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所见到的这篇《洪均生老师和他的陈式太极拳》是吴仕增师叔2001年发表在《台湾武林》(季刊)上的纪念洪均生先生逝世五周年所写的文章,是中文版。英文版的《洪均生老师和他的陈式太极拳》发表在美国国际太极拳杂志《TAICHI》(英文版)上。目前在网上被各论坛转载的吴仕增纪念洪均生大师的文章就是我(入门三日)和我的学生(风扫梅花)从这篇英文版翻译过来的。由于是译文,是以内容意思大体接近,文字和意境的表述就有所不同。这里贴上的正是吴仕增师叔的原版中文稿。转载自:汕头太极传播网
洪均生老师和他的陈式太极拳
文/吴仕增
洪均生老师是河南禹县人,1970年生于均县,故名:均生.他的祖父是清朝官员,他自小跟父亲住在北京,1996年1月23日在山东省济南市逝世,按中国人的算法是享寿90岁. 洪老师自幼体弱多病,17岁时因病辍学,身体一直很差,1930年开始跟吴鉴泉的高足刘慕三先生学习吴式太极拳,几个月后,刘慕三带同他的三十几个学生一起跟陈发科学习陈式太极拳,从此洪老师就成为陈发科的学生,练拳后身体越来越好,学拳的兴趣越来越深厚,情同父子,有时陈发科到洪老师家中住,一住二三个月.日本军侵入北京后,洪老师的生活无著,有时断炊,则带著六个孩子到陈发科家中吃饭.目前流传下来的有关陈发科的武功事迹,大部分是洪老师记述下来的,因为日军侵入北京前洪老师的家庭经济好,他身体不好没有工作每天追随陈发科,亲眼目睹许多事,记录下来,使我们今日对陈发科的太极功夫才有些具体的了解.1944年洪老师到山东济南工作,才离开陈发科.1956年洪老师因太太去世,心情不好,就回北京散散心,再请陈发科讲解拳式用法及推手,约四个月.这样,洪老师跟随陈发科学习实战的陈式太极拳前后十五年,自己终生的试验,研究,使他掌握了陈式太极拳的拳理技法,成为当代陈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在洪老师逝世五周年的时候,写文章来纪念他,我想除了介绍洪老师的美好品德,精湛拳艺之外,若是能将洪老师的一些具体的技法介绍出来,相信这会是读者所更喜欢的.
当代太极拳名家中的佼佼者
因为时代的变迁,太极拳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地位已产生很大的变化.当代太极拳名家的功夫远不及陈发科,杨澄甫时代或以前的名家,这是大家所能看到的.从80年代开始,我接触过许多在中国甚至世界出名的太极拳家,有的是跟他们学习,有的是听他们讲课示范,有的是看他们表演.也有的虽无机会接触,但看过他们表演示范的录影带.我觉得当代的太极拳名家,若是能在推手中比较自在地发出劲来,让对手干脆跌出,那么这位名家就算为有真功夫的名家了,当然这不包括那些只能先摆好架式来做发劲表演的人.在八十年代,有一次我在中国某市参加一个太极拳盛会,有一天早晨,某市代表团请一位由大会邀请来表演的太极拳名家去做辅导.做完套路的辅导之后,有人请这名家辅导推手,这名家随便拉了旁边一个人(一位年纪比他稍年轻的退休教授)来示范,掤,捋,挤,按.转了几个圈之后,这名家突然分开双手,身向前俯,两手去托对方的腋下,想把对方推出,对方一沉气,这名家弹回一步(前脚退回变成后脚),这样连续二三次.当然不是说有功夫的名家一定要推赢对方,因为必须看对方的强弱,例如这位名家拉的对手是武式名家郝少如的学生,虽然功夫未达到很高,但也有一定功力.问题是在这位名家当时去推对手的方法不对,是一般练推手未得真传的推法,对手最多只会被推退而已,不会被发劲干脆打出.所以我觉得好些名家的功夫并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高. 在那些能干脆发劲把人打出的名家中,能够将人打得两脚离地腾空而出,这是很少的了.而这些能将对手腾空打出的名家,有一些是将对方的来劲化解后,用自己的劲力将对方打出,这不是最好的,很费力.有一些则主要是将对方来劲改变方向打回他本身,再加上自己的劲力将对方打出,这才是最好的,发人省力得多.这样的名家寥寥无几,洪均生老师是仅有的几位能高境界将人腾空打出的名家之一. 在未跟洪老师见面之前,我虽曾读过洪老师的书稿和文章,读过别人写他的文章,写信请教过他,但我对他功夫真正有多高并不清楚.1984年末,我去济南,住在洪老师家中跟他练拳,才有机会看到洪老师的真功夫.洪老师跟人讲解拳式用法虽然很精彩,但并不能其正表现出他的功夫来,因讲解拳式的用法必须依照拳式来做,而许多拳式动作是为初学的人而设的,真正能体现功夫的是在推手. 有 一天,几位洪老师的学生到洪老师家来,大家聊天谈拳,其中二位利用时间练习推手,一位姓刘,另一位A先生(我已忘记他的名字).当A用劲向刘推去时,刘用捋采法,A就双脚离地向刘的侧后方跳出,虽然不很远,仅半米到一米之间,但已使我很诧异,因为他们并不是很用劲的练习,真正用劲能打多远我不知道.当时我对把人腾空打出的技法不清楚,看过一些书,听一些人讲,说是在能够干脆发人出去之后,练到'气足劲整'才能使人腾空而出,好象那时主要是气劲的问题,不是技法的问题.但看到刘他们的练习,我明白不是这么回事,主要还是技法的问题.技法对,就能够打人腾空而出,气劲足不足则是把人打多远的问题.用挤按劲向前把人腾空打出已经不容易,用捋采劲向侧后腾空发人出则更难,我看到洪老师的学生能够做到,那么洪老师的功夫更不用说了. 又有一天,刘先生与洪老师另一学生B先生到洪老师家来.B先生原来是练摔跤的,后来跟洪老师练拳,有一次他与一位太极拳名家推手,这位名家没他办法,夸他功夫不错.这位名家曾写一本不小的太极拳书,好象也很懂太极拳.B先生带著一些推手的问题来向老师请教洪老师在听和他推手.不管他变什么招式,他两手一用力,洪老师身一转,手的动作很少,有时不动步,有时稍向前进步,B先生就被腾空打回约一米,有时稍远一点就被打到沙发上(因厅地方较小).很精彩,我很开心,看了一阵,我忍不住对B先生说:"你一出力,整个人就被洪老师控制了."因为很明显,B一用力,洪老师身一转,B就势背了,但他的力继续发出,结果力就被打回到自己身上弹出.再过一会,我忍不住又说一次.B先生听我这样说,笑笑转身向我说:"试一试."两手擒拿我右手,因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他也不知我功夫怎样,所以很斯文,速度不快,用力也不大,我就用最近从洪老师处学到的动作化解.连续二次后,他看我可以化解,就比较快地用力扭我右手(右手抓我右腕,左手推我右肘上翻),我连忙右手松开掤劲,身稍向右转,左手向前托住他右肘,然后两手同时向前推出.B先生两足离地向后跳出半米,B笑说:"你还有办法."刘先生说:"吴老师当然有办法."我连忙说:"我必须用两只手,洪老师用一只手就可以."洪老师笑了.我这样说,一方面是在老师面前谦虚一点,更主要的是我确实看到与老师的差别.因我主要是利用B两手用力后不易变化,用我的力把他推出,并没有先控制他使他势背,也没有用他的力打他,跟洪老师用的性质不同. 后来又一天,蒋家骏师兄从徐州到济南洪老师家来.蒋以前跟陈照丕,陈照奎,陈金鳌等多位太极拳名家练拳,后来跟洪老师学.蒋同样向洪老师请教推手一些问题,这一次是在洪老师家较大的房间推手,地方较宽.蒋不管用什么动作,两手一用力,洪老师身一转,蒋同样受控制势背.洪老师同样有时有向前进步有时没有,蒋都被打得两足离地腾空而出一二米远.因蒋用力更大更快,所以他被打出的速度更快,离地更高,两足落地的声音更响.同时蒋仍保持著很端正的姿势,好像随时又可以进攻,非常精彩,我看得哈哈大笑. 在我未来见洪老师之前,我曾读过蒋家骏师兄写的一篇文章,谈到1971年有一次他同洪老师推手的情况:我和洪老师推手,总觉得自己的手短,洪老师的手长.当时我无意问了洪老师一句,如果对方手突然按到胸部,不用手法能解吗?当时洪老师笑了笑说:"你可试试用力发我,我不用手."我抱着疑惑的态度,真的用力向洪老师胸前猛按,那时觉得双手如按在弹簧上,身不由己的被弹回一丈多远,事后我哧了一身汗. 我请教洪老师,当时是怎样把蒋师兄弹出去的.洪老师让我试试,我双手按到洪老师身上,觉得无法控制到他,两手按不到实处,只觉得身里面会旋转变化(外形看不出动),好像按到转动很灵敏的机器上,所以不敢冒失用力.下在犹豫时,洪老师一进步,用他的身通过我的手把我打回一步(前足退回成后足).我问洪老师:"是要进步的吗?"洪老师说:"不,因为你不用力我才上步."我明白,我若用大力按去,就会被打出更远. 洪老师讲过一件事:一次他和一位学生在家里练习太极拳的用法,练习的地方有三间房大, 他们在一边练,洪师母蹲在中间一间的地上开东西.这学生用右拳打去,洪老师用接手式(陈式太极拳第一个拳式金刚捣碓的动作,一手接人手腕,一手接人肘部)去接,右手一接到这学生的右手腕外侧,这学生便飞出,越过洪师母头上,足有一丈多远.师母也哧了一跳,以后洪老师和别人练用法,洪师母就走开了.洪老师说,这学生原来练形意拳的,他这一拳打得刚速至极,才会被弹回这么远. 上海一位著名武术家李东元先生,富有实战经验,也曾跟陈发科练陈式太极拳.1982年洪均生老师到上海参加全国太极拳名家表演.李东元先生看过洪老师表演,和洪老师见过面后,私下对他一位学生说:"洪老师的功夫很好,比XXX(一位非常出保的陈式太极拳家,有时他到上海教拳时也与李先生常有来往)好得多,不是同一级别的"这位学生后移居墨尔本,告诉我的.能让李先生这样称赞是很不简单的,因李先生本身功夫很好,不会轻易称赞别人的. 目前居住在加拿大的师兄陈中华跟我讲过洪老师三件事,第一件事是他第一次见洪老师时,洪老师和日本人试功夫的事,我已在介绍陈发科的文章中谈过,不再赘述.第二件是1990年,陈中华从加拿大回山东探亲,继续跟洪老师学拳.一天,洪老师在济南武术馆里教一群日本人,洪老师因中风后腿不好,只能坐在椅子上指点.陈中华则在门外跟一位师兄练习推手,忽然他们听到馆里"轰"的一声巨响后,人群"啊"的惊叫,陈中华他们连忙跑进馆里看发生什么事.旁人告诉他们,日本人想请教洪老师一个问题,但今天的翻译是一位年轻的新翻译,无经验,译不出来,他想示范给洪老师看,洪老师正坐在椅上跟别人说话,转过头来见翻译的手已来到面前,遂左手一抬,翻译腾空飞起再跌到地板上"轰"的一声,人们看到翻译突然飞起,禁不住惊叫起来. 再一件,是陈中华有一天到洪老师家中去,看到洪老师睡床的一条横木断了,下面用一条木棍撑著(洪老师睡床是侧靠著墙,一侧朝外),洪老师部陈中华知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陈中华不知道,洪老师告诉他:有一学生某君(身强力大,功夫很不错)自己在家里琢磨一段时间后,自认为研究出一个绝招,故来找洪老师试试,哪知他一发劲,不见洪老师被打出,反而是他自己腾空飞起跌到床上,把横木压断了.
精湛的技艺
在谈洪老师的太极拳技艺之前,我们先弄明白几个有关太极拳技艺的问题. 有人以为太极拳的技法都是一样的,这位老师有教的,那位老师傅也应该教,如果没有,就是他不懂.其实这是误解,是对太极拳不了解.太极拳已有超过三百年的历史,练习的人千千万万,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技术流派,派中有派,五花八门数不清.有人说不管那一派,都是好的,各有特点,这样说太笼统,不一定对.造成不同的流派有几种原因,我们来看一下:一种是练太极拳的人学不到真正的太极拳技法,自作聪明,把其他武术的某些东西拿进来,不合太极拳的风格,这不是太极拳技法,可以说是错的.好像要去爬太极拳这座名山,找不到,随便找一座山来爬,自欺欺人,这种情况很多.另一种是得不到明师指点,学习到一定的太极拳的技法,许多技术难题不能正确解决,只能用一些低层次的手段解决,其技术既有一定的太极拳风格,但也带有许多不好的东西,影响了以后的提高,停留在较低层次.好比进入了太极拳这座大山,由于不识路,只能爬上小山头,永远达不到高层次.除非除去一些不好的东西,好像爬下小山头,另找真正的高峰.这种情况是大多数太极拳练习者的境况.再一种情况是学对了太极拳,能够到达高层次,但每一位高手都会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因为每一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心理素质不同,性格修养不同,学识不同,当他们的功夫达到较高程度后,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初学的人要尽量像老师,尽量去明白体会老师教的东西,当功夫达到较高级阶段时,就跟老师不完全一样.如果一个人的拳跟老师完全一样,这个人的功夫就还未达到高的阶段,还未最好发挥出自己的长处来.这些差别就如同已到达太极拳的主峰,主峰有许多不同的部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观.还有一种,就是在正确的太极拳技法里,有学习的层次不同,好同爬对了主峰,向上爬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东西. 举个例子来说,"气沉丹田"这个要求,每一个红太极拳的人都会经常听人说到,或是在书中看到.对于功夫不高的人,要做到气沉丹田已经不是容易的事.1984年我去西安跟陈立清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认识了一位陈家沟陈氏后人.他的太极拳功夫不错,文革期间曾回陈家沟住几年,跟陈家沟多位前辈学习过.我们比较熟悉后,一次我去他家,他很真诚地跟我谈了一些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方法.说到气沉丹田,他说,其实应该气沉到足底,才能把人腾空打起.我觉得他讲的有道理,后来我跟我的武式太极拳老师刘积顺老师提到这一点时,刘老师则说,其实应该沉入地下.经过一段时间的体会,我认识到,气沉到丹田,足底,地下,都是对的,只是功夫阶段的差别.如果你仅仅知道气沉丹田,不知道要沉到足底,地下,或者你以为气沉足底,地下是错的,那么你的功夫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就难以进步了.所以我们有机会学到一些太极拳技法后,就不要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才知道太极拳的秘诀,别人不懂,而要多方面学习,对不同的技法进行比较,体验,看看那些是对的,那些境界比较高.对的要坚持练习,细心琢磨,因为好的太极拳技法是需要你改变原来许多不好的用力习惯,需要较长时间练习,可能进步没有那些不大正确的人快,推手可能推不过那些不大对的,这不必怕,如同爬错山的人,可能路很好走,一下子爬得很高,但他以后不可能进步.练得对,开始时较难爬,爬得慢,好像比人低,但能长期不断进步,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好坏就分别出来. 有人以为太极拳书上说的都是对的,特别是以前的拳论,都是正确的.我曾对学生说过一个拳法要求,有一位原学过太极拳多年,后来才跟我学的学生说,这要求在太极拳书上从没见过.我说书上没说到的东西方很多,而且书有此是说错的.那个学生很惊奇,说:"拳书还会错?"其实中国以前的武术家大多数是文化不高,不懂写文章.即使能为,也会因为保守不说得太清楚,所以书上没有的东西其实是远远多于书上有的.书上有的也有可能是错的,或是较低层次的,中国武术界有一句话:"要传一句话,不传三本书."意思说真正要传授功夫,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英雄某一方面的功夫,当然这句话里面,还有许多具体的方法要讲.如果不想传授的话,写三本书并不会让你真正了解.即使是真心要写出来,还有一个文字跟理解的差别,中国有句成语叫"按图索骥",说古代有一个很著名的相马专家伯乐,把他相马的经验写成书,大家都说他写得好,他的儿子把这本书背得很熟之后,就以为自己已经懂得相马了,伯乐就让他去相一匹千里马来,他见了许多千里马都看不出,结果捉来一只大蛤蟆,说这很符合他父亲书里写的要求.太极拳的书可以帮助人们学习太极拳,但人们不能只靠书本来学习. 洪老师告诉我们,六十年代有人写了一本陈式太极拳书,洪老师看后,觉得里面说的拳理或拳式动作有许多不符合陈发科所教的.他一边看一边把批评的内容写在书的空白处,结果评语多过书的原文.洪老师共批了二本,都被他的学生收藏了. 洪均生老师主要的太极拳技法都是来自陈发科,他人很聪明,跟陈发科学习十五年,对陈发科的太极拳技法理解很深.同时和学生进行试验体会,所以他的技法是很实用和高境界的.洪老师的拳式动作有一些小动作跟陈发科有差别,是因为洪老师每一个拳式都是按照实用的技法来打的,怎样用就怎样打.以前的人比较保守,教的拳式动作不知怎么用,或者不能很好用,要老师讲解,才知道具体怎样用.比如金刚捣碓的接手动作,原来陈发科教的是两手手心相向同时上举,高与肩平.但陈发科讲解用法时,则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一顺缠一逆缠,是一手接人的手腕,一手接人的肘部.洪老师经陈发科同意后,就按照用法来打拳式.还有个别动作是吸收其他武术的,以前洪老师写书的手稿都有详细说明.八十年代,陈发科的女儿陈豫侠二次请洪老师讲解拳式用法和推手,她看洪老师的拳后说,看你打拳就像看到父亲打拳一样,而且把济南洪老师家来称为回娘家,把洪老师当成兄长,因她的父兄都去世了. 因为洪老师用实用的高境界的太极拳技法来指导学生,所以他的学生中有许多人推手的功夫不错,有的甚至达到比较高的层次.现在中国每年都有举行全国推手比赛,按体重分五个级别(后来增加级别),若有那一位太极拳名家的学生获得全国赛的一块金牌,就会很高兴,大家也觉得他教得不错.洪老师的学生们在济南武术馆培养学生,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推手比赛,多年来都获得很好的成绩,经常是获得五块金牌中的多数,有时甚至囊括五块金牌(近几年他的学生陆续离开济南武术馆,各自教拳去了),这也是对洪老师的太极拳技法的印证.对于这些成绩,洪老师本人并未十分得意,他在信中对我说,这并不是证明这些学生的学生已达到太极拳的高层次,只是他们的对手比他们低而已.洪老师总是鼓励学生要继续努力向真正的太极拳高峰进取.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31 16:34:0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