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位自称学练太极拳曾得到过李雅轩先生多年书信指导者,在上世纪的《武林》杂志一文中冲破传统的认识,否定练太极拳应该“心静”;在2004年出版的一书中继续强调这一观点,认为太极拳古拳谱中没有“心静”之说,近代以来的太极拳传承者将古拳谱中的“体静”误当作为“心静”了,而“体静”与“心静”是两码事;说所谓的“心静”就象是坐在随水飘流木船中的人以为船停住了的“错觉”;认为“主张要心静的是用词不当”、“练太极拳不可能心静,恰巧相反”、“不会用心思,练了一辈子拳,不过是慢练的外家拳而已”,结论为:“静,是长期追求的目的,不是学拳的方法。”这一观点在现代太极拳界影响广泛,一本出版于2001年介绍太极拳习练知识的书籍还将这一观点的大段文字一字不改的加以照搬;2010年的《太极》杂志2期也有文章认为“太极拳所要求的静,主要是体静,”认为“心静”是指“心专”、“练拳不可能‘心静’”、“练太极拳的意念在一刻不停地为落实拳理而忙碌着”;2010年《精武》杂志4期上也有文章认为“在经过数千次调控练习后,发现一念不起的提法是一个理想境界的提法,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人能在睡眠中一念不起吗?不能。既然睡眠尚不能,行拳又何能?”这些文章都认为一念不起的“心静”是人做不到的。然而,这些文章将求静说成是“长期追求的目的”、“理想境界”,无非是抽象肯定、实际否定。因为既然认为学练太极拳求“心静”是“用词不当”、是“不可能的”、会练成“慢练的外家拳”,为什么还要求心静呢?这些人中有的认为所谓“心静”能够做到的不过是一念代万念,就是“一部分脑细胞受抑制,而另部分特别兴奋,故思维较为活跃”的“醉梦态”。总结这些说法可以主要归纳为4个观点:①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没有追求心静之说,只有追求体静之说。②人是不可能达到一念不起这种心静的。③追求一念不起之心静会将拳练成“慢练的外家拳”。④练太极拳应该和可以做到的是一念代万念的“醉梦态”。
(一)否定追求一念不起之心静的说法不符合历史
否定追求一念不起之心静的说法认为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没有追求这种心静的内容是不符合事实的。王宗岳等古拳谱中有很多关于追求一念不起之心静的论述。如“虚灵顶劲”中的“虚灵”、“举动轻灵神内敛”中的“神内敛”、“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中的“神宜内敛”、“无极而生”中的“无极”、“极柔极刚极虚灵”中的“极虚灵”、“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中的“内固精神”、“神舒体静,刻刻在心”中的“神舒体静”、“一要性心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中的“性心与意静”等等。这些话中的“极虚灵”、“神内敛”、“无极”、“内固精神”、 “神舒体静”与“性心与意静”指的都是一念不起之十分心静。其中“神舒体静”是古代的互文,意思是“神舒静、体舒静”。说这句话中没有“心静”,是由于不了解古代汉语将这句话用现代汉语错误地理解为“神是舒的、体是静的”了,这“神舒静”也是指一念不起之十分心静。
不仅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有再三强调心静的内容,杨氏老谱与近代太极拳家也有大量练拳应该追求一念不起之心静的论述。如《杨氏老谱》中的《张三丰承留》就指出“虚灵能德明”、《太极懂劲解》还指出要“心静”到“遇而变化”能够“无须有心之运用耳”;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指出要“静心凝神,斯为内敛”、“澄心息虑”、“心无所思,意无所感”、“满身空空洞洞”;田肇麟先生的弟子陈志进先生在《太极拳之品格功用》中指出要“心静”到“心中空空洞洞,思虑全无”; 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指出要“心静”到“心中一物无所着则最明”、“物我两相忘”;冯志强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入门》中指出要“心静”到“周身上下浑然不觉,四肢百骸荡然无存,‘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唯有心中一片觉明景象”。一句话就是要“心静”到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所反复再三强调的“静极默笃”。这些说法中的“心静”显然都是指一念不起的十分心静。可见这种否定练太极拳应该追求一念不起之“心静”的说法与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杨氏老谱、包括李雅轩先生在内的近代所有著名太极拳家的论述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认为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没有心静内容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二)人是可以达到一念不起之“心静”的
认为人不可能达到一念不起的“心静”,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因为所谓“心静”,用生理学的话说就是指思维活动显著减少直至停息,也就是道家所谓的“神内敛”;而“心不静”,就是指存在一定频率的思维意识活动直至思维意识活动高频率地十分活跃,所谓是“心猿意马”,也就是道家所谓的“神外游”,这“神外游”不仅指对体外环境变化的注意和思索,而且也指对体内环境变化的注意和思索。这也就是说“心静”与“心不静”是有多层次的。对于这种情况,现代科技是可以用脑电波仪加以测试作出大致评估的。这是因为当常人发生了专注或思维活动、情绪发生了波动,如高兴、愤怒、悲哀等等,大脑电磁波必然会发生变化,在脑电波仪上必然会出现每秒14~30次不等的β波;当常人处于清醒的安静闭目静息时,在脑电波仪上会出现每秒8~13次的α波,而当常人发生困盹思维迟钝、减弱由清醒转向睡眠时,在脑电波仪上会出现每秒4~7次之θ波,当人进入了睡眠,在脑电波仪上会出现每秒0.5~3次的δ波。所以,根据脑电波仪上所显示波形的情况,就可以对被测试者的精神状态作出客观评估。如β波越强越快的就反映思维越活跃,也就是大脑精神区域皮质越兴奋;α波强的就反映大脑精神区域皮质清醒安静的兴奋,θ波出现就反映大脑精神区域皮质开始发生抑制,而δ波出现就反映大脑精神区域皮质显著抑制。这种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还发现人的睡眠既有深度无梦睡眠就是大脑精神区域皮质完全抑制这样的状态,在脑电波仪上显示为δ慢波;也有浅度有梦睡眠就是大脑精神区域皮质没有完全抑制这样的状态,在脑电波仪上显示为有快波发生,另外还有眼球活动反应等。网上有资料可查见: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神经生理室对此统计的结果是:健康正常人做梦可占睡眠时间的20%左右。这说明健康正常人的睡眠除了20%左右做梦时间外,存在着一念不起的无梦深度状态。现代医学认为人在睡眠中做梦是生理的需要,但如果是一刻不停地做梦那是必需治疗的疾病。所以,人在睡眠中一念不起不仅可能,而且是确实现实存在的。说人在睡眠中做不到一念不起那显然是以偏盖全,是不能成立的。
(二)太极拳追求的“心静”可以得到科学证明
太极拳最终追求的“心静”不等于一念代万念的专心想着练拳这种低层次的“心静”,更不等于半醉、半睡、梦游这种没有清醒意识的精神昏糊状态,而是与道、佛、儒、瑜伽、催眠、超觉静思等所追求的“心静”同一类的精神状态,那就是既安静至没有一丝意识思维活动,又是意识高度清醒灵敏。近代以来太极拳界所十分重视的《授秘歌》的注文称这种精神状态为“心死神活”。注意这“心死”的“心”与“心静”的“心”不是一个概念;“心死”的“心”指的是“心猿意马”的“心”,就是指后天的思维意识活动;这“死”指的是止息、熄灭;这“神”指的是道家所谓的无思无欲的先天“元神”,或称为“真意”,催眠术又称为“潜意识”;“神活”指的就是精神非常的清醒灵敏。这“心死神活”是道家练功的一个核心要诀,如宋金时的王重阳在《授丹阳二十四诀》中说:“心灭则性现”;又在《五篇灵文注》中说:“心死方得神活。”
道家所说的这种既没有一丝思维意识活动、又非常清醒灵敏的“心死神活”可能吗?现代对超觉静思与气功的研究证明是完全可能的。曾任日本生活医学研究所所长、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的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川烟爱义,在他的《健脑五法》一书中介绍了他用脑电波仪对“超觉静思”锻炼者的测量观察发现被测试者进入万念皆空时,在脑电波上就会出现β波完全消失,α波与δ波却同时出现,这对于常人是不可能的。因为常人发生困盹将进入睡眠时是β波减弱消失、θ波出现,进入睡眠时则是出现δ波,常人睡眠中是不出现α波的,觉醒状态则是不出现δ波的,α波反映清醒、δ波反映睡眠,一般人是不可能既清醒又睡眠的,因此一般人α波与δ波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近年来有的大学院校对气功作实验测试研究也发现与川烟爱义对超觉静思观察相同的情况,认为气功入静的大脑功能状态与常人相比较出现了特异性,这种入静不完全是抑制过程,而是一种高度有序化的激活状态。从网上可以查见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教授等曾专门组织用脑电图仪测试观察道、佛气功高层次人在练功中的α波与常人对比作统计学处理研究,结论也肯定气功态既不同于常人的觉醒,又不同于常人的睡眠,提出气功高人的气功态存在“共振态”与“入定态”。“共振态”中α波会比常人还高数倍,是属于令人匪夷所思的清醒的无梦睡眠;还发现气功锻炼在未进入“共振态”与“入定态”前的以一念代万念时精神仍是属于没有完全放松,而当进入“共振态”与“入定态”,一念代万念则消失而出现了“万念皆空”。由此可见,人经过专门的训练和锻炼,是可以进入既具无梦睡眠的特征、又具非常清醒灵敏特征这样精神状态的。《授秘歌》所谓的“心死神活”、《杨氏老谱》所描述的“无须有心之运用耳”之“懂劲”层次的精神正是这样的状态。
太极拳“懂劲”层次的精神状态与气功的“共振态”比较相似,那就是既无思无虑,根本不思虑如何对付敌人、如何动作,又是反应非常灵敏清醒。正如李雅轩先生所说的:“修炼功夫,最要紧是在静上多多用功,如能做到静极默笃的时候,好象是头脑中有一种灵感,这种灵气好象是要出离躯壳,起于空中与宇宙万物合体,未来未见之事若有所知、恍然若明。如这种情形不知是什么道理,是人的灵机充实了之后自然而产生的吗?是以往情形事迹而推断出来的吗?不得而知,我说不出它的所以然。然而,我既有这种感觉,今也大胆地写下来,以便将来证明其对还是不对”。这段话中的“未来未见之事若有所知”听起来似乎有点玄乎,其实是一种对于应对变化的反应速度快到似乎没有过程的感觉,而反应已经完成的瞬间自己的意识还跟不上认知所造成的。从李雅轩先生的这段话中可以知道,被称为“灵机”的这种非常潜能是必须在精神“静极默笃”高度入静之后,才能被激活开发从而发生作用的,只有达到李雅轩先生所说的这种“静极默笃”境况后,才可能达到《杨氏老谱·太极懂劲解》与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无须有心之变化,身受击处自能应敌,心中不知,敌跌出矣”。当然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心中不知”并不是说“敌跌出”不知,而是说究竟自己是怎么无意识动作使“敌跌出”的快得发生的瞬间还来不及意识到。而现代关于睡眠的研究证明有梦睡眠和梦游都是属于大脑精神区域皮质广泛抑制状态下的不完全抑制,是属于不清醒的状态。梦游患者在这种不完全抑制的不清醒的精神状态中甚至会象觉醒时那样发生走路、干活等行为,但由于不清醒对周围是始终没有感觉和没有反应的,国外报导有个女子甚至经常在梦游中外出与人发生性关系,其实她对此人根本不认识,这是因为梦游仍然是属于大脑皮质的广泛抑制。现代医学也完全确定人发生醉酒是大脑精神区域的皮质发生了部分的抑制甚至完全抑制所引起的。所以,太极拳到了懂劲时清醒的“心静”根本不是类同于半睡、梦游、醉酒这种大脑神经部分抑制、部分未抑制的不清醒的精神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