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源流(一) 自从清道光咸丰年间,杨露禅到北京教学之后,太极拳这个拳名才渐为世人所知,然而在太极拳史研究中,有关太极拳源流问题一直有所争论,近多年来争论又甚。 太极拳书籍自晚清到现代出版很多,尤以民国期间的20—30年代为甚。当代太极拳史学家、武氏太极拳大师吴文瀚自2003年起,于《武魂》杂志第七期始至2007年第五期止,陆续为该杂志撰写了《太极拳书目考》,向读者介绍了48部主要太极拳书籍。通过这些书籍的介绍,我们发现,谈教拳经验的多,研究太极拳技理的少;谈拳术的多,研究器械的少;人与亦云,附会、假托太极拳创始人的多,真正研究拳史或理论的少。只有屈指可数的唐豪、徐震二三人研究太极拳史和太极拳理论。这一现象加上其他原因“导致当前太极拳运动中,中老年和妇女练太极拳的多,青少年练太极拳的少;练太极拳架的人多,练太极拳器械的少;教拳练拳的多,研究太极拳史、拳论、拳法的少……(吴文瀚《太极拳书目考》尾声,《武魂》2007年第6期)。因此,太极拳发展到今天,迄今没有一部完整的太极拳史。
虽说在太极拳史研究中,有关太极拳源流问题的文章“汗牛充栋”,其实,真正盘点下来,能作为研究讨论依据的也就这么几件。笔者梳理略谈,求教方家 以下分十一个问题阐述(因有说张三丰、张三峰,为便于叙述,除引用原文,其余统称张三丰)。 一、“老三本”初稿的附会 二、内家拳与太极拳 三、 李亦畲的补救 四、杨氏拳谱的讹传 五、张三丰其人 六、陈王庭创拳说 七、徐震的质疑和唐豪的反驳 八、陈卜创拳说 九、王宗岳创拳说 十、蒋发传陈长兴说 十一、现已知各氏太极拳溯源 结语
一、“老三本”初稿的附会 研究探讨太极拳理论和历史问题,“老三本”极为重要。所谓“老三本”就是武禹襄(1812~1880)的长甥李亦畲将王宗岳、武禹襄传留的拳论、谱文及他自己写的拳论,手书三册传世,一交胞弟启軒(启軒本),一赠门人郝和(郝和本),一自存(自藏本)。 “老三本”意义非常重大,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太极拳经、谱,是研究太极拳理论的经典之一,也是探索太极拳源流的重要资料。 在以往多种太极拳创始人说法中,尤以张三丰创拳说为最。为何?这要归咎于太极拳大家、河北永年人李亦畲(1832~1892)了。因为,在最初的1867年(同治六年)的“老三本”《太极拳谱 小序》中,有 “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 一句,由此引发了100多年来太极拳源流之争。
其实,我们认真研读李亦畲编撰的“老三本”及其在撰编过程中的遗稿和武禹襄等的遗文,是能够看出一些史实的。 例如,李亦畲《探太极拳之源》一文: “探太极拳之源,予阅聊斋十四卷,李超武技传,浅识此技始末。王渔洋云: 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峰为内家。三峰之后又有关中人王宗岳。宗传温州陈州同。州同明嘉靖间人,故今两家之传,盛于浙东。顺治中,王来咸(字征南)其最著,鄞人也。征南之徒又有僧耳、僧尾者,皆僧也。”(姚继祖《武氏太极拳全书·第八编古典拳论》,姚继祖师承于李亦畲之子李逊之)。
再如,李亦畲编《太极拳谱》初稿:
李亦畲是马印书的姨丈。马印书从李亦畲处抄得其写于1867年之《太极拳谱》初稿。此谱小序的首句为“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顾留馨《太极拳术》,“太极拳起源的几种说法”,《武魂》2008年第8期)。
从李亦畲这两则遗文,可以看出:李亦畲《探太极拳之源》,是读《聊斋志异 卷十四 武技》后,依王渔洋在该传后的附文为据改写成的。而这段文字又是移植道光二十四年(1844)长乙山人李涵虚编著的《三丰全书》中关于张三丰拳术源流而来:“王渔洋先生云: 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三丰之后又有关中人王宗。宗传温州陈州同——州同明嘉靖间人,故两家之盛传于浙东。顺治中,王来咸字征南其最著者,靳(鄞)人也。雨窗无事,读《聊斋》李超始末,因识于后。” 将这两段文字对照,很明显,李亦畲把王渔洋原文中的“关中人王宗”,写成了“关中人王宗岳”。这一字之差,造成《太极拳论》的作者、清代乾隆年间人士“王宗岳”,成了与明代王征南练习流传的“内家拳”的同门了。于是,太极拳被混同于明代的内家拳,又于是,李亦畲编《太极拳谱》时,将宋之张三丰附会成了太极拳创始人。 二、内家拳与太极拳
今人谈论中国之武术,往往将武术分为二大类,即外家和内家。从广义上说,除太极、形意、八卦以外的拳种,盖乎皆可以称之为外家拳。 外家、内家之分,官方的或正式的说法不见一斑,民间则热议非凡,尤其是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归类于内家拳,似乎得到民间武术人士的一致赞同,多少年来都是这么说法。 那么,太极拳与内家拳有瓜葛吗?我们看看一些文字记载。 康熙八年(1669年)黄黎洲所写的《王征南墓志铭》:“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所谓内家拳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此乃内家拳、外家拳之说之滥觞。 就这么短短数语,引来了中国武术界的顶礼膜拜。鹦鹉学舌有之、牵强附会有之、强拉硬拽有之。 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百家的《内家拳法》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民国六年(1917年),陆师通《北拳汇编》:“三丰本少林大弟子。” 民国十三年(1924年)孙禄堂《太极拳学》:“元顺帝时,张三丰先生修道于武当,见修丹之士,兼练拳术者,后天乏力,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之气,以致伤丹而损元,故遵前二经(《洗髓经》和《易筋经》—笔者注)之义,用周 太极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后易之数,顺其理之自然,作太极拳。” 民国十六年(1927年)陈微明《太极剑》附录:“太极拳为武当嫡派,乃张三丰祖师因观鹊蛇之斗,忽有会心,发明此拳。盖恐修道之士,静坐功深,血脉有凝滞之患,山行野宿,突然有野兽之厄,是以观鹊蛇之斗智,仿禽兽之飞跃,法天地自然之理,参太极阴阳之秘,创此太极拳,以传修道之士。” 民国十九年(1930年)凌善清《形意五行拳图说》:“北宋时,有张三丰者,隐武当为 黄冠,究心达摩之术若干年,得其玄奥,乃尽弃少林之成法,而一以练气为主,有从者,即授以形意拳,以为练习之初步。成效既著,学者蜂起,世人遂名之曰内家,而称少林为外家,而形意一拳,至是专为内家所专有矣。”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中央国术馆六周年纪念特刊》载有一文《太极八卦考》(未署名)中说,“太极、八卦皆为张三丰一人所发明,即武当剑术,亦完全由太极八卦所化出。”该文还煞有介事地例数了张三丰所传授的历代传人。到第八代“野鹤道人”(号“避月侠”)传宋得厚(字唯一)、董海川。从而董海川、宋唯一就是八卦掌的第九代传人云云。 以后还有等等武术书籍,言及本拳种肇始大都脱不了张三丰的干系,特别是太极拳。据不完全统计,以张三丰为祖师的有100多个门派,500多种拳路,洋洋大观,不甚枚举。 不管怎样,仅从笔者排列上述较典型的叙述,不难看出。 1、张三丰其人不仅是内家拳的鼻祖,还是少林大弟子,精于少林拳法。 2、张三丰其人汲取达摩《洗髓经》、《易筋经》要义,用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创造太极拳。 3、张三丰其人观鹊蛇之斗,仿禽兽之飞跃,顿悟会心,创造太极拳。 4、张三丰其人,潜心研究达摩之术得其奥妙,后又丢弃少林成法,转而以练气为主,创以形意拳,是为内家拳。 5、张三丰其人发明了八卦掌,并第九代传到了董海川。 这张三丰真是神人、真人,一人独创几种精深的拳术! 那么,内家拳究竟如何?黄黎洲的儿子黄百家从王征南学拳,其论述了《内家拳法》特点。比如,应敌打法若干:“长拳滚砍、分心十字、迎风铁扇、异物投先、推肘捕阴……四把腰”等法三十势;穴法若干:“死穴、哑穴、晕穴、咳穴……三里”等十三诸穴; 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而总摄于六路与十段锦之中,六路是:斗门、通臂、仙人朝天、抱月、扬鞭、冲掳。并伴有歌诀:“六神通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豪,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锤冲掳两翅摇”; 十段锦的歌诀:“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架起双刀敛步,滚斫进退三会。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扭拳碾步势如初,滚斫退归原路,如步韬在前进,滚斫归初飞步,金鸡独立紧攀弓,坐马四平两顾。” 由此可以看出,内家拳内容、技法与太极拳大相径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