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李大龙

问题,关于推手比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9 16: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推手比赛应不应该有还是一个问题,太极拳的目的是技击,推手只是训练懂劲的一种途经,一种方法,一个过程而已。所以应不应该举办推手比赛值得讨论的问题。你不能在实际应用中去限制人家用什么方法进行对抗,所谓行行出状元,在中国功夫不分上下、高低,只有个人功夫分高下,因此我认为应该认真研究太极技击,发挥长处,克服不足,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技击水平有所提高。
发表于 2005-9-9 2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王建业在2005-9-8 17:52:40的发言:
期盼推手规则,能否先发一点.我的邮:coolwangjianye@tom,com    文不错,最好不写上纲上线的,那就好了!

好!   看来此拳友还是有一点胸怀的,相比之下我反而更象一只越南斗鸡了. 哈哈!
    我敬佩有胸怀的人,不管他是黑道白道,不管他是匪首贼头或是丐帮弟子,我都是从心底敬佩的.我的人生准则就是胸怀和豪气.真是不打不相交,很想与你做朋友.
    关于比赛规则,我自认为已经搞的比较成熟了.只是因为时机不成熟,我不想冒然把它张扬出来.即然在前面说出了大话,我也不能全部收回,暂且在这里先透露一点边际性的规则,核心的部分还是不能现在贴出,请拳友们暂且谅解.
    新规则的原则只有两条:一是现代体育比赛的竞技性、观赏性和健康安全性.
二是太极拳劲法及武学的彰显.
   具体简述有以下几条:
1.乃然要分体重级别:   
   由于本赛法规则扩大了劲法的技巧性空间,力量和体重的优势价值有所下降,但区分级别还是必须的.可由原来5公斤的级差,扩大为10公斤级差.  男设:50 60 70 80 90 90+女设:50 60 70 70+  共十块金牌.这样的设置是为若干年后,中国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的长远打算做准备.
2. 赛台的改进:
   由现行的6米直径改为4米,再增高0.5米.  这是为提高比赛时发放的精彩性和观赏性角度来设计的.
3.乃然要正反先划上两圈:
   这是太极拳的形式特征,不应丢弃.但此划圈非同于彼划圈,天地之别以后再述.
4.完全弃除套路测试程序:
   这是为了扩大比赛的包容性,为武林各派好手参加扫清门障,太极拳功夫要走向世界就不应当如此夹隘.
5.禁止一切腿部攻击和勾绊动作:
   这是为发挥劲力制敌得分和增强比赛的公正性所设.   如果把散打和拳击做一个比较,你会发现这是中国武协的一个错误,它不仅是中华武术的耻辱,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耻辱.难到说外国人真的没有膝盖骨或真傻得不会用腿踢了?可叹之极!
6.建议佩戴轻便型护头帽:
   虽然比赛设计是十分安全的,为防意外应当防护人体这个最重要的部位.
7.核心赛制和判分规则:
     
    关于第七条,是本规则的核心部分,它本是有别于推手的一种太极拳密传练功方法,我不愿轻易过早泄漏.请众拳友理解.

我在此先贴出部分规则,另一个原因是想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热心拳友参加到新规则的改进和实施中来.我也十分想与楼上的拳友们加深更近一步的了解,毕竟太极拳是属于全中国人的,推动它的前进还是靠大家的力量,尤其是我们这些热爱推手的人更应当努力,不能总让太极的先辈们在泉下一直落泪吧!否则就是我们后辈的耻辱了.我们不应当沉迷于前辈的神功和宗派的传承之争,更不应当醉心于冷兵器时代所谓的技击性,而应当立足现代,面向世界和未来,把精力用到发展太极事业上来.连战先生(宋楚俞?)访大陆时说:此时不做何时做?我们不做谁来做?  愿我们众多的拳友们都能感受到这种伟人的豪气.想想看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又做了什么?我的邮箱:skj007@126.com欢迎联系(我姓孙 称老孙小慢皆可 哈哈! )


发表于 2005-9-9 2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慢友:你好!当前推手不景气,你能搞推手规则,不易呀!前几年,我也参加推手规则的制定和修订,当然民间的意见为主,并且下场比赛,培养运动员,担任场裁,副裁判长,有些酸甜苦辣,靠武协靠不助,靠自己那个又不够.所以对这个题目感兴趣,希望推手推成朋友.
发表于 2005-9-10 18: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太极拳运动蓬勃发展的今天,推手比赛的不景气,只能说明两点:一是我们的太极拳技巧从根本上就不具备现代竞技体育所需的对抗性.


二是我们的武术管理者、组织者的工作还没有做好.   个人认为问题还在于后者,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不顺利,不能因为推手项目被全运会踢出,不能因为中国武术暂时被奥委会踢开,而失去信心.我们应当改变方案积极进取,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我看十一楼的拳友就是犯了战略退却中逃跑主义的左倾错误思想.这是非常保守僵化的思想,万万是要不得地!我们应当改变思路,寻求新的方向新的突破才对. 哈哈!我又上纲上线了.领导们说话都贯如此.哈哈。


不过十一楼拳友的观点也不是全无道理,对于现行的比赛方法的确需要动一次大的手术.要将它全面推翻,不能拘于老路,要把一切局限性的东西全部扔掉,要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来展现太极功夫的竞技性.


路漫漫,我深知此事的艰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集中几位有热情的同志,团结在一起才能有力量.


建业兄说的很对,我们不能把希望全放在中国武协身上,要先做出一些成效,然后再尽力争取它的支持.


我的持久战思路是这样的:   


第一步  制定、检验、完善新的赛制方案,这是我们一切工作成败的基础与核心.


第二步  成立一个合法运作的民间组织,尽力团结更多的力量,扩大影响并组织准备一定量的资金.


第三步  争取某地方政府的支持,开办第一次第二次新规则的专业大赛.实现资金-赛会-影响力的良性循环.目标选在交通和旅游都较发达的中型城市展开工作.


第四步  争取中国武协,争取挤进全运会.


第五步  能否争取进入奥运大舞台,这就无需我们来操心了.



看到建业兄在推手方面的资历非常高兴,党十分需要这样的老战士,如果我们能合伙上山,举起一面大旗,聚集一批有志于此项事业的拳友,一定可以在太极拳的历史上创造一个新的里程碑.



请有志于此项事业的拳友们积极发贴,拍砖头扔鸡蛋全都欢迎!



发表于 2005-9-10 2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推手竟技与其它拳种所不同地是,在制定规则上难度很大.七十年代末,国家体委首次将此作为科研项目研究,自八二年首次实验比赛以后,十来年的历次比赛一直未脱离顶牛使蛮力的误区.许多举重,摔交运动队该行,经常夺标,"太极十年不出门"道出了培养人才的艰辛.困难重重,知难而上.支持!
发表于 2005-9-10 2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5-9-11 0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举重队、摔跤队改行可以到推手赛场上夺冠,这绝不奇怪.因为他们力量基础、耐力基础好,在顶牛撕扯式的力量对抗中,他们轻车熟路,最后胜出的必然是他们.  


  如果改行令他们去拳击场,情况就不会是这样.  为什么?  因为拳击场上打点式的对抗方式和规则,己经将其蛮力的发挥基本上限制住了.拳击场上是形点速变的对抗.  推手场上也应当想出限制蛮力的好办法,才能体现出劲点松变的对抗.


   说白了,就是要为力弱的技术型的运动员留下一个放松和逃跑的劲力空间,这当然不是指赛台场地的大小.太极拳打的就是一种神出鬼没的劲法游击战,游击战的战术核心就是能够随时随地的逃跑,也就是放松.要绝对避免阵地消耗战,也就是顶牛.如果陷入鬼子的铁臂合围’‘紧追不舍的围剿战法之中就悲残了.现在能在推手擂台上获胜的力士跤手们,不都在大用铁臂合围’‘紧揪不舍吗?  仅仅依靠几个不许扣分能解决实际问题吗?  这才是解决顶牛问题的关健点.


        这是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请斧正.

发表于 2005-9-11 1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liaoyubo在2005-9-11 11:49:56的发言:
比赛~所为的‘正规比赛’让太极都快变质了~~~~~

      同意!

发表于 2005-9-25 2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諸位大大


可能對推手的原理瞭解不深


推手功力的高低


還是可以經由比賽


測試出來的


孫子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絕如江河;


又曰: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推手功力高的好手不多,一上場就鬥牛的大有人在,但是高手依然有辦法在鬥牛的對手身上獲勝.


沒什麼奇怪的原因,就只因為對手是牛.


各位若有機會練習推手,應該多用心觀察自己,


是做牛的時候多,還是做人的時候多?


規則的確可以限制比賽的形式


及選手的素質


但是高手一樣有辦法突破這些限制


當然比較辛苦點


如果對角力,摔跤,柔道,舉重等選手的攻擊動作化解不了


這只是證明了功夫及練習還不足以上擂台


沒別的說法.

发表于 2005-10-15 14: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手出现顶牛,而且练十几二十几年太极的推不过只适应了几天规则的摔跤转行的,究其原因是因为绝大多数太极的修炼者陷入对外来力量要硼住的误区----松柔浑厚沉实的硼劲----这只是太极门口的东东,连门还没入呢。限制人家摔跤的使拌、抓握、撕扯简直丢死人,丢祖宗的人,当初杨露禅限制过善朴营的使什么了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