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老师运用弹抖则更是一绝。弹抖能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化发的转换。对速度,他认为练可以有快有慢,用就是要快,要”一稳二快。”乒乓球的威力是速度和旋转,拳也是。在上海听顾留馨先生谈杨澄浦要求发劲要脆,像把一只玻璃杯突然摔到硬地上,而不是慢慢扒拉下去(从桌上)。想想拳论中,”发劲如放箭”、”发之至骤”、”突如其来,人莫知所以然”、”来宜听真,去贵神速”、”静如山岳,动如电发”、”发手要快,不快则延误”、”起手如闪电……击敌如迅雷……”等等,确也都说的是快。
王宗岳的”……观耄耋能众之形,快何能为?”绝不是反对出手快。太极拳的快是由松活弹抖与依着何处击决定的,这和慢练并不矛盾。就像说”四两拨千斤”一样,绝不是说小力可打大力,这打也肯定不是打得上、打痛的意思, 是打动的意思。”拨”是形容,不是准确的动词,是”……我则从旁击之,以我顺力,击彼之横而无力……”,陈鑫这样说就清楚,人好理解。接手后出击之点,双方的劲力关系,绝对是我力大于彼力,否则打不成。其实如果真的不需要力量,何必下功夫练内劲。”拳无功,一场空”是实践经验谈,不是想象推理。王宗岳指的是力小的人可以打动力大的人,但必须用”四两拨千斤”之法,不是小力可以打大力。陈老师对劲力要求是必须具备一定基础,”手无缚鸡之力是绝对不行的”。如果技术好,可以打动力量超过自己一倍的人,这是实在人的话。
当你被他轻飘飘地打起时,他让你检查自己在松、重心、力的关系方面的错误处理,绝不是给你个”神、意、气”之类的囫囵概念,那对初学者简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一次,一位学员以右臂挤逼陈老师右臂,而且他是竖位,老师是横位,老师腰间一抖带动右臂一弹,学员原地蹦起一尺多高,而且伴有一声急叫:”哎哟!”陈老师讲推手时提到,知道他推手的人很少,这和他为人处世的态度有关。我体会陈老师推手中常用的是控制人,一直到你失去反抗能力,算完成一次推手。大部分是拿着你的劲施行劲法制控,绝不是让跳一跳或退出去几步就算完事,他和我完成的一套推手资料基本上是如此。他讲推手时,常常把推手玩玩和技击实战分开,两方面都告诉你。
讲到脚下生根,陈老师形象地说:”站在高速驶行的汽车里,一个急刹车,什么人也站不住;站在地毯上,突然拉地毯,谁也得倒!”人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不可能生什么根。他常强调劲,常和松开并提。受外力后绝不能失掉劲,这时的劲表现为松开后的支撑劲;发人时劲表现为松开后爆发的弹射劲;走化时劲表现为松开旋转的缠丝劲;按采时表现为松沉的坠劲。劲是拳的整体和局部都具备的劲,也是太极拳的根本劲。为充实绷劲,老师教我转丹田、甩丹田以及肘、肩、腕等单式发劲练习。一次谈到文革中内蒙打”内人党”我的腰被弄坏,腰椎长骨刺时,他教了我站桩,说:”能产生热力对你的腰有好处。”后来我又专门学了大成拳的站桩功和别的桩功,这与那次老师的指导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在讲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时空的辩证关系时,他示范,身肢有一点和他接触便是我被控制的出击处,我稍有动意,劲路便被控制。谈到不沾身的突然攻击,我动右腿欲施踢技,腿刚提起,老师的脚已踢到我的右腿根部。他说:”目标是裆,这样是为了既说明问题又不伤人。”出脚之快是我没料到的。脚像猴皮筋一样弹射了过来,真没想到他那么胖出腿那么迅速。
在和他接触多年中,从来没听他说过或透露过太极拳和道家、神仙、武当山有什么瓜葛。把亿万人民群众以千百年积累传承下来的武术,硬说成是和尚、老道创造的才了却心愿的心态他没有。由此想到,现在市面上冠以武当和太乙的拳与功,有点雨后春笋的样子,何止太极!此种心态使得有人把太极拳的创始人推寻到老子。反正是神仙就非凡,这当然和市场经济有关。为了和”道”或老子挂上,许多人引用老子的的”道德经”欲以阐明太极拳理,用意不能说不佳,有些也确是用得恰当,只有许多是断章取义,根本不是原意,实是欠妥。如有人想给十三式找个正源出处,引《老子第五十》中之片段:”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老子原意本是论生死关系,生者、死者和该生而动之于死者都各占十分之三,整个一章节都和十三扯不上,可是引用者非要把十有三理解为十三,然后再说:”领会老子\’第五十章\’,那么\’太极十三势\’就不难理解了”。再如本来八门五步或说八种劲法五方步法的总称是很明白的,干吗要往老子”道德经”里挤呢?如果和八卦五行拉关系,还上谱。还有引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几句,原意本是治国安民手段。引用者非要说是:”用虚灵平静为心,使上身保持虚静,这样才能阳转为柔,实其腹,即气沉丹田……”。引用经典,当然重要,但先不带主观意愿的正确理解全篇意义后,再引用部分句字,尚不失对古圣先贤的尊重。《老子》和每章节都有一个独立完整的意思,不同的意思列为不同的章节述之,我们不该切割后按自己意愿先取一截而伤其全章本义。越是看到这类文章,也越感到朴素、诚恳,不故弄玄虚的可贵,也越感到陈照奎老师的可敬。所惜者,目下弄玄者众,求实者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