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578|回复: 0

我眼中的陈正雷大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19 15: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壬辰年仲夏,我有幸在北国明珠——美丽的牡丹江市镜泊湖畔,结识并陪伴大师夫妇。三天的朝夕相处,七十多个小时的耳濡目染,透过陈正雷大师带领大家打拳,指导学员练拳,言传身授教拳,特别是与大师夫妇的两次长谈,使我看到了一位拳技精湛,武德高尚,为人正直,真正把立行、立言、立德做到了极致的当代武术名师的风采。对大师我也由慕名,而追随,至崇敬。

一、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对这句话的注释是:“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纵观大师传授太极拳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大师讷于言而敏于行的风范,可以说讷言敏行贯穿了大师传授太极拳的全过程。就是在牡丹江短短的三天时间里,讷言敏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一行在去地下森林的路上,行至“虓洞”口的平台上,伴着阵阵松涛,大师便带领我们大家做了一遍“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第二天清晨,大师不顾一路的鞍马劳顿,在镜泊湖畔,迎着习习湖风,又带领我们这四十多名学员,连续打了两遍“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第三天早上,在牡丹江江滨的“中国陈家沟太极拳馆牡丹江传授辅导中心”,大师携其子陈斌带领大家又打了一遍老架一路。尽管是短短的三天,不仅让我们近距离领略了大师打拳的风采,更是让我们透过打拳这些外在的表现,体会到了大师大善、大才、大成、大气象的优雅和高贵,体会到了大师讷于言而敏于行的高尚品格。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立行”的典范。

二、用心去练拳

    大师在江滨给学员代表捏架子时,告诫大家:“要用心去练拳。”虽然只是一句话,但它却折射出了大师对太极拳的钟爱,对太极拳的敬畏,对打好太极拳的感受,对推广太极拳的责任,也正是这一句“用心去练拳”,才使他成为陈氏太极拳的一代宗师。大师曾说过:“我在国外讲课,说太极拳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无形的纽带,不用讲话,一比划都知道太极。大家无论是讲日语、法语、德语、俄语,无论是黑皮肤、白皮肤、黄皮肤,都喜欢太极拳,就是这个无形的纽带,将我们联系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共同享受快乐!”为了把太极拳这个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传承下去,推广开来,传播出去,他先后撰写并出版了《十段功法论》《陈氏太极拳械汇宗》《陈氏太极拳养生功》《陈氏太极拳术》《太极神功》和《陈氏太极拳剑刀》《陈氏太极拳全书》等几十部著作,洋洋百余万言,并翻译成日、英、韩、法、西班亚文,拍摄了八十多碟各种文字的教学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是他在太极拳理论历代都以文言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实践、感悟和体会,形成了整套以白话文为表达方式的太极拳理论,对推广、传播,特别是让太极拳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立言”的楷模。

三、德有多高,道有多深

    我案头《陈氏太极拳剑刀》是大师众多著作中的一部,全书包括附录在内,共九个部分。在第一编太极拳概述中,除了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及演变,列在最前面的,便是“陈氏太极拳门戒规”,门规戒律中包括“门尊十二严”、“规守十二备”、“戒守十二禁”、“律则二格”和“学拳须知”,特别是“须知”中的“三不一当”,即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可狂、不可满、当细心揣摩,更是武德的具体体现。大师之所以把它放在全书的最前面,足以看出他对武德的极端重视。具大师和夫人讲,自1970年开始教拳,至今已四十余年,经他亲手教过的学生也有十多万人,加上再传弟子学生和参照他的书籍、碟片学习的人估计有上百万。在众多学生中,他经过二十年的考验、筛选,挑选出四百余位弟子收归门下,并定出60个字做为弟子和再传弟子的艺名。第一个字就是“德”字,以德为首。由此可见大师对人品道德是首要选择。

    他扶危济困。大师夫人路丽丽老师给我说了这样一件事。一个福建的年轻人,慕名来到大师家,口袋只剩两毛钱。当时,大师家三个孩子都很小,生活非常困难,尽管是这样,大师夫妇还是热情地收留了他,让他和孩子们一起住在家里,管吃、管住、管教拳。为了照顾这个南方孩子的生活习惯,在本已不宽裕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单独买大米给他吃。还鼓励甚至出资帮助这个想从医的年轻人,追求他所喜欢的事业。若干年后,路老师去厦门出差,他得知了消息以后,和他的太太一起,把师母接到家里,他的太太给师母疏理着头发,他在一边含着眼泪回忆着这些往事。就这样边梳边唠两个小时,那样一种拳拳母子之情,感人泪下。他不恃强凌弱。大师小的时候长得瘦小,在去博爱县读书时,因学习成绩好(他当时的考试成绩是全班最高的),老师让他当班长。对这个又瘦又小、又是外来的班长,班上几个刺头很是不服,想与他比试比试。结果大师用他八岁即开始习武的拳技,征服了他们,不仅赢得了自己班长的领导地位,还经常为那些弱小的同学打抱不平。那种惩恶扬善的品格,从小就根植于大师的心中。他坚持以德报怨。大师几个月大的时候便失去了父亲,孤儿寡母,受到了一些人甚至一些族人不公正的待遇。但大师成名以后,坚持树高千尺不能离其根、水流万里不能忘其源,经常领着徒弟回到他少年时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教育徒弟们不要忘本,帮助有困难的乡亲渡过难关。通过这几件事,我们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立德”的好人。

    立行、立言、立德,在大师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最有力的诠释。这就是我眼中的陈正雷大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