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524|回复: 0

论《周易》对中华武术的影响(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8 09: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周易》对中华武术修炼方法的影响

其一,确定了“道法自然”的武术气功修炼指导思想形成。《周易》的思想认为:人处于宇宙天地间,就必然受宇宙天地变化规律的制约,不能随心所欲,要服从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易传?系辞》曰:“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系辞上》又曰:“法象莫大乎天地。”这就是说,宇宙间可以效法的最大形象就是天地。人应顺应自然,以自然为师。中华武术“道法自然”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外形和招式“效法自然,以自然为师”。武术套路中仿生的招式比比皆是,例如模仿动物动作的“白鹤亮翅”、“黑熊翻背白猿献果”、“老虎靠山”、“金鸡独立”、“豹子出洞”、“鹞子钻天”等;也有模仿自然运化的,例如“风扫梅花”、“翻雷滚天”、“海底翻花”、“采风复雨”、“拨云迎日”、“风卷霹雳”等等。这些招法在演练时既有仿生之形,又有自然之韵,如同一幅幅动态的写意画,且在优美之余也丝毫不乏巧妙的攻防技击内涵,充分透发出中国传统武术家观察自然、仿效自然的精神。在少林和太极拳中,有许多套路就是在观察了动物之间的争斗并吸取其形、神、意的精华后创立而成的,充分体现了古人以自然为师,通过自然万物之启迪而进行不断创造和实践的智慧。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传统武术通过观察自然和生命的节律,按照大自然的节奏、万物生命的节律来安排武术习练。《周易》确定了这个“道法自然”修炼指导思想。

其二,确定了“阴阳平衡”的武术气功修炼目标。《系辞》曰:“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又云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这里指的就是明阴阳对立而迭运变化,对立统一的双方是相互联结、相互转换、相互推移的。所谓“道”正是阴阳相互转换的一般规律,包括武术修炼在内的任何事物都要遵循这种规律。正因为阴阳变化充满于人们生活中,所以说“百姓日用而不知”,只有君子才能“以自强不息”。中华武术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人体的阴阳平衡,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社会的阴阳平衡。东汉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是武术气功理论史上光辉之篇。该书其实就是运用《周易》爻象论述作丹之意,研究养性延年,强己益身,进而达到“阴阳平衡”的修炼目标。比如该书的《大易总叙章第一》云:“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运毂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龠。覆冒阴阳之道,尤工御者,准绳墨,执衔辔,正规距,随轨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即未至晦爽,终则复更始,日月为期度,动静有早晚。春夏据内体,从子到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讫戌亥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爻辞有仁义,随时发喜怒,如是应四时,五行得其理。”为了达到“阴阳平衡”,北宋武术气功大家张伯端运用《周易》理论,在《悟真篇》发展了并系统地提出了以“性命双修”内丹功的修炼方法,提出以人体为鼎炉,以精气为药物,以神为火候,通过内炼,使精气凝聚不散,结成金丹。同时,他继承陈抟内丹修炼的系统方法,将炼养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即: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如此,才能实现“阴阳平衡”的修炼目标。比如,通背拳的功法理论,就是在《周易》象数阴阳平衡理论指导下创建的。通背既是拳名又是锻炼的法则,意指练习中力通于背。也就是说通背拳是通过六种站桩方法打通人体前胸后背的任脉和督脉,达到人体阴阳平衡后进行合力出拳发劲的。

其三,促生了“内外兼修”的系统修炼方法。《周易》实际上是一种人工编码系统,它由阴阳通码卦符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个不同水平的系统层次,同时配以卦辞和爻辞进行文字说明,有着严密、完美的内码数理结构,是目前上古文明中层次最强、结构最严密的符号系统。易经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后世系统论应用树立了典范。中华武术在此思想指导下,很重视把武术气功当作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去修炼。后来通过历代的中华武术气功大师如葛洪、陶弘景、司马承祯、张伯端、张三丰等继承和发展,又渐渐形成了以“内外兼修”为主的系统修炼方法。中华大部分流派的武术,尤其是内家拳术,都强调内外兼修,讲究"内炼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做到“内三合”和“外三合”系统性修炼的高度统一。“外三合”指的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肢体外表的要求,其运用要以腰为主宰,上与两肩两膊相系,下与两腿两胯相随,上中下三节相适应。其锻炼目的是全身协调配合发出整力,一动无有不动,所修炼的是明劲即外劲。“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锻炼的是意念和内气的整合,一触即发,“势势揆心须用意”、“意气君来骨肉臣”,其所修炼的是暗劲即内劲。人体的一切运动和一切形式的发劲,都是筋骨运转和肌肉收缩的结果,是在神经系统(意念)的支配下由多个或多组筋骨运转和肌肉收缩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在这个“内外兼修”思想指导下,当前中华武术几乎所有的传统性派别都有一整套系统修炼方法。比如修炼金刚二指禅,练习者既要练丹田功、压劲功、站桩功、剑指功等内功,又要练卧虎功、指劲功、指禅功等外功,只有做到“内外兼修”,才可能练成二指倒立的绝技。

其四,促生了“量变引起质变”的武术气功层次提升观。《周易》通过“阴”、“阳”二爻的不同“量变”组合,表现出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质变”的新概念,进而演绎成为世界的万物。这其实就是世界万物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法的理论起源之一。中华武术气功在此思想的影响下,历代都高度强调修炼时“量变”,即注重基础功夫的积累,讲究要按层次去修练,功夫要一层一层练,一步一步上层次,不能急于求成,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质变”,才会真正健身受益。比如道家武术气功要经过“炼精化气”、“百日筑基”、“小周天”、“大周天”“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还道”等阶段,每个层级的“量变”用时可谓久也。历代武术家也都强调:“拳打万遍,拳理自现。”“一日不练功,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功,同行知道。”太极宗师孙禄堂说:“练拳的唯一秘诀就是一个练字。”比如,修炼八卦掌就是一项艰苦、持久的事情。在学习八卦桩时就要开始贯彻质变是量变、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练习向下的掌式,如下沉桩、下立桩、双抱掌等,再练习向上的掌式,如平托掌、双撞掌等。在练习老八掌时,要重点练好母掌单换掌。在练习掌式中,坚持用丹田带动腰胯进而带动全身换式,先练定步换式,再练动步换式。八卦掌的内功修炼也需经过道家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及“百日筑基、十月怀胎、三年乳哺、九年面壁”这些阶段,用时持久。修炼八卦掌的基本规律就是严格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八卦掌入门粧功、八母掌转掌走圈、内功筑基等等是量变,当量变达到一定限度时,才能发生质变。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总之,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要高度重视基础功夫的积累,这是《周易》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周易》对中华武术各流派形成发展的影响

其一,武术先贤受《周易》“道法自然”指导和影响产生不同的武术流派。《系辞上》曰:“古者包牺氏(伏羲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因此,受远近诸事物变化的启迪而揣度天地万物变化的奥秘,并把其效法成形象,以透析其本质和规律,达到把握万事万物基本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是作卦画的初衷。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古代中华武术先贤“以道法自然”为基本原则创建了各种武术流派。其中以学习动物之动作为多,从而创建了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黑虎拳、螳螂拳等以动物命名的拳术,也产生了以日常杂物命名的拳术,比如巾拳、扇拳、伞拳、花拳、船拳、钟拳、板凳拳、褂子拳、云帚拳、脱梏拳、百花拳、梅花拳、莲花拳、螺旋拳、山门拳、白玉拳、汤瓶拳、沾衣拳、衣衫母拳、铁扇拳、三十六合锁等。中华武术把人看成自然之子,既然是大自然的儿子,就应当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享受自然之滋润。在中华武术的众多流派中,无论是主流还是非主流,无不发源于美丽的俊山秀水中或迷人的香土湍河间,最具武术影响力的少林拳发源于密林广布、幽僻葱翠的河南嵩山,习练人□最多的陈式太极拳发端于南临黄河北依太行的河南温县陈家沟,武当太极拳源自纵横绵延、云气萦绕的湖北武当山,峨眉武术则是形成于嵯蛾高耸、气候万千、风景秀丽的四川蛾眉山,另外像受中原武术文化影响的形意拳、八极拳等等流派的也大多创发于自然风景独特的地方。

其二,内家拳术从《周易》吸取丰富的营养。中国几乎所有的武术气功都受到了《周易》的影响,都曾试图用《周易》作为指导思想,并以此来设计动作规范和拳架套路。少林的上层武功易筋经之名就直接来源于《周易》。八卦掌、太极拳、武当拳、八段锦、形意拳、二仪拳等内家拳术也都受到了《周易》理论的极其深刻的影响。例如八卦掌。作为三大内家拳之一,八卦掌受《周易》影响可谓深矣。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其以《周易》的八卦为指导,以阴阳为纲纪,并用五行来定位,以确定行走的方向。各种掌法都以转圈进步为基本练法,在行拳时,要求以摆扣步走圆形,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暗合着《周易》八卦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数变和方位,因而有六十四掌的变化、四正四隅的转换。又如太极拳。《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人文始祖伏義看到河洛交汇现象,触发灵感,总结创造出了河图洛书,从而产生了太极文化。太极二字出于《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简单地说,两仪、四象、八卦,全由太极而生。太极的一动一静产生了天地万物,描绘了一个以太极为中心观念的宇宙发生图式。《太极拳论》一开始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拳之名,就是以拳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所谓"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即拳为道,道在拳中。练拳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求和谐统一的过程。太极是一切原动力,是宇宙,是人的完整的整体。人的腹部是太极之枢纽,两腰为两仪,两手两足四肢为四象,四肢各有两关节为八卦。腹在全身最中处,此处一动,全身没有不动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太极拳的八法劲法,八法对应文王八卦而寓变化,故合八卦之象。正如太极拳歌曰:“采求乾三连,挒行坤六段,捋要离中虚,掤添坎中满,挤是震仰孟,肘是艮覆碗,按劲兑上缺,靠劲巽下断,若按此歌诀行功用意,必能得心应手,纵心之所欲,八法者阴阳之开合也,虽有万法然不出八法之封域也。”再如形意拳。形意拳以“三体式”桩法为最主要基本功,其桩法要领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为外三合。故此拳最初名曰“心意六合拳”。形意拳基础拳势为劈、崩、钻、炮、横五种,称为五行拳,其中劈拳属金、钻拳属水、崩拳属木、炮拳属火、横拳属土,五种拳相生相克。后来,武者又在此基础上再配以“十二形”,成为当今行意拳全貌。“十二形”是模仿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骀、鹰、熊十二种动物的特长而演变成的十二路拳法,除此之外,还有“五形连环拳”和“杂势锤”。总之,此拳注重形与意的锻炼,强调“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力由意发,势随意从”的原理,这是《周易》“道法自然”思想指导和影响结果。其他内家拳亦如此。

其三,《周易》启蒙了养生武术气功的创立和发展。《周易》中的“颐”卦,阐述了生存之道和武术气功养生之道,“需”卦、“兑”卦、“涣”卦等也都贯穿了许多养生之道。这些都对养生武术气功的创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周易•颐卦》说颐,贞洁。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