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张三丰》应该是一九九三年很叫座的电影吧,时间过去了七八年,我今天在此来谈感想,真是沉渣泛起,许多人一定会分析我是否有病。且慢,你也许刚刚沉醉于《卧虎藏龙》之类的电影,眼花缭乱的打斗使你的视野大大地开阔了,你等待的是更刺激新奇的武打,是杀戮征服,是流血拼命,那么对不起,你没必要看我的闲话了。 诚然,张三丰虽然至今享有盛名,但他已变成了传说,变成了谜,今天无人知道真实的张三丰。不过像我一样喜爱太极拳的朋友,对一个假的张三丰依然崇敬无比,也就是说,张三丰是虚伪的,但我们的情怀是真诚的。由此类推,电影《太极张三丰》也纯属虚构,尤其是里面照例也有飞行腾空的把戏,但是我看得很真诚,我也就看到真实的张三丰。 这部电影由袁和平导演,李连杰、杨紫琼主演,当年他们在国际上藉藉无名,如今都如日中天。袁和平以武打动作设计而著称于世,李连杰以功夫和演技倾倒天下,这部电影虽然没中什么大奖,却也反映了他们的艺术功力。也许大部分人看电影的动机是欣赏演员表演和故事情节,高明的人还可以写出影评,但是这样就跟喝茶品茶没什么两样。我的看法是从电影中认领道理,得到启示,以此反省和激励自心,也就是把电影转变为必需的营养。 话说明朝末年阉宦弄权,政治黑暗。张君宝(即后来的张三丰)与董天宝从小在少林寺出家,并一同随师父习武,两人情如手足,一起成长。少林寺选拔武僧进达摩院,天宝志在必得。在与师伯的徒弟的比试中,天宝表现出色,然而遇到对手使诈,由此导致与师伯的纠纷,君宝挺身为天宝辩护。但是在少林寺也不讲是非,君宝与天宝皆被开除处理。师父爱莫能助,亲自送徒弟下山,并非常慈悲地送给天宝一本气功心法。 君宝与天宝流落闹市,正不知如何安身,碰到侠女小冬瓜因帮助一位老伯而被一群地痞围攻,两人及时相助。天宝与小冬瓜一见钟情。三人借宿于“佛笑楼”,并在此结识民间女子秋雪。秋雪武功很好,因被负心丈夫抛弃而抑郁低落,君宝的诚心开导使她振作起来。他们偶然发现佛笑楼原来隐藏着一群反抗暴政的江湖义士,其中有一位凌道士表面上看相算命却潜心悟道。 君宝与天宝到街头卖艺挣钱,被奸宦刘瑾的手下何琨强行收税。天宝抓住时机讨好何琨因此得以从军。君宝正直不阿,从此与天宝分离。何琨的手下到佛笑楼收税,并恣意污辱君宝,众好汉忍无可忍,将歹徒全部杀死。后来东窗事发,佛笑楼老板因此英勇就义,其他人因天宝提前通知而逃出。谁知天宝骗取君宝和朋友们的信任后,却为了自己升迁立功,而谋划了很大的阴谋。 天宝串通刘公公,假充内应,以佛笑楼的力量邀集了许多热血义士,在某一天一同进入军营刺杀阉贼。结果落入陷井,许多好汉大喊“是谁出卖了我们”而战死。天宝为了讨好刘公公,违心地亲手将小冬瓜杀死。君宝在混战中被凌道士救出,秋雪不幸被俘。天宝被任命为镇抚使,终于受到刘公公重用。 君宝非常痛心,为了死去的朋友,为了救秋雪,他与天宝决一死战,面对天宝的拉拢正气凛然,但是他还不能打败天宝,仅仅救走了秋雪。经过这些变故,君宝受到严重刺激,一方面不敢面对亲兄弟一般的朋友会出卖自己,另一方面不敢面对因为自己错信于人而连累了几十条人命。他满怀愧疚,神思恍惚,凌道士和秋雪耐心地为他疗伤和照顾他。 秋雪感激君宝曾经帮助自己恢复信心,因此想尽办法也要帮助君宝。君宝行为疯疯颠颠,每天最少有三次发作,因此被凌道士戏称为“三疯”。他们三人在街坊的庇护下隐居疗养。此与同时,天宝的势力越来越大,而他比刘公公更为残忍狠毒。 一个偶然的机缘,通过秋雪的开导,天宝终于放下心中的包袱,决心挑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认真研读了师父本来留给天宝而被他遗弃的气功心法,思悟道家理论,结合生活中事物自然的示现,终于豁然悟得“无根无尘,万法自然”的太极之理,从而使自己的武功升华到高深的境界。凌道士对君宝非常赞叹:“我悟道几十年,还不及你一朝悟道,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代宗师!” 天宝这时到处搜捕君宝,滥杀无辜,君宝知悉后,决定要制止天宝的恶行。为了顺利达成目标,君宝与秋雪共同擒获刘公公,然后带着去见天宝。天宝面对君宝的规劝不思反省,狂妄之极,但是他的武功已经远远不敌君宝。他恼羞成怒,将刘公公也杀了,同君宝顽抗到底。君宝与秋雪感化了众军士,在众叛亲离的绝望中天宝得到可耻的下场。 以上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粗糙描述,实际上整个过程的演绎生动细腻传神。如前所述,我不是在此品茶,而是从中认领道理,得到启示,以此反省和激励自心。我们知道一切事物发展都遵循必然的逻辑,电影故事更须如此,所以艺术创造与生活现实是鱼与水的关系,不要看热闹,要看那是现实人心的折射啊。 从这部电影中可以提出几个问题:为什么张三丰能够成为一代宗师?为什么天宝从少林寺一流的武僧堕落到为虎作伥?张三丰究竟悟的是什么道?学太极拳的正道与师法如何? 我们看到,张三丰接受师父的慈悲教诲,从小就禀性善良,乐于助人。他也很聪明活泼,但是循规蹈矩,用功刻苦。来到世俗社会,胸怀淡泊,不慕虚荣。刘瑾的车队经过时,天宝看到的是排场和威风,而他只看到欺压百姓背后的狰狞。他只要点一点头,也可以进入刘公公的富贵之门,但是他宁愿与那些“通辑犯”在一起。更为宝贵的是,他有一身卓越的武功,但是用来帮助人,用来伸张正义。多少人只要有一点点本领,就对上卖弄,对下炫耀,用来当跳板、当梯子,以达到往上爬的目的,相去之下岂可以道里计。 一部电影的场景是有限的,时间跨度也有限,但是一滴水也可以反映一条河。我们可以看到张三丰的人格人品,独立、正直、仁慈、光明。历史评价某人为一代宗师,依据的是一个人的一生,包括了无数的事功。我们想一想,所有的事功毕竟归于烟灭,历史是日新又新,但是宗师们的风范和精神,却光照千古,永远值得人们效法。 天宝这个人,与张三丰亲如兄弟,但是一旦面临富贵与情义的选择,他就变得极端自私。并不是突变,我们可以发现他早已种下的恶因。在少林寺,他回答师父学武的目的是不要挨打,这反映了他很强的伤害和被伤害意识。有这个伤害心,才有报复师兄的行为发生,其他的计较心、嫉妒心、争斗心也都有了。他爱耍些小聪明,正是在这些黑暗狭劣心态的影响下,表现自己不比君宝低、弱、笨。因此,长大后他越走越偏,终于没有刹住车。他虽有一流的武功,却用心不正,结果害人害己。 张三丰究竟悟的是什么道?是悟出了拳套吗?我们由此看到李连杰非常成功的塑造。悟道前的君宝,虽然也样样都好,但是血气很盛,没有自己的中心思想。悟道后的张三丰,则给人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举手投足间都散发出奇异的魅力,勉强形容,那是神意的内敛,气度的平和,那是古人说的:“松风水月,讵能方其朗润;仙露明珠,未足比其清华。” 从爱惜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到熄灭对生命的伤害心,从瞋恨怨仇,到超出暴力血腥,再到生起悲愍情怀,张三丰展示了得道者的心行。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普渡众生”,好像人人都理解,但几个人做到了?谁真正落实谁就是得道。我们学武之人,往往摆不脱一副剑拔弩张的神气,稍不顺心就要发威,都崇尚势力的强大和征服,而将眼光心量置于短小狭窄的境地。如此之道,到处都是啊。 释迦牟尼的“道”,老子的“道”,乃至太极拳的“道”,都是一个东西,不是可以思惟心来测量的,不是语言文字能够穷尽的,我们之中不说有人悟道没有,连真正向道的都很稀罕,于今名利奔竞、邪淫盛播之世,哪里还有张三丰的影子呢? 不管是谁创编的太极拳,可以肯定的是,太极拳是我们中华古典传统文化的产物,是历代先贤苦心思悟的结晶,并且,我们的祖先运用太极拳达到了精妙的境界。所以,我们今天学太极拳,是继承,然后才是发扬,发扬之中才可能有创新。因此,学太极拳从先天上就决定了,不能像学拳击、空手道、跆拳道、泰拳那样去学,我们不要以为外国的月亮更圆,太极拳就是“贫子衣中珠”啊,自家却迷失了。 所以学太极拳的正道,不能仅停留在拳脚功夫上,更重要的是依止中华传统文化,读懂老子、易经,修炼自己的心灵,转化自己的气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般人只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去学拳,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得此为足,我可以说这是落入了小乘。 拳谱中有张三丰遗论,虽曰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但我们必须知道这是权宜方便说法。究竟之旨,则并不为这个必然生老病死的“色壳子”,不是让自己活一大把年纪了事,也不是仅为一种搏击术,而是要像张三丰一样,提升身心,作利益众生的大乘事业。 我们还可以从电影中得到一个启示,那就是关于太极拳的师法。现在高手凋零,明师稀缺,一般人如何才学得好?尽管拳谱唾手可得,秘诀滚瓜烂熟,套路俨然名家,为什么还是半吊子晃悠?因此我们要反省,邪师外道摄人魂魄,正法门外草深三丈啊。真正学拳者,应该流汗吃苦,更应该像张三丰学习,以自然为师。在张三丰的课堂里,不倒翁告诉他“中正安舒”,水告诉他“以柔克刚”,球告诉他“保持重心”、“借力打力”……他是自然的好学生。
2001/8/18写于南海仙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