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001|回复: 0

太极拳的基础——步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1 14: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认识不到尽量少动步、少转动是太极拳“以静御动”的一个重要反映,因而不重视最大限度地在不动步的情况下实施沾粘连随的定步推手锻炼,有的人甚至认为定步推手练习是误区,这是错误的;

而将少动步、少转动当作了太极拳“以静御动”的全部,因而不重视步法轻灵的动步推手锻炼,甚至有的名家宣传可以完全不动步、不转动地化解别人的攻击,这同样是错误的。

必须明白,武术中的步法就像是起重机的基础、军舰的船体。起重机的起重范围再大,基础发生了动摇,起重功能也就不能发挥了;军舰的战斗力再强,船体搁了礁,实战中就等着挨揍了。

同样,所有攻击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是实战搏斗的总特点,而上肢与身躯的“沾粘连随”技能再好,没有沉稳、轻灵的步法作为基础,也是难以在实战中很好发挥“沾粘连随”作用的。因而沉稳、轻灵的步法对于“沾粘连随”是至关重要的。

实质上,沉稳、轻灵的步法也是“沾粘连随”的基础组成。而所有武术为了锻炼的有规律,不固定的轻灵步法是不可能体现于套路中的,也是不可能全部容纳于太极拳之推手中的,不固定的轻灵步法是必须在专门的练习与散手中锻炼的。

然而现在许多人没有认识到这样的情况,以为推手就是太极拳的全部实战实习,不知道步法不全面的,“沾粘连随”也是有缺失的,在实战中是会吃亏的。

网上吴云倬先生的弟子樊赓绛先生的《吴云倬先生晚年记事一二》对于步法的重要就有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该文介绍其老师吴云倬先生说:“我的老师武汇川的功夫在杨澄甫先生的徒弟里属第一,论功夫仅次于杨澄甫先生”,因而“在上海武术界公开挂牌‘杨氏首徒’”。

近代的历史上,武汇川先生确实是自称“杨澄甫首徒”,武汇川先生的身材酷似杨澄甫先生,体如铁塔,正如樊赓绛先生该文所说:“一般人根本不在他眼里,他接手一弹,对方就翻身倒地。”可见武汇川先生推手功夫之高、内劲之猛烈。然而樊赓绛先生该文又披露:“吴老师说:‘一次武汇川老师跟练八卦的孙振川老师比武,孙振川动作老快,上步一腿就扫在武老师的头上,当即武老师就晕到了。

武老师身体胖,不擅腿法,对用腿研究不多。遇到高手,技术上就显出了亏欠。’”由此可见,推手不等于就是“沾粘连随”的全部锻炼,推手水平高也不等于就是实战水平高。杨澄甫先生的弟子中不乏原本就实战经验丰富、带艺拜师的,如果实战比武,“不擅腿法”的武汇川先生就不一定是“首徒”了。

由于步法的重要,因此,李雅轩先生反复地强调“武术贵灵敏轻快”。步法当然是“灵敏轻快”的重要部分。

其实,古代太极拳经典所说的“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已经包含了步法对于太极拳的重要;而《杨氏老谱》的《太极指掌捶手解》所说的“步随身换,不出五行则无失错矣,因其沾粘连随之理,舍己从人、身随步自换,只要无五行之舛错,身形脚势出于自然,又何虑些须之病也。”更是强调了步法对于太极拳基础性的重要作用;郑曼青先生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的《散手》中也指出:“散手之方在五行,所谓进退顾盼定也。苟能懂劲且知方,则用全矣。”

我体会到太极拳十分基础与重要的步法有两种,一是进退步即跟,二是三角步,其实这是所有武术的一种普遍规律,因为这两种步法的实战价值是十分之高的。

当然,太极拳这两种步法还具有包含“沾粘连随”之“步随身移”的特点,与武林大会上出现的别人还没有动作自己就抢先动步的灵活步法是有本质区别的。其实,太极拳套路虽然不能完全体现全部步法,但也含蓄地包含着这两种步法的。

比如“手挥琵琶”就含蓄地包含了进退步即跟,而很多拳式的虚脚外撇就含蓄地包含了三角步。因此,凡是“手挥琵琶”这样步法的练习都应该建立进退步即跟的神经反应,而虚脚外撇这样步法的练习都应该建立外撇之脚提起迈步的神经反应。

由此也可见有人将“实脚外撇”说成是唯一正宗太极拳进步的步法是十分错误的。总之,必须明白步法是太极拳基础性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其实,步法既是太极拳“沾粘连随”的组成部分,也是太极拳“发劲攻击”的组成部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