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位不知名的网友在评论中提了如下的意见,对我很有启发,照录如下:
雷先生我看了你很多文章,写得真不错。但是,我觉得孙禄堂老先生要是像你这样引经据典的写文章,孙老先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了。言多必失,道不在说,而在舍在悟在忘,才有其得。
我的答复:
谢谢你的关心与提醒,"言多必失",好在我是个不知名的小人物,不怕<咬文嚼字>的专家们来盯上.少说固然是很有道理的,但不说就更没道理,不"道"哪有"理".当然要言之有物,不说假大空话.
孙老先生是既有武又有学,他的五本著作中引经据典比比皆是,即使当时的顶尖文人也不得不叹服,实为为武者所望尘莫及,他以拳悟道,提倡拳与道合,所以才不辞辛苦,不避某些人的非难来写书,目的就是传道,如果他只自己悟得了道而没有普度众生之慈悲心就不会写书传道.
为了传道儒佛道三家的祖师和先贤们都在写,不然哪来的那么多经书?为道日损,是因为大道至简,但那是长期修炼后的结果,忘和舍固然很高妙,但前提是,要先有先得,才能有的可舍有的可忘,这就需要从先贤的说教里去学习,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没有学的这一步拿什么去舍去忘?
特别对学拳来说,没有实际的练习而只是凭空去悟,不要说达到孙老先生的成就,就是连三脚猫的功夫也不可能."吃茶去"之类悟禅宗可以,悟拳决行不通,学拳一定得有师承,所以才出现过在坟前磕头也要拜老师的奇怪事.
我写的东西就是给徒弟,学生和有缘的爱好者们看的,至于能传出去多少就看缘分罢了,但若是不写就一分也没有可能,说了还不明白呢,手把手教还不会,何况再不说不写?
另外,我之所以写的多了些,引经据典多了些,一是写作习惯,二是要给武术提升些文化档次,不要让人觉得练武的人都是四肢发达,胸无点墨.武术是文化,是中华文化三大支柱之一,既然是文化,就得有文,就得有人写文,要写就不怕言多必失.大书法家大画家都有败笔处,大文豪也有泥沙俱下(姚雪垠评郭沫若语)的时候,这也是"此事古难全".
最后再说一点,孙氏门中历来重视文化修养,当年孙老先生在报纸登广告招三个学生,点名要大学毕业,就是因为练孙家拳没文化不成,所以,在孙门中光拳练的好还不行,还得能把拳理讲清楚讲明白,要为传承做贡献,否则就够不上传人的资格.孔夫子当年曾经发牢骚说"吾欲无言",是因为失望,不是真不讲了,要不然<论语>里那么多话是谁说的?所以,该说还得说.
从前有几句话:净说不练假把势,净练不说傻把势,又说又练好把势.我不想当假把势和傻把势,只有又练又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