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390|回复: 0

太极拳四大劲源浅析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2 17: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有拳界人士在理解和表述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时,往往把“意”解释为本身具有巨大能量的无形物体,甚至把它视为太极拳需要修炼追求的核心劲源。此文基于作者对太极拳传统拳学理论的认识和实践体悟,试图以客观求实和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太极拳的劲源构成,即:1、来自人体肌肉骨骼协调运动;2、借用对方力量;3、借用地面反弹力;4、借用“内气鼓荡”。

    笔者以为,此种研讨,或许并不仅仅对太极拳有意义,如果能把体力消耗极小的后三种劲源之培育训练,作为中国传统内家拳功夫融入现代搏击散打教程的重中之重和突破点,就能大大延长武僧一龙等《武林风》散打高手的运动寿命。希望拙文能在太极拳界之外,也得到现代散打搏击人士的关注。

    太极拳劲源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来自人体按照“一身备有五弓”的练拳要求,首先力求从外形上,形成最有利于发挥肌肉与骨骼协调运动和发挥能量的“动力定型”。这类通常在竞技推手比赛中被十分倚重的劲源,具有“主动(发)劲”的鲜明特征。这一劲源运用的常见变型之一,就是体重力大的推手比赛者,往往依仗自身“本力”优势,采用特定形态的肌肉骨骼组合“框架”,通过缓慢而沉实的所谓“老牛劲”(又被贬称为“僵柔劲”),锁压挤迫对方跨线出界,或者陷于“失势失态”窘境,来为自己制造得分机会。

    这一劲源在其高级修炼和运用阶段,表现为脊椎骨与周身关节高度连通状态下的节节蠕动,以及人体腰、胯、背等处大量“不随意肌”代替胳膊大腿“随意肌”的功能,满足太极拳“动不露形”的高层次对抗要求,更为精细巧妙而迅速隐蔽地释放克敌制胜的能量。

    太极拳劲源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来自借用交手对方发放的劲力。太极拳所注重的“借力打力”,“牵动四两拨千斤”,以及“粘随沾连”和“采捋”劲等,其主要目的,均是围绕避免“正面顶抗”和合理有效借用对手来劲这个着眼点,创造各种必要条件和提供相应手段。能否高度熟练和成功借用来自对手的第二类劲源,就必须理解和掌握太极拳“小力胜大力”的理念和技术。

    “第二劲源”的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手出劲的状态。对方出劲越是僵拙死板、缺少变化,“引进落空”的效果就越好。而在高级运用阶段,则会更多采用“化一半、留一半”的做法处理变化多端的来劲;化得越少、留得越多,就越少留给对方随机应变的机会,越能借到更多来劲提高反击效率。这一操作不复追求完全“引进落空”的效果,而是在瞬间接劲的交汇点上,力求通过微细的角度变化和高速,“折叠”旋转,改变对手正面来劲的突进方向,以“即化即打”形式有效截击对方劲源。

    显而易见,如果施劲者同时具有上述第一、第二两部分的优势,在借用对方之力巧妙引动和(部分或全部)“落空”对手重心情况下,再补加“摧枯拉朽”的“本力爆发”,或者辅之以顺势而为的摔技跌法,其效果均会相当精彩乃至震撼。而综观当今竞技推手比赛中的夺冠者,无一例外均对上述两大“劲源”拿捏把握得很好,甚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太极拳劲源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人体借地球“万有引力”的作用,以完整合一的“坠落”形态,完成对地面反弹力的有效借用。与前两种劲源的运用方式相比,以自身体重坠击地面换取地面反弹力之后,必须能够“低损耗、高速度”地把能量及时传递作用于对方被打击部位,也就是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修炼方式,把自己全身整合成一个能够毫无阻碍输送“人体自坠”能量和地面反弹能量的“导体”,这是对此类劲源使用者最关键的要求;第二个要求,就是必须变“主动”为“被动”,才能精确把握自身“坠体”下落的合适时机。施劲者在把自己全身整合成一个能量“良导体”的同时,也可以把这一“导体”,理解为一个内部材质结构高度完整均匀的柱体。人们很少讨论的太极拳劲力运作机理之一,就是如何最佳发挥人体“一柱顶千斤”的作用。在充满动静变化的太极拳内劲修炼和推手较量中,怎样有效培育提高这一“柱体”的内在质量和“传递能力”,是尚待深入探索的课题之一。

    真正的太极拳功夫高手,能够把第二种劲源的借用,与对第三种劲源之地面反弹力的借用,天衣无缝地接合在一起。可以想象,当把来自交手对方发放的劲力借用过来,再跟自身体重对地面的撞击反弹力有机结合,这种来自三个劲源的复合劲,无论怎样硕壮的对手,也会难以抵挡。对手越是体壮力大,通过地面反弹(反)作用于他身上的复合打击力,就会越显强大,从而体现了“用对方的力打对方自己”的太极拳理念。那些太极拳高手能够展示令人不可思议的“神力”,驱除种种神话夸张,其实就是这种迄无专文描述过的内劲,合情合理、适得其所运作的结果,并无丝毫神秘玄妙的成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