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746|回复: 0

水中葫芦与太极拳——沈行佐 沈行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5 09: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压了葫芦又起瓢,是描写水中葫芦的特点。他的形象正好符合太极拳的本来面貌,对揭示太极拳特征有很好的示范效应。

    把太极拳比作“水中葫芦”是形象的。

    太极在中国符号中本是一球,飘在水中依托水的浮力支撑球体,这在太极拳中是一个“棚”意寓处处有棚,棚在处处。

    柔顺,圆滑是太极拳的要求,无死点,无棱角,吃不到重心,受不住力,滑溜,在太极推手中碰到这样对手是棘手的,这就是松柔所致。

    滑溜好比太极拳里履劲,具有飘的特征。仰之弥高,探之愈深,不丢不顶是标准的太极拳行为。

    随曲就伸,是太极拳的精华,按水中葫芦的感觉应该是比较形象的,具有粘连相随,不丢不顶,绵绵不断的特点。

    随是太极拳的独特点,是分寸的掌握,是对圆顺的实际体感,水中葫芦真有这样的风格和特点。

    这里的圆顺是整体的圆顺,具有一静无有不静,一动无有不动的太极意味。

    从水中葫芦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太极拳对于柔的解读和运用。柔,首先不是柔软塌卸的意味,是贯彻处处有棚的柔。也由此可以看到柔在太极拳里总的特征,似水柔情,无形胜于有形的启迪。

    水中葫芦的被动作用,在人的作用下增加了能动性和主动性。这样就使太极拳具有更高的层次,具有反击能力,这就是太极拳的防守反击。

    把太极拳看作非攻击性是对太极拳的片面理解, 实际的太极拳应该把它练成化后即打,化即是打,这样一种“体用拳”它具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立统一的击打实际。

    那种把太极拳一味柔化,不为进攻的方式是限制太极拳的发挥和运用的障碍,化打结合,才是太极拳真谛所在。

    具体练习中太极拳应该得机得势地运用内劲化解对方来势,顺势还击对方,整合自身能力出击对方,发挥后发制人的特点效果。

    大道之简是事物的正确理解和处理的有效方法,目前太极园地里过分强调,意、气、神、骨、肉、皮等的倾向是无益的。太极拳不是机器零件,需要严格安装,而是随曲就伸,得机得势而来的,随着练拳的深入,体悟、感悟会如影相随出现。而且在不同阶段,不断修正,提炼、整合、提高,一成不变不符合太极拳,也练不好太极拳。

    过分强调太极拳的内劲,内功,内法只会使初学者摸不着头脑,反而有碍练习,甚至误入歧途。

    把练太极拳作为一项长期工程,循序渐进,对提高体质,增强抵抗力减少基础性疾病是有效果的,作为技打效果则比较慢,也不是有明显秘籍可遵循的。

    那种把太极拳看作神功的企图是不存在的,它基本要求还是现代体育的特征:力量——平衡——柔韧。对肢体的锻炼也基于这三点,不可能练出超自然的特质的。

    几十年的太极拳习练,使我认识到太极拳会象其他体育项目一样会回归它的科学道路,摸索出它科学训练方法的。就像私塾必定会被替代一样,纳入中国现代教学的范围内。那样会使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对此我们深信不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