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文刊载于台湾《太极拳杂志》第206期2013年12月出版
【摘要】内家拳术以柔克刚,总是令人怀疑,因常人能说不能行。吐纳炼气运气行功,总是令人迷惑,因常人有法无可循。旧架新架大架小架,总是令人迷失,因常人有师不能得。笔者引用古经典今文献,藉由最新科学知识,讨论炼气练拳方法,养生技击并重,协助读者既致柔且至刚。
三. 养生炼气的迷思
道家养生的文章可说是车量斗载、不可胜数,传统养生术可追溯到先秦,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就兴起了不同的养生流派,包括道家的“清静无为”和儒家的“修身养性”。当时的医学、养生理论学曾记载于《黄帝内经》,这是中国流传到今天最早的中医和养生学经典;直到1972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14件简帛,如《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导引图》等,我们才看到更古老医学典籍原件。《黄帝内经》在古代医学和养生学中的地位,就相当于道家的《道德经》、儒家的《四书五经》、基督教的《圣经》等,是不可替代的至尊经典;历代医书、养生书籍几乎没有一本不引用《黄帝内经》的章句。自古以来讲究养生的人,都会牵扯到炼气,或进一步论及修炼精、气、神三宝,至于气是什么?在《黄帝内经》当中,“气”字出现了3000多次,是出现最多的一个字,整个《黄帝内经》都在讲这个气。但是《黄帝内经》中没有提到“丹田”这个词,因为后世丹田学说的发展是在外丹术遭到惨痛的失败之后,道教徒将修炼成仙的希望转移到自身体内,把炼外丹的鼎炉搬到体内,把丹田引申为身体的某个部位,借鉴胎息、坐忘、服气、导引、存想、内视等修炼方法,创立了内丹理论。
“气”字人人都会说,譬如元气、营气、卫气、宗气等,可是无人能确实把它真正说清楚,只好认为《黄帝内经》的气是一种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及能力。但《黄帝内经•素问》又说,精是身体的根本,没有精这种最基本的精微物质,就不可能有人的身体。可是“气”和“精”这两种精微的物质又不完全一样。既然是物质,就应该能用科学仪器探测到,但现代中医养生学又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于是有人说“气”只有特异功能的人才能看到,这就使中医和养生理论基础遭到了无数的诟病。又中医和养生认为气的运行通道就是经络,但是经络又是什么?目前也还是说不清楚,今人投入了数亿的研究经费,仍然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
虽然人们一直说不清楚气是什么、经络又是什么,但养生者人认为,气可以通过修炼在身体上体会到、感觉到,仍可以藉此使身体坚壮并延长寿命。实际上,中国的养生家在炼养的过程中,一直在运用了现代控制论中的“黑箱理论”,虽然打不开人体内的黑箱秘密,但用了笼统的气、经络等言语来讨论如何增进人体生命的寿命延长,认为这是“命功”。此外,尚有心性修养、道德修养、人格修养等,这叫作“性功”。中国养生家们拿性功贯串命功,所谓“性命双修”、“修得一分性、保得一分命”,于是比西方养生学多了一份玄秘性。虽然学会了入静和调神对身体会有益处,但是中国养生家到底炼的是什么气?炼这种气可以炼出技击功夫吗?显然,养生学中有关气的锻炼,与拳术“拿住丹田炼内功” 并不相同。实际上,拳术之内功比养生学之炼气要丰富得多,所以郑曼青曾谓:「内家拳是以技养身」的。
四. 气功炼劲的迷思
现代的养生学有个新名词,称为“气功”,无论气功这个字词的首次出现是在晋朝许逊的书或更晚的宋朝著作,气功名词的广泛使用是在1955年之后,基本上是循用养生学的调身、调心、调息等方法来锻炼身体,与内家拳的内功含有相似的内容,但两者的功法和锻炼目的并不相同;无论如何,用气功的方法是练不出内家拳之特殊内劲。近代气功运动的风潮有起有落,其发展是先被神化、然后是失望,一些气功大师们的神功奇迹,都经不起考验而结束。只有外行人才会相信养生法的身心锻炼可带动出特异功能,也误信内家拳之内劲锻炼会产生凌空劲。但是气功这个统一的名词,却将中国养生学推广至世界各地。而常人并不知道气功之气和太极拳之气的区别,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亦将气功和太极拳合并归类为另类医学来研究。不久前,一篇综合报导评论自1993年至2007年在英文学术刊物发表过的576篇气功和太极拳的研究论文,虽然认同了气功和太极拳在预防医学上的一些疗效,但亦指出了历年来科学界对太极拳的健康效果研究要多于气功效果的研究〈注五〉。
随著气功运动的风潮,1960年起李经梧等人开始将气功纳入了太极拳内功炼法〈注六〉,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推广气功和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但是这个托辞却混淆了常人对真正内家拳技击内功的认知。由于炼法不尽相同,无论气功是和太极拳的正确动作分而行之或同时进行,均练不出真正的内劲。譬如魏树人等著书〈注七〉,介绍了汪永泉先生的太极内功,讲述到:(1)肩、腰、胯会形成三个体外气圈,汪永泉的儿子汪仲明又加上了“脚踩阴阳八卦图”的第四个气圈;(2)头部周围会像佛光一样形成光圈;(3)气体会由体外出入身体,发出犹如佛像身后之背光;(4)胸前十字会发出阳动之形;和(5)大小气球般的浩然正气会发出内劲等。这些意想式的气功类炼法,与传统内家拳的内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有些太极拳大师们在作推手发劲表演时,都是选用初学者或不懂松柔走化者,只能炫耀于外行人。在1992年4月山东济南皇亭武馆内,曾举行了中国首届全国重点单位太极拳推手观摩交流会,几位陈、杨、吴、孙式太极拳名师难得地被安排相互推手较技,录影片也被保留下来了。观看当年魏树人与门惠丰的推手,55岁的门氏站在原地只守不攻,让年长13岁壮硕的魏氏任意攻打,有时门氏甚至两手都放开不碰魏氏的身体,只见习拳多年的魏氏怎么推也推不动门氏,孰高孰低早已分明。而魏氏号称练有气功的体外气圈等,却都不管用了。接著又有门惠丰与信玉和的推手,两人异门的实力较技,留下了一段精彩的记录,最后信氏将门氏捋出场外略胜一筹,信氏的老师刘仲桥是李雅轩的高足,而汪永泉本人的真实功夫应该和体外气圈等无关。
五. 揭开炼功的面纱
想要揭开锻炼内功的面纱,应先明白松柔内家拳的功力由何而来,瘦小羸弱的内家拳高手能打败高大强壮的对手,显非力胜。中国老祖先以弱胜强的经验是要先求固本,先立于不败,再求出奇制胜。笔者研究中国剑术、枪术、拳术中有关内功的文献,及多年来教导太极拳、剑、刀、枪、推手的体会,逐渐明白内功中最基本的固本之法是要练好“向下扎根”及体会到“根愈深沉、体愈轻灵”,但如何能真正练有所成却是个知易行难之事。譬如“百兵之王”的枪法,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谓:“长枪之法………其妙在于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戚继光注重军事武术,其说近乎外家,虽实用但不高明。而明末吴殳《手臂录》之〈枪根说〉则云:「世人但知用枪头,而于枪根殊不留意,技艺所以虚浮也。根、腰、胸、头四者,犹树之有根、干、枝、叶,舍本而逐末可乎?」吴殳的阐述近乎内家,其许多高明论点被后来的太极拳术引用。又郑曼青的〈体用歌〉亦指出了「涌泉无根腰无主,力学垂死终无补」之病,而且整本《郑子太极拳十三篇》是在循循的教导如何从专气致柔、心与气相守于丹田等,先练好松、沉的功夫,然后才有可能进而懂劲及学会借地之力来发劲。郑氐谓这些就是澄师口授指点之秘,但愿广其流传。现今,内家拳包括太极拳的经、论、歌、诀等“密诀”早已公开,郑氏亦将杨家秘传内功口诀著书于世,但是内家拳的水准为何仍是每况愈下?
从理论经实践到功成,要有一套实际有效的方法,对内家拳来说,这基本的方法就落实在拳架里面。孙禄堂曾云:「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以修内劲为宗,不求奇异之形、惊人之式,则修习之法必能简约。」所以,内家拳的拳架训练要注重内聚收敛,内劲的锻炼是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渐渐积蓄而成。有了充足的内劲后,才能谈到运用,否则仍是花拳绣腿。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首段就指明了要「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十三势行功心解》亦云要「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初学者在明师(明白拳理且得有内劲的老师)的指导下,先求外形的正确及大开大合的贯彻,这样可增进肌肉的舒展和关节的灵活运转,通过逐步调整肌肉和关节的放松度,不断的提升全身动作的顺畅度,这是必经的形体方面“招熟”之锻炼,亦是拳中之规矩。接着才能从明师处学会如何拿住丹田炼内功,待了解了专气致柔、心与气相守于丹田等法则,拳架的动作要求就自然的会由开展转为紧凑,唯有紧凑且放松的形体,才能真正达到气沉丹田,能渐渐的由外而内积蓄内劲。有了一定程度的内劲后,会开始悟到根深体灵的妙用,这才初步进入了懂劲的阶段。孙禄堂又云:「内家明劲、暗劲、化劲随气机饱满逐级而上。」笔者认为,明劲是习者拳架中外动多内动少;暗劲是拳架中内动多、外动少;化劲是拳架中只有内动,且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运用起来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但这“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的路程,若得不到正确的方法和坚持的锻炼,仍将是条漫漫长路,懂劲一词成了遥不可及的幻境。
〈注五〉Roger Jahnke, et al.,「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Health Benefits of Qigong and Tai Chi」, Am. J. Health Promot., 24(6): e1–e25, Jul-Aug 2010
〈注六〉李经梧、张天戈著《太极内功》,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
〈注七〉魏树人著《杨式太极拳述真》台湾纯一出版社,1996年;魏树人著《太极拳内功修炼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年;汪仲明、陈田良著《汪传杨式太极拳修证实录》,美国科发出版集团公司,2009年;解守德著《太极内功心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