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查看: 5501|回复: 0

《太极拳技理探微》之开篇文章《太极拳源流》正文(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 14: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李亦畲的补救
由于李亦畲将“王宗”误为“王宗岳”,太极拳被混同于明代的内家拳。1867年,李亦畲在《太极拳谱》初稿小序中,宋之张三丰就被附会成了太极拳创始人。
但是,李亦畲很快就发现错误。1881年(光绪七年),他又亲手修订了这本《太极拳谱》,并抄写三本。在李亦畲为这三本谱写的题记中,文首写道:“此卷予手订三本,启轩第(弟)一本,给友人郝和一本,此本系予自藏。”落款为:“亦畲手订”(转引自沈寿点校考译《太极拳谱》)。
相当重要地是,这次重新修订的《太极拳谱》,都将初稿中“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一语,修订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
李亦畲为何会修改?作为李亦畲族孙的李福荫有很好的说明。
1935年1月,李福荫为《李氏太极拳谱》作序,序中说:“近年来,习此术者甚众,于是问吾家讨秘本者有之,问福荫请教益者有之……细检家藏各本,文字间亦不相同,章节或此前而彼后,或此多而彼少。缘先伯祖精求斯技,历四十年,辑本非只一册,著述屡有删改。外间抄本因时间之不同,自难一致耳。先伯祖最后亲笔工楷手抄共三本:一交先祖启轩公,现已残缺;一本交门人郝和,现存伊子文桂手;先伯祖自留一本,现存十一叔父逊之公手,此皆完璧也。至于先伯祖屡次自编原稿,则为十叔父石泉公、十一叔父逊之公所珍藏。”
    启轩本于1935年被唐豪整理收录为《廉让堂太极拳谱》出版发行。郝和本被顾留馨1982年著《太极拳术》中收录,并刊印了原文影印件。
  从二、三项叙述,可以看出:
    1、最早出现的与太极拳起源相关的张三丰是明代内家拳传人尊为始祖的宋之张三丰,而且张三丰是创造多种拳术的仙人。
2、内家拳展示的内容和技法特点与太极拳的内容和技法特点大相径庭,因此内家拳就是内家拳,它是单一独具拳种!太极拳也是单一独具拳种。因此,内家拳与太极拳无关!同样与形意拳、八卦掌也无干系。
3、由于李亦畲的失误,将张三丰附会为太极拳创始人,并于1867年写进了“老三本”的“太极拳谱”初稿中。
4、“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一语于1867年出现后,受到了当时健在武禹襄等人的质疑,作者李亦畲自己也感到此说无依据,因此,13年后的1881年,在当时“家藏各本,文字间亦不相同,章节或此前而彼后,或此多而彼少”,又因“外间抄本因时间之不同,自难一致耳” 情况下,李亦畲“手订”并抄写《太极拳谱》三本以求统一,并将“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此语改定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并以“亦畲手订”的落款形式,告知读者以此为准。
5、1881年距今(2013年)已132年。可以说,“张三丰创太极拳说”在一百多年前已被否定。但,因李亦畲在太极拳界的地位和名望、致使李亦畲早期失误造成的这个附会一直影响到今天。
    四、杨氏拳谱的讹传
在诸氏太极拳中,杨氏太极拳流布最广,习练者最多,且杨氏太极拳的书籍拳谱也最多。在为数众多的杨式太极书籍拳谱中,大多写有太极拳始自张三丰的问题。但唐豪和徐震二位武术史学家,对这个问题早有明确的考据结果。
徐震在《太极拳考信录》中,依据陈氏歌诀、武氏拳谱,认为自陈氏到武禹襄、李亦畲都没有太极拳源于张三丰的说法和记载,“至杨氏拳谱中乃有之,此明明为杨氏之徒所加。”为何徐震这样说,实因《聊斋志异》武技篇有清初大诗人王渔洋的一段话,称武当张三丰为内家,三丰之后又关中人王宗。“习杨派者,既以内功与内家文义相近,而王宗岳之名较王宗仅多一字,张三丰又为世俗共知之仙真,自所乐闻,于是此语遂流布于杨氏一派拳家中,其谱中皆有源于张三丰之注矣”。再则,“《聊斋志异》雅俗共赏,当为杨氏之徒附会之根据也。”
    同时,唐、徐认为从杨氏传出的谱,来自于武、李氏的“初改本(初稿)”,而非李亦畲1881年手订的谱本。
唐豪在《中国武艺图籍考· 太极拳谱一卷》中写道:“徐(震)氏以龚润田本溯杨健侯之旧谱。予以陈秀峰本溯杨班侯之旧谱。健侯、班侯皆露禅子。露禅之谱,徐氏考系武禹襄授予之初改本,并谓露禅本不通文意”。唐豪依李福荫序《李氏太极拳谱》所述,李亦畲撰编《太极拳谱》“历四十年,辑本非只一册,著述屡有删改。外间抄本因时间之不同,自难一致耳 。”最后,李亦畲于1881年手订三本,以正视听!
此外,在杨氏传人的专著中,以杨澄甫拳照表述拳式动作,并署名为杨澄甫著作的,1931年由董英杰协助整理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和1934年由郑曼青协助整理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影响最大。其原因是读者能从拳照,敬仰杨澄甫先生的丰采,准确地学习杨式太极拳定型架的技术规格和领悟技法要领。至于其中的文字表述,杨式传人多有不断完善的见解。这些由协助整理者编撰的文字,署名作者为杨澄甫的,其本人并不一定过目,甚至不知技术内容之外,还写了些什么。例如,署名作者为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 自序》中首句:“余幼时,见先大父露禅公,率诸父及诸从游者,日从事于太极拳。”可是,杨澄甫(1883~1936年)于1883年出生,其祖父杨露禅(1799~1872年)早于1872年已去世。杨澄甫幼时,不可能见到杨露禅。明显是协助整理者臆撰,只要协助整理者将此文读给当事人听一下,决不会出现这类低级错误。
    徐震曾对署名为杨澄甫的这两本书中的太极拳谱进行过考察。他在《太极拳考信录》一书中指出:“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此中所载《太极拳谱》与近日出版之《太极拳体用全书》,篇次又不相合。知澄甫两本皆由其弟子随意改动。”
    在署名作者为杨澄甫的这两本书中反映出的问题,在其他杨氏传人书中出现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杨氏传人依据李亦畲早期论述或转述而演绎太极拳始于张三丰以及书籍拳谱中出现的失实情况,同样亦不足为奇。
五、张三丰其人
历史有无张三丰?张三丰究竟是怎样的人?我们不能只听传说、野史或看小说、影视,还是看看史书记载:
1、《明史》卷229,张三丰传
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体颀而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处异日必兴!”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己而舍去。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
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工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而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
永乐中,成祖遣给事中胡潆  偕内侍朱祥,赍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积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琏、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计。既成,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印以守,竟符三丰言。
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太清宫,然皆不可考。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终莫测其存亡也。
2、《太原县志》张三丰传
张真人,名君实,号三丰,辽东义州人。状貌魁伟,行步如飞。太祖及成祖求之皆不得。后游太原之南峪山,尝绝烟火,累月不爨,或分身助人力作,数著灵异。忽而病乞状,来乞村民施缸,云死即瘗南峪山上。寻果死,如言瘗之。后村人又遇于西安诸处。
这两则史料说的很清楚:张三丰是哪里人,名、号是什么,长相如何,行为如何等等,但也是传说,不见其人。明太祖、成祖都想找到这位世外仙人,但终寻觅不到,但相信其人存在。于是朝廷出资百万,派人并督夫30万, 营造武当山道观。虽然明英宗于天顺三年(1460)赐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但还是不知此人是否存在。
可叹且遗憾的是,以上两则史料,我们看不到到张三丰会拳术的记载,也看不到张三丰会太极拳记载。不要说记载,一点迹象都没有!由此可见,罢张三丰说成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是多种拳术的创始人,不仅是附会伪托,更是无稽之谈!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