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0619|回复: 11

太极拳本源求真 ---- 真太极的入门砖:劲形合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11 2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真太极的入门砖 --- 劲形合一


大家都知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句话,这不是少林功夫的说法吗?于太极何干?请大家注意,中华武术虽然门派林立,分支庞杂,但其理自古如一,无论哪派都讲两个字:“气”与“形”,这个“气”字是内里的东西,气充盈则有劲,所以大家都要练气;“形”者外形,不同的门派对他的追求却有不同的侧重,总的可分“刚”与“柔”两大类,即将身体练得“硬如铁”或将身体练得“柔无骨”,无论刚也好,柔也好,都是要练“形”的,这个“形”就是我们练的拳架。传统武术无论哪门哪派,都强调“气”与“形”的统一,这也正是中华武术的独特及优秀之处。传统武术对这个问题的归纳就四个字:“劲形合一”。


太极拳在武术中并非异类,其基本理法依据同其他门派同出一源,并无本质区别,同样强调这一点,而且从练拳第一天起就开始了,何以见得呢?请看我们每天练的拳架,从外表看,每一个拳势都是一种“形”,对“形”的要求,如步法,两脚怎么摆,多少距离,角度等;身法,姿势是直是斜,是俯是仰;手法,是拳,是掌,是挤是按等等。从内讲,则是对意,气,劲的要求,要心宁静,最重要“意气君来骨肉臣”,也就是意领劲,劲领“形”;而如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坐腰松胯,中正安适,步随身换,虚实分明等等,全是对练拳内与外的要求,这样做是为“内养真气”,外练形(筋骨皮),其中心目的,则是追求内与外的和谐统一,这正是“劲形合一”的含义。


劲者内劲,形者外形,劲在内,形于外,这是一对阴阳关系,有劲无形,则劲无所止,没有落点,终无外用;有形无劲,则内里空虚,形不坚实,是一花架子,因此,劲与形不可偏废,两者合一而用,是为“劲形合一”。


我们知道,行拳的本质就是一蓄一发,一阴一阳的不断转化过程,练拳的目的就是要使这个过程尽量快捷顺利,同时使收与发,阴与阳之能量最大化。我们将这一过程形象化,具体化,避开抽象思维。


先看发劲,发劲的目的是要将体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运送到落点发放出去,而发出的能量形式主要是动能,动能是以机械运动的形式存在的,而身体的运动形态(即拳势)正是这种机械运动形式,显然,是拳势承载了这种能量。拳势是一种人体运动的形态,因此我们先从动力学角度来看一下人体结构。人体是一个能运动的物体,而支撑人体运动的就是骨节,武术中“中节,根节,梢节”的节,就是指骨节,而“筋”则将这些骨节串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支架,这个支架是如此的灵活,他可以支承全身的重力,可以在运动时保持平衡,可以变形,可高可低,可左移右移,可跑可跳可停,他们的配合是如此完美,人类迄今还做不出能与之媲美的机器,当然,这些运动都服从于大脑的指令。现在,我们将皮肉内脏全都忽略,仅看这副骨架和这条筋。每个骨节之间可做相对运动,可曲,直,旋转,整个人体才得以运动,而令这些骨节运动时不至于散架,则是筋的作用,筋将这些骨节整合在了一起。筋可伸可缩,筋松活,则骨节就便于运动,就“活”,筋拉紧,则骨节间就被收紧,运动就受阻,若人死,则筋极度收缩,全部骨节就被“绑定”,就“僵”了。因此,筋与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体,为人体运动提供了一个灵活又不失坚固的支架。筋骨的变形运动能力几乎决定了拳架的质量,亦即形的质量,所以,为求运动活泼,各门武功都要“伸筋拔骨”,为的是使筋伸缩量增加,骨节运动自如。少林用外拔法,而太极用内松法,两者结合应是好法。


回过头来再看发劲,为使体能最有效的转化为动能,就要使整副骨架以最合适的运动形态适应这种转化,换句话说,就是要使骨架最大限度的传递和承载动能,这种运动形态便是“形”,便是拳势。那什么才是“最合适”的形呢?有两个要素:一是方向性;二是稳固性。大家都知发劲要专主一方,当我们想向一定方向发落时,劲就随心意向一方聚集,此时身体必须转向此一方,整副骨架都会变化,因关节的转动只在一个相对范围内是活动最灵的,所以每个骨节都要协调配合,调整到最灵活,最利于向此方向运动的位置。同时各相邻骨节还要有合适的角度,以便力的正向传递,使传递损失最小。方向调好了,还要使整副骨架的姿态处于一个稳固的姿态,使其在静态和运动态都有最好的稳定性,当其承接反作用力时不至于摇晃,倾倒,而要使来力节节正向传递到脚底,使侧向力减至最小,就像三脚形支架或拱形支架的正向受力方式,而应避免承受侧向力。只有达到这两个要素,才是最合适的“形”,武术中称为“形整”。若有一点不对,都会互相牵扯,使运动不顺,或不稳固,结果,劲就发放不利,达不到效果,这时候就称“形散”。这种骨架的调节,俗称“对骨节”,也有称“找劲”的,骨节对得好,才能达到‘节节’贯串的状态,才能将劲以最小的传递损失,最精确的方向,以及最快的速度发放出去,同时还能承接反作用力。


由此可以想见,并不是任何“形”都能得到最佳的发放效果,即是说,有些拳势并不能得到好的发劲效果,想得到最佳的发劲,是需要内劲与拳势拳形完美配合的,想要发一种(或一类)劲,就必需配以适合这种劲能够最佳发放的形(拳势),反过来,某一种(或一类)形,只能适合于某一种(或一类)劲的发放。这种配合是需要精心去找的,这种完美配合的结果便能得到“整劲”!这就是“劲形合一”的状态。这种劲与形的配合是有规律可循的,传统的练法就是“找劲”,“对骨节”,其具体配合或搭配的原则,就是“形”要“整”,要为劲的运行提供一条无牵扯阻滞的“滑利”通道,凡有阻滞,便是“不整”,便是“形散”,就会形到劲不能到,或劲欲往而形牵扯不利,劲就不能“整”,就得不到“整劲”,没有“整劲”的拳架就是花架子。“整劲”必须以“形整”为基础,否则劲就不会“整”,就不可能“周身一家”。这些规律,前人早有归纳总结,可参阅《易筋经》和《九要论》有关内容。因此,检验拳形(拳势)质量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得到“整劲”,若不能,则该拳势没做对,或该拳势根本就设计错了!



再拿套路中任何一势来看一看,哪一势不是要求意,气,劲与步,身,手的配合运动,其目的不就是要求内外统一,达到“劲形合一”的状态,从而得到“整劲”吗?太极套路的每一势,定然是前辈精心挑选的,他们包涵了最重要的劲形搭配方式,这些拳势用于全面开发人体体能随“意念”蓄集,并进行路径,方向,大小可控的运行和发放的能力,而其包涵的攻防意义倒在其次了。“意念”指明了方向,大小,而形体必须立刻转向那个方向,并由形体提供一个“滑利”的路径通道,同时,还要提供一个落点,就是全身之劲聚集之点,这样,内劲才能够发于外,并在落点产生杀伤力。太极拳势,类似于心意拳24把的功用,只是太极练时可只运不发,让内劲在体内流转不息,若将其练得烂熟,以至不假思索,就到了“招熟”境界,再练到一定程度,就自然会找到“劲形合一”的窍要,那时,套路拳势之外的随意一动,不经意间都会符合“劲形合一”的要求,有限的拳势就能自然演化出无穷的变化,一出手都是“劲形合一”的好招,这才有真的“无招胜有招”。这时的拳势才算真的练到手,与此同时,也可以不必拘泥于拳势了,因为他已完成了历史使命。你在行拳时可能不经意做出套路拳势之外的“奇怪”动作,但只要是符合“劲形合一”的要求,那仍是真太极,要知道套路是手段而非目的。


当我们练拳时,时时担心忘了套路动作,关心动作的正确性,此时,是“拳领着我打”,反之,当我们充分理解了套路的“良苦用心”,时刻瞄准我们的目标:“劲形合一”,就很容易找到正确的动作,增强自信。如果我们依据“劲形合一”的法则去练,就能日胜一日的熟练套路,掌握套路,进而驾驭套路,此时才能真正享受“行云流水”的乐趣,此时就变成了“我领着拳打”。在此应该注意,你的动作不可能与师傅的一模一样,因为每个人的身体骨架是有差别的,有人走路内八,有人却外八,这两个人的弓步,马步绝不能一样,否则总有一个站不稳,因此,所谓“形似”是个原则架构,而不应追求所有细节的一模一样,每个人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形,符合“形整”的原则,就是正确的。也正因为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才会有同一个师傅教的同一套拳,却会有每个徒弟自己的风格特性,也才会演化出陈,扬,孙,吴的差异,他们都练错了吗?恰恰相反,他们都把师傅的太极吸收消化成自己的太极了。所以才会有“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说法,这个“神”就是“劲形合一”的原则不能变。我们可以看到,有人打太极,从外形上看,并没有什么不对,可就是没有太极的“气势”,这个气势从何而来呢?“拳”者,必有“吞吐撒放”的气势,他是精神与外形相结合的产物,是内劲外发的产物,没有“劲形合一”,何来拳相,无拳何来气势!那种软绵绵的太极,充其量只能说是太极气功,是借太极之形,行气功之事,却不能称其为拳也!


到有一天,我竟然会不经意做出套路之外的动作,甚至忘了套路动作,顺序,方向,却照样可以自然而然,行云流水,这是怎么回事?是倒退了吗?不!恰恰相反,这是因为我把师傅的拳已变成了我的拳,我把他消化吸收,成为我身体的“本能”了!就像我要走路,两条腿就去了,根本无需经大脑想先出哪条腿的问题,到了此一境界,才算是“功夫上身了”。但是,太极功夫却还没完,这只是知己的功夫,“懂自己的劲”了,太极还要你去“懂别人的劲”,这时去和别人推手,或直接去散打,一定会突飞猛进,此是后话不提。

因此,外形的“整”,是太极进阶基础的基础,形不能整,则不能由内达外,养身无过,但终不能用之于“搏”,太极则终不成其为“拳”。因为只有“形整”的拳势才具备发出整劲的条件,才能产生坚刚之形,才具备强大的杀伤力。因此,我们练拳应该牢记“劲形合一”这一原则,不能忽视外形的训练,每一势必须找到正确的劲形配合,那些“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松腰坐胯,步随身换,虚实分明”等等,无不以此为目的。始终不忘“劲形合一”之道,才能练好“拳”,而不仅是练“气”,须知你不打拳,光打坐也是可以练气的,但这是气功,不是武功。当今太极之不善“搏”者,定然与不重“形整”有关,认为有气便是拳,殊不知,气无外发终无外用,形不整何以摧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将“劲形合一”作为检验拳势的标准,反而更加便利,目标明确,对于自学者更是如此。掌握了“劲形合一”这把标尺,就拿到了真太极的敲门砖,每日自省,必然日练一时,功长一寸,直到有一天,“劲形合一”,“不假思索”,你的一只脚已然踏进太极圣殿的大门!啊啊!恭喜恭喜!
发表于 2005-10-12 0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朝踏入太极圣殿的大门,境界自是非同凡响。真心祝贺非晕拿到了真太极的敲门砖!
发表于 2005-10-13 1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晕"兄:说的好。拳不咬人,那是体操。我看到了真太极的敲门砖了。有理。
发表于 2005-10-13 1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晕所言即是孙禄堂公所言“先后天合一”之真义也。
发表于 2005-10-18 1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好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0 0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了那么多,可能令人忽视了中心,所以强调一下:劲形合一的基础是“形整”,在没有任何“内气”时就要做好,关键是,对每一势的“劲路”要理解透彻,千万别错。


还有,你选练的套路要是正确的,最好是传统套路。

发表于 2005-10-29 16: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应该是由点到线、到面的功夫,圆圈只不过是一个圈线而已!常说的“太极的圆是立体的圆,不是平面的圆,太极拳也不是手臂的圆,而是整体的圆”这个道理本人表示赞同。用圆圈和圈线来解释太极拳是不稳妥的,这容易误导后学,但这也是某些假大师、假名家常常用来解释太极拳的说法(心痛)。
      我用点、线、面来解释太极拳,只是用来启发有心人,能点醒个别有心人,个中道理学者自悟。太极拳练的是什么?就是要把人体运动练成一个球形运动,处处走螺旋,势势要合住,力由根发,讲求阴阳互根、阴阳互变、阴阳互换之理。


      球是什么?球是由无数条的线组成,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整趟太极拳拳路就是一个球,每一个式就是一条线,每一个动作就是一个点。
      每一个点如果做不到“外三合”,势必会出现“顶、匾、丢、抗”的毛病,“外三合”都做不好,基本手法的棚、履、挤、按四手都不明白,何谈“内三合”?一个点如果做不好,线就不完整;线都不完整,又何谈“立体的圆,整体的圆”,坑坑洼洼的球体能说它是一个完整的球吗!还能经受住刚强外力的冲击吗?
       小老儿文化水平有限,在这也只能说这些了,希望有心人能好好想一想。
                                       ——峨嵋菊石

 楼主| 发表于 2006-3-23 16: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业已知道太极功夫第一阶的“终态”,即练成时的功态,那就是能做到意念一动,内劲即刻自然而然的爆发出去,即发出刚劲,无需主观的准备安排。如何做到呢?要有几个基础:

1,伸筋拔骨已有一定程度,能将下面第2条做好就行。

2,已能做到外三合之形整。

3,已能找到内气运行的感觉,即有一点点真气了。

有了这三条,我们就可以开始真的练太极功夫了!

 

 

那么,怎样才算"劲形合一"呢? 有何内景象和外景象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7 21:58:0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1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 极 真 功 三 秘

                  

                  

                                 作者:李秒丰

 

               太极真功之一“开合拉气” 悟玄机

 

                            ——太极真功入门之道

 

       所谓“开合拉气”,就是以太极桩为基础形架,双手撑抱于胸前,在意识的诱导下,意念放松,外静内动,感悟两手间磁石般吸斥力的变化,即所谓“气感”,有推之不动,拉之不开的感觉,越觉越妙,并通过这种感觉体悟腰脊上下牵拉,周身束放缩胀的内在感应,也即内在劲力(或称内气)在体内的自然运行的变化,使身体的质量提高而密度加大,从而感悟“胸中腰间开合”的奥妙,所谓“放之则弥六合,退则藏之于密”。由静到动,内外导引,合一而融,动而犹静,静而亦动,静动交变,从而再达外动内静,静而仍动,动静和融的真静之境界,为健身养生和太极拳的真正内功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

 

     太极妙道,一气贯穿,全在胸中腰间开合。欲入妙道,先需得法。法者入道之门。众妙法门,何止千万,然其正者乃一,惟得之正者乃入正道。开合拉气,虽只一法,但法简效宏,见微知著,通玄入奥,太极妙道尽存,窥一斑可知全豹,老少咸宜,健武皆适,武练尚需文养,文练亦可武用,所谓“文以强身,武以御敌”。

      为使太极真功(包括正道养生)爱好者避偏途,入正道,今简述“开合拉气”法而引之,以助登堂入室,早得太极真艺真技。下面作以简要介绍:

 

      一、要领: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胸实腹,提裆塞尾,气沉丹田,顶膝坐胯,足心含空,五指微屈,虎口圆撑。

 

      二、要求:首先进行放松的诱导,由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逆腹式呼吸,按练功的说法就是先做好“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做到身正、息稳、心平;然后做身体放松的调试,由头开始逐渐下松,一直松到脚下,再由脚下依次上松,直至松到头顶,反复调试愈松愈好,以全身通透为佳。自感全身松畅后即可进行开合拉气的训练。特别提示:本法虽名“开合拉气”,只是沿用旧说,在意不在“气”,气不过一种内在感悟,并无玄虚,只要习者感气不而求气,人人能得,所谓“不气而气”,即感悟到身,气不求自明,不求而自得,皆纯任自然,绝无虚妄、玄虚之虞,信也有,不信也有,所谓“气”只在得法,功到自然成。习者只能从松上找感悟,万万不可想气、运气、引气、导气,否则极易出偏而误入歧途,所谓“走火入魔”,皆虚妄之为

 

     三、动作:以太极抱球桩(亦称太极桩、混元桩或浑圆桩),熟练后可产生多种自然形变。操演时先自然站立,双臂松垂,引颈、拔背、拉腰、长身,先行“三调”放松,然后两脚开立,略宽于肩,屈膝下蹲,同时两手从腹前提肘沉肩,双臂环抱圆撑,上提至胸前止,掌心向内,掌指相对,距七寸许,拇手指齐鼻,沉肘略低肩,双臂撑圆如抱球,双臂外撑内合,头正项竖,脊直身端,目视掌指间,要做到骨撑、筋伸、肉松、劲缩,手劲缩于肩而达腰,脚劲缩至胯而合于腰,保持要领和要求。以上为静桩,即外静内动的内意开合训练,待静桩掌握后,便可转入动桩训练,即由内意开合转为外形开合,以形合内,内外合一而练。

 

    四、凝神调息:息稳心平身自松,身松息微神自凝,敛神意注通阴阳,气机升降自开合。意注眉间神居祖窍,不即不离不无意,丹田鼓荡周身贯,膨胀缩合立体圆,即所谓“形圆、意圆、气圆”。随呼吸调整,渐入松静,一气贯穿,周身内外胀缩。神凝祖窍意注两掌间,掌虽不动,掌间自有磁石般两极变化的吸斥感产生,自吸自斥,吸斥等力,吸之不能开,斥之不能合,谓之意念开河;同时吸气时,腰部拔伸向两端牵拉,身体放长,呼气时,身胀肩沉气自落丹田而鼓荡。开合拉气,感之在掌,动之则在胸脊,此即“胸中腰间开合”之谓。初始开合,随意念轻重而轻重,轻重由掌及臂而身,继而随息深浅而轻重,终而脱息脱意自轻重。即随着凝神调息的深入,调息而忘息,凝神而神游,似有若无,若即若离,感而不感,不感而感,形神合一,神入神室,气入气窍,精神气乃一,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玄关洞彻,所谓“空穴来风”,功境自现,前人所谓“不在身内求,不在身外得”意即指此。若动式开合,则两臂外撑,形张而意收;两手相合,形拢而意张,所谓“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亦开亦合,亦合亦开,开即是合,合即是开,此之谓也。

 

     五、效验:功后周身通畅,精神饱满,身体如铸,轻盈不滞,气感充盈,劲力殷实,筋骨强壮,却病延年。功后练拳,全身通透,束身而起,胀身而落,神凝内聚,一气相连,身如灌铅,整体如铸,不僵不滞,内外一如,物我两忘,动无不动,静无不静,意动形随,周身相贯,易筋洗髓,入微入妙,玄奥难言,功者自验。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17: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真功之二“动之入微”登堂奥

 

                        ——太极拳真功修炼之道

 

   太极拳运动内外相合,左右相顾,上下相随,螺旋运转,连绵不断,循环无端,外柔肢脉,内畅气血,阴阳互运,刚柔相济,文以强身,武以御敌,内外兼练,性命双修,然而,太极拳之奥,乃是动之入微。为使太极拳同好求得真功真技,拙作《“开合拉气”悟玄机——太极拳真功入门之道》已发表于2005年《武魂》第8期,今作乃是上篇之续篇:“太极拳真功修炼之道”,后篇还有“瞬变瘦瘠易阴阳——太极拳真功应用之道”与同好共研。

 

     上篇的“开合拉气”讲的主要是求取内在感应,以开合拉气为引子,求得太极拳内在之整劲,并把握太极拳以腰运身和胸中腰间开合之要窍,为今后练拳打下坚实基础。今述“动之入微”乃是太极拳真功真技实修之法门,以微入道,以微求正,以微求变,以微求活,以微求奥,登堂入室,进而求取太极真功。

 

    太极拳的特点虽是松柔圆润,外柔内刚,拧裹旋掩,连绵不断,循环无端,然其精奥却是动之入微。“微”乃是小、少、细、精、巧、深、奥之意,在太极拳运动中,微是指:微小、精微、精妙,细腻,微而妙,妙而精。微与单纯的慢不同,若单纯求慢,则慢易滞,滞而僵,僵而拙;不慢则快,快则易滑似流水,囫囵吞枣而找不到感觉。微即慢中求精、求细、求活、求变,微则敏而不僵滞笨拙,能动之入微,则能体精入奥。太极拳无论健身还是练武,不入微难知其奥,不入微难达其效。太极拳运动只有入微才能入妙,才能细微变化于内而人不见人不知,即便在搭手时也难以使对方感之己方变化。太极拳只有变化人莫知方可谓入道,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太极拳欲入微,亦尚需先宏观把握,即“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要由大而小,由开而合,由外而内,由身而心,所谓“开展紧凑乃缜密”。那么,太极拳微在何处求?答曰:均整、协调、平衡。所谓“均整”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一气贯穿,周身一家;所谓“协调”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同步运转,无一不合,连贯无间;所谓“平衡”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用力均衡,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那么,微又从何处悟?答曰:矛盾中求中和。所谓矛盾,即是“阴阳变化”,阴阳具化,则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进退、屈伸、轻重、沉浮、鼓荡、开合、虚实、刚柔、松紧、化打等等等等,所谓中和,即是“对立统一”,皆本阴阳互动互生,争衡而制,相生相克,没有生克,就没有变化,失去变化就没有生机。太极拳只有动中求微,微中求变,变中求妙,才能妙中入奥,所以说,太极拳要在微妙变化中多体悟、找感悟、细思悟,要在微中求均整、微中求协调、微中求平衡。太极拳只有精微细致、细腻熨贴,才能在运动中感悟到气血、劲力内运精奥;太极拳只有入微才能入奥,才能微中见精,转换折叠不留痕迹;太极拳只有体会入微,才能感之入深,动作才能细腻熨贴,精微巧妙,幽密深邃;太极拳只有动之入微,才能变化于内,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太极拳只有动之入微,才能微妙之处见神奇,微触即应,微感即动,微动即化,微动即打,化打合一,化打无形。技之有别,不在花样不在奇,唯在精微细致而已,细微之处方见真功。技艺之绝,亦莫过于精微巧妙。所以说,欲求太极真功,唯求动之入微。欲求入微,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由大圈到小圈,小圈到无圈,无圈而圈即是入微。

 

    入微的精髓,述之有三:首先,是周身的整合,也即贯穿,内外合一,无处不撑合。撑而不合则散,合而不撑则软。所以拳论谓之“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周身若能整合,则能有如球充气,一孔入而压力均等,微动即感,感而即应,应则有度,不多不少,恰如其分。其次,是和中而济,也即腰胯争合,以腰运身。腰胯不争,软而无力,腰胯不合,周身俱散。腰身一体,同轴而连,唯胯两侧,各具一轴,力可活变。腰胯争合,则能劲运周身,此乃谓之“依中而行,本中而运,由中而发,和中而济”。所以拳谚又说“别看太极柔,刚劲腰中求”。腰不能无胯,无胯则无争,无争则无功,腰动之功,争合自中,气自内运,劲自贯穿,动之入微,合之细腻,定胯腰拧,腰拧胯搓,腰动一分,拳打一寸,劲自内运,一气贯穿,动之不见形,周身一家,内劲浑然,劲出透敌,化打合一。其三,是意之驭形,形意合一,意之所动,形之所趋,意形相随。意动入微,形之入妙,微而自大,无内无外,意动形随力自出,力出则有气,有气则有势,力气不二,气势乃一,气充势宏,势大力大,气势浑然,神威自显。神依形而存,形依势而威,气与势和,力与气合,形神若一,内力自生,气势旺盛,神威彰显。所谓“志愈大而心愈小”,静心平气境乃幽,心意入微震寰宇,形神意气合,终可达“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之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