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7788|回复: 1

太极拳的极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3 16: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jpg

    太极拳的“刚”以拳经所说的“极坚刚”、“何坚不摧”、“如弓发矢”为主要特征,其运动解剖学实质是全身力量有序、顺畅、通透地迅速传送出去。《运动解剖学》指出:人的肌力同肌肉的截面积和预伸长有关,肌肉截面积愈大、预伸长愈长,发生的肌力愈大。实验显示:男性肌力约为每平方厘米9·2公斤;某运动员当小腿三头肌充分预伸长后,其肌力能从原来的384公斤增加至598公斤。

    现代物理学指出:一定条件下,力可以在任何物体内传递;所以,力量也是可以在人体内传递的,运动力学就指出,体育运动中,广义的力的表现形式动量(质量与速度的乘积)是能够在人体内传递的。而当一个人能够将全身力量由下而上有序地传送出去,这个力量是十分惊人的。不少武术先人身材不高、躯体不重、手臂并不粗壮,却能发出惊人强大的力量来,就是运用了这种体内劲力传递的本领。

    当然,这种劲力传递的本领是必须要经过长期刻苦正确的锻炼才能培养成功的,并非随便谁都能具有和体验到的,尤其是全身没有放松及一一定神经反应的人是根本无法尝试体验的。

    太极拳之劲力能在人体内传递的重要条件包括了拳经所说的“发劲须沉着松净”、“立身须中正安舒”等,具体地说,全身整体劲力的发生传送是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和腰的作用下,通过顶劲、蹬腿、沉身、撑脊、拔背等的有序协同配合而完成的。这些都是无数人的亲身经验,而这些也是太极拳“坚刚”的重要特征。

    在这些条件中,“松净”是根本和基础,不少人对一些功深的太极拳先人手臂似比常人长、肩关节间隙比常人大至今印象深刻,其实这种有些特殊的体况是这些先人善于放松其肩臂,因而肩部有关肌纤维预伸长比常人长的反映。

    由此可知,太极拳劲力的发生和传送与肢体松即柔的关系十分密切,“极坚刚”其实是“极柔软”的反映和转化。此外,太极拳的发劲是如同炸弹爆炸一样向四面八方都有力的作用,如上海金仁霖老师所说的太极拳的发劲不仅前能打人,后面和周围也都能打人,并且身体重心十分沉稳。所以,拳经所说的“专主一方”和“支撑八面”也是太极拳“极坚刚”的重要特征。

    太极拳“极坚刚”的还有一个重要特性是手臂始终放松,手臂局部不是持续用力的,现代太极拳界有不少人把手臂局部持续所用的力,当成为是“太极拳的内劲”是很错误的。

    从上述可知,太极拳的“极坚刚”是一种全身活性的整体暴发力,它不同于拙性的整体力即“拙刚”,拙性整体力的本质是没有整体动量传递的局部重量与速度的乘积,其一个特征是发劲时脊柱与手臂的运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力是持续的。而太极拳劲的一个特征,是发劲时其脊柱与手臂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即脊柱是后撑的,太极拳所谓 “命门后突” 就是脊柱后撑的一种反映,并且这种力是弹性有变化的。太极拳之所以具有“何坚不摧”的巨大威力,能发人如脱弹丸于丈外,成为中国近代举世瞩目的一门武术,主要就在于有这样的暴发力。

    必须要清楚的是:对于拳经所说的“牵动四两拨千斤”,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十三篇》中精辟地指出其实质是“引进落空”之“柔”而不是“刚”。而太极拳发人靠的是“极坚刚”而不是“柔”。现代太极拳界有人把太极拳说成是“不尚力”,把“四两拨千斤”说成是能发人,又有把暴发力都说成是拙力,显然是很不正确的。自古以来的太极拳家对“极坚刚”也是一生孜孜以求的,获得“极坚刚”也是“极柔软”的目的之一。
发表于 2014-8-25 08: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春旺 于 2014-8-25 08:31 编辑

看标题,好像是让人感觉:极刚是如何练就的。
细读正文,看不清。
最后好像是:“极刚就是极柔产生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