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与中华武术都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只是戏曲着重于欣赏,而武术则以技击为要。但在不少戏曲艺术家的身上,都不难看出二者联姻。盖因武炼精气神,而戏曲为塑造形象也追求精气神三全,而得“人如其人,情若其情”。戏曲,特别是京剧的表现形式,是通过“四功”(唱念做打)、“五法”(口法,眼法,手法,身法,步法)这种综合艺术手段来实现的。所以,他们借鉴武术动作,以丰富自己的“四功、五法”,使技艺臻入一个高新的境界。
在武戏《挑滑车》、《三岔口》中可明显看出其腾落跌滚,出手踢腿,扬刀转身,都要求艺者稳重大方,手脚利索,若似少林拳风。
谭鑫培在《定军山》中饰演黄忠的剧照(北京京剧院提供)
在程派戏《锁麟囊》“抛球”一段中,薛氏见到锁麟囊之后,通过几个水袖来表现其惊喜不安之情。这个动作可谓有柔有刚,似有太极之风,亦达到“水袖说话”的艺境。程派艺术源自程砚秋先生,其唱腔如泣如诉,令人荡气回肠,余音绕梁。程先生在戏曲动作上却借用了许多武术动作,其本人对武术特别是对太极拳有着较深的研究。如在《秋河湾》中饰的柳迎春,当唱到“坐窑”一场戏时,柳迎春送儿子薛丁山去打雁后有句唱词,“撩衣且把窑门进”的“进”字刚出口,紧跟着左手一背,右手搭左肩,款步来到窑门前,一个“白鹤亮翅”两手扬起了水袖。然后,以右腿支撑,左腿抬起往前伸直,一个“金鸡独立”,接着一个“古树盘根”,侧身转头进了窑门。’又做云手,转身,一副水袖如同两条白链,绕身飞飘一个大圈,接着闪身关上了窑门。在这一系列表演中,以袖的勾,挑,撑,冲,拨,扬,撞,甩,打,抖,来表现人物的心情。这些动作均是程砚秋先生应用太极拳技在戏曲艺术中的完美展现。
梅派唱腔雍容华贵,精巧细致,其创造人梅兰芳先生不仅在唱腔上独树一帜,在动作表演上更是生动逼真,维妙维肖,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艺术形象。而这些就得益于武术与体育活动。梅先生早年就对弟子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但可强身,而且还可不断丰富舞台表演技巧。因此,希望你们能抽点时间做做体育活动。”其实,梅先生从小就随姑夫秦稚芬习武,闻鸡起舞,从未间断。一九三八年梅先生去香港演出,不久上海沦陷,他则蓄须明志,息影舞台,以示同仇敌忾。在这段时间,他仍每天习武,做操,有时还打羽毛球,其动作矫健,颇有章法。
《霸王别姬》是梅先生的拿手好戏,他为剧中女主角虞姬所设计的一套剑舞,一向为人称道。这套剑舞是“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大势已去”的悲观绝望之时,虞姬为安慰霸王而起舞。在节奏紧凑的“夜深沉”曲牌中,剑光闪,步婆娑,招招式式传神人情,把虞姬忍泪强作笑颜而又内心痛悲,生离死别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段剑舞据梅先生言却是得益于太极大师杨澄甫先生。他说,以前排练过多次,但始终感到不称心,不满意,不够流畅自如,后经杨先生指正,掌握了要领,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虞姬剑舞”,实功在武术,但梅先生非武术家,故仅取其形而不以其劲。这段剑舞里还掺用了《群英会》中周瑜的剑舞,《秦琼卖马》中秦琼的耍锏,还用了刀花。梅先生把锏、刀等各种兵器的舞蹈方式融人舞剑里,美化了动作,使剧中人物更加传神。这趟剑舞是表演虞姬的重活,但梅先生却应付裕如。直到他七十岁,最后一次演出时,舞完剑仍是大气不喘,鬓花,丝绦毫无凌乱。
四大名旦中,尚小云的武功比较多杂。尚小云和荀慧生、赵桐栅在三乐科班学戏时,人称“三杰”,但出科后,却受人讽刺。一次,尚小云要与名老旦龚云甫组班唱《六月雪》,却被拒绝,尚小云一气之下就随杨小楼、谭小培和荀慧生离京赴沪。这也就是梨园界轰动一时的“三小一白”下江南。
尚小云到上海后,就随杨小楼先生学习。杨小楼先生曾给慈禧表演过武戏,在梨园早已负有盛名,曾在台上一招“犀牛望月侧身卧”技惊四座而叫绝。他的悟空戏更是身手不凡。当时,有许多人向他学武戏,且杨先生刀枪剑戟等十八般武艺都练得纯熟,故在表演中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另外,杨先生的八卦掌,少林拳和通臂拳亦堪称绝活。他演《挑滑车》中的高崇,同黑风利对打用的反把枪,刺杀快如闪电。而他演《长坂坡》中的赵云,开打后的下场花和台步,就用的是八卦步。尚小云先生对此迷之欲狂,他暗习明学,刻苦锻炼,终于学会了八卦掌、少林拳和通臂拳,并融汇到表演中去,使武打动作奔放,逼真。后来,尚小云回到北京与杨小楼先生合作一出《楚汉争》而轰动京城。又与龚云甫合作《六月雪》,使自己旧志得发,终成一代大师。
尚小云却并不满足已得成就,为了使自己的表演更上一层楼,他又拜武术名家醉鬼张三为师,学得了许多套路。正因为他功底深厚,武功卓越,所以塑造的角色多为驰骋疆场的巾帼女侠,青衫剑客。他的武打快速勇猛,翻滚跌打倍感火爆。如《十三妹》中的夺刀,《青城十九侠》中的耍虎叉,《峨嵋剑》中的对打,就有不少绝活,看来十分精彩。尚小云因在一次演出中不幸折断肋骨而改唱旦角,开创了尚派艺术。
荀派艺术的创始人苟慧生先生,在四大名旦中练武是最下功夫的一个。先生七岁学戏练功,人都说学戏苦,但真正吃到苦头的就有荀慧生先生。他练功是从“跷功”开始的。“耗跷”是个苦差,踩着跷笔直地站在地上,一耗就是一个多小时,后来难度增加就站在砖上,再站竖砖上,后来再站桌子,桌子上放凳子,凳子上放竖砖,这样一耗就是大半天,腿都肿了。后来,先生发现长跑运动员绑沙袋练习作用很大,他就借用这种方法在小腿上绑铁砂口袋,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未间断,故先生以腿上功夫见长。在舞台上跑圆场,起矮子步,能身轻似燕,步行如飞,轻松裕如。
荀先生因学戏亦需要习武术,他曾结识不少武术行家,并以张良“圮桥三进腥”的精神求教习艺。这样,才使他在舞台表演上身手不凡,一举一动给人以稳沉松快之感。如在《辛安驿》中,他演带红胡子出场的周秀英以矮身走步,灵巧轻快,并以“早地拔葱”提身上桌而令人赞口不绝。在《西厢记》中的《红娘》一段,引张生进花园的棋盘舞左转右闪,飘忽不定,足显其轻灵,也可看出荀慧生先生腿上功夫的独到与深厚。
武术者技舞双并之谓。而艺术家取其表而舞之,可说得其部分,如能求其全则可补益于社会各个方面。如此近水楼台,何不探手取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