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太极拳是内家拳,以修练内功为本,内外兼修。由于太极拳之理既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的实修特性,所以,学练任何一家太极拳都需按境界等级循序渐进而行,境界等级不对,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甚至会南辕北辙,离太极拳的精髓越来越远,也因之与太极拳奥妙无穷的风采、魅力无限的境界失之交臂,从而徒留悲伤和叹息在心头。
循序渐进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原则。这里的“序”字,就是程序。程序指的是先后排列顺序,不能马虎,不能错乱,不能颠倒,不能想当然的盲目去追求。 太极拳介于艺与道之间,处于有无之间,在内不在外,要以有处揣其无,以虚处度其有。《太极拳论》中指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所以我们可以将太极拳分为三个阶段:着熟;懂劲;神明。关于太极拳的练习,“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若用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
太极拳是无言的诗、立体的画、流动的雕塑。今人学习太极拳,一者未遇明师,不入门径,徘徊歧路,劳而无功;二者虽遇明师,浅学即止。故学习的人多,学成的人少。那么,如何达到太极拳的境界呢?
学习太极拳者应首先学习模仿拳架,把套路练协调,顺达,周身尽可能的放长身驱,松开骨节,伸拔皮肉,拉伸筋韧。待通顺连惯协调以后,就要平心静气的用意练拳,慢慢一点点摸索。要慢中求,匀中求”,练拳之时,要全身松开,不尚拙力,中正和顺,稳静安舒,轻灵圆转,纯以神行。要如庄周之梦蝶,人蝶不分,做到思虑全无,心中空空洞洞,人拳两忘。然而,太极拳慢较容易掌握,匀则难做到。只有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一气贯串才能匀,打拳才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练拳的重点应在全身的整体均衡上,局部的感觉需从全身均衡的基础上来,全身不均衡,不松净自然而去求局部的正确,一是求不到,再是即使勉强形似,也是硬的,容易变形,并有伤全身,得不偿失。还有,练拳时要求一动全动,节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速度要快慢相间,立身要中正等等。总之,没有明师言传身教,精心指点,练拳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虚空无物的感觉,让对手看得见却摸不着,抓不住,打不上,捕风捉影,处处落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走向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学习太极拳初级在架势,需言传身教;中级在身法,需指点迷津;高级在心法,要心领神会。经过以上三个阶段,才能练体化精,练精化气,练气还神,练神返虚,练虚还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