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4201|回复: 15

请版主亦凡介绍一下支燮堂的情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2 16: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一个帖子提到孙禄堂的传人支燮堂,并提到其弟子寿关顺,说其拳已经超凡脱俗,还讲央视将播寿关顺的节目。烦请客观地介绍一下其师徒的情况。
发表于 2005-8-13 1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形意拳秘法讲义—站桩—寿关顺

很久以来,我就想把练习形意拳的道理写出来,供诸位同好作为研究内家拳的基础。但是,始终鼓不起勇气执笔。因为我们人类的身体结构极其复杂,就算练了几十年拳术,所能体会、领悟的也是极为有限的。以有限的认识去揭示极为无限的人体结构,岂非事倍功半,劳效微薄么?不过深入一想,实是似是而非。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内家拳学,形意拳从魏晋创立,到唐宋昌盛,明末清初又复盛行,深受拳术爱好者的喜爱。但是,在众多的拳术传习者当中,真正得到真传,明白拳术道理的人真是少之又少。这是由于以往的拳术传习者们,咸秉遵师训,口口相传,代代沿袭,所能形之于笔墨者极为稀少。就算有有心人编撰拳谱,但往往生吞活剥,偏成韵语,当时果然便于背诵熟记,过后叩问其意,则多不能准确解释。譬如:开始练拳必须从站桩入手,老师必然谆谆相告:“这是还虚功夫,是‘阴阳采补’的方法,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还要路径是‘表里相循环,动静相结合’的作基础功夫。站桩时有‘内三合,外三合’的规矩,有‘三害不可犯,九要不可忘’的方法,有‘三尖不找难达四梢,三根不照难求息调’的指示,有‘四正八柱’,将四肢百骸浑然成为一整体的练法、方法。”练法与规矩,练了之后究竟与人体组织起了哪些作用?不知道这许多规矩方法与懂了这许多规矩方法有哪些差别?同样开始练,其后所得结果在程度上又有哪些不同?大家都知道拳术有外家内家之分,因何有此区别?既以内家而论,也有有体无用或有用无体,以及体用兼顾等类别,就是所谓体用也看在拳术中指的是什么,优劣何在呢?学生欲学拳,对拳的知识茫然无知,如何选择拳种,对拳种已有所认识则选择老师也可迎刃而解,不至于再糟蹋时间,我立志想做识途老马,使后来有兴趣于钻研拳术者得以避免走上歧路。
形意拳分三个步骤进行,所谓“三还九转是一式”,第一步求其正齐,上下一致,所谓一动百动,一静百静,有如春虫蛰;第二步求其力面扩大,所谓拉丝棉拉钢丝,好象满载的塌车由桥脚处车上桥面;第三步如春沼鱼由圆而满,由满而空,所谓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为一大天地,我即天地,天地即我,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也即是明暗劲化劲三步功夫,何以有明劲?是练精化气易骨也,暗劲是练气化神易筋也,化劲是练神还虚洗髓也,这三个步骤层次鲜明,姿势不变而所得结果也随着层次转移,练一年与练十年其效果截然不同。我们以呼吸而论,初步明劲时呼吸来往宏大,自己能听到声音,第二步暗劲呼吸仍然宏大,但已听不到声音,第三步化劲虽以轻如鹅毛置于鼻端,呼吸出入不有微动,而做到内胎息,所以有调息,调整呼吸,恢复呼吸,以本能满足新陈代谢的需要,不论情绪波动或劳动强度扩大都不会影响到呼吸正常,故养生入手方法莫不以调息为主,调息莫不以摄心入静为主,息调则血液循环、消化、排泄等莫不随之正常化,祛病延年,可操胜券,尤其是体用兼有的形意拳最为有效。

一、站 桩

形意拳入手首先要站三体式,初步立正姿势名之曰无极式,头要顶,项要竖,目要平视,一任鼻孔自然呼吸,嘴要虚合,舌要顶上腭,齿要相叩,两肩下垂有松开意,两肘下垂有包裹意,两胯胯根要松,两膝如起步时略带弯曲,不可有死弯子,此时足根不扭,两足足尖不扣,整个体重移置于两足足根,两足前心与地似离非离,似着非着,好象沙地立竿,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又好象腾云驾雾,其目的要求做到虚无,摇摇欲坠的光景,即进入了静的境界,限制了思想不开小差,同时正因为把整个身体的重心平均分置与两足足根,做到了呼吸直贯脐下的腹式呼吸,也即是古人说的“真人呼吸入踵”的一种腹式呼吸,所以立无极式时要做到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思,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即所谓天地为一大天地,人身为一小天地,故有天地即我,我即天地的概念,绝对跨进静的境界,才能有恬澹虚无,精神内守,初步做到情绪安定,疾病勿侵,大家都知道头脑为人一身之主宰,呼吸中把主持大循环与小循环的气体交换,气体为人身上各器官各组织的原动力,所以有此处正则一身正,此处不正则无身正,头是整个身体的领导大队长,因此头顶而钻是顺劲,头落而翻是逆劲,顺劲是运动伸肌的锻练方法,逆劲是运动屈肌的锻练方法,但顺逆二劲决不是割裂开来,分别加以运动的,而是顺中有逆,逆中有顺的互相协作,不可分开,这就是呼吸纳入正轨,即不能呼长吸短或呼短吸长违反自然规律,也用不着注意呼吸,一任自然,所谓气不可御,御气则滞,也就不会犯上“有心御气,气反奔腾”的违反自然等毛病,所以顶头是调息(呼吸)的主要一环,竖项是稳定全身平衡姿势的要头,大家都知道维持平衡依靠身后的半规管,假使把头颈左右旋转,半规管离开水平位置,就要晕眩,影响身体立不稳,假使坐海船遇到风浪就要晕眩甚至引起呕吐,古人以项为姹女,象征阴柔,以腰为美男,象征阳刚,即以柔克刚调和阴阳,颇与人体生理符合,盖甲状腺激素主管抑制,肾脏腺激素主管兴奋,所以竖项塌腰使脊髓中枢和大脑中枢协作通畅,因为两腺激素分泌时与淋浴相仿,故以铅汞二物象征,该两腺分泌情状既不许有偏胜也不许有偏差,要相互协调,力持平衡,所以有熊经鸟伸之说,目的视线其范围就比五官中任何一官来得广,因为目有所视最易引起思想情绪波动,但是闭眼睡着虽不用目去视,而思想杂念如万弩齐发,会得纷至沓来,越是心想停止杂念而杂念越不肯听话,会得接二连三地窜跳出来,所以闭目垂帘并不是帮助入静的门径,谁有将目的视线调整在两目一样高低的水平线上,力避仰视为老阳,俯视为寒阴,配合顶头竖项及整个体重重心安放在两足足根,作为帮助摄心入静的一环,鼻为呼吸出入的主要器官,鼻孔中的设备其要有二:第一阻止灰尘吸入肺腔;第二调节空气温度,防止冷空气进入器官,所以必须用鼻孔专任呼吸之职,凡人用力不论寒暑都容易使嘴张开,其弊有二:一则在不知不觉帮助呼吸时容易将空气中的灰尘吸入肺腔;一则容易使牙齿不叩,舌头不顶上腭,引起喉干口渴,故必须将嘴虚合,万不可用力紧闭。将舌头略卷向上轻轻顶上腭。身上有四梢:一、骨之梢是牙齿;二、血之梢是毛发;三、肉之梢是舌头;四、筋之梢是指趾之甲,故舌为肉之梢又名鹊桥,舌顶上腭是使肉与肉之间气流通达,犹之乎河上驾桥,交通往来,不受阻隔,大家都知道,口中涎唾是六液头等重要的津液,其味淡,不象其它玉液或咸或腥,唾液中化学成分有许多种,至今尚末分析出来,但是都知道它起着帮助消化和润滑作用。古人遵这唾液为华池之精,可以灌溉五脏,流利百骸,说也奇怪,如果你在劳动中能够能够舌顶上腭,不管多久而不感觉口渴舌干,因有上池之津润于所致,以津上出于舌间之尊泉穴,常用舌顶上腭,即能使津液不断自生,假使嘴不虚合,齿不相叩,舌不顶上腭,不消多少时间,就会感到口渴舌干,这种舌顶上腭是生理上的天然本能,并不是创造发明,而是与生俱有的东西,如果你注意一下初生婴孩在襁褓时,不管他熟睡也好,清醒也好,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他们的舌尖本能地上顶于腭,直到后来在成长的环境中逐渐把这与生俱来的本能消失干净,现在不过力求恢复这个与生俱来的本能,牙齿为骨之梢,牙齿的运动要轻叩;两肩下垂是顺劲;两肘下垂有包裹意是逆劲;腰要塌,有往前往下按的意思;两胯胯根要向后缩,即是松的意思,这是气贯小腹时的关键性要着,才能把整个体重重心置于两足足根,此时即能步入杳杳冥冥,恍恍惚惚的虚无境地,落实到静的境界,古人说: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方法皆无用,身形应当如水流。就在这个无极式的基础上改为太极式;右足用足根左足用掌心,如撑船时用的竹篙一样,左手掌心露盖于自己的肚脐眼,右手不动,向右旋时用左足根如研墨一般旋转,即拳中之研劲。无极式时足尖不扣,足根不扭,太极式时两足足根各向外扭,两足足趾均向地扣紧,这样做既感到心平气和,依靠重心在两足足根,身子往下坐,松开胯根,右膝不冲过右足足尖,要膝与足尖垂直成一直线,左手在下,右手中指盖在左手食指上,两手与胸间人字骨相齐,这就是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内三合,然后迈步向前,即左足要在右足根的相齐一线向前迈出,要在不影响右足与右胯之下昼向前,如推东西向前,如按物向下的意思。如拳谱上说:脚打踩意不落空,足根先着地,足尖后着地,在着地的同时,要与后足即右足时把两足足根向外扭,把两足足尖向下扣,两膝如同骑马般向里扣,右腿在极力松胯,即往后坐满在足根,然后用力往上蹬,如迈步跨过河浜,即拳谱上说:消息全凭后脚蹬,蹬腿啊!扣膝啊!扣足尖啊!扭足根啊!都不许显露形迹,在左足迈出的同时,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之指要撑开,大指与食指之间的虎口与人字骨在一水平线,肘要朝上极力往里裹,这是左手,右手往后拉,拉至肚脐眼,手腕靠脐停止,也要平腕竖掌,手根往外翻,裹肘不离肋,左手食指中指分开,如有两线牵着两眉,即拳谱上说:二指挑眉,右手的食指中指分开,极力往上翘,这就是二指挑肩,这就是三体式,右足足根与右胯与右肩成一条垂直线,左足足跟与左膝与左臂肘尖成一条垂直线,外三合是形意原的基本功,初练时老师往往传授形式,力求形式合乎规矩,亦不将平腕、竖掌、裹肘、翻手根以及扣足尖、扭脚跟相告。考其原因:(一)初立时不能求得中正,不能前俯或是后仰或左偏或右,思想上照顾不到。(二)难求中正,也就是气质不肯就范,故呼吸骤然变得宏大,手足鼓荡尤其是后足即右足抖得厉害,无法控制,故事实上不允许再想其它。(三)初立时只能做到不俯不仰不偏不倚,在中正基础上使有吸则降的感觉。(四)根据万物土中生的道理,故先从扣足尖扭足跟扣膝顶膝松胯塌腰蹬腿垂肩松肩裹肘平腕竖掌手根横翻二指挑眉挑肩竖项头目视虎口嘴虚合齿轻叩舌顶上腭呼吸自足趾手指及头顶等五处,要由下而在喊口令“一”均要做到。(五)天得一则宁,地得一则静,得一则灵。故就是说一要塌(塌腰、塌腕)二要扣(扣肩、扣膝、扣足尖)三要提(提肛,但决不可用意去提肛,如忍住大便一般,而是塌腰缩胯即包含了提肛)四要顶(顶头、舌顶上腭,顶手、顶膝)五要裹(裹肘、裹胯、裹膝)六要松(松肩、松胯)七要垂(垂肩、垂肘)八要缩(缩肩、缩胯)九要起钻落翻分明,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腰起而钻,腰落而翻,脚起而钻,脚落而翻。用这九要作为练拳工具,使人体由踵至顶浑然成为整个一块钢铁。这九要是内家拳主要,得真传和得不到真传,知道家拳的九要而知道达到要道理者,往往有之。所以人说练拳之人多于过江之鲫,而能其方法进入内家拳门者实如凤毛麟角。在晚清民初的时候,国术导师李存义,外称单刀李者,从师齐奇兰了十五年拳,依然不到拳中道理。后来其师齐奇兰向同门说这孩子不会走到别门儿里去的,一言之下才传授给他,所以李存义教人最多,但没有把真传传授给任何人,其珍视盖想见了。因此初步练拳入要站三体式,站三体式内三合,不挺胸,不可鼓腹,不尚拙力,这拳中三。心与意合,就要做到整个体重70%置于后右足跟,30%置于前左足跟,也就是单重。单重并不是前足完全不用力,什么是心与意合?就是要用镇心猿拴民的方法时时牢记教师口授的八要:“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神气相通即步入心息相依即意与气合了。不妨举例,说明呼吸要在情绪安定之下才能达到平衡均匀。古人说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散,痹则气滞,思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暑则气泄,寒则气收,任何情绪波动或气候变化时第一个受到影响的东西就是呼吸,所以《大学》上说有所愤恨,有所好乐,有所忧患,等等,则心不正,心不正自然影响到呼吸,所以要想方设法,求力与气合,普通一般想法,总以为要用力就得象举重挑担要咬紧牙齿屏住呼吸,这不是用先天自然之力,而是用的后天笨拙之力,所以拳谱上称之为一害,这先天自然之力,举例说明:比如人在劳动的时候感到身子疲劳,即会本能地举手投足,伸个懒腰就会觉得轻松愉快,试问伸懒腰要用力否?伸懒腰没有不用力的,这种伸懒腰用的力,不与举重用的力截然不么?举重用的力是后天的拙力,伸懒腰用的力是先天自然图示 ,为什么后天的力是拙力而名之谓害的道理何在?因为屏住气使肺毛细血管充血,不但影响肺所担任的职务,气体交换受到抑制,而且因为减少了心脏输入和输出量,大大损害了全身循环系统的周转,故而有害,拳中力主用先天自然之力,其道 理也就昭然若揭、不辩自明了。内求三合,力除三害,其出发目的,就是要求身体组织稳定,循环系统正常。在内三合外三合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九要,根据万物土中生的道理,由下而上逐一检查足尖扣了没有,足跟扭了没有,膝往前顶了没有,扣了没有,胯松了没有,坐满在两足足跟没有,腿往上蹬了没有,腰往前向下塌了没有,肩往下垂扣了没有,两肘往下垂往里裹了没有,两腕要平着塌了没有,两手指要撑开,两手手掌要圆满,手根往外横翻,大指与食指之间虎口要极力分开,力求食指指竖直,左手食中二指象有二根线牵牢印堂间两眉眉端,右手食中二指指尖象有二根线牵牢右肩,最后检查竖项和顶头。这种检查起初时只能一二个项目,逐次增添就能习惯在一声口令下即能自踵至顶完全都到,以后开步打劈拳时每手都要做到,即等于写字时没一笔败笔一样,所以要这样练法其目的把四肢散乱互不相关养成浑然一体,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体则首尾相应,所以要用九要的方法使得躯干和上下肢紧密联系一起,我们人体内有五脏,是谓阴经行于内,故名管,外有六腑,是为阳经,行于外故名卫。诸阳之父为督脉,诸阴母为任脉,背为阳,胸为阴,练拳有名师传授即知道合体干肢有十二筋,分四正筋八柱筋,沿着背脊两根和沿着胸骨两根即是四正筋,着二肩左右各根早虎顾筋,沿着两臂各一根曰臂筋,沿着二肋自腋至腰左右各根曰肋筋,沿着腿各一根曰腿筋,即是八柱筋,知道九要就能时知道四正八柱站桩和开步打拳都要,故必须自身有了东西才能看到别人有或无,所谓得名师真传,就是上面所述这许多规矩,又说:鹿区尾闾能通月督,黾善纳息能通任督二脉,一通随后足三阴足三阳手三阴手三阳先后随之相通。所说通者必先于练拳时,起初觉得呼吸往来其中,不练时就不觉得有,以后睡觉时觉得,坐定时即无,练到十年以上,通体毛也与鼻呼吸息息相通,不仅十二经而已,内陆家与外家之分辨,盖内里有东西,所以称家,内家拳注意内里东西,歌曰:成于中,形于外,虚心实腹,含胸拔背虚心,盖腹式呼吸不同于胸式呼吸,胸呼吸时,吸则血压下降,呼则血压上升,呼气时血压下降,因为膈肌下移,腹内压力上升,使得心脏的输入量增加,因之输出量也随之增加。所以有“一吸便提,息息归脐”的口号。为什么息息归脐?为什么虚心实腹?为什么要从站三体式入手?拳谱上说“久久贯注小腹,即能元气回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举步轻捷,动作不废,四体健康,颜色如桃李”,大家只知道腹式呼吸可以扩大胸腔,增加肺活量,这不过是次要的,而主要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所谓还虚功夫,也即是阴阳采补方法,们大家都知道人身养命之宝是气和血这两样宝贵东西,气为先天,血为后天,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所以说树衰培土,人衰气补。又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呼吸与血液等循环,胎儿与成截然不相,出生以后肺开始工作,气体交换后回到左心然后喷向射入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经毛细血管与组织间相互交换妈由小静脉中静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回到右心再入肺中。这一循环中,静脉血液回流的流速,腔静脉快于下腔静脉,因为上腔静脉高于心脏水平,下腔静脉低于心脏水平,而动脉流速适与静脉相反,动脉血液下行流速快于上行者,均以受制于物理性而成为先天上所成不平衡的缺憾。所以拳谱上说采补阴阳就要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要把静脉血液流速纠正过来。我们都知道,心脏所负责任是把血液推动过血管,故血流的快慢又须能够满足身体部分组织在新陈代谢上的求。既然知道了上下腔静脉血液流速不一致,用什么方法使它们相互平衡呢?要知道肌肉在运动,肌肉发生了弹性,对静脉血流有促进作用。下肢的肌肉经常在紧张运动,不断生弹性,站三体式时前后两腿发生紧张运动,即对下腔静脉起着加速作用,增加了心脏的输入量,是恒温动物,一面热,一面销热,产销平衡能求得稳定,不断运动,不断产热,假使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已达到饱和点,或超过毛细血管所能负荷,虽然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加多,血液与组织的接触随加多,但以限两毛细血管就决能跟上无限量的运动量上升,这时候我们身上有一套原始调剂工具不约而自动过来起着调剂体温的作用,这就是动静脉血管。在母胎期间,肺循环还未开始工作,胎儿的氧气养料供应都由静脉担负这个工作,一直到出生,肺循环起了作用之后,这套动静脉混合血管即置于闲散的地位,要到毛细血管对自己职务担当不了的时候或者部分生故障时候,付动静脉血管具才出来帮助解决困难。我国古代修练家即重视这一套婴儿在母胎中得以生长发育的工具。故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因为胎儿的获得氧和养料是由动静脉血管担当的。这套工具又起始于脐,其所以要息息归脐,就是要动员这套工具,还虚功夫就是要恢复胎儿在母腹中的循环。普通人出生以后,唯一依仗肺循环,人体组织的新陈代谢90%要由肺来负担,其余则由皮肤来负担,适与胎儿相反,因为胎儿肺根本不起作用,故100%的新陈代谢通由皮肤组织来进行的,而皮肤又与肺相互关系。假使用冷水冲洗皮肤的时候或遇天气骤然变冷,身上衣服足御寒的时候,肺就很容易受到抑制或感冒,这是一个最显著的明证。所以要象胎儿一样充分加强毛细血管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呼吸要由皮肤毛也来进行,不依靠肺为唯一呼吸具,做到婴儿母胎的时期同样情况。拳中最上层功夫就是内胎之息。换句话讲,做到内胎息即能呼吸稳定,不受任何环境牵制。因为劳动啊,思想情绪所波动啊,都会影响呼吸,好象婴儿一样,所三体式是练拳筑基功夫,也是变化气质功夫。

发表于 2005-8-13 1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禄堂上海传人,支燮堂先生门人寿关顺老师祥述孙式内家拳


孙禄堂,中国近代武术历史上的奇人,将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融会贯通的武学圣者。但是近代历史对于这位武学奇人知之甚少,而武学人物也因为种种缘故鲜有历史记载,故而曲解者有,不解者有,怀疑者亦不少,笔者由于机缘巧合,得知民间异人寿关顺老师是孙禄堂拳学正轨传人,而且是按照孙禄堂的整套体系训练以后出的真功夫,经过前辈引见结识这位当代的通家,而寿老师侃侃而谈,没有丝毫名家架子,把孙禄堂整个系统的毫无保留的告诉笔者,笔者不敢独专,遂把寿老师口述原文全部公开与习武、修身诸君子分享。以下全部为寿老师口述原文。

修炼的基础,胎息功夫
孙禄堂在传说中的功夫是确实存在的。当代亲武学大师中亲眼见过孙禄堂功夫的人至今健在的仍大有人在。近代、当代中对于孙禄堂先师了解的人不多,中国功夫的传承是口口相传的,这种方式在孙公的著作中都有详实记载,但是广大读者绝大多数是无从下手的。因为我们现在所练习的功夫都是动中求静,而道家修炼功夫则是静中求动。道家的修炼功夫主要是用来修炼成仙的,修炼的具体目标是还虚、胎息的境界。胎儿生存在母体中主要是依靠脐带提供营养,静、动脉混合血这套工具运转。胎儿的呼吸是靠毛孔,正常的情况下肺是不工作的,当婴儿出生后,羊水破裂,第一件事便是张开嘴巴,任督二脉打通,肺脏开始工作,所以婴儿的呼吸非常宏大,脉搏跳动特别快,毛孔呼吸的功能仅仅发挥25%的功效,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本体免疫能力是非常强的,这是先天修炼的秘诀,以达到长生的目的。

孙禄堂的形意拳和道家的修炼功夫是结合在一起的。我想把我一生的经历的东西谈出来,证明孙禄堂的功夫的科学性。

先从动中求静开始入手,如何在动中能够求到静?首先从无极式入手,无极式要如何作到“沙地立杆”,“腾云驾雾”,要求是百会穴上顶,两肩向外拉开,向内微含。把两边肩胛骨拉开,似的中间空,两边虎领筋抽紧,这个叫虎抱头,左右两手外翻,往下沉,两胯朝里缩,力点坐满于脚跟,不可朝前,往后,左右偏,一定要中正,脚趾不许扣,两脚成90度夹角,两眼平视,舌顶上颚,口水咽下。关键是坐满脚跟,这时候脑子里所有的杂念都没有了,空空洞洞,无阴无阳,无我无他,与大地混为一体,象腾云驾雾一样。坐满于脚跟一定要缩胯塌腰,这样才能够坐满脚跟,才能自然提肛。无极式主要是动中求静,一站架子,把所有杂念去处,同时产生深呼吸,呼吸加深,横膈膜抽紧,肋骨抽紧。腹式呼吸就浑厚,这种呼吸也叫真人呼吸,而通常人采用的胸式呼吸,主要靠胸部的扩张压缩来呼吸。真人呼吸就增加毛孔的呼吸量,可以增加到8~90%,这样一开一合,肺不工作,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减轻肺的压力,增加毛孔的呼吸量,就可以不用口鼻呼吸,所以孙公可以将口鼻塞住练拳。全部用毛孔呼吸,这种就是还原到胎儿的状态,叫还虚,也叫胎息功夫。
人类是恒温动物,37摄氏度的体温基本恒定,当运动时人体不断产生热,必须不断散热,产热快而散热慢导致人的毛孔大量开放出汗。所以出汗的目的除了排除体内不需要的元素同时达到降温的作用,一般人都是这样的,这是人体同外界的热交换方式。但是因为人体的动脉血管流速快,而静脉血管相对回流较慢,导致热的不平衡,致使体内大量出汗。而形意拳不同,不断产生热量,不断降热保持平衡,靠什么方法呢?靠的是扣脚趾,拧脚跟加强静脉血的回流是动脉、静脉流速平衡,达到这个效果的功夫称为鸡腿。形意拳一站出来就要做到一气合四象。虎豹头、熊膀、龙身、鸡腿。八柱的虎领筋两根就是虎豹头;肱二头肌两根就是熊膀、斜方肌两根做到龙身,股大肌两根就是鸡腿。要做到筋象钢筋一样坚硬而又不能失去弹性,这叫做筋长力大,这是暗劲要做到的基本功,就象人推着板车走上坡,千斤重量都往上在拉,这就是筋长力大的具体写照。

刚才说的是八柱,现在来说四正,所谓四正呢,就是任脉两根、督脉两根,这就是小周天循环。当小周天循环时,从长强穴入气,吸气提肛,立刻走道百会穴,速度相当快,然后从鼻尖到喉咙再往下到会阴穴,速度象眼泪在流,而感觉如蜜糖般甜,到达会阴穴后稍微停顿,然后重复长强穴入气的过程,这就是小周天锻炼的一种方式,久而久之从膻中到肚脐中出现一条白线,这叫做气槽。练到一定时间,头脑爆炸,百会穴旁有两个小心脏快速跳动,当慢慢平息下来以后,这样就能够做到鹤发童颜,做到返老还童,皮肤非常细嫩光滑,脸和手也如婴儿一般光滑,孙公曾说:专气致柔出婴儿乎,是乃养命至宝。

松肩,松胯,坚顶的目的是加强淋巴系统的循环功能,使淋巴不受压迫。人的局部炎症造成淋巴结肿大,毛孔堵塞,这样要帮助毛孔的深呼吸,肩与胯不松开不脱开就要压迫淋巴结,这样在运动中产热快速而降温就困难了,所以要把每个关节脱开拉长,如两肩拉开做到胸中空,虚灵顶劲,一定要顶足,这才能有利于小周天循环,使长强到百会加速加强静脉血回流,下来要慢,胸要空,使呼吸加深,同时气就满了,腹象皮球一样饱满。通常人的呼吸偏上或者偏左偏右而不饱满,而呼吸加深气就不上涌,这样不论是打拳练功或者做其他高强度工作就不会气往上涌,做到心平气和。这样加强微血管毛细血管的流量,促进新陈代谢,使人的皮肤变的细嫩。
发表于 2005-8-13 1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寿关顺老师演练的三体式

无极式

发表于 2005-8-13 1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劈拳

孙公曾经说:要做神仙,须精劈拳。劈拳一通百通,我于是这样,练习劈拳三十多年,练劈拳的关键在于三体式。我站无极式桩一练就是七个月,目的就是要做到动中求静,然后练太极式做到心平气和,之后又是两仪式练内三合,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样做到真人呼吸,就可以入手练三体式了。三体式除了做到前面说道的内三合之外还要做到外三合,既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与外三合合称六合。除了六合,还要求做到四正、八柱,还有三尖、三根。孙公说三尖不到难达四梢,三根不照,难求息调,三尖,就是手指尖,脚尖,鼻尖,是人体静脉血管最密集的地方。四梢,是指毛发为血之梢、属肺;牙齿为骨之梢、属肾;舌为肉梢、属脾;指甲为筋之梢,属肝。三根:耳根、掌根、足根。耳根半规管专司人体平衡作用,人站桩虚灵顶劲是耳根与脚根的平衡作用,坐满与脚跟起到调息作用手腕掌根竖起,竖掌是为了两指挑眉,两指挑肩,除了能做到大周天循环还能够防止高血压。站三体式是大小周天同时循环,在没有做到这个要求之前不能打劈拳。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开始讲劈拳的三个部分“明劲”、“暗劲”、“化劲”,也就是易筋、易髓、易骨的功夫,也叫做三环九转是一式,这就是劈拳,包罗万象的一式。

练劈拳要在四正、八柱的要求和规矩下,求得方正,并且做到每个动作腰胯合一,按照要求,腰胯合一一般要做到8~90%,但是通常人1%都很难做到,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检查每个动作的精确性并逐步提高准确率,没有老师在一旁检查指导是练不出来的,劈拳的架子,拳是口中出,肩不可抬,两边肋骨抽紧,拳头捏实且要捏紧。这样主要练手腕和掌力以及尺骨和桡骨,这是练,这练的是明劲;暗劲的练法是捏空心拳,练指力;到了化劲,练的时候一般不能捏拳,束而无力全部空。明劲要拳是口中出,下面腿法是上半步,形如槐虫一般蠕动的感觉,出似箭,落如风,做到腰胯合一而且要求得方正,这样一定要有老师在一旁指导,这就是口口相传。按照这样的要求,通过严格的锻炼是完全能够达到孙公的功夫,不然当年孙公的功夫怎么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孙公的指力是常惊人的,而且他就是这样练出来的。我本人也是通过这样的练习练到全身如铁一样,筋骨像钢筋一样,既有硬度,又有良好的弹性。我也曾在练内功时脑子爆炸,所以皮肤如同婴儿一般。我全身关节,肩、肘、腕可以松开,拉长。脊椎骨也可以拉长脱开,全身劲运足而不影响呼吸,这个叫做伸懒腰劲,孙公练的就是这个功夫也就是达摩大师称为抻筋拔骨,节节贯通的功夫,象藤鞭一样坚固但是富有弹性的节节贯通的功夫。

太极技击功夫
拳术都是一模一样的,是否练出功夫就要看是否有真正的明师一步一步的指导,当初支燮堂老师就是因为肺炎吐血,为了强身同一位姓刘的贩马师父学拳,没有收效,后来同孙公练形意拳后就练好了。拳术的用法是多变的,关键几点1.练的是否得法,练的不得法最后功夫没有出来倒练出一身病来。2.练用法。3.劲力的练法,人体的身高、体重、骨骼和力,也就是本力是成正比的,一般身高190公分体重100公斤可以到达200公斤左右的力量,160公分,65公斤体重一般具备100公斤的力,通过良好科学的锻炼方式可以达到15~20%的增长,如果再要长力,是不可能的了。中国功夫是80岁的老人可以打20的青年人,这主要是瞬间人的爆发力,经验及打击功夫和方法的灵活应用而克敌制胜的。相反老人如果同青年人来持久战就不行了。太极拳主要练的练点上的力,人体的骨骼表面可以承受几百公斤的力,但是通常人的受到超过10公斤的冲击力,就会使人内脏受伤,也就是所说的内伤,导致体内淤血甚至吐血,而点上受到1公斤以上的冲击神经就会受到损伤,点上受到20公斤以上的力骨骼就会受到毁灭性损伤,太极拳练点上的力,能练到5公斤到15公斤以上,这个点的力量是变化的,对方打我而我在变化时受到冲击力可以很小,做到“不顶”,可以化对方的劲为零,慢了就是顶,顶的越多受的也越多,受到打击越大,化的好可以化巨力为无形。运用是功夫的最高级变化,这有一整套的训练方法。一是可以经受打击;而是可以灵活变化而不让人打到,训练力量的基础功夫是要运用得当,时间长了眼睛发光,运用自如表现为时间上掌握的恰倒好处,称“得机得势”,要做到第一步是封住别人,管住对方,不让他发挥,这样如同大人打小孩,我要打轻可以打轻,要打重也可以打重,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不是四两拨千斤而是千斤打四两,打人如割草,随心所欲。,而当我与对方水平相当时,那时就必须要用假象迷惑对方,使得对方判断失误,这时候才是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而且要得机得势,掌握非常精确,才能取胜,当你与对手交锋,被对方控制的非常严密,不管用什么手段都不能起到效果,这时感觉自己无能为力,只好了老老实实被人打,虚心接受,不要抱有其他心理,看清楚对方使用什么手段,虚心学习,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

学习太极拳第一步要先学运用方法,所有拳势单架都要拆开来练,学习时被打的要走好跳好,而对打的要求一定打好,太极拳有几万种单操的训练方法要练熟,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讲“熟而懂劲,懂劲后才能阶及神明”要在所有动作都熟悉的情况下再学习拳架,从拳架上提高运用水平,循环提高水平。

为什么学拳不能先学拳架呢?因为拳架是无止境的,只能相对来说,比你好就是你不行,比他好就是他不行,这叫棋高一着,缚手缚脚,又因为拳术没有止境,所以青年人不宜先学拳架,比如20岁的人学拳20年,到了40岁拳架还不能讲打好,40岁再学用法,人的火气已经没有了,运用能力和人的生理反应降低了,没有斗志,还能学好用法吗?所以青年人一开始就应该从用法入手,有斗志,学习用法的教学要因人而异,年轻人掌握用法以后可以轻而易举的战胜对手,这时候再学习拳架就感到无比兴奋,对拳架的运用体会更加深刻。而且对拳架提高更上一层楼。这时候拳架只要2~3年的时间就能比常人练20年还要有效,这样可以有效的利用时间。我一开始学三体式,劈拳,其他什么都不会,但是10年以后别人的功夫比我相差至少20年,我练形意30多年了。当时练太极推手,每天8小时,一练就是15年,我基础打的好,别人自然无法和我比了。

推手是拳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近代格斗都是徒手为主的,所以太极推手的用法更加重要各个拳种都要结合太极推手用法来提高自身能力,因为过去战争以冷兵器为主,徒手作用不大,近代开始冷兵器推出了战争,现在更是空间战争,核战争的年代,格斗中就体现出徒手的重要性。而徒手训练最佳方案就是太极推手,不会受伤而且能够提高自身运用能力。单操的锻炼只可以提高拳架水平准备工作,真正的运用还是徒手用法。普通我们讲锻炼的第一节是讲力量,但是力量因为个人的体质不一样。但是力量应用的完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力小要胜力大,小个子打败大个子是无从实现的。但是力量应用的比对手巧,局部的地方你的力量可以超过对手,这样就能做到小个子打大个子,小力胜大力。我体会形意拳的训练方法是力量大而不损伤身体,可以养生,浑身肌肉像铁一样能够抗击打但是保持良好弹性。肌肉、臂力,腰腿以及指力都比一般人超出很多,一般的人练1~3年就能够有良好的成果。胖的可以练结实,瘦的可以练壮。这样练健身,强身。这样练是要有人指导的而且老师要严格要求,循序渐进。

再谈孙式拳传人支燮堂门人寿关顺的真传功法(转帖)
我遍观武术网站,谈到太极之实用境界,全都说要大松大软,要练就松软的内劲。也就是只说了练功的达到的最后目标。有些人谈到了如何才能练出大松大软来,但是无非就是练拳套练推手。有的还强调不能多推手一定要在打套路中去学会太极真功。这些说法都是事是而非,没说出能够练出松软效果的正确方法来。由孙禄堂先生的传人支燮堂的门人寿关先生教我的孙门绝活“抻筋拔骨功法”,才能真正解决了如何将身体和动作练松的问题。这是孙门的宝贝。
我练拳四十多年,也是孙拳之爱好者。最近有幸和孙禄堂传人支燮堂门人上海的寿关顺先生数次相会,听其一番介绍和表演,才知孙门的练功之法为何物。练拳和练功不是一样的练法。会练拳者不一定会练功法。武林有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古话,我学了抻筋拔骨练功之法才有了真正的体会和认识。
寿先生所讲所教的就是孙式拳的练功之法。其主要就是“抻筋拔骨”练功之法。还有真人呼吸法也就是所说的胎息功。
抻筋拔骨这种功法和少林易筋经有一点相象,但比起少林易筋经要高明得多。是按中医学人体十四条经络来抻拉的。
用此法练习到一定时候,能放松肌肉能体软如棉,紧张肌肉能坚硬如铁。能将骨节拉长得象脱开了一样。全身肌腱能极度放松,混身能高度放松。再发力时就能发出极强的爆发力。再加上练功时是抽紧双肋完全由丹田腹式呼吸,更能练动中求静,静中求动的气功,也是极好的养生功法。而且动作简单易学,只要掌握好练法进行练习,就能很快见成效。
每天勤加练习就能长功极快,数月便有很明显的功力增长。但是拳法推手不可偏废。练功后练拳与拳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孙派其他老师的论文中未谈及此功练法,出版的‘孙禄堂武学录’中也未谈及此功法。不知是不愿将此功法公之于世,还是不十分了解有此功法。童旭东先生的研究工作中也未涉及到这些内容,很希望童先生能在这方面和寿先生联手将孙门真功开发出来,以供孙式拳爱好者研究学习。
寿先生说此功练法一般人不知道,要是会练都能练出真功来。当然还要练拳法,练推手和散手才行。
我如不是亲见其功我也不会相信。目前具我所知孙门的真功就是寿先生有。其他孙门老师会者极少。不少练孙式拳者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了不少年孙式拳,行意八卦太极都会,也算有了不小的武功。但因不会抻筋拔骨功法很难再有长进。不会胎息功也是有缺憾,这两种功法有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之作用。练孙式拳者不能不研究不练习。
请网站在这方面做个了解和调查。也访一访寿先生。将孙门真功传播于世,再练出几个象孙禄堂相近的孙拳大师来。
寿先生说没有最真实的孙拳练法和孙拳练功法是无法练出孙拳的真功夫来的。
另外关于胎息功法我特别问了寿先生。我主要是问的不用肺呼吸仅用皮肤呼吸是否真能练出来。寿先生说:这是做不到的。还是用的肺在呼吸。
孙禄堂先师当年用毛巾扎住口鼻教拳和练拳的确是有不少人亲目所见,但是并不是说孙公就不用肺来呼吸,而是他呼吸均衡细长,缓慢深沉能透过毛巾的细微缝隙仍能呼吸。由于功力高深所以还能打拳。就和带了三层棉口罩一样还能呼吸打拳。也就是说经过练气能有很好的深呼吸和肺活量。
我和寿先生讨论:如用胶带或不透气的塑料薄膜把口鼻全封紧而不透气,那就不能呼吸了,绝对是要闷昏过去的。
所以,胎息功是养身之功,也是练孙式拳的呼吸方法。孙门爱好者不必误入别途。
但是孙门的抻筋拔骨功法和真人呼吸法到真正是绝门好功法。寿先生说他的老师也把此抻筋拔骨功法功法叫伸懒腰功
 楼主| 发表于 2005-8-13 14: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尚未详细拜读,但看了照片,确实觉着寿先生内劲充足、八面支撑、下盘落地生根。我见了其他人发的几个照片(包括一些老拳师),皆指出其破绽,独寿先生之三体式,简直无可挑剔,请问如何同寿先生联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13 14:09:5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8-13 14: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freeagle在2005-8-13 12:33:52的发言:形意拳秘法讲义—站桩—寿关顺

头脑为人一身之主宰,呼吸中把主持大循环与小循环的气体交换,气体为人身上各器官各组织的原动力,所以有此处正则一身正,此处不正则无身正,头是整个身体的领导大队长,因此头顶而钻是顺劲,头落而翻是逆劲,顺劲是运动伸肌的锻练方法,逆劲是运动屈肌的锻练方法,但顺逆二劲决不是割裂开来,分别加以运动的,而是顺中有逆,逆中有顺的互相协作,不可分开,这就是呼吸纳入正轨

才读一点,已知寿先生之境界非登堂入室那么简单,鄙人孤陋寡闻,一周前尚未听说过寿关顺,今日睹其容、见其文,甚为中华武林欣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13 14:50:5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8-13 14: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寿先生三体式未起,从照片上看已进入体呼吸状态,实乃内家真功夫也!我已确信其得内家真传。我去上海定登门拜会。
 楼主| 发表于 2005-8-18 14: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练十年,你就看出来了。
发表于 2005-8-20 1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其实说的不错,没有体会,是很难看出好东西的,比如唱歌,大家都说帕瓦罗帝唱的好,就我们这外行来说,仅仅好听而已,根本不知道好在哪里?


  就看呼吸来说,主要是从整体观其神、形变化,就局部的话,可以从观其行拳中的鼻,嘴,下颌的状态以及与胸腹、肢体的合和状态来观察。呵呵,我说的也不一定对,请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