悖于知识内蕴的一点遗憾。 ?? ??几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今年2月起自费开始了一项“百名博导推荐书目”调查。他们向社科院的330多位博士生导师发出问卷,请教两方面问题:“哪些书籍曾经对你的学术思想、为人产生过重要影响?为什么会是这些书籍?”
??《中国青年报》在6月17日一篇题为《看看博导们在读什么书》的报道中,向我们讲述了这一满溢着书香的调查的前前后后。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新一代学子对老一代学人的“心向往之”和对他们学术精神的传承渴望。正如调查策划人所说,这次调查,是为了促成人们对学界名家在思想上实现碰撞和对话,让更多人分享到名家的精神世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一代学人对新一代学子的殷殷关切和热心扶持,他们将“认真的治学态度同样贯注在这次问卷调查中”,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马虎,“因为不能误了年轻人”。我们可以欣慰地说,学子们盼望的那种“碰撞和对话”,事实上正在发生。 ??而可能让一些人感到意外的是,就目前的结果,“调查反映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对很多博导影响最大的,不是专业书籍,而是非专业书籍,且多数是小说”。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专业书籍和非专业书籍之间,其实不必非要有严格的区别。如果非要大致给个划分,应该是前者对“学问”影响大些,后者对“为人”有些催化。但正是这一点,对目前我们对“知识”两字的认识可以说有点警示作用。 ??人们现在常说,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发肯定了知识的地位,人们已公认知识是资本、是生产力。但严格来讲,我们所说的知识经济,其实更贴近于“专业知识经济”,它主要是立足于经济之上的,更多的是指拥有知识对个人和社会的实际利益。这种立足点和指向,很明显还不能完全概括知识对人类的所有贡献。因为知识更重要的作用是对人类精神领域的塑造。但不幸的是,因为一些人的急功近利,因为社会上浮泛着的对现实利益的过于热切的追逐,它更重要的这一点不同程度地被掩盖了,被忽略了,被轻视了。在这种背景下,于是出现了一些“有知识没文化”的人和事,出现了一些有着很高的知识积累却背叛知识传统的人和事。这不能不说是发生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有悖于知识内蕴的一点遗憾。 ??毋庸讳言,拥有知识是一种谋生手段,但是,知识又决不仅仅是谋生手段,它是丰富社会及人生意义的明灯和路标。同时,非专业知识与专业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经济用途并不冲突。因为,一个深受各种知识浸润和濡染的专业人才,将更有责任感和道德感,更能自觉地激发出自己最大的经济价值,并运用它将谋生手段升华为一种事业,这不但使他本人,而且还使社会获益良多。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极为发达的时代,但信息的发达并不意味着精神的充盈。我们还必须为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努力,这是学人,更是社会上每一个人的责任。拿起书,包括那些专业书籍以外的书,并将之作为我们的人生航向,作为社会的发展导向,也许我们就可以期待一个更加物阜民丰和“心明眼亮”的社会。 (董迎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