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734|回复: 0

太极拳特殊的极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12 17: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极拳语言中常见的“刚柔”是中国古文化中重要的哲学范畴,在《周易》这一部古文献中,“刚柔”频频出现,是许多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哲学抽象。

如《易传•系辞上》说:“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大意是:刚柔是白天黑夜的象征。

刚和柔的最初本义是硬和软,如成书于商至春秋的古代六经之一《诗•小雅•采薇》中“薇亦柔之”和“薇亦刚之”,大意是:薇这种植物幼小时是软的,长大后是硬的。

“刚”由硬这一本义引申开去,以后包括了坚硬、坚强、耿直、强盛、有力、健旺、肃杀、严厉、勉强、方才、恰好、偏偏等词义。

而“柔”由软这一本义引申开去,以后包括了绵软、虚弱、无力、幼嫩、温和、宽容、灵活、润泽等词义。

由于“刚”和“柔”都是多义词,所以它们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才具有确定的具体词义。

太极拳语言中的“刚”和“柔”也有多种词义,“刚”包括了有力、强劲、疾快、进攻、重迟、顶抗、僵拙等;

“柔”包括了无力、松软、轻缓、引化、灵活、虚弱等;

太极拳本质属性的“刚”是指与活性的劲有关的行为和体况,太极拳本质属性的“柔”是指与肢体松有关的行为和体况。

太极拳的基本特征是“柔”,古代的太极拳经典歌文表述为“极柔软”、“松净”和“轻灵”。

对于“柔”,拳经还有其它阐述,如“视如车轮、柔而无刚”、“随屈就伸”、“舍已从人”、“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沾连粘随不丢顶”等等;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终不得力”、“处处落空”指的也是太极拳之柔。

太极拳自古以来就是以柔著称,杨露禅将当时尚不叫太极拳的太极拳即“十三势长拳”从河南陈家沟传到河北永年时起,“柔”就是世人对于太极拳的突出印象。

如姚继祖先生在《武氏太极拳全书•拳解》中所说“太极拳在永年及永年邻县一带都管它叫‘粘拳’或‘绵拳’,直到永年国术舘成立后,才逐渐改称为太极拳”。

由于太极拳在平时练习和武术应用中“刚”的显现至消失极其迅疾,以致“柔”就成了太极拳特征性的形象。

太极拳“柔”的本质就是“松”,而且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松净”、李雅轩先生所说的 “大松大软”,拳经所说的“极柔软”。

这种“柔”的解剖学实质就是人在维持一定姿势的前提下,与运动有关的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筋膜、韧带、关节囊、血管、神经等)不仅没有紧张引起的收缩而且是超常的自然舒展预伸长,运动力学的实质则是神经系统建立了太极拳所特有的不需要经过意识支配的武术应变的条件反射。

所以,太极拳所谓的“柔”不能理解为肌肉象海绵样的柔软,太极拳所要求的“柔”的实质就是不用力,也就是放松。

但有的人由于肌肉强健,十分的放松其肌肉虽然相对柔软,但仍然是不可能如同海绵那样柔软的,所以,肌肉柔软不等于太极拳所说的“柔”。

太极拳的这种肢体“柔”的不用力,如将人体肌力比喻为军队,按现代编制有集团军、军、师、团、营、连、排、班等,一般武术等运动肌力耗用最大的是集团军,比如举重运动员抓举一刹那间所用的力,最小的是营,相当于舞蹈演员做轻柔绵软动作时所用的力;而太极拳肌力耗用可小至班甚至班以下的组。

再具体地说,当舞蹈演员做轻柔绵软动作时去摆弄其手臂,可发现其手臂有顶抗力,其肌肉有一定紧张度,反映其手臂局部用力仍是明显的;这种动作虽然被称为“轻柔绵软”,却是不属于太极拳之“柔”的。

现代太极拳界有不少人都把这种由于局部的力转腕旋臂当作了柔,其实对于太极拳而言这是自动乱动、矫揉造作,本质是“拙刚”。

现代太极拳界还有认为缓慢就是“柔”,其实,有不少人练拳之缓慢不是全身放松的整体活性之劲所引起,而是局部的力所引起的,这种缓慢与太极拳之“柔”也是毫不相干的,其本质也是“拙刚”。

太极拳功深者练拳时,无论其动作是慢是快,如果去摆弄其手臂,可发现其手臂既没有顶抗力,还能似乎粘附于人而随动,反映其手臂上局部的力是极微的。

太极拳的柔还反映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极灵敏的使外力作用不到自己身体重心的能力,以及可使自己的力量在体内传递。太极拳的种“柔”不仅是其基本特征,而且还是拳艺功夫层次反映的主要标志之一,那就是“柔”的程度极高就是“极柔软”,这是不经过长期刻苦正确的锻练无法获得的。

自古以来的太极拳家们对于这“极柔软”都是一生孜孜以求的,在近代太极拳家的著作中都是无不十分重视和再三强调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