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623|回复: 0

关于陈氏太极的实战与养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5 17: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真正的拳法所创初衷是什么?是养身么?不是,是实战。养身只是拳法的副作用而已。目前,随着国家对太极拳的普及,24式等太极拳逐渐成为了主流,而练过24式的人大部分对太极拳都颇感失望,因为一套拳法如果成为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那么就丧失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底蕴,就再没有它应有的魅力和价值了。
    那么大家就会笑我,太极拳打得那么慢,怎么可能实战?所以,health版上还有个朋友跟我说:“我这儿72路空明拳都打完了,你那儿还在起式。”虽然是句玩笑话,但可以看出大家对太极拳的误解实在太大了,上次大成拳宣传的时候,也有一兄弟,我问他太极拳快还是慢,他想也不想就说太极拳慢得很啊。哎,都是24式惹的祸。
    真正的太极拳,在实战中是很快的,为什么呢?我们就先看看太极拳和太极操的区别。太极拳打的是内力,通过不停的拳架盘练达到松两肩松两胯的作用,这样,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灵于心,灵于耳,行于身,运于掌”,“得力借力,化即打,打即化”,所以,盘拳架时,“棚捋挤按”都在拳架中能得到体现,并练习了听劲的能力,在实战中才能预知而后发制人,而太极操重外表,不要说内三合,就连外三合都做不到,其对功力的修炼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在大一的时候学习的24式,准确地说,那些教我们的老师打出来,充其量也只能叫“太极操”罢了。   
    太极拳练多了,听劲的能力练到了,在实战中,听住对方的力点,“闪开正路走斜路”,马上就得牵动对方的重心,对方重心一动,人就散了,就不能保持支撑身法,这时,对方“力背”而我“顺劲”,那么我们再顺着对方用力的方向加上一点力,对方不摔自倒,就算不倒,他能保持住重心就不错了,剩下的不就是随便我们打了么?这就是太极中的“引进落空”,也是“粘”字诀,试问,这样放倒对方需要很大力量吗?不需要吧!这就是“四两拨千斤”,那么,对方的力点稍纵即逝,如果动作慢了,这些章法都不可能打出来,那么,大家该清楚太极拳到底是该快还是该慢了吧?
    前天和昨天下午,我到校武术队去了,跟他们交流,并演示了一下太极的擒拿手,反擒拿手,推拉不倒功,透劲和内劲,他们都很推崇,说:“中国传统武术的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实际上我演示的不过是我所掌握的东西里的冰山一角罢了,而我所掌握的,说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冰山一角都是抬举我了。至于武术队的兄弟们,看过研究生运动会开幕式上他们表演的同学们大概都还有印象吧。我和他们在不同领域,不具可比性,但我很崇拜他们,什么时候也能做做旋子什么的。
    好,不扯远了。那有人又会说了:“平时看你们在西操场练拳,不都打得很慢吗?”
关于这点,我解释一下,那是在行功,也叫做“盘架子”。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来跟我们一起做做看,看看在盘架子的时候,是越快越累还是越慢越累?事实上,是越慢越累。这就是在涨功力,最明显的是练腰档劲,其实还有很多劲都是在盘架子的过程中学到的,就是要慢慢的磨胯,达到松胯,开胯,圆裆的目的。如果架子打快了,很多劲都练不到,也体会不到,那还不如去做操:)
    至于华工里面还有老师说我们这样练拳架的是最基础的,是低层次的,他们都不玩这些了,说实话,我不敢苟同。陈师父教我们的陈氏老架一路,是明清时期流传至今的,是公认的内架拳法中最出功夫的一套架子,很多大师像陈小旺,王西安,朱老虎他们不都是走这套架子的吗?那位老师跟我也试过手,到底如何,我们彼此都心知肚明,不点破了。
    至于推手,我也想说一下,目前市面上的推手方法都是根源于陈氏,无外乎“定步双推,一进一退,大捋,乱采花”四种,可是,很多都没内涵了,变成了一种游戏,很轻松,很漂亮。实际上,太极推手是检验太极拳架的方法,也是太极技击的基础,真正的推手是很严谨的,很辛苦的,每一下都是在打,师父就曾经跟我推手的时候,一圈里面打了我8次,我跟师父退10圈,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最后就讲讲太极拳的副作用——健身。就拿我来说吧,记得考研的时候,我连续感冒了两个月,当时输液手都打肿了,上面全是针孔,可惜考研之前还是没能好,考完研的第二天就好了,晕哦。后来学拳,通过走活桩,上个寒假在武汉过的,当时雨下到树上就结成了冰,我连毛裤都没穿,也没感冒就过来了(当然不可能有暖气和空调)。最重要的是体质的改善,现在如果我早上起来嗓子不舒服,有点感冒,一两个小时内就好了,往往是中午回去的时候才想起来:“哦,我早上好像还有点感冒。”其实练拳就是练筋练骨,内家拳就还练内劲,对身体的好处,说多了无用,大家有机会练上两个月就知道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