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四季看起来是最为简单而平常的事物,但是四季或者更准确的说气候的变化规律与整体特征,又是对某一特定地区的人们的影响,最为持久,最为普遍的因素。因此,气候的特征,必将深刻的影响生活在特定区域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形成特有的文化气质。
中原大地的气候特征,四季变换,是怎样影响和塑造中国人的文化气质的?
虽然全世界的人,都比较关注于四季的变化,但是又以中国人为最。中国人之所以如此关注季节的变化,并不仅仅是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还是因为中国所处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所谓的中原地区,本身就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不仅春天有春天的景象,夏天有夏天的风光,秋天有秋天的美丽,冬天有冬天的气象,清晰可见,差异明显;每一个季节都有比较明显的,基本相同的停滞期,而且这种变化还与天象变化有着直接关联。
当我们仰望北方星空的时候,北斗七星就像一个巨大的表针一样悬挂在天空,当斗柄指向东方的时候,大地上就迎来春天;指向南方的时候,就迎来了夏天;指向西方的时候,就迎来了秋天;指向北方的时候,冬天就来到了。
这种规律,又恰恰与人们日常的感受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北方是寒冷的,南方则相对炎热。在自然界中,通常朝南的一面也是相对温暖的,更加光明的;向北的一面则相对阴冷一些。
这些在今天看来,可以说是最为普通的科学常识的自然现象,综合起来就会让古人感到极大的好奇,开始对季节的变化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用更加理性的方式,来探寻其中的规律和原因。于是寒暑阴阳等观念也就逐渐的产生了。
于是,人们就可以把时间的流转,与他们的体验的变化,通过这些概念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整套哲学性的观念。人们认为,四季的变化其实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或者说结果,而其本质则是内在的寒暑两种能量的流动,或者更抽象的说是阴阳二气之间,在流动过程中此消彼长。
在这里,我们只要稍微一想就会发现,无论寒暑还是阴阳,都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如果我们说由寒直接变成暑,由阴直接变成阳,那么这种变化一定是非常突然的。就像非洲的雨季与旱季的交替,就是非常突然的。但是有了四季就不同了,四季在两种对立的关系中,比如冬天的寒冷和夏天的炎热之间,建立了两个过度状态,春天的温暖和秋天的凉爽。这就让人们能够更好的感知和掌握到变化的规律性——当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温暖的时候,我们可以准确的预测出夏天的炎热即将来临;我们在冬季的时候,也不用再去盼望遥远的夏天,而可以直接去感受春天的来临。
对这种规律的掌握,不仅将在客观上环节人们心中的焦虑,而且还会赋予人们对于未来的更加坚强的自信。因为,人们期盼的目标,被拉进了一倍,能够让人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到它,并通过它去展望更遥远的未来。
所以,才会说“运不穷”,“运”强调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是渐进的,而且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不穷”是对“运”的修饰,强调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穷本身就是一种规律,同时“不穷”也传达出了一种对规律性的敬畏之情。
由此则孕育出中国人特有的两种观念与性格特征:
第一是变易观,即中国人始终相信变易是存在的,变易的必然的,没有任何事情是已成不变的,也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可以转变的,因此,变易也是必要的,穷则变,变则通。所以中国人乃至中国文化,都有巨大的包容性,灵活性和生命力;
第二就是对规则的崇拜。虽然中国人强调变易,但是中国人的变易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所依归的。所以,中国人重视礼,是一个礼仪之邦;讲究义,是一个仁义之国。
这样,中国人就在热衷变易与尊重规则之间找到了一种完美的平衡,所以古代中国才能够一方面人人循规蹈矩,另一方面有具有强大的创新与发展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