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461|回复: 0

似松非松话太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30 17: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极拳之劲是紧还是松,大多数人会认为是松的,甚至认为应大松大软。这种认识导致习者在打拳  中浑身无劲、松软无力、身体乱晃、手肢乱动,太极拳,  打得毫无章法。

太极拳真是松软无力吗?不妨看看  《太极拳打手歌》所言:“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关于“松”的两种理解

目前,部分练拳者对松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为太极拳劲应该松,从身形上讲周身要缩小,其形如泄了气的皮球,全身松懈无力;另一种理解为太极拳劲应该紧,从身形上讲形体要放大,如充了气的皮球似的,全身绷紧,表现形式是关节的对拉拔长,也有说是松开。那么,这两种理解是否正确呢?

似松非松

要判断以上两种“松”劲正确与否,首先需对太极拳的本质有一个基本认识。

太极拳的本质是阴阳平衡、阴阳相济,阴阳互为其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许多说法彼此有所差异,但实质都是说阴阳同时不同位,以对称平衡的状态出现,须臾不相分开。

如果说阳的范畴包含“前、左、开、放、大、松(开)”的话,阴则对应包含“后、右、合、收、小、紧(合)”,按照阴阳互为其根的显现原则,则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还可以延伸为有松必有紧,有大必有小……

上述两种对松的理解,一种是将阴阳塌缩为浑沌部分的一体,另一种是将阴阳放大分为了首尾不相呼应的两端,都不全面。

较全面的理解应该是松中有紧、紧中有松,似松非松、似紧非紧。因此,若把上述第一种理解解释为,在向内缩的同时,有一股向外搠的劲就对了;同样著把第二种理解解释为,在向外棚的同时,有股向内合的劲就正确了。太极拳就是辩证的拳,似是而非的拳,这也是时下习者难以准确体认太极拳的关键所在。

将展未展

何为太极拳内劲?

按孙禄堂前辈所言,就是用拳中规矩将散于外之神气,顺中用逆,缩回丹田,与丹田之气相交,积蓄而成。

简言之,就是身上之劲处处与丹田相合。陈鑫说:“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故日内劲。”既然有内劲那么就有外劲,形于肌肤上的劲就是外劲。

因为太极拳有内外相合的要求,所以内劲与外劲是统一而一致的,即是说内劲就是外劲,外劲就是内劲。

也有说入于骨缝间为气,外达于肌肤为劲,太极拳也要求气与劲合,于是有人说拳是主劲,也有人说拳是主气,既然太极拳是阴阳相生、内外合一,若硬要分开去言,反而违背了太极拳的基本拳理。

时下把力与劲、劲与气分开论述显然不恰当。气与力合就是劲,劲和力须臾不可分割,有劲必然有力,但如果气没有与力合,则力是拙力,就非太极拳之劲了。

因此,太极拳要求无往非劲,也就是无往非力了,无力不是  太极拳要求,太极拳要求“浑身合下千斤力”。

内劲到底是什么?

概括地讲,就是外达于肌肤,内入于骨缝,也有说归于丹田。它是一股劲,非几股劲,这股劲如张弓。

简言之,若一手之劲向前拥,另一手之劲必向后张,有说两手如撕棉,即言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有上必有下。两手则是形迹于外,且内外相合,外形由内形催发出来。

不管是拥捋,还是挤按,劲都是从丹田而出,又回到丹田之内。如果说向外棚是撑、是开,往回捋则是收、是合,劲便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互为其根,那么劲必然表现为将展未展。

似紧非紧,似松非松;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无迹可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这即是太极拳的本质特征所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