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缠丝劲是太极拳精华4 三是非常重视修改拳架。从实践来看,初学拳架一址有个把月,至多半年就可以学会,但却是“学拳容易改拳难”,改起来非得化费几年十几年的功夫,还必须自己有悟性、有恒心、有毅力,还必须有明师的指点,但也未必就能把拳改好。笔者回忆随马老师学拳改拳,初学一路拳不过参加老师的学习班学了20多天,即能粗粗地比划下来;而这十数年来正正规规再参加老师的学习班改拳就有五次,我的师兄弟中有的则多达十七八次。但虽经多次改拳,仍感到对这套拳有许多东西与拳理拳法要求还是有很多差距。回忆起来,马老师教拳改拳一方面要求非常严格,分解每个式子非常细致,“每个式子的每一个动作,都要从八九个方面进行讲解”,“提出八九个方面的姿势要求及动作要领”,“如这一动作胸腰的旋转方向、角度,重心的左右变换,腿、膝和上肢的顺逆缠法,步型、手型的要求,眼看何方,耳听何方,吸吐纳,以及每个动作的内劲等等,非常细致”;另一方面自己也以身作则,一次一次不厌其烦地边讲解边做示范。凡从马老师学拳改拳的学员,无不为老师那谦逊朴实、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无私奉献、诲人不倦的精神所感动;也无不从老师教拳重德,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中学到了许多该如何为人处事的人生哲理,从老师这种精雕细刻、严格要求的口传身授以及应用影视、刊物等多种教学方式中受益终身,许多从未练过拳脚的学员,从此与太极拳功夫结下了不解之缘。 四是非常重视拳架锻炼的质和量。强调“拳打万遍,神理自现”;“必须付出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功夫功夫,就是要下苦功夫,设有苦功夫,拳也是空的”(照奎公拳论)。据传,陈氏拳一代宗师陈发科“每天打拳30遍,要求其子陈照奎日练家传低架20遍”。同时又主张练拳要从各人的体能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苦练不死练,巧练不取巧”,要“每打一遍拳都有改进,即便是微小的发现和矫正。每打一遍拳都要有所体悟,都要有一个新的境界”(马虹老师拳论)。因此陈氏拳非常重视练拳人的悟性和毅力,要求练家既能有良好的领悟能力,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及时领陪到且科学地把握住拳学中那只可心领而难于言传的好东西;又能专一持恒,一天也不懈怠地练拳、改拳、悟拳。 在拳架锻炼的基础上,传统陈氏拳还编创了10种推手方法。强调“拳架是推手的基础,推手是检验拳架的试金石”;推手“是在拳架与散于之间的一种以锻炼掌上功夫为主的听劲、化劲、发劲、乃至懂劲的一个锻炼过程......也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陈氏拳历代宗师名师都非常看重推手,也都精于推手。传统陈氏拳还有一系列的诸如抖大杆、拧太极尺(棒)、揉太极球、旋太极轮及百把气功桩等等增长功力的训练方法。据马老师回忆,照奎公喜欢练举重,练他自制的木石杠铃;也鼓励学员练单杠竹、打砂袋。实践证明,借助辅助性器械来加强训练,对于增强肩臂腰腿的柔韧和内气的鼓荡、内劲的充实等等柔化缠绕、借力打力。乃至“四两拨千斤”的缠丝劲基础功力,对于提高以缠丝劲为精华的整体拳学水平,“是有好处的”,“是完全必要的”。此外,传统陈氏拳为使缠丝劲接近于实战的搏击运用,还要求把拳架拆开,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反复练发劲。近年,马老师又向学员公开了照奎公秘传的“拆拳讲劲”功夫,马老师要求学员通过“拆拳讲劲”,“弄清楚每个动作的技击含义,意念中要有假设的击打、发放目标,从中锻炼灵敏、速度和力量,特别是惊诈性的爆发力。平时持久地加注意念进行练习,临战时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巨大能量。” 可以说,传统陈氏拳的缠丝劲,是历代宗师大师们精心研炼并一代代传承下来铬精华。实践证明,不论是为健身还是为技击还是为了举架更好看更具有艺术观赏性,要真正把太极功夫练到身上来,打出其所独具的魅力和神韵,必须明确认识---“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精华”,必须认真学习体会缠丝劲。在过去那个割闭保守的年代,陈氏太极拳只限于家族宗亲内部传承,还规定对八种人不能传授;以至演绎出了一代宗师杨露禅不得不扮作聋哑乞丐以做工帮佣来偷学神功的感人故事。如今,学习锻炼太极拳乃至领悟把握其中之精华的各方面条件,相比先辈前贤们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若宗师大师们所达到的功夫水平以及总结提炼出来的精华,反而得不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岂不愧对先辈前贤、愧对当今时代?社会在发展,在瞩望。凡热心于太极拳事业的有志者尤须加倍努力,积极探索和实践如何有效地突破心理意念上的那些障碍以及个体功能量的极限,学习好继承好宗师大师们总结提炼出来的功夫精华,争取接近乃至赶超宗师大师们所达到的功夫水平。 郑州陈氏太极拳馆 政六街馆 www.tjczl.com 转 (文章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