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520|回复: 0

努力让未曾练拳的人也看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4 15: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从“掤”劲说起

读音:字音为bīng,指古代弓箭,箭筒的盖子。太极拳借用时读为péng。

太极八法之一: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太极拳又可称之为“掤”劲拳。掤劲是太极拳八法中的主导,没有了掤劲其他的“七法”技巧也就无从谈起。

首先要知道掤劲不是某种孤立的劲。掤劲是因调动身体的整体协调性,使身体的各个部分节节贯穿、相互作用、相互衬托而产生的。感觉就像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那样。又因为掤劲多数的最终效果表现在双臂,所以加提手旁写成“掤”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这样说并非是牵强附会,下面则会加以详细说明。

先来解释掤为什么不孤立,因为它并不是由身体的某一部所分产生的。胳膊有胳膊的劲,腿有腿的劲。如果不能相互借用、孤立存在,也就不能形成整体劲,而这种力量通常被习武之人称为“拙劲”。

首先举一例子来说明:两个人掰手腕,双方的肘都要放到桌子上,以此来阻断一些身体其他部分力量对腕力的影响。如果有其中一方违反规则,让自己的肘离开桌面;另一方如果不抬起肘来,即使有些腕力优势也会败下阵来(腕力比对方全身量都强的悬殊实力除外)。犯规者的力量没有受到阻隔,身体其他的部分也就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掤劲也就是这样的整体效果,但是相对于掰手腕的犯规动作来说,太极拳中的“掤”来得更隐蔽、更巧妙,把人“整体劲”的可能性推倒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在正确掌握掤劲的太极拳练习者面前,没练过的人,看起来就像是将手腕置于桌面的“守规矩者”。

太极拳“掤”的整体劲,不仅依赖于肢体力量的相互借用,还依赖于长期练习所产生的条件反射。通常来讲,高手的动作反应是在思考之前作出的。初学者由于“掤”的使用不够完善,在练习中经常被对手制约住,也就是太极拳练习者常说到的“掤劲不足”。“掤”虽然总和“劲”一起念成“掤劲”,但我认为掤是一种“技与劲”的结合,而并非单纯的“劲”。

想知道如何找到掤劲,不如先知道如何失去掤劲。“断劲”就是失去掤劲的方法,断劲也是练习者应该尽量远离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太极拳要求“圆、活、舒展、节节贯穿”的原因。

从太极拳套路的身法要求来看(身法留待以后细说,这里就不赘述了),对掤劲的锻炼是显而易见的。只有“规范、正确的练习”才能符合对掤劲的培养,有助于使掤劲更快的掌握。

就像是常说到的:力起于足,主宰于腰,行于手掌,这就是将掤劲发挥到了很好的程度。

很多老武术家身材并不魁梧,但是爆发力极大,有时普通的一击也是常人不能承受的。他们通常会很得意地讲解:“拳并不重,这是用脚下的劲打的你。”如果先理解了掤,那么捋、挤、按、采、挒、肘、靠,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它们是七道题的话,那么“掤”就是解开这些题的必备条件,而答案则各不相同。

七法的这七个字(捋、挤、按、采、挒、肘、靠)在懂掤劲的人看来,根本就是缩写的句子。随遍拿“肘”举例来说,就是:“建立在掤劲基础上‘肘’的技法”。完整的理解这一点十分重要。这样的话,其他的六个字就可以生搬硬套进来了。【建立在掤劲基础上“N”的技法】明白了这一点,随后要解决每个技法的含义就会更容易。

其余七法中我认为有三种是最为直观的,就是“按、肘、靠”。

这三种技法从字面上就可以很容易的得知他们的基本概念,只不过在太极拳中要依赖于掤劲使发挥而已。

另有“捋、挤”两种技法,则是相对比较独特的。对于彻底没接触过太极拳的人,从字义上理解,需要打个较恰当的比方才行。一般的比喻是将“挤”形容为挤公共汽车之类的“拥挤”,这种比喻虽正确,但差强人意。为什么呢?因这一比喻只能让人“想象”公共汽车之拥挤,却很难在实际中真正明“挤”之理。如何将“公共汽车之挤”的概念引用到拳法,就又成了棘手的问题。


众所周之八法中的挤不是为了挤车而设计的,是为了技击而设。挤对手时,即便不拥挤,也会使对手产生受挤的压迫感,我称之为“夺势”。套路中的“双推掌”就是有夺势的含义。“拿手随身转,偷步踩中门,拥身双推掌,后步紧相跟。”其中的“踩中门”既是自己上步到对方的双腿之间,以求“得势”。对方即便未受攻击,也会因“失势”而感到一种莫名的压迫感,轻轻一推效果极佳。正因为有此一“挤”,使得双推掌可以绝妙的发挥其威力。由此可见“挤”的重要!

“挤”这一暗含着的欺人之势,通常不直接起到作用,却位列于太极八法之中,可见太极拳对内在暗含着的要求是多么的严谨。“挤”的前面还有个“捋”,如果说挤是“夺势”、那么捋就是“查势”了。所谓查,察看也。

一般对捋的解释是:顺势化解对方的攻击。通常在学习中,会看到老师把对方打过来的拳用顺势的方法来化解,然后适当转变方向。接下来有可能会让对方落空,也有可能顺着劲去擒拿对方或用打等等。这种“似守非守、似功非攻”的技法就是捋。在有关太极拳的电影中是极为常见的手法,因为其很能体现出太极拳不去硬顶的特点。

既然如此简单,为什么不能一看就会呢?因为捋本身不仅仅是动作技术,还有经验技术。不能将对方的来意从容不迫的化解,通常不是捋的不好,而是判断的不够精确。捋和挤一样,不会独立存在,只不过捋是“查势在先”,而挤“本身就是夺势”。古人将捋放在挤的前面,真是严谨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了。

擂台比赛中通常设有“消极”一词,一般来说,裁判催促某一方去进攻,就是某一方进攻有些消极。如不听劝告就会扣分。“查势”尚未完成就草率行事,自然也就没了从容不迫。由于这一“查势”的过程往往在擂台比赛中被限制,因此要看到“捋”的实战使用,还真是不容易的事情。

说到不容易,“采、挒”则是更不容易,尤其是落实到文字上。我认为比起动作上的直接解释,文字可要复杂得多了。至少不能用那句话:“你看,这就是采。你再看,这就是挒。”

《四隅手之“采、挒”》

四隅手:采、挒、肘、靠。

其中“肘”和“靠”看字就可以知道个大概了。说道“肘”必然和身体上“肘”这个部位有关,就算是拿法,起码要有肘领劲才算是用到肘法。至于靠一看便知,没有“近(进)身”不行。用法中也有远拳、近肘、贴身靠的说法。无论加多少劲,转换多灵巧,有无缠丝等等,“近身”才是靠法的首要基础。

“采”和“挒”仅从字面上理解是不太恰当的,有时反而往往因为着重字义而出偏。一般的“采摘”、“捋取”也只是近似于采法内涵的形容,与太极拳种的采有着一定的区别。无论是牵动稍节断其根的拿法,抑或是突然改变方向或改变节奏的推手劲,都与采有关。由于大部“采”的技巧是与“捋”并用的,因此很容易引起误读。采并非是快速的捋。

如果说“捋”是“顺势而为”的话,“采”就是“破势而为”了。即便对方是浅尝辄止的小试(不给太多的劲),也会因被采而落败。如果双方实力相近,“引进落空”不易成功的时候,采就成为杀手锏。

可以就捋、采并用举一个例子:假设捋得对手的手臂,但并没有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指对方立即跟步过来即可化解的时候),突然加速改变方向(比如缠绕、下沉等),就会形成采。对手的掤劲被打破,也会整体失控,而这一失控的感觉是有别于引进落空的。当然了,方法还有很多,明白道理就要看使用者的智慧了。腿捋手采(下捋上采)的方法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要体会采的具体的感受,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和对练的伙伴相互试一试。

再说“挒”。挒是一种惊炸劲,而不是扭转撕扯之力,“裹鞭炮”的爆发劲就是挒劲。周身的抖发劲,掩手红捶的左肘后撑劲等等,都是挒劲。挒劲在套路中会反复使用到。如果要在推手中具体判定挒劲是否出现,直接看劲脆不脆就可以了。

我感觉,抖发劲与“短促的直接靠打” 都是挒劲的体现。(不是指拽近对方的借力靠打)挒劲就像是拳法中的催化剂一样。没有它的存在,套路、推手依旧可以实现,但是精彩的程度则是天壤之别。没有了挒劲的运用,技法的成功率会大打折扣,外在的表现也会很呆板,也就是通常说的“感觉很面”(或者是说“劲太肉”)。而判定二人是否在比试中留有余地(竭尽全力的标准),主要也是看挒劲。通常稀松的交流,一般摸手一试也就罢了,挒劲则不常用到,因此外人也自然很难分辨孰优孰劣。个人感觉全心投入时,或有意采取进攻时,挒劲最易发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