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子兵法》与太极拳 2 ​ ​三、《孙子兵法》揭示的战争规律与谋略运用法则 ​ 《 汉书.艺文志》把中国的古代兵书分为四大门类: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其中90%属于“兵权谋”。权谋,即今天我们说的谋略,权衡利害,先谋而后动。“兵权谋”是东方兵学的本质特征。同样,与《孙子兵法》紧密联系的太极拳,也包含着丰富的谋略思想。如果我们把〈孙子兵法〉称之为斗智的学说。那么,太极拳也可以称之为斗智的拳术。 ​ 《孙子兵法》是“兵权谋”的代表作,他揭示了战争,乃至一切竞争对抗活动的四大规律,以及谋略运用的四**则。法则也是规律,前者讲的是战争(竞争对抗)规律,后者说的是战争指导(赢得竞争对抗)规律。​ ​ 1、竞争对抗活动的“利益驱动律”与兵法谋略运用的趋利避害法则 ​ 一切竞争对抗活动,都是由利益驱动的;趋利避害,也就成了兵法谋略运用的第一法则。孙子十三篇,贯穿始终的一根主线就是趋利避害。 ​ ——防患于未然,战胜于无形。孙子在“军形篇”中说:“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善医者治于未然,没有勋章的将军,或许是最好的将军。这里有一个很高的思想境界。正像马老师告诫我们的,不要把目标放在争奖牌上,应当通过练拳,克服争强好胜之心。这是武德,也是趋利避害的根本。 ​ ——明迂曲之计,顺大道之理。孙子在“军争篇”中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前面提到的“以迂为直”。这和我们在太极拳中说的“非圆即孤”是一致的。英国有位军事理论家,叫利德尔.哈特,他研读《孙子兵法》,分析战争史上许多重大战例,写出一本《间接路线战略》。书中说,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作战与打拳同理,迂回道路,拳走孤线,避敌阻力,方能实现预期目的。这是趋利避害的路径选择。 ​ ——借敌之力以制敌。孙子在“作战篇”中,提出个“因粮于敌”的后勤保障思想。这里说的“因”,可理解为借。古代作战,特别是深入敌境作战,最大的问题是粮草运输,最好的方法是就地筹措。后世兵家由此引发出借敌之力,借敌之谋,借敌之势等。太极拳就竞技意义讲,其真谛也在于一个“借”字,“借”的巧妙,可四两拔千斤。 ​ ——因势利导,避实击虚。孙武的后裔孙膑,创造的“围魏救赵”之计,成为千古绝唱。此计的思想来源,就是《孙子兵法》中的“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后人由此引发的“调虎离山”,“围点打援”等计谋,都是在竞争对抗活动中,趋利避害的好方法。这些方法,太极拳中都有深刻的体现,各位拳师自有独到的领悟。 ​ ——顺详敌意,诱敌就范。顺从着敌手的意图,诱使他按照我所期待的方向行动。避实击虚,重在创造敌手的空虚。比如,战争实践中的诱敌深入。强敌来攻,我不可硬抗,利用敌手对我轻视的心理,主动退却,创造战机,再予歼灭。这一条,也是太极拳的谋胜之法。​ 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乖其所之,分人之兵,等等。 ​ ​ 郑州陈氏太极拳馆 政六街馆 www.tjczl.com 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